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论与技术哲学发展的当代特征-改后稿.doc_第1页
语境论与技术哲学发展的当代特征-改后稿.doc_第2页
语境论与技术哲学发展的当代特征-改后稿.doc_第3页
语境论与技术哲学发展的当代特征-改后稿.doc_第4页
语境论与技术哲学发展的当代特征-改后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境论与技术哲学发展的当代特征朱春艳,陈凡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110189)摘 要:“语境”的元哲学问题虽不是技术哲学研究的内容,但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技术哲学研究,使技术哲学研究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单一性走向系统性,从两极对立到相互融合,从而影响了当代技术哲学研究纲领的形成和研究范式的更替,同时对技术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论文以分析“语境”的含义为切入点,从上述三个方面论述了语境论对当代技术哲学研究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而指出技术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从关注技术“本身”转向关注技术创新,尤其关注技术创新和文化的相关性问题。关键词:语境论;技术哲学;研究范式;实体实在;关系实在 “语境”是语言哲学的基本分支语用学的一个基本范畴,用于分析语言的理解和使用。1960年代以来,国内外将语境的元理论研究渗透在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心理学、现象学、技术哲学等各学科之中,对缓和这些学科内部流派间的对立和冲突、进而建立新的学科发展平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技术哲学而言,语境论的方法论应用使当代技术哲学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技术哲学的新特征。一、“语境”的含义“语境”一词来源于希腊文“contextre”,英文词为“ context”,意思是“交织在一起”,在语言学中,它指的是各个词汇交织在一起,从而一个单词或者一句话的意义是由它存在于其中的语段或对话决定的。在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语境”一词代表了“某物发生于其中的相互联系的条件”1。现今人们使用的“语境”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也可称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它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2。在后一种理解上,人们往往将其翻译为“情境”。从不同的学科使用习惯看,在哲学、人类学和语言学中,经常翻译为“语境”,而在技术和工程中,则更多地译为“情境”。总的来讲,语境指的是“由人的实际活动所产生的特定精神文化产物所根植于其中的组织系统或结构环境。”3 由上述界定可以初步概括出“语境”的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语境是一个关系范畴,它只能在行动者和他的活动场所中表现出来,表现的是一种相关性,是一种关系实在。_收稿日期基金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马尔库塞技术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0YJA720045)。作者简介朱春艳(1969),女,山东临沂人,东北大学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陈凡(1954),男,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 “语境”不是一个独立自存的实体,也不仅仅是外在的环境,而是表现出行动者和他的环境之间的耦合状态,是不同事物间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相关性。同时,“语境”与“实体”也是相对而言的,比如,技术既可以是存在于一定自然情境或社会情境中的作为实体的技术,也可以是作为人活动于其中的情境,如我们称当今世界是一个技术的世界,人生活于其中,这里就是把技术作为人类活动的情境的。第二,语境是一种“当下的”关系,具有即时性,这也是语境的历史性。郭贵春教授在语境与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中提出伽达默尔的“理解”现象体现了语境论思想,认为“理解的历史性是实在地语境化的”,因为“语境的思想意味着我们不能站到对象之外,从而也不能对它具有任何客观知识。理解者总是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情境之中,在这种特定情境中,他发现自己与努力去理解的传统相联系。”4行动者正是在特定情境当中把握行动的意义。第三,语境具有相对性不等于说语境是主观的,它具有客观性,相当于唯物辩证法中的“联系”范畴,表现出行动者在不同时间与不同情境的一种“上下文的关系”。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主体性,却不是与客观性相对而言的主观性。同时,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我们往往感觉不到语境的存在,这正如杜威所言,不是语境不存在,而是人由于恰恰置身于当下语境之中而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从而语境表现出一种超越主客观的“无”的状态。可见语境也是分层次的。二、语境论对当代技术哲学研究的影响将语境论方法论引入到科学哲学中架起了实证主义和反实证主义之间的桥梁,而科学哲学研究的进展也为技术哲学的新发展提供了契机,其中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建构主义原则对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的提出具有先导意义,正是这一理论的提出,促使新时期技术哲学发生了“认识论转向”、“后现代转向”、“经验转向”等一系列转向,并在这诸多转向中呈现出与传统技术哲学不同的特征。