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唱片业发展现状及问题.doc_第1页
中国唱片业发展现状及问题.doc_第2页
中国唱片业发展现状及问题.doc_第3页
中国唱片业发展现状及问题.doc_第4页
中国唱片业发展现状及问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唱片业发展现状及问题中国唱片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摘要:2007年全国共出版录音制品15314种,出版数量2.06亿盒(张),发行数量2亿盒(张),发行总金额11.52亿元。与上年相比,品种下降了3.38%,出版数量下降了20.93%,发行数量下降了8.91%,发行总金额下降了25.73%。我国唱片业正经历着市场萎缩、新兴媒体与音乐播放技术的竞争、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抄袭成风、盗版猖獗、落后的产业模式与资本运作等诸多问题共同出现的时期。相较于国外同行的同一时期至今的唱片产业不景气,我国的情况甚至更加严重。所以,对于这篇论文以研究我国唱片产业的现状及问题,以及对比借鉴国外同行经验及教训为主。并通过研究产业链每一环节的问题,集中对制约唱片业规模和市场盈利能力的因素的分析。解决中国唱片消费市场问题、网络非法下载问题、新兴数字音乐对唱片业产生影响、唱片公司的利润问题、唱片的盗版问题、国内唱片公司规模实力问题、唱片的内容与消费者的需求不匹配问题、无线音乐的发展给唱片业冲击问题等。关键词:唱片企业;盗版;网上音乐;数字音乐;创新CHINA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Abstract: The 2007 publication of the national total of 15,314 kinds of sound recordings, publishing the number of 206 million boxes (beds), circulation 200 million boxes (beds), the total amount of 1.152 billion yuan issue.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year, species decreased by 3.38%, publishing declined by 20.93%, circulation fell by 8.91 percent, the total amount of issuance fell 25.73%. Chinas music industry is experiencing a shrinking of the market, new media and music player technology, competition, innovation serious shortage of rampant plagiarism, piracy rampant behind the operation of the industrial model and the capital. Compared with foreign counterparts in the same period of the recording industry downturn so far, Chinas situation is even more serious. Therefore, this paper to study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inas recording industry, as well as compare experiences and learn from foreign counterparts, the main lessons learned. And by studying every aspect of the industry chain issues focused on restricting the size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 and market profi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LP problem to solve Chinas consumer market, the network of illegal downloading problem, the emerging digital music have an impact on the music industry, record companies, profit, records of the piracy problem, the scale of power on the domestic record companies, music content and consumer demand does not match the problem wireless music to the record industry, the impact of development issues.Keywords: music enterprise; piracy; online music; digital music; and innovation.目 录绪论1一、我国唱片业现状及存在问题1(一)中国唱片业的发展现状11. 中国唱片业的发展概貌12. 中国唱片业市场分析13. 中国唱片业的潜力分析2(二)中国唱片业存在的主要问题21. 盗版问题22. 网络非法下载问题23. 没有形成真正的唱片消费市场24. 中国唱片业面临激烈竞争环境35. 软件盗版对全球经济产生的直接影响36. 盗版对消费者的影响3二、盗版问题4(一)盗版成为摧垮唱片业的先头部队41. 价格优势42. 品种优势43. 