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知识一》1,4,6章习题讲义(1).pdf_第1页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1,4,6章习题讲义(1).pdf_第2页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1,4,6章习题讲义(1).pdf_第3页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1,4,6章习题讲义(1).pdf_第4页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1,4,6章习题讲义(1).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1,4,6章习题讲义(1).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第 第 1 1 4 4 6 6 章章讲义讲义 第 1 章中药与方剂第 1 章中药与方剂 A 型题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 A 本草经集注 B B 本草纲目 C C 神农本草经 D D 证类本草 E E 新修本草 答案 C 神农本草经 汉 载药 365 种 总结了汉以前的医药经验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以上 中 下三品分类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的是 A A 新修本草 B B 本草经集注 C C 本草纲目 D D 本草纲目拾遗 E E 神农本草经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历代本草代表作 本草经集注 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作 作者陶弘景 载 药 730 种 首次采用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新修本草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 是世界上第一部的药典 开创了图文对 照法的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本草纲目 是由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撰著 其反映明以前医药成就的药学巨著 本草纲目拾遗 是清代医家赵学敏撰著 其纠正了明代 本草纲目 的错误 并收集和补 充了大量民间用药知识 神农本草经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 汉 载药 365 种 总结了汉以前的医药经验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以上 中 下三品分类 以图文对照法编著的药典性本草著作是 A A 本草纲目 B B 本草经集注 C C 新修本草 D D 本草纲目拾遗 E E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答案 C 总结 书名作者朝代载药数历史意义 神农本草经不详汉代365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南北朝730首创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 新修本草长孙无忌 苏敬等唐代850开创了图文对照法 我国第一部药典 证类本草唐慎微宋代1746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1892我国 16 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清代921 716 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极大的丰富 了药学内容 中华本草当代8980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 2000 余年来传 统药学成就 2 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代表作是 A A 证类本草 B B 新修本草 C C 本草经集注 D D 本草纲目拾遗 E E 本草纲目 答案 D D 清代赵学敏撰著的 本草纲目拾遗 收载 921 种 其新增药味数就达 716 种 冠新增药物之 最 A A 凉血 B B 温里 C C 利水 D D 通泄 E E 开窍 1 寒凉药的功效 2 温热药的功效 答案 AB 本组题考查中药的性能四气所示效应 备选答案中 能表达寒性药的功效是凉血 故选 A 而表达温性药的功效是温里 故选 B 而利水 通泄与四性寒热无关联 系淡味 苦味 芳 香味所示效应 与寒热联系不大 故均可排除 寒凉性药物所示效用 具有清热 泻火 凉血 解热毒等作用 副作用 伤阳助寒 温热性药物所示效用 具有温里散寒 补火助阳 温经通络 回阳救逆等作用 副作用 伤阴助火 温热性对人体的不良作用是 A A 腻膈 B B 助湿 C C 伤阴 D D 败胃 E E 敛邪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药的性能四性所示效应 备选答案中 温热药性有伤阴助火的不良作用 故选 C 而腻膈 助湿是甘昧的不良作用 败胃是苦味的不良作用 敛邪是酸味 涩味的不良作用 故均可排除 A A 寒病B B 中寒腹痛C C 热病D D 亡阳欲脱E E 气分高热 煨姜 答案 B 投热药 答案 A 投附子 干姜 答案 D D 投石膏 知母 答案 E E 1 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 治热病投寒药 治寒病投热药 如治气分高热 投性寒的 石膏 知母 治亡阳欲脱 投性热的附子 干姜等 2 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 如治亡阳欲脱 选大热之附子 