1、使技术哲学研究从抽象走向具体。“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维方法展现开来,表现为“具体抽象具体”三个环节,这一方法是马克思资本论的运思路径,也普遍应用于人类思维的发展历程。将语境论作为方法论引入到技术哲学研究中,在对技术本质、技术价值等相关问题的研究都呈现出从抽象走向具体的特征。传统技术哲学家谈论的技术是抽象的、理想化的,他们往往把技术(准确地说是现代技术)作为不用分析的整体去看待,相当于埃斯皮纳斯所说的带大写“T”的技术Technology,即一种适用于所有情形的、作为总的行为原则的技术。现代技术在芒福德那里被作为“巨机器”看待,在埃吕尔那里被作为“系统”看待,在海德格尔那里被作为“座架”看待,而在马尔库塞那里现代技术更是被作为“意识形态”去看待。这样,技术在本性上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一问题似乎注定是无解的,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还展开过“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的讨论。正如马克思要求人们从现实性上理解人的本质一样,语境论的技术哲学要求研究“小写的、复数的、特定的”技术,如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基因技术、影像技术、纳米技术等,在当代的技术哲学研究中其每一项都成为一个独立反思的领域。即使是对技术“本身”的追问,也要将其放到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探究。就是说,技术的意义是在语境中体现出来的。这样,就为追问技术的本质问题和技术的价值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与之相关联的是“技术情境论”、“ 技术文化论”、“技术的具体化理论”等技术本质观的提出。美国的技术社会批判理论家安德鲁费恩伯格(Andrew Feenberg)的“工具化理论”是这一语境下技术本质研究的一个典型。这一理论融合了经典社会批判理论、建构主义、实用主义等多重理论传统,提出传统的技术本质观是本质主义的、非历史的,必须以历史的流动性改变对技术本质的非历史的理解,使对技术本质的界定包含社会-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在历史的实现过程中是多样的。具体说,就是把实体主义者(Substantivist)和建构主义者对技术本质问题的解答放在一个具有两个层次(level)的统一的框架之中。第一个层次或多或少相当于技术本质的哲学定义,第二个层次相当于社会科学对技术本质的思考。这样就可以一个层次解释技术客体和主体的功能构成,他称为“初级工具化”,另一个层次侧重于现实的网络和装置构成中的主、客体的实现问题,即“次级工具化”,前者是一个“去情境化”的过程,而后者是一个“再情境化”的过程。费恩伯格认为这是一种整体论的技术本质论,他把这种技术本质观称为“工具化理论”,认为这一理论实现了如下整合:把技术同技术系统和自然整合了起来;把技术同伦理的和美学的符号安排整合了起来;把技术同它与工人和使用者的生活和学习过程等整合起来;把技术同它的工作和使用的社会组织整合起来5。整合的结果,就是对技术本质理解的“理性具体”。2、使技术哲学研究从单一性转向系统性拉普早在1877年的技术哲学纲要中就提出了技术哲学研究中存在工程的技术哲学和人文的技术哲学两种范式,认为工程的技术哲学“强调对技术本身的性质进行分析:它的概念,方法论程序,认知结构以及客观的表现形式。它开始使用占统治地位的技术术语解释更大范围的世界。”6而人文的技术哲学则“力求洞察技术的意义,即它与超技术事物:艺术和文学,伦理学与政治学,宗教等的关系。因此,它也力图增强对非技术事物的意识。”7总的看来,工程的和人文的技术哲学在价值导向、研究路线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差异。工程的技术哲学表现出技术乐观主义倾向,认为技术最终能把人带向一个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大同世界”,这种思想在20世纪发展为盛行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统治论,也表现为技术崇拜论。人文的技术哲学表现出对技术的悲观和批判的态度,也表现为技术恐惧论。同时,无论对技术持肯定还是否定态度,它们都把技术看作独立于人类并对人类社会起决定作用的力量,都表现出技术决定论的主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影响,作为西方“新技术社会学”的技术的社会建构论兴起。社会建构论的技术研究揭示了技术中包含因素的复杂性和技术形成的社会建构性,提出技术和社会构成一张没有缝隙的网,它促使人们从“大叙事”转向“小叙事”,研究技术中包含的经验因素、主体因素、社会因素,使当代技术哲学表现出与传统技术哲学的三点不同:第一,它不是视技术人工物为先天给定,而是试图打开技术黑箱,分析它的具体发展和模式;第二,它认为技术不是一个凝固的整体,而是可以分成多个部分;第三,它关注技术与社会的共同演化8。这些不同点体现在当代技术哲学研究的内容上,是国内外技术哲学研究涌现出的“认识论转向”。技术哲学研究的“认识论转向”首先表现在学者们对技术哲学领域中认识论问题的关注日渐增多,他们对技术的起源、设计、创新、技术作用的机制、技术和科学的关系等认识问题的思考,出现了一批有建树的成果,成为技术哲学研究的新动向。需要指出的是,此时技术哲学对认识论问题的强调,与早期工程的技术哲学的观点并不相同。前者是对技术哲学进行严格的逻辑分析,把技术知识看成是普遍的、共性的、唯一的,而后者则强调技术知识的个体性、地域性、情境性。他们关注技术评估中的认识论问题、技术形成过程中各阶段上的知识转变问题以及个体知识、意会知识和地方性知识问题,关注技术形成的情境问题,把情境作为技术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表现出对技术成分的系统把握,即不是把技术理解为技能、器物或者知识中的任何一个,而是理解为技术包括它们全部。在对技能的理解上,提出技能是在特定的技术情境中存在的,我们平时总喜欢追问什么是技术“本身”,同时在追问的过程中也容易把技术中的实体性要素视为技术,而对其中的情境要素则视而不见,如一提到技术的善恶问题,总有人追问“手枪既可以杀好人,也可以用来自卫杀坏人,这说明手枪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一类问题。