引进速度的优势5(二)解决盗版问题的建议51. 推动法律法规改善问题52. 道德教育53. 价格与增值服务54. 零售渠道问题6三、网络带来的机遇、变革与冲击7(一)数字音乐在日渐衰微的唱片业中起到的作用及带来的增长机遇7(二)新唱片业杀手“网络盗版”9(三)市场消费群体之争网上音乐市场10四、滞后的音乐创作水平压缩民族音乐生存环境11五、唱片业如何焕发青春14(一)不回避新技术,巧妙搭乘网络快车141. 采取伙伴合作模式142. 自建网络15(二)发掘文化内涵,全面塑造强有力品牌15(三)实施整合营销16致 谢18参考文献19绪论纵观历史,任何时代人类都不能离开音乐,人们无论在工作、生活或休闲娱乐时都有音乐相伴。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的数字媒体的出现,唱片业作为音乐的主要载体之一,在经历了一百多年发展后的今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发展机会。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唱片业的现状进行研究,为我国唱片业的健康发展找出一些有益的对策。我国唱片业正经历着市场萎缩、新兴媒体与音乐播放技术的竞争、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抄袭成风、盗版猖獗、落后的产业模式与资本运作。相较于国外同行的同一时期至今的唱片产业不景气,我国的情况甚至更加严重。所以,对于这篇论文以研究我国唱片产业的现状及问题,以及对比借鉴国外同行经验及教训为主。并通过研究产业链每一环节的问题,集中对制约唱片业规模和市场盈利能力的因素的分析。解决中国唱片业的销售渠道问题、利益分配不均问题、唱片发行价格问题、唱片公司的利润问题、唱片的盗版问题、国内唱片公司规模实力问题、唱片的内容与消费者的需求不匹配问题、无线音乐的发展给唱片业冲击问题等。一、我国唱片业现状及存在问题(一)中国唱片业的发展现状1.中国唱片业的发展概貌旧中国上海的百代、胜利等一批唱片公司, 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早期的殖民唱片或我国民族民间唱片业的雏形。解放以后, 通过没收敌产和公私合营的方式进行改造, 成为国有唱片厂。但由于我们缺乏经验等原因, 未能正确认识唱片业作为产业的优越性, 采取计划经济的手段和把唱片业作为政策宣传的补充, 影响了唱片业的发展。到了改革开放时期, 全国几十家唱片生产和出版单位几乎成了国民经济的负担, 于是, 又采取了一概推向市场的消极做法。目前, 国有单位和体制外民间制作机构以及海外代理商, 共同构成了当前的中国唱片业, 而这个产业系统问题不少, 甚至产生了危机。2.中国唱片业市场分析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共有音像出版单位294 家, 音像复制单位250 多家, 音像发行单位1 000 多家, 音像零售单位10 万多家。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 1999 年中国唱片销售总额仅为1217 亿元; 2001 年中国发行唱片1116 亿张, 发行总金额为8142 亿元。2007年全国共出版录音制品15314种,出版数量2.06亿盒(张),发行数量2亿盒(张),发行总金额11.52亿元。与上年相比,品种下降了3.38%,出版数量下降了20.93%,发行数量下降了8.91%,发行总金额下降了25.73%。在出版发行的唱片中, 流行音乐占主要的位置, 其中引进外国音乐唱片CD 的数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34 % ,VCD 占14 %。国内大多数的综合性唱片公司对唱片的投入比例和重点是根据唱片的消费市场来决定的, 他们在流行音乐方面的投入占了总投入的95 % , 而在民族、古典音乐方面仅占5 % , 这样的投资比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唱片市场目前的主流消费市场方向是流行音乐, 而民族、古典等非主流音乐的消费群体相比之下则小得多。这对于国外的唱片市场而言, 中国市场的状况是特殊的。在中国, 对不同类型音乐, 消费群体年龄层次分布比较明显, 这是由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成长阶段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政治背景所造成的。古典音乐的听众群年龄层次分布较广; 民族音乐的听众群年龄相对较高, 大多在40 岁以上; 流行音乐的听众群年龄分布比较集中, 大约在15 30 岁之间, 他们是中国唱片业的主要购买力; JAZZ 与BLUES 的听众群主要是20 世纪80 年代出生的人和一些对此有研究的人士。由于各地区生活水平的不同, 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程度也大不相同, 以至于唱片销售存在很大的地域性差异。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两大城市北京、上海对唱片的消费量占全国市场的40 % 50 % , 而剩下的消费能力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西安等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城市。3.中国唱片业的潜力分析中国唱片业产业化的发展战略核心是以提高效益为中心, 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为目的; 对唱片的制作、出版、复制和销售实行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 把市场经营、科技研究和唱片的制作、出版、复制与发行等紧密结合, 形成“一条龙”、连锁式经营体制, 以此带动中国唱片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并依靠结构优化、产业规模和先进的科技实现公司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入WTO , 为中国唱片业带来了很多机遇。