而治一般中寒腹 痛 投温性之煨姜 反之 则于治疗不利 甚则损伤人体 3 关于五味 下列哪是错误的 A A 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辛甘酸苦咸等味 B B 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C C 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D D 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 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E E 药味即药物的滋味 答案 E E 五味 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 甘 酸 苦 咸等味 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 括 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咸味药的功效包括 A A 软坚散结 B B 清热利湿 C C 收敛固涩 D D 缓急止痛 E E 行气消肿 正确答案 A A A 辛味 B B 甘味 C C 酸味 D D 苦味 E E 淡味 1 邪未尽者慎用 2 津伤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3 气虚阴亏者慎用 4 阴虚津亏者慎用 正确答案 1 C 2 D D 3 A 4 E E 辛能散 能行 有发散 行气 活血作用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 气虚阴亏者慎用 甘能补 能缓 能和 有补虚 和中 缓急 调和药性等作用 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 令人中满 凡湿阻 食积 中满气滞者慎用 酸能收 能涩 有收敛固涩作用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 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苦能泄 通泄 降泄 清泄 能燥 燥湿 能坚 坚阴 坚厚肠胃 苦味药大多能伤津 伐胃 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咸能软 能下 有软坚散结 泻下通便作用 能泻下通肠 脾虚便溏者慎用 淡能渗 能利 有渗湿利水作用 淡味药过用 亦能伤津液 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芳香味能散 能行 能开 有化湿 辟秽 开窍 醒脾等作用 芳香味与辛味一样 亦能耗气伤津 故气虚津亏者慎用 A A 辛味B B 酸味C C 甘味D D 苦味E E 淡味 41 能腻隔碍胃的味是 答案 C 42 能伤津伐胃的味是 答案 D D A A 辛B B 苦C C 酸D D 咸E E 甘 能安蛔生津的味是 答案 C 4 能行气活血的味是 答案 A 苦坚的含义包括 A 收敛固涩B B 坚阴C C 清热D D 活血E E 发散 答案 B X 患者 女 28 岁 腰痛如折 胎动不安 首选药物杜仲 杜仲味辛 辛味药的功效有 A A 发散 B B 行气 C C 活血 D D 和中 E E 缓急 答案 ABC 辛味药能散 能行 有发散 行气 活血作用 甘味药能补 能缓 能和 有补虚 和中 缓急 调和药性等作用 升浮性所示的作用是 A A 利水渗湿 B B 收敛固涩 C C 泻下通便 D D 止咳平喘 E E 祛风散寒 答案 E E 解析 本题考查中药性能升降浮沉所示效应 备选答案利水渗湿 收敛固涩 止咳平喘 泻下通便均属沉降性药物所示效应 故排除 唯 祛风散寒表达的是药物的升浮趋向性 故选 E E A A 病位在上 病势下陷类病证 B B 病位在里 病势上逆类病证 C C 病位在下 病势上逆类病证 D D 病位在表 病势下陷类病证 E E 病位在上 病势上逆类病证 宜用升浮性药的病证是 答案 A 宜用沉降性药的病证是 答案 C 升降浮沉 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与所疗疾患 的病位相同 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 分别具有升阳发表 祛风散寒 涌吐 开窍等作用 用治病位在上在 表或病势下陷类病症 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 分别具有泻下 清热 利水渗湿 重镇安神 潜阳息风 消积导滞 降逆止呕 收敛固涩 止咳平喘等作用 用治病位在下在里或病势上逆类病症 不属于沉降性所示的功效是 A A 收敛固涩 B B 利水渗湿 C C 平肝潜阳 D D 涌吐开窍 E E 清热泻火 答案 D D 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 分别具有泻下 清热 利水渗湿 重镇安神 潜阳息风 消积导滞 降逆止呕 收敛固涩 止咳平喘等作用 涌吐开窍是升浮类药的药物功效 5 X 归经的理论基础有 A A 药物疗效 B B 脏象学说 C C 阴阳学说 D D 经络学说 E E 药物特性 答案 BD D 治疗咳嗽痰黄 宜选择 A A 归脾经的热性药 B B 归肺经的寒性药 C C 归心经的温性药 D D 归大肠经的温性药 E E 归小肠经的寒性药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药的性能中归经与四气的关联性 依据 治疗咳嗽痰黄 题干 咳嗽反映 患者病位在肺 痰黄反映病性有热象 针对症状 宜选择归肺经 性寒的药物 故选 B 依据脏腑辨证 咳嗽与心 脾 小肠 大肠经无直接关系 故均排除 A A 肺经B B 肝经C C 肾经D D 脾经E E 心经 苏子 白前能治疗咳喘 故归 答案 A 茯神 柏子仁能治疗心悸 失眠 故归 答案 E E 前人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 逐步认识到每种药物治病都有一定的范围 以此确定药物的归经 十分准确 如苏子 白前能治疗咳喘 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 