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点.doc_第1页
学习要点.doc_第2页
学习要点.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要点磐安安文初级中学 杨紫英一、教材解读什么是“格物致知”?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实验。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会给出答案。本文是一篇阐述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议论文。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作者首先对中国传统教育中倡导的“格物致志”精神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作者阐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作者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过程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中国大多数学生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观点,指出中国学生缺少实验精神。最后,作者结合中国教育历史与现状及个人经验,阐明真正的格物致和精神的涵义,指明它的重要性,并提出希望。同学们学习本文一定会从中受到很大的教育。二、作者名片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三、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四、课文学习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彷徨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2思考(1)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2)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3)应该怎样做到格物致知?3写作特色这篇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具体说来,本文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表格如下:列举事例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王阳明格竹子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反面事例 研究竹子性质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正面事例 读书人头脑被支配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反面事例 作者个人经验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反面事例 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它的好处是说理充分,令人信服。(3)运用对比: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