首先, 唱片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市场, 外资会大量涌入, 缓解了我国唱片业资金短缺的困难。其次, 国外唱片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之后, 会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方式和连锁式的经营结构, 如唱片专卖店、连锁店和健全的唱片零售系统等, 会大大影响我国唱片业的模式。再者, 国外唱片公司与国内唱片公司合作, 双方人才会得到相互交流, 国内音乐多元化的可能性将使本土音乐得到飞跃式发展, 创造出有世界影响力的音乐作品。中国唱片业发展的潜力是不容忽视的。(二)中国唱片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唱片业未来的发展确实存在很大的空间和潜力, 但目前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1.盗版问题据国际出版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 2002 年全球盗版唱片的销售量达915 亿张, 销售额达到了43亿美元, 创下了有史以来盗版唱片的最高销售记录。盗版能占据这么大的市场份额, 主要在于盗版唱片价格低廉。无论是哪种类型、哪个国家和地区音乐的唱片都有被盗版的现象。在流行音乐市场,盗版唱片比正版唱片问世的时间还早, 同时一张唱片还出现很多货源渠道不同的翻版。虽然盗版的质量无法与正版相比, 但低价位和日渐先进的盗版技术使得大量消费者愿意购买盗版产品。2.网络非法下载问题据Price Water house coopers 称, 非法下载和在线音乐文件共享是造成全球唱片业亏损的原因之一。消费者通过MP3 免费下载音乐, 还可以把下载下来的音乐刻录成光盘。现在国内外的青少年已经习惯了网络下载这种“时尚”的消费方式, 而这一群人恰恰是唱片市场的最大消费群体。同时, 由于网络的传播速度要比传统运作快得多, 一个文件放在网上短时间内就能被多个网站转载, 而且很难监督, 因而对于那些存在着版权的音乐作品, 网络下载要比盗版更具危险性。3.没有形成真正的唱片消费市场随着无线音乐和网络免费资源的壮大和普及,我国唱片消费市场受到强烈冲击的同时急剧萎缩。数字音乐形式短时间内被广泛的接受严重打击了本就不完善的国内唱片市场,在争夺唱片消费生力军年轻群体的过程中,传统唱片几乎毫无优势。中国内地的音乐听众群中, 一部分是传统音乐的听众, 另一部分是流行音乐的听众。他们是唱片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 而这一部分人只占大中城市人口的1/1000 , 主要来自港台日欧美歌手的“追星族”, 数量和人群不稳定。目前我们并没有真正的现代民间音乐。通常的民族民间音乐已经不适应城市工业化甚至电脑化时代的生活了, 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群无法在国内的唱片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 而外来音乐却迎合了他们的心理节奏。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唱片市场。4.中国唱片业面临激烈竞争环境加入WTO 后, 中国传统的唱片业将面临很大的冲击。首先, 我国对各种类型音乐的创作只有十多年的经验, 国外早已是产业化、商品化了, 而我们的音乐既要是商品, 又要考虑国情的特殊性, 在创作上有一定的限制。其次, 流行音乐是潮流性的, 面对外来优秀人才和作品的涌入, 我们的制作既要国际化, 又要保持民族特点和中华文化的特色, 存在很大的难度。再者, 我国的唱片市场面对全球进一步开放, 盗版问题不仅要面对国内, 更要面对全球, 这对任何一家唱片公司而言都是严峻的挑战。5.软件盗版对全球经济产生的直接影响全球41%的PC上运行着盗版软件或未经授权的软件,这意味着,仅在2008年,整个软件行业因盗版遭受的损失就高达530亿美元。在调查研究的110个国家中,约一半(52%)国家的盗版率下降,但仍有三分之一(35%)国家的盗版率没有变化。从2007年到2008年,使用未经授权软件所造成的损失从51亿美元上升到53亿美元。每销售100美元的正版软件,就会销售出69美元的盗版软件。自2004年起,中国的盗版率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57个盗版率有所下降的国家中,其中45个是新兴市场。打击盗版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2008年到2011年,全球软件盗版率如果降低10%,即可在全球范围内:增加60万个就业机会;增加240亿美元税收;使经济收入增长1410亿美元。2009年,微软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公司将获得超过5350亿美元收入,截至2009年底,微软生态系统给本地经济带来的投资总额接近1800亿美元。微软生态系统的员工占全球IT雇员总数的42%,2009年,这些员工将缴纳近5000亿美元的税款。6.盗版对消费者的影响一份由IDC公司在2006年发布的盗版风险研究报告表明,向消费者提供盗版软件下载网站中的四分之一(25%)试图在用户下载过程中提供不需要或恶意软件的代码安装。IDC报告中还调查了在17个国家经销商处购买的盗版微软软件:其中超过一半的盗版软件中含有伪代码、恶意软件,甚至无法安装。德国反盗版解决方案公司Media Surveillance发现,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该公司最近下载了几百种盗版Windows,结果发现其中32%都含有恶意代码。