故归肺经 茯神 柏子 仁能治疗心悸 失眠 而心悸 失眠为心脏功能失调所致 故归心经 等等 既指药物的不良反应 又指药物偏性的性能是 A A 毒性 B B 四气 C C 五味 D D 归经 E E 七情 答案 A 毒 的特性 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这是狭义的毒 似指今之药物不良反应 广义的 毒 含义有二 一为药物的总称 也就是说药即是 毒 毒 即是药 二为药物的偏性 也就 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 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 这种偏性就是 毒 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 即既能治疗疾病 又能毒害人体 关键在如何应用 X 确定中药有毒无毒的依据有 A A 归经的多少 B B 药味的多少 C C 含不含有毒成分 D D 整体是否有毒 E E 用量是否适当 答案 CDE A DE A 四气B B 归经C C 五味D D 有毒无毒E E 升降浮沉 依据病势选药的药性是 答案 E E 依据病位选药的药性是 6 答案 B 依据病性选药的药性是 答案 A 升降浮沉 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与所疗疾患 的病位相同 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归 即归属 指药物作用的归属 经 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 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就是 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 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 四气 又称四性 即指药物具有的寒 热 温 凉四种药性 药性的寒热温凉 是从药物作 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 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 也就是说 药性的确定是以 用药反应为依据 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X 中药的药性理论 主要包括 A A 四气 B B 五味 C C 升降浮沉 D D 归经 E E 有毒无毒 答案 ABCDEDE 所谓中药性能 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又称药性 研究中药性能的理 论就叫药性理论 主要包括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有毒无毒等 X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有 A A 个体差异 B B 配伍不当 C C 剂型失宜 D D 辨证不准 E E 离经悖法 答案 ABCDEDE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 品种混乱 2 误服毒药 3 用量过大 4 炮制失度 5 剂型失宜 6 疗程过长 7 配伍不当 8 管理不善 9 辩证不准 10 个体差异 11 离经悖法 4 属对因功效的是 A A 发散风寒 B B 痹证 C C 收敛固涩 D D 截疟 E E 降逆止呕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药的功效与主治中药的功效分类 依据中医治疗学分类 大致分为对因功 效 对病证功效 对症功效 对现代病症功效四类 备选答案中 发散风寒属于对因功效 故选 A 而痹证 截疟功效分别针对祛风湿 疟疾病证治疗 归属于对病证功效 收敛固涩针对众多 滑脱症状治疗 降逆止呕针对呕吐症状改善 均属于对症状功效 故均排除 天花粉降血糖属于 A A 对病证功效 B B 对现代病症功效 C C 对症功效 D D 脏腑辨证功效 E E 对因功效 答案 B 对现代病症功效 是指某些中药对现代医学所描述的高血压 高脂血症 糖尿病 肿瘤等病 症有明显的疗效 而使用传统功效术语又难于表达清楚 权借现代药理学术语来表达 如夏 7 枯草降血压 决明子降血脂 天花粉降血糖 半枝莲抗肿瘤等 用人参治疗补气固脱属于七情中的 A A 单行 B B 相恶 C C 相反 D D 相须 E E 相使 答案 A 单行 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 不需其他药辅助 如独参汤 单用人参一味补 气固脱等 A A 麻黄配桂枝 B B 人参配莱菔子 C C 生姜配半夏 D D 甘遂配甘草 E E 乌头配白及 属于增效的配伍药组是 答案 A 属于减毒的配伍药组是 答案 C 幻灯片 41 解析 本组题考查中药的配伍七情配伍关系的内容 麻黄与桂枝配伍 能显著增强发汗功效 主治风寒表实无汗之证 其属增效的配伍关系 故选 A 生姜能制约和消除半夏的毒副作用 属于相杀减毒的配伍关系 故选 C 而乌头配白及 甘遂配甘草均属于十八反内容 可归属于相反增毒配伍关系 人参配莱菔子 人参补气 莱菔子行气 配伍后使补气效应降低 归属于相恶配伍关系 故均排除 A A 相须B B 相杀C C 相使D D 相反E E 相恶 石膏配知母 可增强清热泻火的效果 答案 A 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的效果 答案 C 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答案 E E 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 答案 B X 患者 男 38 岁 平时痰多 色灰易咳 饮食睡眠俱佳 舌脉无异常 医生处方多味中 药 治疗中不宜选用的配伍关系是 A A 相须 B B 相杀 C C 相畏 D D 相恶 E E 相反 七情总结 单行既不增效或减毒 也不增毒或减效 临床可据情酌选 相须 相使表示增效 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 