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放射治疗质控手册.doc_第1页
上海市放射治疗质控手册.doc_第2页
上海市放射治疗质控手册.doc_第3页
上海市放射治疗质控手册.doc_第4页
上海市放射治疗质控手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放射治疗质控手册(修订稿)上海市放射治疗质量控制中心二八年十二月前 言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来治疗恶性肿瘤,放射线在杀灭肿瘤的同时,对正常器官和组织也能产生损伤,其中大部分后期放射损伤是不可逆的。所以,在进行放射治疗时,要兼顾肿瘤的杀灭和放射性损伤两方面。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就是要求从业机构制定与本单位所从事的治疗项目相适应的放疗质量保证方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求从业人员加强责任心,在实施放射治疗的过程中严格遵照操作规程,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精心设计放射治疗计划、认真验证并准确地执行放疗计划,在照射肿瘤的同时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和重要器官,以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减少放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进一步提高本市医疗机构放射治疗的医疗质量,上海市放射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在总结前几年质控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上海市放射治疗质控手册,在编写过程中,听取了本市有关主管部门和相关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的意见,得到了上海市放射治疗质控中心全体专家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上海市放射治疗质控手册是本市开设放射治疗专业的医疗机构相关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也是本市开展放射治疗医疗活动的质量控制标准。上海市卫生局医政管理处 2008年12月目 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放射治疗专业准入准入基本基本要求 2一、基本条件二、上岗证制度第三章从业人员资质要求 4一、科室架构二、人员资质第四章从业机构设备配置要求 7一、医用直线加速器二、近距离放射治疗机三、模拟定位机四、放射治疗计划系统五、绝对放射剂量仪第五章安全与防护48一、安全管理员及其职责二、放疗设备和仪表的检测要求三、安全防护装置四、警示标志五、个人防护六、放射事件防范第六章放射治疗质量保证与控制53一、放射治疗的应用二、放射线的选择三、放射治疗的步骤四、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五、放疗病史书写规范第七章 岗位职责58一、放射肿瘤医师二、放射医学物理师与剂量员三、放射治疗技师四、设备维修工程师第八章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65一、规章制度二、操作规程第九章 附则及附件 68第一章 总则 为加强对放射治疗工作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治疗从业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依照国务院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制定本手册。本手册所指称的放射治疗,是指使用医用直线加速器和近距离放射治疗机进行临床医学治疗的活动。本手册适用于上海市辖区内从事放射治疗的医疗机构。