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齐晓寒【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程标准还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单元说明:“本单元的诗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了解作者情感是领悟意蕴的一把钥匙。”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只有八十余字的小品文。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本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表达了遭贬后自我排遣的一种旷达乐观的心境。【学情分析】 本文里的文言知识并不难懂,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课下注释的提示了解全文的内容。若将本文的解读仅停留在文言翻译和问题的解说上,那就削弱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因此教学设计中拟从立足于文中的一个“闲”字,以朗读贯穿,巧借资料旁征博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培养身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意; (2)积累: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和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联系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领悟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资料法、诵读法、讨论法等,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和团结协作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教学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法【课前准备】1. 安排学生预习,查阅苏轼的相关资料2. 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以“偶像话题”导入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偶像。教师小结:老师的偶像是苏轼,大家都很好奇,我为何会将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作为偶像呢?或许上完这节课大家会明白原因。好,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二、检查预习1.请学生朗读,校正字音。2.疏通文义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遇到困难圈画下来。(教师检查答疑解惑)(1)念:想到。 遂:于是,就。 至:到。 相与:共同,一起。三、朗读入境1教师范读(配乐云水禅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2.请学生思考如下:标题是记承天寺夜游,像是在日记,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 赏析美景(1)请大家找出写景的句子。明确:“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问: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那么,请大家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看看月亮藏在哪里?请同学们把“如”和“盖竹柏影也”去掉读一遍。(齐读)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引出写作的修辞手法:比喻。(3)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这个月的意境。用“那是一幅_的画面,” 的句式说话。明确:空明、澄澈、淡雅、宁静教师小结:本文虽字约,但义丰,让人们相隔千年还能感受到了一副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就让我们再次朗读全文,读出苏轼当时看到的空明、澄澈的月色。四、结合背景,深入体悟“闲情”(一)体悟第一重“闲情”1.作者为什么能欣赏到如此美丽的景色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2.我们都知道苏轼是一代文豪,他怎么会是个“闲人”呢?学生回答,请朗读课文194页注释6里的背景简介。课件资料1:元丰年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和旧党之争。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新党李定等就找出蛛丝马迹来惩治苏东坡,说他所作诗文有诽谤新法之意,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苏轼获救 出狱,被贬到黄州,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不得“签书公事”,而且没有薪俸,近乎于流放。 3.了解了苏轼这段经历之后,那大家猜猜,苏轼愿不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呢?是的。他不愿意。古代的男子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希望通过为官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和人生理想。连孟浩然都给张九龄写自荐诗说:“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苏轼的年轻时就参加科考,也是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4. 但是此刻,他被贬谪了。成了一个闲人,他的心情如何呢?明确:自嘲、无奈、落寞、悲凉、抑郁、苦闷教师小结:一声“闲人”包含着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这样读怎么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唉!如吾两人者耳。”学生仿读,读出自嘲和苦闷。(二)体悟第二重“闲情”1.一般情况下,我们遭遇挫折和打击的时候都会变得苦闷抑郁,特别是像苏轼所遭受的这种比较大的人生低谷,我们更会觉得前途迷茫,不知何去何从。我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他也会迷茫,会苦闷。但他自己的真实的心境除了苦闷,还有什么情绪呢?我们通过读课文来体会一下。(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2)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出示张怀民资料:1083年被贬到黄州,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初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之人。(3)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明确:与知己同游的喜悦。(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要求学生去掉“盖”字,齐读,再加上“盖”字,把“盖”字读得夸张一些。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恍然大悟之感,如梦初醒。想象此句描绘的空明澄澈的意境,此时的苏轼,通过 “盖”字透露了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宛若赤子。教师小结:在人生处在低谷之时,他没有自怨自艾,也没有一味渲染自己的痛苦和彷徨,而是依然在寻觅生活中的情趣,这种自我排遣的乐观和旷达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但苏轼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他可以做到。课件出示: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比好湖山。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会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提问:你从中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明确:豁达、开朗、洒脱、旷达、达观这样的心境下道出的一声“闲人”,又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呢?一声“闲人”,多少高洁;一声“闲人”,多少傲骨。一声“闲人”,多少自得;一声“闲人”,多少乐观。一声“闲人”,多少宁静;一声“闲人”,多少豁达。请同学们带着苏轼的旷达乐观将课文朗读一遍。课件出示资料:2000年,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公元10012000年世界级杰出人物,授予“千年英雄”称号,全世界一共评出12位,他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五、延伸拓展教师提问:你知道老师为何将苏轼作为偶像了吗?苏轼面对人生挫折时的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苏轼是个旷世奇才。他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多方面的造诣至今无人能及,但我将他作为我的偶像,实际上更把他作为我的精神领袖。他的一生多次被贬谪,但每次他都乐观面对。被贬黄州的时候,他漫步山林中,遭遇一场春雨,别人都狼狈不堪,苏轼却不躲避,而是拿着竹杖,穿着芒鞋,漫步徐行,豪迈潇洒。他后来写了一首词叫定风波,其中就说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的风风雨雨,官场仕途的黑暗和坎坷,让人感觉人世间的无常,但是苏轼的心态是坦然的,谁怕?一蓑烟雨便笑看风云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只有心态坦然之人才能看见美丽的月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