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漫谈期末作业.docx_第1页
古代文化漫谈期末作业.docx_第2页
古代文化漫谈期末作业.docx_第3页
古代文化漫谈期末作业.docx_第4页
古代文化漫谈期末作业.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鞅变法这是一个血雨腥风的时代,是一个极其惨烈又让人亢奋的时代,是一个轰轰烈烈、让人心惊肉跳的时代,它呼唤和催生的是政治的理性精神,而拒绝低迷与柔情。这又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一个需要思想的时代,一个需要选择、需要行动、需要付出代价的时代。战争和改革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这就是战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法家异军突起成为了时代的主流。凡是卓有远见的君主都会通过变法的手段来富国强兵,试图成就霸业。最先,魏国经过了李悝、吴起两次变法,一跃成为了战国初期的超强大国。而在战国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进行得最深彻,影响最深远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商鞅变法。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国都位于今河南濮阳)。当时的卫国已经是虚弱不堪,于是少年卫鞅就来到了最为富庶的魏国求仕,但魏惠王始终没有重用仅为中庶子的卫鞅。相对于魏国的富庶,当时的秦国在穆公霸业后经历了厉、躁、简公、出子时期的内乱,政局动荡,国力衰弱,连河西之地也割让给魏国,可谓是战国七雄里最为弱小的国家,随时有被吞并的危险。也正是此时,秦国迎来了秦史上最为雄才大略的君主,孝公嬴渠梁。他向全天下发布了求贤令,言辞楚楚,情真意切,公开表达国家危机四伏、狼狈不堪的现状,不为尊者讳、历数先君过失,怀抱复兴国土、强大秦国的雄心壮志,期望招揽天下人才,共图秦国大业。已过而立之年的卫鞅应征入秦,准备施展宏图伟业。正在失意之时的卫鞅看到求贤令后决意入秦,入秦后他先在秦国游历了三个月,以了解秦国的基本情况。后四说孝公,前三次试探性的谈了帝道、王道、霸道,最后才谈到了法治,这与孝公的想法一拍即合,从此这对相差十岁却惺惺相惜的君臣,开启了人类改革史上的一段佳话。商鞅变法是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次变法从孝公三年(前359年)到孝公十年(前352年)前后共八年,完成了社会结构的变革,主要实施了以下的法律制度:一、 继续推行和强化“什伍制度”。继续沿用秦献公制定和实施的在国民中实行“五家一伍,十家一什”的户籍编制和管理制度。这改变、颠覆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将原来属于部落首领和族长管辖的族民直接收归中央管辖,直接隶属于中央国君统治,这有利于秦国军队的调配和战斗力的增强。卫鞅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又制定和实施了“连坐法”,具体规定:编在一起的各家各户互相有纠察告发罪犯的责任,如果隐瞒不告发,就要与罪犯同罪同罚;纠察告发罪犯的,如同作战立功者一样受到奖赏;为了防止罪犯藏匿于旅馆中,规定住店一定更要有凭证,客舍主人如果接待留宿没有凭证的旅客,也要同罪受罚;连坐法同适用于军队。二、 推行分家制度。一家之内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家,对于不分家的赋税加倍征收。三、 颁布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法令。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以免误农时,严格禁止官吏盘剥农民;禁止游手好闲,空谈诗书,游学求仕,树立务农才是正道的社会心理和风尚;打击官商勾结,增加商业税收,使得经商无利可图,将人心导向专心务农;禁止人口迁徙,鼓励开垦增加田地。奖励耕织,男耕女织被看作本业,要求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要努力从事男耕女织的生产活动,通过劳动获得更多粮食和布帛就可以免除徭役。抑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人连同子女都要没入官府成为奴隶。四、 推行官爵制度改革。全国设二十等爵制,官爵的授予和提升,是根据兴农和作战的功劳大小实行的,有功者荣耀显贵,无功者不得有官爵。五、 削弱宗室地位,树立非血缘性质的中央政治权威。国君的族人,凡是没有因军功而得到地位排列的人,一律不得准许他们入族谱。 第二次变法从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开始,完成了经济及政治权利结构的变革。主要实施了以下的法律制度:一、 修建宫殿迁都咸阳。咸阳位于秦国中部,在渭河之滨,渭河平原是膏腴之地,土壤肥美,物产丰富。都城东迁于此,距离山东六国更近,表明了孝公向中原发展的决心,也摆脱了旧贵族势力的羁绊。二、 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县制”。把许许多多的乡、邑、村落合并为县,全国共设立了四十一个县,使县成为直属国君的地方政权组织。每个县设立县令和县丞,均由国君直接派遣和任命。三、 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并对其一律征税,并推行“赋税平”的新政策,就是均平土地所有者对赋税的负担。四、将“封疆”、“阡陌”等各级贵族圈占土地的标志铲除,将其全部作为推行有关农战法令的赏赐之用。五、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颁布了度量衡的标准器。 商鞅变法无论对当时的秦国,还是之后的中国古代史,乃至今天的中国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商鞅变法的总体战略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就是“农,战”。农,就是大力发展农业;战,就是提高军队作战能力。商鞅把农业视作国民命脉之本,不遗余力发展农业,提倡的“重农抑商”的政策。授予农业成绩优秀者爵位,使农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爵位,获取一定的社会地位。