第二章放射治疗专业准入基本要求一、基本条件上海市辖区内从事放射治疗专业的医疗机构(以下统称从业机构)必须应当满足以下条件:(一)具有区县中心医院以上的等级资格;(二一)具有经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诊疗科目下的放射治疗专业和病 理科(三二) 具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的放射治疗场所和配套设施(四三)具有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专(兼)职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五四)具有确保放射性废气、废物达标排放的处理能力或可行的处理方案(六五)具有放射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二、上岗证制度从事肿瘤放射治疗的医师、医学物理师与剂量员、技师(含操作放射治疗机、模拟定位机、设备维修工程师),以下统称为从业人员,应接受岗位培训,并通过中华医学会和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的考核,持证上岗。从业人员必须持有:(一)卫生部颁发的大型医用设备上岗合格证(二)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颁发的放射人员工作证无证者不得独立对患者进行放射治疗。第三章 从业人员资质要求一、科室架构必须应当具备下列人员:(一) 副高级或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放射肿瘤医师;(二) 医学影像学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 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或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放射医学物理师与剂量员;(四)中等专科学历或以上的放射治疗技师。二、人员资质 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放射治疗专业知识与防护知识,并有能胜任放射治疗工作的健康条件。(一)放射肿瘤医师应符合下列要求:1. 具有大学医学本科或以上学历; 2. 持有医师执业证书,并符合执业地点、执业类别与执业范围的要求; 3. 持有大型医用设备上岗合格 证;4. 持有放射人员工作证;5. 经过一年以上的放疗专业培训。(二)放射医学物理师与剂量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具有大学本科或相关大学专科学历; 2. 持有大型医用设备上岗合格证; 3. 持有放射人员工作证。(三)放射治疗技师应符合下列要求:1. 具有中等专科或以上学历;2. 持有大型医用设备上岗合格证;3. 持有放射人员工作证。(四)设备维修工程师应符合下列要求:1. 具有中等专科或以上学历;2. 持有大型医用设备上岗合格证;3. 持有放射人员工作证。 第四章 从业机构设备配置要求 根据上海市本市的现状,从业机构的设备配置最低要求为:一台医用直线加速器或60钴远距离治疗机、一台模拟定位机、一套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和一台绝对放射剂量仪。一、医用直线加速器医用直线加速器的技术指标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达到计(剂)量准确,安全防护、性能指标合格后方可试运行,并接受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强制性年检。经重大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必须经上海市卫生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检定,相关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最好能明确是什么具体机构?)确认符合规定的指标后,方可继续使用。因老化、性能不稳或已弃用的必须及时报废,不得转让。(一) 剂量监测系统的指示值与相应的吸收剂量标准值的相对偏差不得超过3%。1. 重复性 X辐射和电子束辐射在同一辐射条件下,剂量监测计数值与吸收剂量测量值之比的相对实验标准偏差不得超过0.7%。2. 示值的线性 X辐射和电子束辐射的每档能量,吸收剂量测量值与剂量监测计数值的关系必须为线性,最大偏差不得超过2%。3. 随设备角度位置的变化关系 在机架及限束系统的全部角度范围内,5次吸收剂量测量值与剂量监测计数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与平均值之比应3%。