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理解作品内容。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3.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表面看來,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三、初步探究理解1理解题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题目有哪些内涵?引导思考、提示回答:(1)词牌:明确:永遇乐(2)地点:明确:京口北固亭(3)内容:明确:怀古2.本词怀了什么“古”呢?请大家听朗读录音,迅速找到相关的人名。 3.听朗读录音。 4.让学生回答,词作中出现的人名: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上片小结: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3.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提示】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着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下片小结: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研读课文诗歌艺术特色1.抒怀写志,内容丰富,义蕴极深,非一般的登临怀古之作可比。 【提示】词中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对英雄业绩的热烈向往,充满战斗的激情,而对统治者的妥协投降,轻率出兵,又表现了深切的忧虑和愤慨,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沉痛的感情。 2.体现词人爱国主义精神。【提示】因词人心中怀着杀敌报国的理想,但是壮志难酬、岁月蹉跎,而老大无成,内心交织着慷慨悲愤的复杂感情,所以当他登临祖国大好山河的时候,千丝万绪涌上心头,常常就写下苍凉悲壮的词作。3.题为怀古止在伤今,怀古伤今以词论政。【提示】词人登临怀古或借古讽今,或征引历史教训,或借古事进行类比,怀古之中都寄寓着对国事的忧虑和对自己遭遇的感慨。 从山川风光说到古代历史,从古代历史又说到眼前事实,怀古、伤今有机地结合,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4.借古喻今,融古于今 【提示】词中的孙权、刘裕、刘义隆等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初看起来并不相关联,但实际上他们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是完全统一的。 这些典故用的中心明确,含义深刻,耐人寻味。5.句句用典,各有其妙【提示】(1)有的借赞扬古人业绩来暗讽当朝,有的借谴责古人来警告当朝,有的借感叹古人来表明自己怀才不遇而又壮志未已。 (2)词中用的典故都带有慷慨激昂或苍凉悲壮的感情色彩。(3)恰当传达了词人当时那种壮志犹存、报国无路而深感悲愤的复杂情绪,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4)虽然多用典故,但却用的恰到好处,这也是辛弃疾怀古词的突出特点。 在艺术风格上,显得豪放悲壮,沉郁苍凉。修辞手法1.对比(1)历史上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社鸦鼓”对比。2.运用典故英雄业绩可悲现实对比 刘裕刘义隆扬州路佛狸祠廉颇自己3.暗喻(1)借刘宋的旧事来暗喻南宋的现实: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宋文帝元嘉北伐失败之后,北魏太武帝率军追击击败王玄谟(m)的军队后,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修建一座行宫,南宋时老百姓常在这里迎神赛会。后成了魏太武庙,也叫佛狸祠。人们忘记了失败的历史,竟在佛狸祠下迎神祭祀,香火很盛,这情景真是不堪令人回首。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