8 相畏 相杀表示减毒 应用毒烈药时需考虑选用 相恶表示减效 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相反表示增毒 原则上应绝对禁止 体现处方主攻方向的是 A A 君药 B B 使药 C C 臣药 D D 佐药 E E 助药 答案 A 君药 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 A 治疗主证的药B B 治疗主病的药C C 助君药治兼证的药 D D 引药直达病所的药E E 消除君药毒性的药 9 使药的含义之一是 答案 D D 10 臣药的含义之一是 答案 C 君药主证或主病 药力居首 不可缺少 臣药辅助君药 兼病或兼证治疗 佐药佐助药 协助治疗 次要兼证 佐制药 消缓君 臣药的毒烈性 反佐药 病情需要 使药引经药 引药达病所 调和药 调和诸药 下列各项中 不属于 八法 内容的是 A A 汗法 吐法 B B 下法 清法 C C 和法 温法 D D 清法 补法 E E 宣法 通法 答案 E E 清代医家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概括总结为 汗 吐 下 和 温 清 消 补 八法 常用的治法 一 汗法 二 吐法 三 下法 四 和法 五 温法 六 清法 七 消法 八 补法 大汉天子吐了 下面的人请萧何 用温补的东西 第 4 章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 第一节 炮制目的与药物成分 第二节 炮制的辅料及饮片的质量 第三节 常用饮片的炮制方法及作用 9 以下哪项不是中药炮制的目的 A A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B B 改变或缓和药性 C C 增强药物疗效 D D 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E E 不便于制剂和调剂 正确答案 E Ep154 传统炮制理论认为药物经醋制后可引药入 A A 胃经 B B 肝经 C C 心经 D D 肺经 E E 肾经 正确答案 B 性味咸寒 软坚散结 引药下行自辅料 A A 炼蜜 B B 姜汁 C C 食盐 D D 麻油 E E 醋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盐的炮制作用 药物经食盐水制后 能引药下行 缓和药物的性能 增强药 物的疗效 并能矫味 防腐等 液体辅料 辅料作用目的 酒活血通络 祛风散寒 行药势 矫臭矫味助溶 增强疗效 矫臭矫味 醋引药入肝 散瘀止痛 矫味矫臭增加溶解度 提高疗效 降低毒性 矫臭 矫味 盐水强筋骨 软坚散结 清热凉血 矫味引药下行 增强药物补肾固精 利尿作用 生姜汁发汗解表 温中散寒 降逆止呕抑制药物寒性 增强疗效 降低毒性 蜂蜜补中润燥 止痛 解毒 矫味矫臭增效解毒 矫味矫臭 缓和药性 麻油清热 润燥利于粉碎 降低药物毒性 矫味矫臭 能缓和药物燥性 除去不良气味 使药物色泽均匀一致的辅料是 A A 稻米 B B 灶心土 C C 河砂 D D 麦麸 E E 滑石粉 答案 D D 解析 本题考查辅料麦麸的作用 麦麸与药物共制能缓和药物燥性 增强疗效 除去药物不 良气味 使药物色泽均匀一致 固体辅料 辅料作用目的 麦麸和中益脾缓和药物的燥性 增强疗效使药物色泽均匀 河砂利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破坏毒性成分 除非药用部位 稻米健脾和胃 除烦止渴 止泻增强疗效 降低刺激性和毒性 土温中和胃 止血 涩肠止泻 滑石粉受热均匀 质变松脆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 蛤粉清热化痰 软坚散结除去药物腥味 增强疗效 炮制品含杂质的量在什么范围内 A A 1 3 B B 3 4 C C 4 5 D D 5 正确答案 A 10 一般炮制品的含水量宜控制在 A A 1 3 B B 4 7 C C 7 13 D D 6 9 E E 8 10 正确答案 Ap163 药屑 杂质1 3 一般炮制品7 13 水汽要散开7 13 蜜炙品不得超过 15 酒炙 醋炙及盐炙13 烫制 醋淬制品10 烫死了 10 多项选择题 炒黄法的主要目的是 A A 降低毒性 B B 减少刺激性 C C 缓和药性 D D 洁净药材 E E 增强疗效 正确答案 ABCE E 炒苍耳子应用的火力是 A A 文火 B B 武火 C C 中火 D D 土炒 E E 滑石炒 正确答案 C 炒苍耳子 取净苍耳子 置炒制容器内 用中火加热 炒至黄褐色 刺焦时即可 碾去刺 筛净 用时捣碎 王不留行炒至程度为 A A 鼓起 B B 大部分爆花 C C 色泽加深 E E 微有焦斑 正确答案 B 中火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 取出晾凉 完全爆花者占 80 以上为宜 炒黄多用文火 炒焦多用中火 炒炭多用武火 炒法目的 1 增强疗效 2 缓和或改变药性 3 降低毒性或减少刺激性 4 矫臭矫味 代表药物火力记忆点 牛蒡子 炒黄 文火 芥子老王 四子扫黄 王不留行 中火 爆白花 莱菔子 苍耳子 中火 去刺 X 炒莱菔子的临床作用偏于 A A 涌吐风痰 B B 降气化痰 C C 消食除胀 D D 温肺化痰 E E 泻肺平喘 正确答案 BC 炒莱菔子变升为降 主要是改变了涌吐痰涎的副作用 既缓和了药性 又利于粉碎和煎出 长于消食除胀 降气化痰 多用于食积腹胀 气喘咳嗽 11 A A 活血化瘀B B 止血止泻C C 消食止泻D D 消积化食E E 疝气疼痛 炒山楂 善于 正确答案 D D 焦山楂 善于 正确答案 C 山楂炭 善于 正确答案 B 炒山楂酸味减弱 可缓和对胃的刺激性 善于消食化积 用于脾虚食滞 食欲不振 神疲乏 力 焦山楂不仅酸味减弱 且增加了苦味 长于消食止泻 用于食积兼脾虚和痢疾 山楂炭其性收涩 具有止血 止泻的功效 可用于胃肠出血或脾虚腹泻兼食滞者 代表药物火力功效记忆点 山楂活血化瘀 炒焦 中火 炒山楂中火消食化积山寨娇子 焦山楂武火消食止泻 山楂炭武火止血止泻 栀子 炒炭 X 炒炭是的注意事项为 A A 炒炭时多用武火 B B 炒炭时要存性 C C 炒炭时要全部炭化 D D 炒炭时要全部灰化 E E 炒炭时花 草 叶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 正确答案 ABE