4. 随机架旋转的变化关系 在机架的全部角度范围内,机架连续通过不同扇面所测得的5次吸收剂量测量值与剂量监测计数值与本节3中机架静止在不同角度位置所测得的5次吸收剂量测量值与剂量监测计数值最大值与最小值之算术平均值之间的偏差不得超过2%。5. 移动束治疗的稳定性 在吸收剂量率和单位角度剂量的预选范围内: (1) 如果移动束治疗是以机架旋转角度终止照射,照射的剂量误差不得超过5;(2) 如果是由剂量监测系统终止照射,则旋转角度误差不得超过3%。(二) X线辐射源1. 在标准实验条件下辐射野的均整度 在标准实验条件下吸收剂量率的全部范围内,对应每一标称能量,辐射野内最大吸收剂量点与辐射野均整区域内最小吸收剂量点的吸收剂量的比值为:(1) 当辐射野从5cm x 5cm至30cm x 30cm时,不得106%;(2) 当辐射野30cm x 30cm时,不得110%。2. 剂量分布随角位的变化 在标准实验条件下,机架和限束系统的全部角度范围内,对5cm x 5cm的辐射野,均整区域内任一点的吸收剂量相对于辐射束轴处的吸收剂量之比值的变化为:(1) 标称能量30 MV时,不得超过3%;(2) 标称能量大于或等于30 MV时,不得超过4%。3. 辐射野的对称性 在标准实验条件下,当机架及限束系统分别处于0或90时,对5cm x 5cm的辐射野,均整区域内对称于辐射束轴的任意两点的吸收剂量之最大比值不得103%。4. 最大吸收剂量比当机架和限束系统处于0或90时,在最大吸收剂量深度垂直于辐射束轴的平面上,均整区域内最大吸收剂量点的吸收剂量与辐射束轴上的最大吸收剂量之比值:(1) 当辐射野30cm x 30cm时,应1.07(2) 当辐射野30cm x 30cm时,应1.09。5. 使用楔形过滤器的辐射野 在机架和限束系统的旋转角度范围内:(1) 楔形角的测量值与标称值之差不得超过2%;(2) 楔形因子的测量值与标称值之差不得超过2%。6. 辐射野的数字指示 应配有数字指示装置来指示正常治疗距离处辐射野的尺寸。在机架和限束系统的旋转角度范围内,对每档标称能量,在正常治疗距离处,两主轴上辐射野的尺寸与数字指示装置的指示偏差的限制为:(1) 当辐射野20cm x 20cm时,不得超过3mm或1.5%;(2) 当辐射野20cm x 20cm时,不得超过5mm或1.5%。7. 辐射野的光野指示 必须配有光野指示装置来指示入射表面处的辐射野的大小。 在机架和限束系统的旋转角度范围内,对每档标称能量,在两主轴上,光野与辐射野的边之间的距离限值为:(1) 在正常治疗距离处:l 当辐射野20cm x 20cm时,不得2mm或1%;l 当辐射野20cm x 20cm时,不得3mm或1%(2) 在1.5倍正常治疗距离处:l 当辐射野20cm x 20cm时,不得4mm或2%;l 当辐射野20cm x 20cm时,不得6mm或2%。(3) 光野中心与辐射野中心间的距离限制为:l 在正常治疗距离处,不得2mm;l 在1.5倍正常治疗距离处,不得4mm。8. 重复性在相同的数字指示时,重复建立辐射野,由50%吸收剂量点所确定的辐射野尺寸。(1) 在两主轴上的最大偏差不得超过2mm;(2) 光野与辐射野的边之间的距离不得2mm。(三) 电子束辐射源1. 辐射野的均整度 在每档标称能量以及当辐射野5cm x 5cm以上时:(1) 在基准深度处,两个主轴上80%等剂量线,与几何野投影边的距离不得15mm;(2) 在标准测试深度处,两个主轴上90%等剂量线与几何野投影边间的距离不得10mm;(3) 在两个对角线上,90%等剂量线与几何野投影边间的距离不得20mm。2. 剂量分布随角位的变化 在标准测试深度及机架和限束系统旋转角度的全部范围内,在90%等剂量曲线内推1cm的均整区域内,任意一点的吸收剂量与辐射束轴处吸收剂量之比的变化不得超过3%。3. 辐射野的对称性 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当机架和限束系统处于0或90时,对5 cm x 5 cm以上的电子辐射野,在90%等剂量曲线内推1cm的均整区域内,对称于辐射束轴的任意两点的吸收剂量之比不得105%。4. 最大吸收剂量比 0.5 mm深度的辐射野内最大吸收剂量点的吸收剂量与辐射束轴上最大剂量之比值应109%。5. 辐射野的数字指示 应配有数字指示装置来指示电子辐射野的尺寸。 (1) 对每档标称能量,辐射野尺寸与辐射野数字指示间的偏差不得超过2mm; (2) 辐射野的尺寸由体模表面位于正常治疗距离处时,两主轴上的50%等剂量点之间的距离确定。6. 辐射野的光野指示 必须配有光野指示装置来指示(入射表面)电子辐射野的大小。在正常治疗距离处,光野的对边之间的距离与数字指示值之间的偏差不得超过2mm。7. 光野的照度和对比度 (1) 在正常治疗距离处,垂直于辐射束轴的平面上,光野内照度的平均值不得40 lx; (2) 沿光野周边的对比度不得4%。