如何鉴赏诗歌.doc_第1页
如何鉴赏诗歌.doc_第2页
如何鉴赏诗歌.doc_第3页
如何鉴赏诗歌.doc_第4页
如何鉴赏诗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结规律 指导方法浅谈古诗词鉴赏的应试技巧古诗词鉴赏作为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主要题型为主观性分析评价题,侧重考查学生思维的过程,它是对诗词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表达技巧、作家风格等进行高层次的分析评价活动。它要求考生要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尤其是考查其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为此,在应试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审标题,寻找突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作者拟题往往绞尽脑汁。诗歌的题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因此,可以从标题上寻找突破。 1、借助诗歌的题目,初步判断诗歌的类型,明确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只要细加分析诗歌的题目,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大体上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一些以事物命题的诗很可能就是咏物诗。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而咏物诗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贺知章的咏柳便是如此。又如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一看便可以断定为写景诗,其基本表现手法必定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2、借助诗歌的题目,推断诗歌的主题思想 古诗的写作往往有些传统的写法,同一类型的诗歌往往有几类大体相似的主题。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直接通过诗歌的标题推断诗歌的主题。如“望月”就可能思乡怀远,“寄某某”就可能表达对某某的怀念之情,“登高”就可能是思亲,“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更何况有些诗歌题目本身就表明了作者的基本态度。例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标题中“送”字可以看出都是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感情。而李白的渡津门送别,则触景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惜别之情。从以上分析可知,研究诗歌标题,有利于把握诗歌内容。但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二、看作者,联系背景每一首诗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诗言志”正说明了这一点。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经历、性格、所受的教育程度等不同,对社会、对人生的情感也有区别,这就构成了诗歌不同的风格。如李白由于传奇的经历,旷达不羁的个性,愤世疾俗的人生,诗歌中上可揽日月,下可游龙宫的神奇想象,构成了其诗歌“清新飘逸”的浪漫特色。杜甫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残酷的现实,颠沛流离的遭遇,促使他把眼光投向现实,揭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形成了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风。苏东坡多次被贬官降职,但能坦然面对厄运,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涛去”的壮丽诗句,形成了苏词“豪迈奔放”的特点。李清照生活在动荡的社会,国破家亡,生活坎坷,“凄凄惨惨戚戚”的离愁别绪,形成了委婉含蓄的风格。另外,王维诗含蓄生动,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表达思乡、反战、建功立业等主题。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怀古诗为主,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吊古伤今。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陆游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如2006年扬州市中考题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问: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这就需要结合作者的情况或写作背景来理解。它写出了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的遭遇。再如2006年连云港市中考试题辛弃疾的破阵子问: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回答这个问题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来思考,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它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为酬的悲愤。三、析形象,体味意境形象是诗人经过概括加工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生活图景,它可以是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诗中的主人公,更多的是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鸟语花香等。诗歌中的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有密切关系,它往往是诗人丰富感情的流露。诗歌的诗意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出来的。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境,就能够很好的鉴赏诗歌。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着“意”(主观思想)和“象”(客观景物)两个方面,意境就是由这两方面自然而有机融合而成的。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乌衣巷”这个具体的“象”的今昔变化来表现“意”写出历史的变迁和豪门贵族的兴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借“山寺桃花”这个“象”表现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诗中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第一方面,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方面,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方面,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按照以上的介绍本题可作这样的表述: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分析诗歌形象,是把握诗人感情的聚焦点,所以要从具体的意境入手,领会作者的感情思路,不要牵强附会,切忌无意拔高。四、品语言,尝试表达古人是非常重视锤炼语言的。唐代卢延让就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径须”的苦吟,贾岛“推敲”的故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不用“闹”的炼字佳话传诵至今。再加上诗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因此,近几年的中考古诗鉴赏注重了对词语理解的考查。命题角度:赏析诗眼,分析诗中某个字、词的表达效果,欣赏其中写得最妙的一联,剖析整首诗中最震撼人心的诗句。重点考查词类是动词、形容词、数词、色彩词、象声词和叠词等。对典故性字词,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即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对描写性字词,要分析对塑造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中的“酥”字极其传神,其蕴涵的神韵让人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再如2006年泰州市中考试题白居易的浅塘湖春行问: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并加以赏析。既然是初春,就应该抓住初春的景物特点来思考。这样很容易找出诗中的“初平”、“几处”、“早莺”、“新燕”、“渐”、“浅草”、“才能”等词语并品析。“初平”生动描绘出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渐”准确地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 对动作性字词,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如杜甫的律诗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坼”字用得极精辟,极有气魄,它把洞庭湖浩瀚无边的气势生动而形象地描写出来了。又如2006年盐城市中考试题李白的渡津门送别中说: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这里我们就可以抓住“尽”、“下”、“入”、“结”、“怜”等字进行赏析。“下”,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富有表现力。对诗歌中的名句,要从情感、意境、形象、哲理、语言等审美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要注意情、景、理的统一。鉴赏常用语如:a、用语工整,形象地勾画出的画面。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脍炙人口。用语工整,形象逼真地勾画出海日生于残夜,驱走黑暗,江上景物春意闯入旧年,赶走寒冬的画面。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b、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C、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的意境,生动形象,极富美感。d、写出了的过程或生动情景,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如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恰切生动地表达了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了人生的奥秘,能够激起很多人的共鸣,可谓妙语天成。 五、重主旨,赏析技巧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人手。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我国古代诗人在写作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他们作品在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方面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归纳起来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抒情方式:、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用以抒情的对象。如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又如王实甫的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借助碧云、黄花、西风、和归雁四个意象,营造了凄清的氛围,表现了恋人离别的惆怅与难舍之情。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再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抒了作者不畏权贵,不事阿谀的凛然正气。(二)、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借代、夸张、反问、双关等。如2006年宿迁市中考题杨万里的小池,请你说说“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比喻义。这里比喻新人崭露头角或新生事物刚刚出现。贺知章的咏柳运用比喻、拟人、设问等,借赞美柳树来赞美春风、赞美春天,抒发诗人的喜悦之情。(三)、艺术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烘托、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等。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远近结合,以动衬静,突出山居之乐。也可以是以闹衬静,如“僧敲月下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再如2006年泰州市中考试题白居易的浅塘湖春行,设计了这样的题目;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浅塘湖初春景色。我们从诗中的“争”、“啄”字可以看出第二联是从动态方面写的,而第三联是从静态方面写的。虚实。文艺作品在写到较复杂的事物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达到很好的意识效果。如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