商业软件联盟(BSA)发布的2009年10月互联网盗版报告显示,盗版率越高的国家,恶意软件的感染机率越高。市场调查公司哈里森集团(Harrison Group)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使用未经授权或盗版软件的公司更有可能丢失或损坏敏感数据,其概率比一般公司高出73%,同时这些公司更有可能遭遇持续一天甚至更长时间的关键计算机故障,这一概率也比一般公司高出73%。二、盗版问题(一)盗版成为摧垮唱片业的先头部队国际唱片业协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2008年1月24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法下载地.据国际唱片业协会估计,在中国这个人口稠密的国家数字版权侵害达到99%.就国际唱片业现状来说,唱片业正以每年20%的速度的发展,总数已达4亿张。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在国际唱片业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亚洲区内重要市场如香港及马来西亚等地,盗版唱片的销量占了市场五至七成不等,亚洲区的盗版活动已开始冲击全球唱片市场。盗版唱片猖獗一时,也有一定客观原因。由于经济发展及各种社会条件的限制,盗版唱片在目前较正版仍具有一定优势,在此做简要分析。1.价格优势由于唱片消费群体主要以学生为主,盗版唱片低廉的价格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一般唱片公司旗下的歌手出唱片时,公司总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较有声誉的歌手甚至不惜斥巨资为其做宣传;而在引进港台、日韩或是欧美唱片时,总需支付很大一笔钱做为版税。正版唱片的成本由此而不断增加。一般说来,一张国内或是已购版权的国外唱片售价在50-80元之间,一张进口的原版唱片售价则要在100元以上。所以,一张正版唱片相对中国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实在太高。而相比之下,盗版唱片的制作成本就显得微乎其微了。根据新闻出版署提供的数字,一条非法生产线一天大概生产几十万张光盘,成本极其低廉。一张盗版唱片的市场零售价为6-10元,远远低于正版唱片。诱人的价格无疑成为其最耀眼的招牌。2.品种优势内地唱片公司在引进港台以及国外唱片时局限性很大,对国外流行动向不够敏感。而更多的是,唱片公司在引进由于经济效益的需要以及版税的原因,引进唱片需要深思熟虑。而国内外歌坛却是百家争鸣,风格各异,优秀的歌手和组合有很多,乐迷的品味又各不相同,引进谁的唱片很难决定。由于唱片销量是重要的参考因素之一,引进的唱片便主要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因此一些在国外极有成就的唱片就因在国内知名度相对较小或风格另类而被拒之门外。刘鑫Radiohead 唱片业的多米诺J OVERSEAS 海外,2009,11:3640例如在美国最流行的音乐形式说唱音乐,就因语言问题在国内受欢迎度较小,市场上竟没有一张引进的唱片。而相比之下,盗版唱片成本低廉,而且“引进”的渠道较多,因此覆盖范围较大,种类丰富,更符合国际乐坛的流行动向,于是盗版唱片便更受口味较国际化的乐迷的青睐。3.引进速度的优势许多消费者购买盗版唱片,并不仅仅因为价格低廉,更是因为正版唱片引进速度太慢,跟不上国际流行趋势。一张国外唱片在被唱片公司相中之后,引进往往要经过购买版权、上报、认证等引进程序,这样一来,在时间上难与盗版唱片相抗衡。盗版唱片由于其特殊的制作方式,引进速度经常比正版快几个月甚至一年。一张唱片已在国外发行,而在国内正版市场上久久不见其踪影对于乐迷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一张新发行的唱片在内地是否被引进的问题还是一个问号时,捷足先登的盗版唱片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上选。(二)解决盗版问题的建议引起盗版,或者说迟迟不能控制盗版的原因,除了法律的问题外,社会发展、经济、道德其实都有关系。现在,就各个问题分析、提出自己的建议。1.推动法律法规改善问题以单个公司的力量,是很难推动社会的进步的。所以,唱片公司需要联合起来,组成同业公会,壮大自己的实力和谈判力。一方面,寻求国内、外资金支持,为如何整改提出自己的建议,并且尽量与法院保持联系,推出业内有影响力的人进入法律部门,从内部监督、推动法律制度的完善健全。另一方面,控告违反非法的机构和个人,以起警示作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做大量宣传,包括树立正版意识,如何识别正版,购买正版等。2.道德教育积极进行版权教育工作,让人们觉得买正版是光荣的,卖盗版是可耻的。为配合宣传,唱片公司可才用名人效应和偶像的力量和公益广告的形式。培养听众的忠诚和责任感。让社会认可正版,排斥盗版。同时,还需要培养业内人士的道德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业内高层人士的大局观。一方面,要对消费者负责。保证其买到的每一张唱片都物有所值。不搞伪劣产品。致力为消费者提供质量最好的唱片和最动听的歌曲,以及最优质的售后服务。另一方面,要对创作者,歌手负责。不能欺骗、压榨歌手。多从歌手的角度,为歌手提供最好的发展环境和最优质的服务。只有业内每一个人都为别人多着想一点,行业就会兴旺。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种道德的说教是很难奏效的。在法律、管理体制还未完善,社会条件还未成熟的情况下,唱片公司最有力工具还是通过经济的手段。通过提供更有价值、消费者需要的、盗版商无法提供的服务,或避开现在盗版商的销售途径,将销售控制在自己手中将是两条最主要的路。