Ep169 炒炭存性 是指在炒炭时只能使其部分炭化 更不能灰化 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 有气味 花 草 叶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 如槐花 侧柏叶等 大蓟炒炭后的作用是 A A 增强收敛止血作用 B B 增强祛风理血作用 C C 增强健胃消食作用 D D 增强固肠止泻作用 E E 增强补脾健胃作用 答案 A 大蓟味苦 甘 性凉 归心 肝经 具有凉血止血 祛瘀消肿的功能 生大蓟以凉血消肿 力胜 常用于热淋 痈肿疮毒及热邪偏盛的出血证 大蓟炭凉性减弱 收敛止血作用增强 用于吐血 呕血 咯血 嗽血等出血较急剧者 蒲黄的常用炮制方法是 A A 炒黄法 B B 炒焦法 C C 麸炒法 D D 炒炭法 E E 砂炒法 答案 D D 12 某些药物炒炭后止血作用比生品强 如蒲黄 鸡冠花 槐花 地榆 白茅根等 有些药物本 无止血作用 炒炭后则具有止血的作用 如荆芥 丹皮等 炒炭存性 药物炒炭时只能使其部分炭化 更不能灰化 未炭化部分仍应保留药物固有的气 味 且炒炭的药物应保持其原形 代表药物火力功效记忆点 大蓟 炒炭 武火 蒲黄中火太急 今天不黄 荆芥 加辅料炒不包括 A A 土炒 B B 米炒 C C 酒炒 D D 蛤粉炒 E E 滑石粉炒 答案 C 加辅料炒法根据所加辅料的不同而分为麦麸炒 米炒 土炒 砂炒 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法 C 选项为液体辅料炒法 麸炒 麸炒法将麦麸均匀撒入热锅中 投入药物的标准是 A A 麦麸微热 B B 麦麸烫手 C C 麦麸起烟 D D 麦麸稍黑 E E 麦麸炭化 答案 C 麸炒时 将锅预热 再将麦麸均匀撒入热锅中 至麦麸起烟时投人药物 净麸量为 10 15kg X 以下中药适合麸炒的是 A A 苍术 B B 山楂 C C 斑蝥 D D 枳壳 E E 阿胶 答案 AD D 适合麸炒的是苍术 枳壳 山楂 清炒 斑蝥 米炒 阿胶 蛤粉炒 代表药物火力功效记忆点 麸炒 中 武火 枳壳 净麸 10 15kg苍术老夫子 卒了 增强疗效 缓和药性 矫臭矫味 米炒 A A 增强药物补脾止泻作用 B B 增强药物补脾和胃作用 C C 增强药物健脾止泻作用 D D 增强药物清热化痰作用 E E 使药物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米炒药物的作用有 答案 C 麸炒药物的作用有 答案 B 13 药物炒炭的作用有 答案 E E 米炒斑蝥降低毒性 是利用了斑蝥素的 A A 升华性 B B 脂溶性 C C 水溶性 D D 遇热分解 E E 蛋白质凝固 正确答案 Ap172 斑蝥素在 84 开始升华 其升华点为 11O 米炒时锅温为 128 正适合于斑蝥素的升华 米拌炒时辅料用量为每 100kg 药物用米 A A 30KgB B 20KgC C 10kgD D 15KgE E 适量 正确答案 B 综合分析题 患者 女 30 岁 下腹结块 伴有月经不调 为瘕瘕 治疗药物为米斑蝥 1 米炒斑蝥的主要目的是 A A 降低毒性 B B 缓和药性 C C 提高成分浸出 D D 矫臭矫味 E E 利于贮藏 答案 A 2 斑蝥除能破血消瘤外 还能 A A 攻毒蚀疮 B B 开窍醒神 C C 通络散结 D D 收湿生肌 E E 劫痰平喘 答案 A 1 米拌炒法 2 米上炒法 代表药物火力功效记忆点 米炒 中火 斑蝥斑蝥素 药 100kg米 20kg84 开始升华 健脾止泻升华点为 11O 八毛钱米 降低毒性米炒温为 128 矫正不良气味 土炒的主要目的是 A A 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B B 增强健脾补胃作用 C C 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D D 增强滋阴生津作用 E E 增强温肾壮阳作用 正确答案 C 土炒的目的 灶心土味辛性温 能温中燥湿 止呕 止泻 明 本草蒙筌 有 陈壁土制 窃真气骤补中焦 的记载 故常用来炮制补脾止泻的药物 如白术 山药等 代表药物火力功效记忆点 土炒 中火 白术 药 100kg 灶心土 25 30kg山药 长 白山土 增强补脾止泻 砂炒 X 固体辅料河砂的作用有 A A 作传热介质 B B 使药物质地酥脆 C C 降低毒性 D D 去除非药用部分 E E 辅料协同作用 14 答案 ABCD D 本题考查固体辅料河砂的作用 河砂作中间传热体 利用其温度高 传热快的特点 使药物 质地酥脆或膨大鼓起 便于粉碎和有效成分的溶出 也可破坏部分毒性成分而降低药物的毒 副作用 去除非药用部位 如骨碎补去毛 及矫味矫臭等 X 制马钱子的常用方法有 A A 油炸法 B B 砂烫法 C C 制霜法 D D 炒炭法 E E 醋炙法 正确答案 AB 油炸 用麻油 砂烫 用武火加热至滑利状态 容易翻动时 投入马钱子 不断翻动 至棕 褐色或深棕色 鼓起 内部红褐色 起小泡时 取出 放凉 代表药物火力功效记忆点 砂炒 武火 马钱子 砂烫至棕褐色或深棕色 鼓起 内部红褐色 起小泡 毒性降低别急 不杀马 增强疗效 降低毒性 便于洁净 矫臭矫味 便于调剂 骨碎补撞去毛 鳖甲醋鳖甲 鸡内金中火 蛤粉炒 阿胶常见的炮制品种不包括 A A 阿胶块 B B 蛤粉炒阿胶 C C 阿胶丁 D D 蒲黄炒阿胶 E E 滑石粉炒阿胶 正确答案 E E 阿胶丁 取阿胶块 置文火上烘软 趁热切成约 1cm 左右的丁块 蛤粉炒阿胶 蒲黄炒阿胶 蛤粉炒 使药物质地酥脆 便于制剂和调剂 降低药物的滋腻之性 矫正不良气味 代表药物火力功效记忆点 蛤粉炒阿胶 蛤粉炒 蒲黄炒阿哥 X 1 有关炒法叙述正确的是 A A 炒法可分清炒法和加辅料炒法 B B 清炒法包括炒黄 炒焦 炒炭 C C 炒黄多用文火 炒焦多用中火 炒炭多用武火 D D 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 E E 炒制可以降低毒性或减少刺激作用 矫臭矫味 答案 ABCDE A DE A 炒焦法B B 砂炒法C C 土炒法D D 麸炒法E E 蛤粉炒法 63 山楂的炮制方法宜选用 答案 A 64 阿胶的炮制方法宜选用 答案 E E 15 65 马钱子的炮制方法宜选用 答案 B 山楂一般清炒 炒黄 炒焦 炒炭 蛤粉炒阿胶益肺润燥 蒲黄炒阿胶止血安络 马钱子用 油炒 或砂炒 酒炙 A A 增强活血通经的作用 B B 增强活血补气的作用 C C 补血又不致滑肠的作用 