技术不是外在于它的情境,情境是它的自身的一部分。技术的要素包括了技能、实体(器物)、知识,其中技能是技术中情境化的要素,技术人工物和技术知识是技术中的实体性要素,技术就是实体要素和情境要素的统一。更为重要的是,技术哲学研究的“认识论转向”使长期以来形成的技术价值论在技术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受到挑战,有学者提出要以技术认识论取而代之。这些学者当中,国外有J.皮特、D.贝尔德、J.阿伽西、M.邦格等,国内则有张华夏、张志林等,其中皮特在2000年出版的思考技术:技术哲学研究的基础中明确提出“在技术哲学中,认识论问题在逻辑上应先于社会批判”的观点,不少批评者对此做出激烈反应。“认识论转向”使技术哲学研究在新的范式引导下呈现出众多成果,带来了技术哲学研究的繁荣。从国外看, techne在2000年前后的几年里一直刊登相关成果。国内技术哲学较为突出的成果是远德玉教授提出了“过程论”的技术哲学研究纲领。远先生于1981年明确提出“技术是一个过程”的观点,并在1986年出版的技术论(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提出技术是无形技术和有形技术、潜在技术和现实技术在动态过程中的统一,是软件和硬件在动态过程中的统一,是经验、知识、能力和物质手段在动态过程中的统一,并强调把技术看作是一个系统或动态的过程,并不是给技术下定义,而是对技术作整体研究方法上的根本转变,认为只有把技术如实地看作是一个系统或过程才能揭示技术的本质和特征。另外,国内技术哲学研究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开始了和国际上的频繁交流,不仅引介了一大批国外成果,对技术知识、技术创新等问题的研究也表现出本土特色。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社敏锐地把握住这一研究动向,于2003年第2期组织了“走向技术认识论”专稿,这是当时国内技术认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3、使技术哲学研究从两极对立到相互融合如果说科学哲学的兴起开始于对科学的礼赞,那么技术哲学的兴起则开始于对技术的人文主义的批判。长期以来,似乎只有批判技术才够得上哲学思考的范畴,也才属于“技术哲学”,这也导致了技术哲学家与工程师长期互不来往,工程师不参加技术哲学的会议,而哲学家也不懂技术,以至于费雷在1995年techne电子期刊创办时曾回忆说,自从1970年代西方技术哲学建制化的二十多年里,工程师一直认为技术哲学家都是反技术的“绿党分子”和“仇视技术的人”9。社会建构论在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社会对技术的建构作用,从而走向了技术与社会关系上的另一个极端。尽管可以把建构论分出“强建构论”和“弱建构论”的不同,但他们基本上走上了技术的相对主义和社会决定论,从而在新的理论前提下产生了新的二元对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荷兰学者P克罗斯和梅杰斯等人受建构主义方法的启发,着手于技术哲学研究的“经验转向”的研究纲领。克罗斯等人提出,技术哲学中的经验转向不应被理解为把这一哲学的分支学科转变为经验科学,也不是使它远离规范性内容,而是要求把关于技术及其效果的哲学分析建立在对技术的充分的经验描述之上。然而这也并非说明它的最基本的关注点应当是经验问题,因为这样就把它变成了一门经验科学。它应当关注观念问题,尤其是关注在对技术各个方面做充分的经验描述时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和概念框架的澄清问题。正如对详细的案例研究和科学史相关著作的更多关注已丰富了科学哲学的研究一样,技术哲学将从这种相似的变化中受益。“经验转向”当然要追问“经验”的内涵,逻辑经验主义对经验的传统的主观主义的理解受到普遍质疑,而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自然主义的“经验”理论成为“经验转向”哲学家们的哲学立论基础,于是,受技术哲学研究中这股强大的“经验转向”纲领的影响,曾一度被分析哲学所压倒而失去优势的美国实用主义在新时代得以复兴,基于同样的原因,对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关注至今仍是研究热点。就前者而言,不仅杜威的生产性技术哲学得以广为关注,拉里希克曼(Larry Hickman)主持的杜威研究中心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还包括约瑟夫皮特(Josegh Pitt)把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结合起来,提出了“实用主义分析技术哲学”,关注于技术认识论的研究,唐伊德(Don Ihde)受后现代主义、现象学等思潮的影响,将传统现象学和实用主义的基本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后现象学”理论。在伊德看来,技术哲学通过上升到一种形而上学而变得如此高高在上,必然会导致作为一种现象学分析的有用性受到质疑。10对技术的哲学反思不能开始于对技术的预先设想,而必须建立在对现代技术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的适当的经验描述上。他通过分析人与技术人工物之间的四种关系,对人类使用技术的经验和知觉与没有使用技术的经验与知觉的对比,研究技术对人类的经验与知觉以及最后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从而为对技术影响生活世界的多重维度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分析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有利于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并且可以为技术的改革提出切实的想法和建议。从后者来说,对马克思的技术哲学和拉普的技术哲学、杜威的技术哲学等的比较研究成果较多,多数认为它们都属于“实践哲学”,尽管有着不同的理论旨趣。11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中,陈凡教授的著作技术社会化引论12较早从自然区位、社会区位、政治区位的不同“情境”来展开技术研究,这应该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技术社会化问题的学理性探究,有学者评价其为“一部难得的技术社会学专著”13。