(四) 辐射束轴的指示 对称于等中心的辐射野,必须配有指示患者的入射表面处辐射束轴位置的元件,如前指针、十字线等。1. 辐射束轴在患者入射表面上的位置指示 在机架和限束系统的全部角度范围内,患者入射面上辐射束轴的实际位置与指示点的最大偏差限制为:(1) X线照射,在正常治疗距离25cm或设备工作范围内不得超过2mm;(2) 电子束照射,在正常治疗距离25 cm或设备工作范围内不得超过4mm。2. 辐射束轴在患者射出面的位置指示 对所有指示X线照射射出点的元件(如后指针等),在正常治疗距离50cm或设备工作范围内,患者射出面上辐射束轴的实际位置与指示点的最大偏差不得超过3 mm。(五) 等中心辐射束轴的偏移限制 对X线照射和电子束照射的每档标称能量和所有辐射野,在机架和限束系统的全部角度范围内,不得超过2mm。(六) 沿辐射束轴的距离指示1. 到等中心距离的指示设备必须配有指示装置(如机械前指针、光距尺)指示沿辐射束轴到参考点的距离。 (1) 对等中心设备,参考点必须是等中心点; (2) 对非等中心设备,参考点必须在辐射束轴上正常治疗距离处; (3) 在正常治疗距离25cm或指示装置的工作范围极限位置处,沿辐射束轴到参考点的指示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最大偏差不得超过5mm;(4) 在等中心处,此偏差不得超过2mm。2. 到辐射源距离的指示对辐射源到机架旋转轴的距离可变的等中心设备及非等中心设备,必须配有指示装置(如机械前指针、光距尺)指示沿辐射束轴到辐射源的距离的装置。在正常治疗距离25cm或指示装置的工作范围内,指示点到辐射源的指示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最大偏差不得超过5mm。(七) 前后辐射野的重合性 在等中心处,前后辐射野主轴间的偏差不得超过2mm。(八) 治疗床 当治疗床床面位于等中心的标称高度,床面纵轴与机架旋转轴共线应为零位置。 当床面离机架的纵向距离为最大时,治疗床的直线运动标尺应为零。1. 治疗床的等中心旋转当床面承重30135kg,治疗床等中心旋转的旋转轴相对于等中心的最大偏差不得超过2 mm。2. 治疗床旋转轴的平行度当床面承重135kg时,治疗床的等中心旋转轴与治疗床床面旋转轴之间的最大角度应0.5。3. 治疗床的纵向刚度当床面负载30135kg时,等中心附近高度的变化不得5mm。4. 治疗床的横向刚度当床面负载135kg时,在治疗床垂直升降的全部高度范围内:(1) 治疗床床面相对于水平面的侧向倾斜角度不得0.5;(2) 治疗床床面作最大横向位移时,治疗床床面在等中心附近的高度变化不得5mm。(九) 标尺零刻度位置的偏差限制1. 机架旋转轴不得超过0.5;2. 照射头纵向转动轴不得超过0.1;3. 照射头横向转动轴不得超过0.1;4. 限束系统轴不得超过0.5;5. 治疗床等中心旋转轴不得超过0.5;6. 床面自转轴不得超过0.5;7. 床面纵向转动轴不得超过0.5;8. 床面横向转动轴不得超过0.5。(十) 防止超剂量照射的要求1. 控制台必须显示辐射类型、标称能量、照射时间、吸收剂量、吸收剂量率、治疗方式、楔形过滤器类型与规格等辐照参数预选值。2. 辐照启动必须与控制台显示的辐照参数预选值联锁,控制台选择各类辐照参数之前,辐照不得启动。3. 必须装备两道独立的剂量监测系统,每一道剂量监测系统必须能单独终止辐照。一道剂量监测系统发生故障,不得影响另一道系统的功能。4. 两道剂量监测系统显示的剂量读数在辐照中断或终止后必须保持不变,辐照中断或终止后必须把显示器复位到零,才能启动下次辐照;因元件或电源失效造成辐照中断或终止,失效时刻的读数显示必须储存在一个系统内,以可读取方式至少保留20分钟。5. 两道剂量监测系统采用双重组合情况下,当吸收剂量达到预选值时,两道剂量监测系统必须都终止辐照。6. 两道剂量监测系统为初/次级组合情况下,当吸收剂量达到预选值时,初级剂量监测系统必须终止辐照,次级监测系统必须在超过吸收剂量预选值不大于15%或不超过等效于正常治疗距离上0.4Gy的吸收剂量时终止辐照。7. 控制台必须配置有时间显示的辐照控制计时器,并独立于其他任何控制辐照终止系统。当辐照中断或终止后,必须保留计时器读数,必须将计时器复零后,才能启动下一次辐照。8. 若设备处于某一种状态下,在正常治疗距离上能产生高于规定最大值二倍的吸收剂量率时,则必须提供一联锁装置,以便在吸收剂量率超出规定最大值不大于二倍时终止辐照。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切断联锁装置。9. 必须对非直束式加速器提供剂量分布监测装置,当吸收剂量分布相对偏差超过10%时终止辐照。10. 必须装备能检查所有安全联锁的设施,用于在辐射间隙期间检查安全联锁(包括防止剂量率大于预选值十倍的联锁),确保各类系统终止辐照的能力和防止超剂量照射。