取消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鼓励人民开垦荒地,发展生产,人民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热情自然空前高涨。这些政策都大大刺激了人们进行农业种植的热情,使全国农业产量大大提升,也是国力提升的根本保证。重农抑商的政策也几乎被历代统治者所沿用,导致中国的工商业发展收到了极大的限制,经济发展也必然大受限制。对于一些关系国家命脉的商业,到汉武帝时期逐渐实行国家专营。最后发展到明清时期,采取“禁海”、“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收到遏制,思想也变得愚昧落后。导致近代的中国技术落后,不堪一击,沦为西方列强蚕食的对象。而在宋朝,政府对工商业发展方面的限制就较小,国家经济非常繁荣,是中国封建史上的一个高峰。宋朝社会稳定,成为了除西晋外,仅有的没有爆发过全国性农民起义的王朝。再说土地私有制,在健康强硬的国家机制下有着巨大的生命力,但是一旦国家衰弱,中央的控制力不足,就会导致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土地兼并。有钱有权的贵族大地主,收买农民的土地,让农民只能成为给他们干活的奴隶,这是在每个封建王朝后期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导致农民起义的诱因之一。无可否认,商鞅的土地政策在当时恢复秦国元气的时期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但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无疑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战国时期,军队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商鞅通过官爵制度的改革,根据军功奖励爵位,依据士兵在战场上砍下人头的数目进行封赏。如此一来,秦军将士们上了战场就十分拼命,目标就是敌军的人头,这样的队伍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再经过商鞅严酷的训练,秦国的“新军”所向披靡,被称作“锐士”,就连当时战斗力最为强大的“魏武卒”也不是对手。商鞅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军队训练和赏罚体制,并以法律的形式严格执行。再加上秦国如车英、司马错、白起、王翦、蒙恬等名将辈出,为秦国最后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会方面,商鞅继承了“什伍制度”并衍生出“连坐制”。这使得秦国人人有责,一下把人心收紧了,对于秦国调动和集中举国上下力量有着非常明显的功效,也使得社会变得安定,人们不敢再为非作歹。这主要解决了两个当时秦国两大问题:私斗和疲民。秦国各氏族间经常因为土地的问题而大斗,经过长期的发展,氏族间的私斗规模已经非常巨大,严重影响了秦国的发展;所谓疲民,就是那些没有正经营生游手好闲的人。法律制定后,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使得秦国风气逐步走出了野蛮,走向文明开化。但是,连坐法也被后世所沿用,株连三族,株连九族,明成祖甚至做出了株连方孝孺十族的事情,这种事件显然不符合如今的道德标准,过于残酷无情。在当时,为了修正恶劣的民风,采取这样强硬的手段尚可理解,但是后世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或是宣泄自己的气愤仍然延续连坐制,就不应该了。过于残暴的统治理念与方针也为秦国的短命埋下了伏笔。商鞅变法的另一大创举就是推行县制,打破了传统的分封制,颠覆了“世卿世禄”的世袭性质的贵族政治结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封建帝国,这种制度也影响了中国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如今社会的行政区划也是以当年的郡县制为雏形。商鞅创立的分家制度,不仅打破了延续长久的氏族部落结构,阻止了家族势力的膨胀,有利于个体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也一直延续至今。统一度量衡,对于当时统一赋税,发展工商业,以及俸禄制度都有着重要意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胜利的果实,措施之一也有统一度量衡制度。现存世的还有商鞅量就足以证明商鞅之法在后世的沿用。下面谈一下我对商鞅变法一些弊端的想法。商君创立的这套法律体制可谓是涉及各方各面应有尽有,却也是过于详尽了,从而过分限制了人民的生活与自由,人们干事情总是要遵循这些条条框框,在严酷的刑罚制约条件下,人们的生活也是小心翼翼,不敢出一点差池。而在人们熟悉了这样的生活后,就会变得麻木,所做的每件事情都局限于一定的框架,这便是愚民政策所达到的效果。虽然站在整个国家的角度看,国家机制非常完善的运转,欣欣向荣,生产力蓬勃发展。但这样的国家就像是一个机器一样在运作,人民就是组成这台大机器的各个零部件,在循规蹈矩的工作。这样带来的弊端就是人民只懂得周而复始的工作,毫无创造力。而且商鞅将“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作为“六虱”,竭力反对国家存在这些东西。整个社会的氛围必然是异常凝重,人民的生活毫无乐趣所言。一个缺乏创造力和生活气息的社会想必不是一个人民的理想环境。除此之外,法律条文过于严苛,刑罚过重,都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之后的秦君都坚守着商君创下的法律,没有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改革,这也是后来秦朝短命的一个原因。总之,商鞅变法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甚至影响到了今天的中国。在百家争鸣,兼并战争充斥的战国时期,法家顺应了潮流,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商鞅便是法家的杰出代表。他进行的改革,为在中国历史上维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奠定了根基,也为秦皇扫六合打下了坚实基础。商鞅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所创造的法律体制造成了持久的影响力。中国历史上其他一些知名的改革家如王安石、张居正也都进行了拥有一定时效的变法活动,但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