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一本通 8《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一本通 8《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一本通 8《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一本通 8《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词人、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在北宋词坛上,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与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上,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中心思想】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原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o)荇(xng)交横(hng),盖竹柏(b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原诗注释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解】脱,把系着的东西解开。【欲】想要。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色】月光。【入】照入,映入。【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起】起身。【行】出行。看见月光照入堂屋的门户,(于是我就)欣喜地起床出门散步。【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至】到。【寻】寻找。【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n)】,【相与步于中庭】。【亦】也。【寝】睡,卧。【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于:在。中庭,院里。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中【藻(zo)荇(xng)】【交横(hng)】,【盖】竹柏(bi)影【也】。【藻荇(xng)】均为水生植物。【交横(hng)】交错纵横。【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罢了”。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赏析】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是感慨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环境,三是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悲凉心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练习与检测】(共40分)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夕日欲颓(t) b.沉鳞竞跃(jng) c.藻荇交横(xng) d.何处无松柏(bi)2. 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8分)(1)五色( ): (2)晓雾将( ): (3)( )竞跃: (4)夕日欲( ): 3.文学常识填空。(5分)(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 。(2)记承天寺夜游是 代诗人 的作品,他字子瞻,号 ,与其父、其弟合称为 。4.经典语句默写。(5分,(3)题2分)(1)两岸石壁, 。(2)晓雾将歇, ; ,沉鳞竞跃。(3)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的名句是: 二、阅读下面甲乙二文,完成后面1-6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1.将原文补充完整。(2分) 。 。2.解释加点的词。(4分)(1)陶后鲜有闻 鲜: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亭亭净植 植: (4)相与步于庭中 步: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晋陶渊明/独爱菊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 念无/与为乐者 d. 庭下/如积水空明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 5甲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 心情。(4分)6. 下面对乙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贬官黄州时期。b.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c.“欣然”与“念无与为乐者”都是心理描写,前者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后者写出他遭贬后的寂寞之感。d.最后三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一、1a2 (1)交辉:交相辉映。(2)歇:消散。(3)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4)颓:坠落3. (1)陶弘景;(2)宋,苏轼,东坡居士,“三苏”4. (1)五色交辉;(2)猿鸟乱鸣,夕日欲颓;(3)庭下如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