D D 增强润肠通便的作用 E E 止血和血的作用 当归酒炙能起到 正确答案 A 当归土炒能起到 正确答案 C 当归炒炭能起到 正确答案 E E 酒当归 活血通经 祛瘀止痛的作用增强 用于经闭痛经 风湿痹痛 跌打损伤 瘀血肿痛 土炒当归 既能增强入脾补血作用 又能缓和油润而不滑肠 可用于治疗血虚便溏 腹中时 痛 当归炭 以止血和血为主 用于崩中漏下 月经过多 A A 泻下作用峻烈 B B 泻下作用极微 有止血作用 C C 泻下稍缓 清上焦实热 D D 泻下作用缓和 减轻腹痛 增强活血祛瘀功效 E E 缓泻而不伤气 逐瘀而不败正 酒大黄 正确答案 C 熟大黄 正确答案 D D 大黄炭 正确答案 B 清宁片 正确答案 E E 酒炙大黄其苦寒泻下作用稍缓 并借酒升提之性 引药上行 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用于目赤 咽肿 齿龈肿痛 熟大黄经酒蒸后 泻下作用缓和 腹痛之副作用减轻 并能增强活血祛瘀之功 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微 并有凉血化瘀止血作用 用于血热有瘀出血 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 具缓泻而不伤气 逐瘀而不败正之功 用于饮食停滞 口燥舌干 大 便秘结之年老 体弱者及久病患者 可单用 16 炙法 文火 代表药物辅料火力功效记忆点 酒炙大黄 泻下作用峻烈 药 100kg 黄 酒 10 20kg 酒大黄黄酒 1Okg泻下稍缓 清上焦实热 改变药性 引药上行 增强活血 通络作用 矫臭去腥 熟大黄黄酒 30kg泻下缓和 活血祛瘀 大黄炭止血 醋大黄米醋 15kg消瘀 清宁片黄酒 75kg 熟 蜜 40kg 缓泻而不伤气 用于年 老 体弱者 黄连 酒黄连黄酒 12 5kg清头目之火 姜黄连生姜 12 5kg 或 干姜 4kg 止呕作用强 萸黄连吴茱萸 10kg散肝胆郁火 使黄连寒 而不滞 当归止血用当归头 补血用 当归身 破血用当归尾 全当归补血活血 大黄兄嫂 连生蛇鬼 酒当归活血补血调经 土炒当归入脾补血 不致滑肠 当归炭中火止血和血 蕲蛇毒腺在头部 去头 白芍 丹参 川芎 酒蕲蛇指的是 A A 酒闷润后 干燥 B B 酒闷润后 炒黄 C C 酒浸制蕲蛇 D D 砂炒酒淬制蕲蛇 E E 砂炒后酒浸制 答案 B 酒蕲蛇 取蕲蛇段 加入定量黄酒拌匀 稍闷润 待酒被吸尽后 置炒制容器内 用文火加 热 炒至黄色 取出晾凉 筛去碎屑 综合分析题 黄连上清丸 清热通便 散风止痛 习于上焦风热所致的头晕脑胀 牙龈肿痛 口舌生疮 咽喉红肿 耳痛耳鸣 大便干棠 小便黄赤 处方由黄连 栀子 姜割 连翘 蔓荆子 炒 防风 荆芥穗 白芷 黄芩 菊花 薄荷 大黄 酒炒 黄柏 酒炒 桔梗 川芎 石膏 旋覆茈 甘草组成 1 关于辅料酒的作用错误的是 A A 活血通络B B 引药上行C C 软坚散结D D 矫味矫臭E E 祛风散寒 答案 C 辅料酒的作用 活血通络 祛风散寒 改变药性 引药上行 矫味矫臭 浸多用白酒 炙则 多用黄酒 软坚散结为盐炙的炮制作用 17 2 辅料姜汁的作用不包括 A A 发表散寒 B B 温中止呕 C C 缓和寒性 D D 增效减毒 E E 清热润燥 答案 E E 辅料姜的作用 发表散寒 温中止呕 开痰 解毒 经姜制后能抑制寒性 增效减毒 3 酒大黄的炮制作用不包括 A A 苦寒泻下作用稍缓 B B 借酒升提之性 引药上行 C C 祛风散寒 D D 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E E 用于目赤咽肿 齿龈肿痛 答案 C 酒大黄苦寒泻下作用稍缓 并借酒升提之性 使药上行 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用于目赤咽肿 齿龈肿痛 醋炙 柴胡炮制品中多用于肝郁气滞的胁肋胀痛 腹痛及月经不调等症的是 A A 生柴胡 B B 酒柴胡 C C 醋柴胡 D D 蜜柴胡 E E 鳖血柴胡 正确答案 C 醋柴胡的升散之性缓和 疏肝止痛的作用增强 多用于肝郁气滞的胁肋胀痛 腹痛及月经不 调等症 鳖血柴胡 填阴滋血 清肝退热 醋炙延胡索增强止痛作用的原理是 A A 醋酸与其中的游离生物碱结合生威易溶于水的生物碱盐 减少其副作用 B B 醋酸与其中的游离生物碱结合生成易溶于水的生物碱盐 防止有效成分破坏 C C 醋酸与其中的游离生物碱结合生成易溶于水的生物碱盐 增加生物碱类有效成分溶出 D D 醋酸使生物碱水解 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E E 醋酸能杀死其中所合的酶 保存有效成分 答案 C 延胡索镇痛的有效成分为生物碱 但游离生物碱难溶于水 醋制可使生物碱生成盐 易溶于 水 提高煎出率 增强疗效 A A 疏肝止痛 消积化滞 B B 通经脉 散结滞 C C 行气解郁 调经散结 D D 止血作用 多用于治妇女崩漏不止 E E 理气解郁 生香附 正确答案 E E 酒香附 正确答案 B 四制香附 正确答案 C 醋香附 正确答案 A 18 香附炭 正确答案 D D 先拌醋后炒药 适用于大多数植物类药材 先炒药后喷醋 适用于树脂类 动物粪便类药材 引药入肝 增强活血止痛作用 降低毒性 缓和药性 矫臭矫味 醋炙法代表药物辅料功效 米醋 20 30kg 最多不超过 50kg 甘遂 延胡索增强行气止痛 柴胡 鳖血柴胡 填阴滋血 清肝退热 醋柴胡疏肝止痛 乳香 香附 四制香附生姜 5kg 取汁 米醋 黄 酒各 1Okg 食盐 2kg 行气解郁 调经散结 醋香附疏肝止痛 酒香附通经脉 散结滞 香附炭止血 盐黄柏的炮制方法为 A A 盐水浸透后 文火炒至干 B B 文火微炒至变色 喷盐水再炒干 C C 青盐与黄柏共炒至深黄色 D D 盐水与药物拌匀后武火急速炒干 E E 武火炒焦后喷洒盐水再炒干 正确答案 A 盐黄柏 取净黄柏丝 用盐水拌匀 稍闷 待盐水被吸尽后 置炒制容器内 用文火加热 炒干 取出晾凉 筛去碎屑 X 多用盐炙法炮制的药物有 A A 黄柏 B B 车前子 C C 泽泻 D D 延胡索 E E 杜仲 正确答案 ABCE E 盐炙法 引药下行 增强疗效 缓和药物的辛燥之性 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先拌盐水后炒 一般药物均用此法 先炒药后加盐水 用于含黏质较多的药物 如车前子 知母等 盐炙法代表药物功效记忆点 食盐 2kg杜仲增强补肝肾 强筋骨 安胎作用 黄伯伯车前泻肚子 黄柏 泽泻 车前子 19 盐泽泻的作用是 A