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doc_第1页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doc_第2页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doc_第3页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doc_第4页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称“民勤县连古城沙生植物自然保护区”,是1982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原面积21万亩,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将面积扩大到584.8万亩,占民勤国土面积的1/4,为全国面积最大的荒漠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荒漠天然植物群落、珍稀濒危动植物、古人类文化遗址和极端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为目的。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功能区,其中核心区面积181.6万亩,占保护区面积的31.05%,缓冲区面积227.5万亩,占保护区面积的38.9%,实验区面积175.7万亩,占保护区面积的30.05%。2001年12月通过国务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家评审会,200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8月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内设1室4科,下辖黄岭、三角城、连古城、勤锋、花儿园、红崖山、南湖等7个保护站。一、重要的生态区位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除西南一角与金昌、 武威绿洲相接外,其余均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 是一个半封闭的内陆荒漠区。全县辖18个乡镇,244个行政村,总人口30.7万人。总土地面积2402.4万亩, 其中各类荒漠化土地面积2280万亩,仅沙漠面积就达1279.3万亩,占总面积的54%,绿洲面积仅占总面积的9%。绿洲边缘风沙线长达408公里,是一块“无边沙海一叶舟”之地。民勤绿洲就像一个绿色的“楔子”,插在两大沙漠中间,遏制着两大沙漠的合拢。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处在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绿洲外围,占全县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对维护绿洲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生态区位十分重要。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呈半环状屏蔽着民勤绿洲,绿洲外围的天然沙生植被有70%分布在保护区内。近年来,民勤绿洲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的减少及人为经济活动的加剧,绿洲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特别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每年因大风引发的沙尘暴频繁发生。据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沙尘暴的卫星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项目小组对全国600多个站点从19531998年的监测数据分析,确定民勤是全国浮尘、扬沙、沙尘暴最严重地区之一,是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近年来沙化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沙尘暴的频繁发生已对甘肃中西部地区、内蒙古河套平原及华北乃至京津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已成为全国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之一。2002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就民勤生态问题先后十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要求“决不能让民勤变为第二个罗布泊”。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将有利于提高区内植被盖度,遏制来自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风沙侵袭,在绿洲周围建立起一道天然绿色屏障,不仅使保护区毗邻的万顷农田得到有效庇护,保障民勤县工农业生产发展,减缓荒漠化进程,调节区内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保护武威、金昌乃至河西走廊、中国西部的生态安全,改善大气环境和国际声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是实现温家宝总理“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目标的关键和核心。同时,因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相对丰富、区系构成复杂,立地类型特殊,生态系统脆弱,是研究荒漠、荒漠化生态系统发生、发展及其演替规律的重要研究基地和活教材,是荒漠化地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对开展相关学科研究具有很高的科研和学术价值,为开展区系学、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场所。在自然保护区内,还有著名的“沙井文化”遗址,汉代武威郡治古城遗址、连城遗址、三角城遗址、明长城遗址等,这些带有历史文化色彩的遗址,与亚洲最大的人工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西北最早的荒漠化植物园民勤沙生植物园、西北保存最完整的地主庄园瑞安堡、治沙英雄石述柱带领群众营造的宋和综合治沙试验示范区、民族英雄苏武牧羊地苏武山、勤锋滩沙产业科技示范园,以及保护区内呈彩叠翠的各类沙生植被一起,构成独具大漠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是魅力无穷、前景光辉的旅游资源,必将推动民勤县方兴未艾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二、珍贵的的资源宝库连古城保护区是以保护荒漠天然植被群落、人工林、珍稀濒危动植物、古人类文化遗址和极端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为宗旨,集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生态旅游于一体的自然保护区,其重点保护对象分别为植被群落、珍稀濒危动植物、荒漠类型生态系统和古人类文化遗址。(一)植被群落保护区现有天然林面积234104.6 ha,其中毛条林群落12592ha,柽柳群落6857.3 ha,白刺群落73333.3ha,霸王群落10000 ha,绵刺群落10000 ha,麻黄群落9500 ha,沙拐枣群落15000 ha,红砂群落6000 ha,猫头刺群落35000 ha,胡杨群落373 ha,盐爪爪群落25643 ha,其他群落29806 ha;保护区目前有人工林39416 ha,其中乔木林60 ha,灌木林38125 ha。(二)珍稀濒危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64科227属474种,分别占甘肃省种子植物总科数的33%、总属数的38%、总种数的11%。根据1999年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连古城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3种,其中国家一级有裸果木、绵刺、发菜等3种;国家二级有蒙古扁桃、沙冬青、肉苁蓉、草麻黄、斑子麻黄、沙拐枣、朝天委陵菜、甘草、沙芦草、短芒披碱草等10种。保护区有陆生野生动物约24目43科89种,占甘肃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总数的11.7%,其中:国家一级有金雕1种;国家二级有鸢、苍鹰、雀鹰、白头鹞、游隼、灰背隼、纵纹腹小鸮、长耳鸮、短耳鸮、荒漠猫、鹅喉羚等11种,在保护区89种野生动物中,有46种动物属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三有动物,10种动物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26种鸟类属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物种,12种鸟类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种类。(三)荒漠类型生态系统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位于民勤绿洲外围,地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夹缝之中,属典型的荒漠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也是甘肃省唯一的荒漠类型生态系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对国内和国际的相似地区具有非常宝贵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典型性: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典型荒漠的东部。地处阿拉善荒漠区的南部,因而在区系成分上,不仅有典型的戈壁荒漠成分和古地中海成分,也渗入一些草原化荒漠和沙地荒漠的植物种类。且大面积的霸王、猫头刺、棉刺等植物群落具有荒漠生态系统中的特征形态,并且群落保持着原生生态,自然区域具有明显的地带典型性。2.生物多样性:一是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全区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植物生活型谱复杂,植被类型复杂多样。植物类型可划分为灌木荒漠,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化草甸3个植被型、7个群系组、16个群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相对丰富,除了荒漠区的主要成分、戈壁成分,戈壁蒙古成分和地中海成分外,还有亚洲中部成分等。植物区系起源古老,且均为旱生或强旱生植物。二是物种的多样性。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尤其是荒漠区域动植物种类数量比重大。据不完全调查,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64科227属474种,陆生野生动物约89种,隶属24目43科,在一个自然条件极度恶劣的地区,集中了如此多的物种,与同纬度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比较,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3.物种稀有性:保护区位于极端干旱带上,保存完好的天然林有234104.6公顷,尤其是棉刺、沙冬青、胡杨等为建种群的群落,在半荒漠区域中有其稀有性和珍贵性,是自然历史孑遗特定环境中的珍贵遗产。地中海西亚中亚成分是第三纪以来强烈旱化形成的独特区系,在我国主要有菊科、藜科、豆科、禾本科等,这些科的植物保护区均有分布。4.生态自然性:根据人为影响的强度,保护区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可分为4个层次:核心区的天然林保存完好,属于完全自然性,基本处于原生状态;核心区边缘和缓冲区基本无人居住,但受到放牧、耕种更人为影响,属于受扰自然性,系统无明显的结构变化;部分实验区和缓冲区外沿,因受放牧、耕种的影响,系统结构已发生了变化,属退化自然型,但大部分物种还不是外来种。5.面积适宜性:保护区的面积大小直接影响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成效。保护区经扩大面积后,包含了民勤县所有具有很高保护价值的森林、灌丛、草原等荒漠植被、人文景观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构成不同生态类型的典型自然综合体及其生态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