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叶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河南省叶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河南省叶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河南省叶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河南省叶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叶县二高2015-2016学年下学期五月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卷 阅读题甲 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敬”的当代价值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学界一般以“礼”和“仁”为核心,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发展出“仁”的思想,因而着重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当代性意义。其实,在“礼”和“仁”之中还有更本质性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可以用“敬”来概括。礼最早是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面前,人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其中的敬是出于内心的崇拜仰慕,而畏则是害怕受到惩罚。最早的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而且其发自内心,也即出于天赋,由“敬”而发的礼活动也就合乎天理,具有道德价值。因此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要求“敬”,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人的修养也以“敬”为内核。孔子继承“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在论语中,“敬”出现21次,频率颇高。这些关于“敬”的阐述,有继承,也有发展。关于祭祀活动,孔子继承了上古对“天”和“神”的敬仰态度,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思敬”。即使“敬鬼神而远之”一语,强调实践理性的重要性,也告诫人们对于鬼神要有敬畏的心态。关于政治活动,孔子也承传了西周以来的敬谨精神,故而回答鲁哀公说:“治礼,敬为大。”孔子对于“敬”的发展,在于把它扩展为普通人对待事物的敬业精神。“敬”原本主要表现在人对神、臣民对君王等下对上的关系上,孔子以后则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论语中出现的21次“敬”中,关于敬事的即有18次。而且,由“礼”中发展出来的“仁”也以“敬”为本。一般认为,“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故而许多学者着重以“仁”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其实,“仁”之中也必有“敬”的精神。没有发自内心的“敬”,也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情。这种“敬”的思想较之“礼”和“仁”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具有当代意义。“礼”和“仁”的思想建立在小农文明的基础上。小农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国家不过是一个家族对其他家族的统治,个人只是家庭成员,而家庭主要由血缘关系构成。当代社会,已经走出了小农文明时代,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日趋式微。而由于“仁”的观念是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有着疏近等差的特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就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不同,“敬”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从远古主要对于自然的敬畏,到殷周以后更多的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业,“敬”的外延在扩大,其抽象的内涵一直延伸着。(选自光明日报2009年10月20日,有删改)1下列选项中关于“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敬”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在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b“敬”以其发自内心、出于天赋的特性而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和个人修养的“内核”。c“敬”作为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d“敬”最早源自我国远古时期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2下列选项对“仁”、“礼”、“敬”之间关系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和“仁”都以“敬”为本,“敬”保障了“礼”和“仁”的发展可能。b比起“礼”和“仁”来,“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c孔子继承周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并从“礼”中发展出了“仁”。d“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二者之中都有“敬”的精神内涵。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因此使“礼”由祭祀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b孔子对于“敬”的贡献,在于把它发展成为诸如敬重年老位尊者等为人行事的基本原则。c深入认识“敬”的精神,有助于更准确地领会孔子思想中的“礼”和“仁”的内涵。d在家庭作用日趋式微、血缘关系愈加淡薄的现代社会中,“仁”的局限性越来越大。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十七日,去上清三里,得麻叶洞。洞在麻叶湾,西为大岭,南为洪碧,东为云阳、枣核之支,北则枣核西垂。