3.价格与增值服务价格是市场经济最敏感的指示标。考虑价格因素的话,在质量一样的情况下,由于盗版价格低廉,消费者肯定会买盗版。但如果考虑到唱片的音质、歌词、附图和其他的增值服务,例如铃声下载,免费获得在线音乐试听,歌手见面,有奖抽签等等,那么,消费者则会考虑购买正版。因为其购买的不仅是CD,而且还有一些具有价值的服务。由于中国特殊的管理体制,发行商为了牟取不法利益,竟也发行盗版。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这部分的盗版盘与正版盘在音质上几乎没有太多差别。如果唱片公司光靠质量抵制盗版,收益甚小。而价格战就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这发行商印制盗版盘的原因出在唱片公司无法核实发行商到底印制了多少份唱片。但唱片公司可以发出限定数量的增值服务ID号,并且告知如何鉴别真伪,使得购买真正正版的人享受到该增值服务。这样一来,由消费者甄别不仅可以省下唱片公司大量的人力、财力和运作上的烦恼,打击盗版,也可以有效警告、制止发行商的投机。这个方案的可行性来自于,这部分的资源是盗版商、发行商所没有的。但是正版唱片公司很容易获得,边际成本非常低廉。假设,一张唱片卖15元。免费赠送这个唱片上的5首歌铃声,耗费5元钱。等于唱片只卖10元钱,少挣了5元。但更有可能的是,消费者为了这5元钱的节省,而购买对他来说物超所值的15元钱的唱片。公司多卖出一张唱片,增加收入10元。当然,这10元的收入应该高于唱片生产的边际成本。威廉全球唱片业现状及展望J 音像动态,2006,9:128129仔细想想,其实平时人们可能根本就不会在同一张专辑上下载那么多铃声,这么说,其实公司的收入应该更多。而且,这样的服务,不需要通过电信部门,节省了15%-30%的代收费用和用户的wap网络流量费,唱片公司和消费者都实现了双赢。另外,唱片公司提供有奖抽签,积分、歌迷见面会、在线音乐的免费试听等活动,成本也同样低廉。有奖抽签,积分、歌迷见面会等可以说是零售业的常用推销手段,在唱片销售中实行也应该适合。而在线音乐试听则无形中推广了唱片公司的在线服务,免费宣传唱片公司将要推出的新专辑,甚至为在线销售唱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不仅如此,公司还可以通过这些关联交易调整会计报表,将财务数字做得更加漂亮。总结的说,就是利用唱片公司特有的,不能随意获取的资源,提供增值服务,抵抗盗版。它的卖点不只是在品质优异的唱片本身,而更应该是在服务。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情,中国的唱片行业应该多多考虑。4.零售渠道问题国内很多人把盗版问题归咎于发行渠道的不同畅。关于零售渠道的问题,我觉得也不容忽视。我们可以先看看国外星巴克的做法。星巴克咖啡厅在美国应该说是随处可见。而进星巴克中的每一个人基本上消费4-15个美元。每天进入星巴克买咖啡的人异常之多。在纽约的大街上,只要拿个人手中拿着咖啡,十有八九都是星巴克。在这种背景下,星巴克与唱片公司合作,选择适合自己环境和风格的音乐,在店内播放,并且提供该销售该唱片的服务。这些唱片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在售价方面会比平常在音乐店里的价格更加昂贵,但是销售却也非常红火。这在美国成为了一种非常好的销售模式。星巴克在美国,其实很想麦当劳在中国。从唱片的价格和购买食物的价格上比较,基本上都是1:1。另外,在风格上说,中国的麦当劳已经不像美国那样的超级快餐。人们也会在麦当劳中休息、等人、约会。而麦当劳的人流量大,人群也基本上是青少年。这种场所非常适合播放流行音乐,并且得到大家的好评。而麦当劳的品牌也是一种对唱片质量的保障。不过,麦当劳和星巴克不同的是,麦当劳属于个人承包,而且麦当劳总部对此可能会有一定的限制。而星巴克是从上自下的推动,而且每一家星巴克都是直属总部管理。要在麦当劳实现这种销售模式,可能会有一定的阻力。但是,想到麦当劳的地理位置、人流量、面向人群等优势,如果能消除这种阻力,在中国,就算是在某个城市,都应该会为唱片行业带来很大的利润。另外一方面,现在在线音乐的发展使得大家更多的喜爱上网搜刮音乐,获得最新的信息。如果唱片公司能在网上建立官方音乐商店,避开零售商,直接进行销售,那么这不仅能提供更加低廉的唱片价格,也能消除正版唱片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同时,网上音乐商店还可以学习网上购物商店的运营经验,为每一个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刘健流行音乐产业数字化发展研究J 社会发展,2009,4:4748例如,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排列歌曲;可以在限定的范围内选择自己喜欢的歌刻录;可以在CD上加入用户喜欢的座右铭或者赠言,以收藏或者赠送等等。三、网络带来的机遇、变革与冲击(一)数字音乐在日渐衰微的唱片业中起到的作用及带来的增长机遇去年下半年,国际唱片业协会发布了2008年全球唱片业信息报告,根据该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内地唱片市场上CD唱片的销量在急剧下滑,数字音乐销量上升,二者的强弱交接似乎预示着新一代的唱片媒介革命已经在中国市场全面展开。 该报告称,物理介质的传统CD唱片在中国的销售额从2003年的1.601亿美元跌至2007年的0.377亿美元,占市场份额的54%;而数字音乐的销售额则从2006年的0.281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0.318万美元,占市场份额的46%。而唱片业总规模也从2003年的1.601亿美元下跌至2007年的0.694万美元,缩水62%,将近1亿美元。数据显示:内地歌手收入中,唱片利润几乎为零。去年6月,全国10多家音乐服务网站联合推出的2008互联网音乐调查报告显示:50%的消费者已经不购买或者极少购买CD,只有12%的消费者仍会经常购买CD。