A 引药下行 增强泄热作用 B B 生津润燥 C C 清肺胃之火 D D 利尿 固精 E E 胸腹积水 正确答案 A 盐泽泻引药下行 并能增强泻热作用 利尿而不伤阴 可用于阴虚火旺 利水清热养阴 如 治疗水热互结 小便不利 姜炙 姜炙时 一般每 100kg 药物用生姜 A A 1kg B B 3kg C C 6kg D D 10kg E E 15kg 正确答案 D D 生姜的用量一般为每 100kg 药物 用生姜 10kg 若无升降 可用干姜煎汁 用量为生姜的 三分之一 姜炙法 制其寒性 增强和胃止呕作用 缓和副作用 增强疗效 姜炙法代表药物辅料火力功效记忆点 10kg 生姜厚朴何不将猪肉烙饼 或干姜 3kg竹茹烙饼法 蜜炙 X 炮制中所用到的炼蜜的作用是 A A 增强药物疗效 B B 解毒 C C 矫臭矫味 D D 缓和药物性能 E E 涩肠止泻 正确答案 ABCD D 中药炮制常用的是炼蜜 即将生蜜加适量水煮沸 滤过 去沫及杂质 稍浓缩而成 用蜂蜜 炮制药物 能与药物起协同作用 增强药物疗效或起解毒 缓和药物性能 矫味矫臭等作用 麻黄蜜炙后可增强 A A 平喘作用 B B 解表作用 C C 发汗作用 D D 利水作用 E E 消肿作用 正确答案 A 蜜麻黄性温偏润 辛散发汗作用缓和 以宣肺平喘力胜 适于表症已解而咳嗽未愈的老人 幼儿及体虚患者为 A A 麻黄 B B 蜜麻黄 C C 麻黄绒 D D 蜜麻黄绒 E E 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 D D 麻黄绒作用缓和 适于老人 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 用法与麻黄相似 蜜麻黄绒作用更缓和 适于表症已解而咳嗽未愈的老人 幼儿及体虚患者 A A 缓和药性 B B 矫味和消除副作用 C C 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 D D 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 E E 制其寒性 款冬花蜜炙后 可 正确答案 C 甘草蜜炙后 可 正确答案 D D 马兜铃蜜炙后 可 20 正确答案 B 蜜炙的主要目的 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 如百部 款冬花 紫菀等 增强补脾益气的作 用 如黄芪 甘草 党参等 缓和药性 如麻黄等 矫味和消除副作用 如马兜铃等 蜜炙药物时 蜜的用量一般为 A A 10 B B 15 C C 20 D D 25 E E 30 正确答案 D D 有关蜜炙甘草叙述正确的是 A A 蜜炙甘草是将炼蜜 加适量开水稀释后淋入净甘草中拌匀 闷润 用文火炒至老黄色 不粘手时 取出晾凉 B B 蜜甘草表面老黄色 微有黏性 略有光泽 气焦香 味甜 C C 每 100kg 甘草片 用炼蜜 25kg D D 蜜炙甘草甘温 以补脾和胃 益气复脉力强 常用于脾胃虚弱 心气不足 E E 蜜炙甘草被认为是临床补气用甘草的最佳炮制品 正确答案 ABCDEDE 炙甘草 取熟蜜 加适量开水稀释后 淋入净甘草片中拌匀 闷润 置炒制容器内 文火加 热 炒至黄色至深黄色 不黏手时 取出晾凉 每 100kg 甘草片 用熟蜜 25kg 炙甘草甘温 以补脾和胃 益气复脉力胜 常用于脾胃虚弱 心气不足 脘腹疼痛 筋脉挛 急 脉结代 甘草蜜炙前后的甘草苷 甘草酸的含量无明显变化 炮制温度越高则甘草酸含量下降越多 炙甘草能抗多种心律失常 作用优于生甘草 蜜炙还能增强甘草止痛效果 蜜炙法 先拌蜜后炒药 一般药物均用此法 先炒药后加蜜 用于药物质地致密 蜜不易被吸收 蜜炙法代表药物辅料火力功效记忆点 炼蜜 25kg 增强润肺止咳 增强补脾益气 缓和药性 矫味消除副作用 黄芪 甘草 麻黄 辛散发汗 蜜麻黄熟蜜 20kg宣肺 平喘止咳 麻黄绒缓和辛散发汗作用 蜜麻黄绒熟蜜 25kg大大缓和辛散力 适 用于老人 幼人 马吃枇杷 黄草黄 枇杷叶刷去绒毛 马兜铃 油炙 多用油炙法炮制的药物有 A A 三七 B B 厚朴 C C 骨碎补 D D 淫羊藿 E E 蛤蚧 正确答案 ADEDE 油炙的药物三七 淫羊藿 蛤蚧 厚朴常用姜炙 骨碎补砂炒 油炙淫羊藿的作用是 A A 增强补脾益肺 B B 增强补中益气 C C 增强温肾壮阳 D D 增强补肝肾 E E 增强健脾和胃 21 正确答案 D D 淫羊藿生品祛风湿 强筋骨力胜 炙淫羊藿能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多用于阳痿 不孕 油炙法代表药物辅料火力功效记忆点 淫羊藿羊脂油 羊羊 增强疗效 利于粉碎 蛤蚧三十七个羊油炸 三七 配伍选择题 A A 增强药物活血通络作用 B B 引药入肝 增强药物疏肝化瘀止痛作用 C C 制其寒性 增强和胃止呕作用 D D 引药下行 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E E 协同疗效 增强药物润肺止咳作用 1 酒炙法的主要炮制目的是 2 醋炙法的主要炮制目的是 3 盐炙法的主要炮制目的是 4 姜炙法的主要炮制目的是 5 蜜炙法的主要炮制目的是 正确答案 A B D C EA B D C E 以下辅料中炙法用的辅料是 A A 麦麸 B B 滑石粉 C C 黄酒 D D 稻米 E E 灶心土 正确答案 C 其余为用固体辅料炒 A A 黄连B B 杜仲C C 甘草D D 厚朴E E 淫羊藿 宜用盐炙 正确答案 B 宜用姜炙 正确答案 D D 宜用油炙 正确答案 E E 煅法 X 关于明煅法叙述正确的是 A A 药物煅制时不隔绝空气的方法 B B 药物煅制时应大小分档 C C 药物应受热均匀 D D 应煅至内外一致而 存性 E E 应一次性煅透 正确答案 ABCDEDE 明煅法注意事项 将药物大小分档 以免煅制时生熟不均 煅制过程中宜一次煅透 中 途不得停火 以免出现夹生现象 煅制温度 时间应适度 要根据药材的性质而定 有 22 些药物在煅烧时产生爆溅 可在容器上加盖 但不密闭 以防爆溅 A A 明煅法B B 煅淬法C C 闷煅法D D 平炉煅E E 敞锅煅 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 正确答案 C 药物煅制时 不隔绝空气的方法 正确答案 A 药物按明煅法煅烧至红透 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 正确答案 B 煅制效率较高 适用于大量生产的煅制方法是 正确答案 D DP189 