此外,近年来在技术哲学经验转向问题、后现代主义的技术观、实用主义技术观、后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批判理论、技术史的“文化转向”研究、技术现象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14,都是在特定视角下对技术问题的哲学反思, 是语境论方法论视域下的技术哲学研究。可以看到,当代技术哲学已经摆脱了传统技术哲学研究中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一枝独秀的现象,其发展呈现出异彩纷呈态势,后现象学、建构主义、经验转向等各种思潮都是反对传统技术哲学的工程的和人文的二元对立,反对对技术本质的固定的、僵化的理解,强调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技术,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技术哲学两极间的融合趋势,是技术哲学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向哲学原点的回归。三、技术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谈到技术哲学发展的当代特征,人们往往会想到的下一个问题,就是技术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问题。我们以为,技术哲学下一步的发展,或许将沿着近期开辟的关注技术情境的具体化、系统化的道路展开。具体说,就是在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路径的导引下,运用语境论的方法论原则对技术做动态的考察,尤其考察技术创新的各个具体阶段上文化因素如何影响技术创新的问题。这意味着,技术哲学将会关注更为微观层面的技术的认识论、价值论和伦理学研究,并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技术的本质论研究。毕竟,“所有的经验和知识都是相对于各种语境的,无论是物理的、历史的、文化的还是语言的,都是随着语境而变化的。”15参考文献:1Sylvain Lavell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in Context: Analytical Phenomenological and Pragmatic Perspectives, see Steen Hyidgaard Christensen, Bernard Delahousse,Martin Meganck,( eds), Engineering in ContextC, Academica, 2009,75-98.2百度文库“语境”词条,/view/1cf81dd376eeaeaad1f33003.htmlEB/OL, 20李国华.“语境”的介入略论将语境问题引入美学研究中的可行性,天府新论,2004(4):126-128.4 15郭贵春,等,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32、7.5Andrew Feenberg. Questioning TechnologyM,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204-205.67(美)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殷登祥、曹南燕,译.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9.8Hans Achterhuis(eds). American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The Empirical TurnM,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6.9 Frederick Fer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After Twenty Years,Techn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DB/OL, /ejournals/SPT/spts.html, 1995, spring, 2000伊 德.与物质融为一体:现象学与技术哲学C,陈凡、朱春艳. 全球化时代的技术哲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7.11吴 猛. 杜威“经验”概念与马克思“实践”概念之比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4):29-34、高来源. 经验:一种新的实践基础对杜威经验理论的一种实践性解读,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5):1-4,等等.12陈 凡.技术社会化引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3肇 达.一部难得的技术社会学专著评技术社会化引论J,社会科学辑刊,1998(4): 156-157. 14吴致远.技术的后现代诠释,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6;陈玉林.技术史研究的文化转向,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6;曹继东.伊德技术哲学解析,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6,等等.Contextualis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ZHU Chun-yan CHEN Fan(School of Humanities & Law ,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89 China )Abstract: The meta-philosophical questions 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