11. 控制台和治疗室内必须分别安装紧急停机开关。12. 使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加速器软件和硬件控制程序必须加密,未经允许不得存取或修改。13. 用于监视联锁或作为测量线路、控制线路一部分的计算机,一旦发生故障必须终止辐照。(十一) 有用线束内杂散辐射的限制 1. 电子束治疗时, X射线的份额不得超过下列要求: 能量E,MeV15 15-35 35-50中心轴上实际射程外10cm处的吸收剂量与最大吸收剂量之比,% 5 10 20 2. X射线治疗时,在最大照射野下,中心轴表面吸收剂量不得超过下列要求:能量E,MeV2-5 5-15 15-35 35-50表面吸收剂量与最大吸收剂量之比,%80 70 60 50 40 (十二) 有用线束外泄漏辐射的限制1. 在正常治疗距离上的固定限束装置截面内,透过可调限束装置的泄漏辐射吸收剂量与有用线束中心轴最大吸收剂量之比应满足以下限值: (1) X射线治疗时,在10cm x 10cm的照射野内,不得超过2%; (2) 电子束治疗时,在50%等剂量曲线外4cm至最大有用线束边缘之间的范围内,不得超过10%。2. 最大有用线束外泄漏辐射的限制 (1) 在正常治疗距离上,垂直于有用线束中心轴并以轴为圆心,半径为2cm的圆平面上,不得超过有用线束中心轴吸收剂量的0.2%(最大)和0.1%(平均); (2) 距电子轨道1m处的泄漏辐射不得超过正常治疗距离上有用线束中心轴吸收剂量的0.5%。3. 最大有用线束外的中子泄漏辐射 (1) X射线标称能量大于10MV的加速器,在正常治疗距离上,垂直于有用线束中心轴并以轴为圆心,半径为2cm的圆平面上,最大有用线束外的中子泄漏辐射不得超过有用线束中心轴吸收剂量的0.05%和0.02%; (2) 距电子轨道1米处的中子泄漏辐射不得超过正常治疗距离上有用线束中心轴吸收剂量的0.05%。 (十三) 安全操作要求1. 从业单位必须为加速器配备工作剂量仪、水箱等剂量测量设备,并应配备扫描仪、模拟定位既机等放射治疗质量保证设备。2. 操作人员必须遵守各项操作规程,认真检查安全联锁,禁止去除安全联锁,严禁在去除可能导致人员伤亡的安全联锁的情况下开机。3. 辐照期间,必须有两名技师在岗,认真做好当班纪录,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4. 必须防止各类事故,万一发生意外,立即停止辐照,及时将患者移出治疗机房,向上级报告并注意保护现场,便于正确估算患者受照剂量,做出合理评价。 (十四) 防护监测1. 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工作场所和周围区域辐射水平,每年监测一次。2. 安全联锁系统,每月检查一次3. 加速器剂量监测系统定标,每周监测一次。 4 百分深度剂量,每半年监测一次。5 均整度,每半年监测一次。6 所有监测资料必须详细记录,存档备案。二、近距离放射治疗机预先在病人需要治疗的部位正确地放置施源器,经治疗计划优化后采用自动或手动控制,将贮源器内放射源输入施源器,能达到预定剂量及分布的放射治疗设备。(一) 设备防护要求1. 放射源 常用的放射源有137铯、60钴、192铱。 (1) 必须有生产厂家提供的说明书及检验证书。说明书应载明放射源编号、核素名称、化学符号、等效活度、表面污染与泄漏检测日期和生产单位名称等; (2) 放射源使用前必须有法定计量机构认可的参考点空气比释能率,其总不确定度不大于5%; (3) 放射源的更换必须有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放射防护人员监督下进行; (4) 退役放射源须及时退还原生产厂家或送指定的放射性废物库统一处理或妥善保存。2. 贮源器 表面必须标有放射性核素名称、最大容许装载活度、牢固醒目的电离辐射警示标识。3. 施源器 形状、结构设计及材料选择应适应靶区的解剖特点,保证放射源在其中正常驻留和运动,并按剂量学原则形成各种预定的剂量分布,最大限度地防护邻近正常组织和器官。4放射源的控制与传输 治疗机控制系统必须能准确地控制照射条件。 (1) 应有放射源启动、传输、驻留及返回贮源器的源位显示与治疗日期、通道、照射总时间及倒计数时间的显示; (2) 应有安全锁等多重保护和联锁装置。