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称扣锅煅法 又称密闭煅 闷煅 暗煅 药物煅制时 不隔绝空气的方法称明煅法 又称直火煅法 将药物在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 立即 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称为煅淬 平炉煅 煅制效率较高 适用于大量生产 用明煅法炮制的药物是 A A 明矾 B B 炉甘石 C C 血余炭 D D 棕榈炭 E E 磁石 正确答案 A 炉甘石 磁石质地坚硬 需煅淬 而血余炭 棕榈炭是经闷煅得到的止血药 明煅法代表药物辅料火力功效记忆点 使药物质地 酥脆 除去结 晶水 有效成 分易煎出 白矾不停火不搅拌收涩敛疮 止血化腐石在前 石决明固涩收敛 明目 石膏收湿生肌敛疮 牡蛎 明矾煅制成枯矾最主要的目的是 A A 使药物疏松 B B 便于粉碎 C C 失去部分结晶水 D D 颜色洁白 E E 增强收敛止血作用 答案 E Ep190 明矾外用解毒 杀虫 止痒 内服化痰 止血 止泻 枯矾酸寒之性降低 增强了收涩敛疮 止血化腐的作用 X 煅淬药物常用的淬液有 A A 酒 B B 醋 C C 盐水 D D 药汁 E E 蜜水 正确答案 ABD Dp191 A A 使药物酥脆 便于粉碎和煎出 B B 使药物质地纯洁细腻 适宜于眼科及外敷用 C C 产生止血作用 D D 增强收涩敛疮 止血化腐的作用 E E 增强收敛固涩 明目的作用 1 自然铜煅制的目的是 正确答案 A 2 白矾煅制的目的是 正确答案 D D 23 3 血余炭煅制的目的是 正确答案 C 4 炉甘石煅制的目的是 正确答案 B 增强收敛固涩 明目的作用 为石决明煅制的目的 煅淬法 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 减少副作用 增强疗效 使药物质地酥脆 易于粉碎 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清除药物中夹杂的杂质 洁净药物 煅淬法代表药物辅料火力功效记忆点 自然铜二硫化铁石在后 炉甘石碳酸锌 赭石 煅法依据操作方法和要求的不同 分为明煅 煅淬和扣锅煅 闷煅 主要目的是通过高温 煅烧 有利于药物质地 药性 功效发生变化 使药物质地疏松 利于粉碎和有效成分溶 出 减少或消除副作用 1 内服能够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火煅外用能够敛疮生肌 收湿 止血的药物是 A A 石膏B B 牡蛎C C 石决明D D 赭石E E 炉甘石 答案 A 2 宜用煅淬法炮制的药材是 A A 石决明B B 赭石C C 牡蛎D D 白矾E E 石膏 答案 B 3 自然铜醋煅淬后主要成分是 A A 硫化亚铁B B 硫化铁C C 醋酸亚铁D D 四氧化三铁E E 氧化亚铁 答案 C 血余煅炭后的作用是 A 产生止血作用 B B 增强止血作用 C C 增强补血止血作用 D D 增强涩血止血作用 E E 增强凉血止血作用 正确答案 A 血余炭具有止血作用 扣锅煅的目的是 A 产生止血作用 B B 矫味矫臭 C C 减低毒性 D D 使药物酥脆 便于粉碎与煎出 E E 增强安神收敛作用 正确答案 ACP192 煅炭的主要目的 改变药物性能 产生或增强止血作用 如血余炭等 降低毒性 如干 漆等 24 扣锅煅时的注意事项有 A A 煅烧时应随时用盐泥封固 B B 煅烧过程中注意掀开锅及时查看煅烧程度 C C 煅透后需放凉再启锅 D D 锅内药料不宜放得过多过紧 E E 可以滴水即沸的方法判断药物是否煅透 正确答案 ACDEDE 扣锅煅的注意事项 煅烧过程中 由于药物受热炭化 有大量气体及浓烟从锅缝中喷出 应随时用湿泥堵封 以防空气进入 使药物灰化 药材煅透后应放置冷却再开锅 以免药 材遇空气后燃烧灰化 煅锅内药料不宜放得过多 过紧 以免煅制不透 影响煅炭质量 判断药物是否煅透的方法 除观察米和纸的颜色外 还可用滴水即沸的方法来判断 X 判断密闭煅炭是否煅透的标准是 A A 滴水与锅盖四周即沸 B B 贴于锅盖上的纸变焦黄色 C C 贴于锅盖上的米变焦黄色 D D 计时 E E 时间均为 4 5h 正确答案 ABC 判断药物是否煅透 可用观察扣锅底部米或纸变为深黄色或滴水即沸的方法来判断 扣锅煅法 判断是否煅透 可用观察扣锅底部米或纸变为深黄色或滴水即沸的方法来判断 扣锅煅法代表药物辅料火力功效记忆点 血余炭 A A 明煅法B B 扣锅煅法C C 蒸法D D 煅淬法E E 煮法 血余炭应用 正确答案 B 石膏应用 正确答案 A 自然铜应用 正确答案 D D 附子应用 正确答案 E A E A 白矾 B B 煅炉甘石 C C 煅石决明 D D 醋酸铁 E E 煅石膏 缓和平肝潜阳 增强收敛固涩作用的是 答案 C 自然铜煅淬生成的是 答案 D D 煅制时应一次性煅透 中途不得停火 不能搅拌的是 答案 A 适宜于眼科及外敷用的是 答案 B 25 蒸法 何首乌的炮制可采用 A A 清蒸 B B 黑豆汁蒸 C C 酒蒸 D D 醋蒸 E E 酒醋共蒸 正确答案 B 经黑豆汁拌蒸后 味转甘厚而性转温 增强了补肝肾 益精血 乌须发 强筋骨的作用 同时消除了生首乌滑肠致泻的副作用 宜于久服 A A 鲜地黄B B 生地黄C C 熟地黄D D 生地炭E E 熟地炭 1 凉血止血宜用 正确答案 D D 2 补血止血宜用 正确答案 E E 3 滋阴补血 益精填髓宜用 正确答案 C 4 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宜用 正确答案 B 蒸法代表药物辅料功效记忆点 先用武火 圆汽 后文火 何首乌 黑豆汁补肝肾 益精血 乌须发 强筋骨 人生地不熟 何 不用黄金试试 天真 黄芩 黄精 地黄清热凉血 熟地黄滋阴补血 益精填髓 生地炭凉血止血 熟地炭补血止血 人参 天麻 A A 杀酶保苷 便于切片 B B 增强补脾益气的功能 C C 降低毒性 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D D 改变药性 扩大药用范围 E E 消除滑肠致泻 增强补肝肾 乌须发作用 59 黄芩蒸制的目的是 答案 A 60 地黄蒸制的目的是 答案 D D 黄芩经过蒸制或沸水煮既可杀酶保苷 又可使药物软化 便于切片 可保证饮片质量和原有 的色泽 地黄 清热凉血 蒸制为熟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