逾七成调查对象依靠使用音乐搜索引擎来满足自己的音乐需求。统计显示,中国有2.21亿互联网用户,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移动用户市场和第二大宽带用户市场。伊小山流媒体将拯救唱片公司?J CEOCIO,2009,8:1717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搜索引擎的日益完善,获取音乐的途径越来越简单容易,仿佛处于一个“全球点唱机”(global jukebox)的时代,消费者的口味也越来越刁钻。并且,在中国的互联网用户眼中,“免费下载”似乎是数字音乐理所当然的一项特性,这也是MP3这样的数字音乐能够在短时间内取代CD和磁带机成为消费者青睐的对象,数字播放机意味着一次性的投入和几乎无限的附加服务,消费者可以不用在为购买新唱片而攒钱和排队。唱片业是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产业。2008年全球唱片业信息报告认为,中国唱片业总规模的缩水和数字唱片市场的发育迟缓,是由于99%的数字音乐的下载都是非法的。杨斐国际唱片业的市场特征和发展趋势J 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2009,1:9495国际唱片业协会估计,中国50%的在线音乐站点的音乐来源都没有获得版权授权。而更重要的问题是,数字化的潮流似乎不可阻挡,即便屡次查封大量非法音乐网站,新的网站仍旧不断涌现。封堵不成,而合理疏导也是困难重重。现在国内还没有一套合理的法律法规来管理互联网的音乐传播,想要通过官方网站推出同质化甚至不如某些发烧友录制的无损音乐的数字唱片来实现盈利,其可能性微乎其微。内地唱片公司急需寻找一个新的盈利模式,手机媒体的音乐消费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据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称,随着越来越多的具有多媒体功能的手机上市,到2008年年底,全球移动音乐市场收入预计将从2007年的17亿美元增长到30亿美元。全球移动音乐市场预计在2009年的收入将增长到48亿美元,2010年将增长到62亿美元,2011年将增长到73亿美元。唱片公司可以通过手机铃声、整首歌曲下载、回铃声、音乐视频下载和流服务等等方式来与手机运营商合作,在手机音乐市场成为内容供应商。中国有5.652亿手机用户,如果数字音乐都能够实现付费下载,那么收益将相当可观。伊小山流媒体将拯救唱片公司?J CEOCIO,2009,8:1717但如果对数字音乐实行付费下载,显然内地仍然缺乏合理的运营模式来支持成熟的市场,手机媒体本身具备相当的连接互联网的能力,并且蓝牙等传输手段的普及也给防盗版提出了难题。据统计,在百度搜索引擎中下载率最高的五百首歌曲中,80%都来源于港台。而这些歌曲的版权基本都属于全球四大唱片公司:环球、华纳、索尼-BMG、百代。在数字化革命中遭受经济损失最大的,恰恰是在唱片市场中盈利最困难的中国市场。为了寻求转机,2009年7月18日,中国音像协会唱片工作委员会成立。作为首个由唱片业音乐权利人自发集结起来保护自身权益的组织,它联合了20多家音乐公司,据官方数据,这些音乐公司目前占据着华语音乐的90%份额,从“四大”到内地公司都有参与。其具体工作内容包括:积极研究和制定音像行业(唱片行业)相关规则;积极寻求和新媒体的合作,在新兴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为唱片业开拓新的发展路径和经营模式;在唱片内容制作企业和基础电信运营商间架起互联之桥梁,寻找和推动两者之间建立有效的互利合作方式;积极为唱片制作者争取广播权;推动唱片内容制作企业和卡拉经营者之间的合作,协调两者之间进行良性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不难看出,即便是强强联合,唱片公司方依然处于为自己的利益寻求保护的弱势群体。缺乏法律的后盾,在与盗版的抗争中也显得底气不足。国际唱片业通用的音乐商业公式为:歌手为明星系统的核心,经理人将其处理为一种可供贩卖的商品,唱片公司制造可供市场消费的音乐,并供给传播的工具与管道。畅销流行音乐的基本秘方就是足够的才华、有效的经营管理和一家具有冲劲的唱片公司。反观中国,长期以来,内地唱片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明星制,有才华的歌手层出不穷,但是经营管理和唱片发行太弱。内地的歌星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体制内的歌手由国家资助,衣食无忧,体制外的歌手多签约民营娱乐公司。除屈指可数的几位顶尖艺人偶尔出一两张唱片,其他人要么只是“电视歌手”或“晚会歌手”,一辈子就依靠一两首歌曲走红,要么推出几支单曲后就停滞不前,像流星一样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内地的唱片业没有能力为这些歌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推力,而是仅仅依附在电视、商业演出等短线收入链上苟延残喘。近几年,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互联网的出现、音乐载体的变化,触动的不只是音乐产品的全球化流通,甚至是流行音乐文化形式的变动。业余的音乐爱好者亦能投入作品的生产,在网路上自由发表,扩展了流行音乐从制作到销售的新的商业模式之可能性,如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被称之为“网络歌曲”在中国突然流行。庞龙的两只蝴蝶在网上首发,给华友世纪带来了20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此外,内地电视的娱乐化也产生了新的“造星”机制。2006年,“超女”唱片首批发行量为60万张,销量突破百万,按每张售价25元计,光唱片就卖了2500万元。