能防止由于计时器控制、放射源传输系统失效、源通道或控制程序错误及放射源连接脱落等电气、机械发生故障或发生误操作的条件下造成对患者的误照射; (3) 严禁在去掉保护与联锁控制装置的条件下运行; (4) 在治疗期间,当发生停电、卡源或意外中断照射时,放射源必须能自动返回工作贮源器,同时应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必须同时显示和记录已照射的时间和剂量,直到下一次照射开始; (5) 当自动回源装置功能失效时,必须有手动回源措施进行应急处理; (6) 在控制台上,必须能通过射线监测,显示放射源由工作贮源器内输出和返回贮存位置的状态; (7) 控制照射时间的计时误差应1%; (8) 连接施源器各通道与施源器的放射源传输管道应尽量平滑,具有可允许的最小曲率半径,以保证放射源传输畅通无阻; (9) 连接施源器与放射源传输管道时,必须使接头衔接严密、牢固,防止放射源冲出或脱落; (10) 放射源传输到施源器内主流的偏差不得大于1mm。(二) 治疗室防护要求1. 治疗室与准备室、控制室应分开设置;2. 治疗室使用面积不应20M2;3. 治疗室入口必须采用迷路设计,设置门机联锁;4. 治疗室门上应有声、光报警装置;5. 治疗室内应设置有能使放射源迅速返回贮源器的应急开关和放射源监测器;6 在控制室与治疗室之间应设监视器与对讲机。(三) 设备检测周期1 距离贮源器表面5cm处的任何位置及距离贮源器100cm处任一点的泄漏辐射空气比释动能率的测量,每年一次。2 控制台源位指示、声光报警、剂量监测、监视器、对讲机和计时器运行功能检验,每日一次。3 放射源参考点空气比释动能率的测量,每年一次。4. 放射源在传输系统及施源器内的运动状态,每日一次。5. 放射源从贮源器至施源器内预定位置传输时间的测定,每月一次。6. 控制计时器的误差检验,每月一次。7. 辐射剂量监测仪表的检验,每年一次。8. 放射源表面污染及泄漏,施源器、治疗床的表面污染监测,每年一次。9. 放射源在施源器内驻留位置的偏差检验,每月一次。10. 治疗室及周围环境中辐射水平的测量,每次更换放射源后。(四) 质量控制1. 在治疗前,必须通过假源试运行。2. 治疗计划的计算误差不得超过3%。3. 将带有定位标记的无源施用器按一定规则送入或插入治疗区域、拍摄正侧位片、或采用其他重建方式。(五) 质量保证1. 60钴、192铱和137铯等放射源出厂时必须附有放射源的活度校测证书。2. 定期修正60钴和137铯放射源的活度(1) 60钴每月一次;(2) 137铯半年一次。3. 清点后装放射源,每月一次。4. 检验控制放射源的到位和照射时间的计时器,每月一次。5. 使用假源检查驱动机构,控制放射源到达施用器的到位精度及其重复性,每月一次。6. 检查并记录贮源器周围的防护情况,半年一次。7. 治疗机关闭时,放射源应回到贮源器的中心位置。三、模拟定位机 (一) 功能要求:1. 能模拟各种体外放射治疗的条件;为患者勾画辐射野和肿瘤靶区;2. 拍摄射野定位片或验证片;3. 测量照射深度、角度、源皮距等;4. 修正治疗计划;5. 拍摄射野定位片或验证片。(二) 设备精度允许偏差的限制: 1. 等中心旋转偏差应1 mm。 2. 照射束轴随焦点改变的偏差,在源轴距100 cm处,焦点对应的辐射野中心的偏差应0.5 mm。3. 光野与射野间的偏差在源轴距100 cm处:(1) 20cm x 20cm射野,偏差范围应1mm;(2) 20cm x 20cm射野,偏差范围应0.5%。4. 光野与照射束轴间的偏差 在源轴距100cm处,偏差应1mm。5. 照射束轴随源轴距变化的偏差当源轴距从最小值到最大值变化时,等中心平面上辐射野中心位置的偏差应2mm。6. 辐射野的数字指示偏差在源轴距100cm处:(1) 20cm x 20cm射野,数字指示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应2mm;(2) 20cm x 20cm射野,数字指示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应1%。 7. 可见光野的照度偏差 在源轴距100 cm处,垂直于照射束轴表面上的可见光野照度的平均值应50 lx。8. 等中心距离的数字指示偏差 在源轴距全程范围内,数字指示与实际距离间的偏差应2mm。9. 定位床的等中心旋转偏差 在床面加载情况下,等中心旋转轴线与等中心的偏差应150mm限光器到皮肤距离 6灯光野与体表野(线) 2mm上、下、左、右一方 7铅挡块与体表野(线) 5mm上、下、左、右一方 8定位激光灯中心线 1mm水平与垂直 9机头角 0.110机架角 0.111床转角 0.512床高度 5mm13定时器 0.01分14每次dm/ma 1cGy15处方总剂量(Dm) 0.1%16楔形板100%方向、度数17填充物100%按医嘱,包括起停时间,物质、厚度18体位固定装置100%按医嘱,包括器械、装置条件19铅挡块 防护要求6个半价层厚 使用要求100%医嘱需挡部位,双层托架无漏射20医嘱更改执行当日21累计剂量计算每日,自核查对22治疗单检查每周,所有项目附件(四)放射性同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