去年的“快男”冠军陈楚生虽然只发行了一张EP,但他的有没有人告诉你已经取得下载量达108601次的好成绩,一直居于彩铃排行榜的前列。在金融危机导致各大公司裁员的今天,中国的唱片公司也处于进退两难的水深火热之中。媒介转型带来的产业革命必将淘汰一部分旧公司,并换来一部分新生的力量以及其与旧有体制的重组。2009年手机3G网络或许对于唱片行业来说是个新的机会,因为相对于互联网,手机网络的运营商拥有更强的用户管理能力,新的防盗版机制很可能以此为基础,在3G这个更广阔开放的平台展现其价值。(二)新唱片业杀手“网络盗版”现在许多网络音乐公司认为,网上音乐是音乐事业的未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音乐的普及。网上音乐没有也不会对传统音乐造成威胁。同时,目前国内的版权法并没有明确提到在互联网上音乐作品的销售问题,因此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未经授权的音乐作品是一种合法行为。据了解,针对网上音乐,我国相关的法律确实尚未建立,现有的法规仅为2000年3月25日由文化部发出的关于音像制品网上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而其中也仅仅只是涉及音乐成品的网上销售,并未对MP3下载行为有相关规范。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上网。歌迷获得乐队作品的方法,也越来越转向从互联网通过MP3文件获得。更令人兴奋地是,现在已经有公司制造出来可以播放MP3文件的超级VCD机,这样以来那些没有电脑的人也可以欣赏到高质量的MP3乐曲了。然而,一个长期以来令众多行业挥之不去的幽灵此刻也大显身手,将音乐界置于尴尬之地。这个幽灵就是猖狂的盗版。著名摇滚网站“声音网络”一针见血地指出:“曾在大街小巷十分猖獗的激光唱片盗版活动现在又蔓延到了互联网上。”目前虽没有证据显示唱片的销售量因网上音乐的出现而下降,但是一向主宰音乐发行的唱片公司与主理音乐作品版权费的版权组织,都已对网上音乐感到不安,甚至还出手打击。使很多网友感到疑惑的是:网上音乐尤其是MP3档案的普及,本应被视为是替歌手与音乐作品开出一条新的宣传渠道,为什么唱片业者的反应如此强烈?这些网友或许没有想到版权与商业利润的问题。在网上音乐未出现之前,音乐是否是免费的?你到唱片店买激光唱片,难道不必付钱?你从电台、点歌台听到的音乐,真的是免费的吗?你是不必付钱,可是电台、点歌台却得支付播放与公开表演音乐作品的版权费。同样地,网上音乐基本上也涉及复录音乐作品的版权费与播放音乐作品的版权费。施雪钧传统唱片业面临尴尬J MUSIC LOVER,2007,2:812在唱片公司看来,多一首歌以MP3的形式传播,他们就少卖出一首歌,所以每天他们少卖出了500万首歌。这种显得有些奇怪的逻辑已经把唱片公司气疯了,他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钱白白地流走,所以MP3公司成为唱片公司的眼中钉、肉中刺。由于网站太多太多,唱片业者与版权组织无法逐一对付,只能向那些广受欢迎、营运规模较大,以及以商业利润为本的音乐网站下手。唱片公司与MP3公司的争斗源自两种不同观念的冲突。MP3爱好者认为好音乐应当被更多人欣赏,最好还是免费欣赏。唱片公司却认为,音乐作为一种商品,人们应当花钱购买。唱片公司的立场也没有错,因为他们制作CD,要付钱给音乐家、要购买制作设备、要花钱进行宣传推广,我们不能期望唱片公司是慈善家,他们应当得到应有的回报。赔钱的买卖没人做,他们赚不到钱,谁来为我们制作更多更好的音乐?但唱片公司维护自己的权益,是不是只有索取巨额赔偿这一种做法呢?这种做法实际上会导致两败俱伤,MP3公司固然难以维持下去,但MP3却不会就此灭亡,唱片公司却有可能因此失去消费者的支持和网络时代的巨大商机。MP3改变的不仅仅是音乐的传播方式,更是音乐的欣赏方式,这种改变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因而很难倒退回从前的样子。商业公司只有顺应这种改变,并把握住这种改变中诞生的商机,才有可能在变化多端的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三)市场消费群体之争网上音乐市场互联网络对于唱片业的挑战还不仅仅在于“网络盗版”,更具深远影响的就是网络将迫使唱片业进行一场空前的革命,改变它近百年来几乎不变的运作方式。问题是显然的:音乐人、歌手创作录音完毕,只要转化成数字文件,马上就能放到网上供人下载了。他们不再依赖唱片公司的制作、包装、发行等一系列烦琐而花费巨大的程序。如果消费者需要,只需通过信用卡付款即可,并且肯定要比传统的购买唱片的方式便宜得多。而音乐人、歌手通过信用卡转帐方式就能及时收回现金,非常便捷。而传统的发行方式必须以高成本投入来实现销售,作者只能拿到总收入的15%作为版税收入。网上销售保证了歌手、音乐人可拿到大部分利润,他们可以中气十足地对唱片公司说不。而消费者从互联网上免费或廉价地下载最新原创歌曲,他们理所当然抛弃唱片公司,站到互联网一边。目前互联网上的唱片销售额只占美国音乐市场的10%,但据保守预测,到2002年,网上音乐产品的销售额会从97年的3700万美元增加到1.4亿美元。不少国际性的大唱片公司意识到了危机,宝丽金、华纳、索尼、新力等唱片公司也纷纷主动上网,建立网站,促销艺人试听曲、组织歌友会,甚至还向网络用户开办网络订货服务。也有人认为唱片公司自身引入在将来消灭自己的网络销售机制,无异于饮鸩止渴,反而加速自己的灭亡。自从MP3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获取音乐的形式,各色音乐网站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像微软这样的科技巨头也纷纷致力于开发新的音乐压缩模式。网络音乐真的会像当年CD盘取代LP唱片和盒带一样取代人们的CD珍藏品吗?唱片公司如何保住它们的忠实客户?或许目前的MP3及real形式的网络音乐媒介也只是一种过度,将来还有更加便捷的网络音乐载体。也就是说网络的优势使任何人都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再者,目前网络公司和唱片公司也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例如内地12家唱片公司批评了多家音乐网站的非法下载行为,同时他们与大型网站有着良好的关系。“万众豪情搜狐夜”等活动都得到了音乐公司的支持。另有公司将歌手推向网站,靠网络来传播,收效甚好。今年迅速蹿红的歌手卢庚戌就是靠网络的宣传而走进大学校园的。而新人纪如王景更是直接签约于网站,透露出唱片业的新趋向。目前在日本,网上卖歌成为新风气。女歌手中山美穗开“一线歌手网上卖歌”的先河,且成绩非常理想。中山美穗同合作15年的唱片公司结束了合约,她宣布,自己已决定不再签约任何唱片公司,改为在网上卖歌。据统计,她的个人新作自开始在网上发售以来,已经被下载了10余万次之多。歌迷只要登录到中山美穗网页上,利用信用卡缴付350日元,就可以将歌曲顺利下载;也可到指定的连锁店中,利用店内的歌曲售卖机将歌曲下载到MD内。可见,更重要的不在于进一步打击网上免费音乐,而是通过不断规范的方式引导大众付费下载网上音乐,这也正是使唱片公司无可奈何的所在。John C Dvorak犯晕的唱片业J Chinese Edition,2002,7:120120美国的一家著名的技术研究公司预测:随着盗版的猖獗和数字分销服务允许艺术家独立行动,到2005年,唱片公司每年唱片销售的潜在损失将达31亿美元。美国专家就此认为,唱片公司最好的回应是转向采用开放的MP3格式和每月收取固定费用的订购服务,这可以让消费者自由地试听新的歌曲。由于网上卖歌无需制作唱片封面、印制CD及安排发行、宣传等工作,因此可以将成本减到最低,这也是吸引其他歌手和唱片公司的最大卖点。除了中山美穗外,小室哲哉等日本的顶级歌手组合都已宣布将加入到网上卖歌行列。在美国唱片公司和网站诉讼的焦点就在于著作权是属于艺术家还是属于唱片公司。如果著作权属于艺术家的假设成立,也许有一天唱片公司将会消失。当然不是所有的艺人都像中山美穗一样有胆有识,在不久前香港歌星张学友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就连说“不可能”。在古典音乐领域也可以仿照这种方式发行新、旧唱片。不过难度可能要大一些,因为很多经典的古典音乐作品时长都在半小时以上,按照目前MP3的压缩比,一小时的音乐大约有60M大小,下载起来仍然很费时。另一方面,古典音乐爱好者大多也是唱片收藏迷,并且都希望拥有自己的专业音响设备使其唱片达到最好的音响效果。他们对唱片的感情要比那些对流行快餐痴情的歌迷要深厚得多。可见,在古典音乐领域,唱片形式的消亡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甘尔丹中国唱片业的现状与前景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3:5759尽管与高档音响的播放效果相比,网络仍然无法相抵其的势力。目前MP3音乐市场,除了盗版来的作品以外,大多属无名之辈之作。著名的艺术家们往往被禁止出版其佳作的MP3版,大多独立乐队在面临选择时往往倒向传统的唱片合同。MP3站点还没有实力赢得那些一流的艺术家。面对诸多问题,我国著作权法应如何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修改现行著作权法,明确网络传输中的著作权保护,在今天应是毋庸置疑的。王蒙等作家一纸诉状给网络界和法律界以警醒。目前,国家版权局正着手著作权法修正草案的拟订。国家版权局解决网络著作权的初步方案在现行著作权法第十条增加一项“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中的成员在其选定的地点和时间获得这些作品的权利”,同时,这种权利还要延及到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演员以及唱片制作等单位对其作品也应享有网上著作权。网上著作权保护并非我国立法首先面对并解决的问题,国家版权局的上述意见基本表达了国际版权界的主流观点。1996年12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主持的外交会议曾缔结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唱片条约。因其为权利人明确增加了“公共传播权”,在保护网络著作权问题上取得了较大进步而被人们习惯称为“网络条约”。四、滞后的音乐创作水平压缩民族音乐生存环境现代音乐工业的诞生打破了传统民歌的生存基础。按照公认的定义,民歌是指经过人们世代口头相传而流传到今天的民间音乐。民歌爱好者之所以喜爱民歌,一是因为民歌背后悠久的历史文化,二是因为民歌经过了几百几千年的竞争淘汰,存留下来的一定是久经考验的优秀作品。不过有的人因此就小看了流行音乐,实在大可不必。其实这两者完全是个萝卜青菜的问题。流行音乐虽没有民歌那么富有历史感,可流行音乐的现代感又是民歌所没有的。有人说民歌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可他们忘记了,过去是没有录音机的,音乐的传播速度很慢,传播面也很窄,所谓考验也就是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小范围里。而现在的流行音乐,一出世就面临众多听众的检验,能经得住这样考验的流行音乐不一定就比民歌差。换句话说,录音技术为我们带来了流行音乐,它代替了过去的民歌,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民歌。流行音乐”的概念最早还是来自西方。英文有Popmusic一说。但POP之流行,其义为通过报纸、电台等媒介手段流传出去。可见,这是一种手段与手段之结果。手段是以工业文明(如今又使用了信息文明的手段,如电视)的媒体来传播,其结果是在广大群众之中流传开来。因此,“流行音乐”不是一种音乐形式,而是一种音乐行为及其被社会认可的程度。所谓“流行音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