大岭东转,束涧下流,夹峙如门,而当门一峰,耸石屼突,为将军岭;涧捣其西,而枣核之支,西至此尽。涧西有石崖南向,环如展翅,东瞰涧中,而大领之支,亦东至此尽。回崖之下,亦开一隙,浅不能入。崖前有小溪,自西而东,经崖前入于大涧。循小溪至崖之西胁乱石间,水穷于下,窍启于上,即麻叶洞也。洞口南向,大仅如斗,在石隙中转折数级而下。 初觅炬倩导,亦倶以炬应而无敢导者。曰:“此中有神龙。”或曰:“此中有精怪。非有法术者,不能摄服。”最后以重资觅一人,将脱衣入,问余乃儒者,非羽士,复惊而出曰:“予以为大师,故欲随入,若读书人,余岂能以身殉耶?”余乃过前村,寄行李于其家,与顾仆各持束炬入。时村民之随至洞口数十人,樵者腰镰,耕者荷锄,妇之炊者停爨,织者投杼,童子之牧者,行人之负载者,接踵而至,皆莫能从。 余两人乃以足先入,历级转窦,递炬而下,数转至洞底。洞稍宽,可以侧身矫首,乃始以炬前向。其东西裂隙,倶无入处,直北有穴,低仅一尺,阔亦如之,然其下甚燥而平。乃先以炬入,后蛇伏以进,背磨腰贴,以身后耸,乃度此内洞之一关。其内裂隙既高,东西亦横亘,然亦无入处。又度第二关,其隘与低与前一辙,进法亦如之。既入,内层亦横裂,其西南裂者不甚深,其东北裂者上一石坳,忽又纵裂而起,上穹下狭,高不见顶。至此石幻异形,肤理顿换,片窍倶灵。其西北之峡,渐入渐束,内夹一缝,不能容炬。转从东南之峡,仍下一坳,其底沙石平铺,如涧底洁溜,第干燥无水,不特免揭厉,且免沾污也。峡之东南尽处,乱石轰驾,若楼台层叠,由其隙皆可攀跻而上。其上石窦一缕,直透洞顶,光由隙中下射,若明星钩月,可望而不可摘也。层石之下,涧底南通,覆石低压。高仅尺许;此必前通洞外,涧所从入者,第不知昔何以涌流,今何以枯洞也,不可解矣。 节选自徐霞客的麻叶洞天4.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涧捣其西,而枣核之支 捣:捣毁。b.妇之炊者停爂爂:烧火做饭。c. 初觅炬倩导倩:请或央求。d.可以侧身矫首 矫首:抬头5.下列各句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麻叶洞天一文记载了徐霞客在湖南茶陵探访麻叶洞的事。徐霞客克服重重困难进入山洞,从而发现了“余所见洞,俱莫能及”的麻叶洞绝美景致。表现出他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不气馁的惊人毅力。b.节选部分主要简述了麻叶洞周边的地理形势、山脉走向、水流方向等内容,真实地再现了麻叶洞天亦真亦幻的山川风貌。c.节选内容写到了当地人对待作者探麻叶洞的态度,作者主要记叙了在当地找火炬容易,找向导难的真实情况,原因是当地人信奉鬼神。d.徐霞客游记是一部以日记体写作为主的一部中国地理名著,作者是徐霞客。著作只是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现象作了详细的记载,并未涉及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吐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事情。6.下面划线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 耸石屼立,为将军岭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b .亦俱以炬应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c.可以侧身矫首,乃始以炬前行 以身后耸,乃度此内洞之一关。d.烦诸君久伫 箕畚运诸渤海之尾7.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 循小溪至崖之西胁乱石间,水穷于下,窍启于上,即麻叶洞也。(2) 时村民之随至洞口数十人,樵者腰镰,耕者荷锄,妇之炊者停爨行人之负载者,接踵而至,皆莫能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王濬: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舰以伐吴。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8.这首诗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做分析。(6分)9.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写有何作用,请作简要赏析。(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的结局是被项羽一把火烧掉的句子是“ , 。” (2)论语中表现君子和小人胸怀、思想不同的句子为 , 。(3)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源序中感慨人生无常欢乐很少的句子是“ , 。 ”乙 选做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8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跟着杂志去打工二根宝贝似的手握杂志,背了行李站到城市的一条小街,这里是自发的劳务市场。街的两边站满和他一般模样的人。他们像摆进农贸市场任由城里人挑拣的农副产品。二根是第一次出来。是熟读了这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才壮了胆子来的。法宝一般的书啊,像想走夜路刚好遇见了手电筒,他很庆幸。有人过来拍他单薄的肩膀:“我厂里缺人,去吗?”二根看着那人的大肚子,结巴着问:“你给多少钱啊?”“你是新人,1000元一个月,等熟练了涨到1500。”二根有些动心,他记起杂志里的话,问:“我们有医疗保险吗?”那人拧了眉头,上下打量二根,说:“有。”“有养老保险吗?”“有。”“节假日加班的话是给300的工资吗?”那人笑了。露出茶叶水泡黑的牙:“给呀。”二根也笑了:“好,我跟你去签用工合同。”那人说:“你不是两条腿的人。是三条腿的蛤蟆吧?这么金贵!”周围几个农民模样的都大笑起来,笑声的大和爽朗表明他们和二根划清了界限,不是同伙。那人大喊一声:“1000元一个月。有去的吗?”周围的几个人立刻围住他,还有闻声往这边小跑的。那人挑了三个年轻的,走了。走时还特意朝二根扭过头,用鼻子很响地哼了声。二根愣了。翻开杂志又看。是啊,文章里就是这么说的啊。我一句也没问错啊,农民工要享受和城里职工一样的待遇啊。过了好一会儿,又有人凑到二根面前:“干建筑的活,1500一个月,怕脏怕累吗?”“不怕,农村出来的什么也不怕。管吃管住吗?”“管。”“给买保险吗?”二根嗫嚅地问。有刚才的被人奚落,底气明显不足。“保险?什么保险?”“医医疗和养老保险啊。”“咱是雇民工,不是请爹回去养着。”那人边说边抬起脚,板着脸往前面走去,三五分钟就领了人折返来。街上的人少起来,早晨和他并肩站立的人被一批一批地带走。也没听他们讲什么条件啊,就问了多少工钱、什么工作就急急跟了去,有的连什么工作好像都没问,生怕答应晚了被别人抢了机会。难道他们没有听说过农民工该有自己的权益和保障?太阳到了正午,二根肚子响起来。二根摸了摸衣兜里不多的钱,舔舔干裂的嘴唇,咽了口水,权当吃了中饭。二根又翻看了几页杂志。就把它顶在头上遮日头。太阳偏了西,街上的人更少了,更是不见了来雇工的人。二根心里急起来,额上沁出了汗。肚子里空空的难受,就蹲在了地上。这时,远处有个声音喊:工地上要挖土方的,一天40元二根慌忙站起来寻找,想立即就跟定了那声音。起得急了,那本杂志哗地一下掉在地上。二根匆匆瞥了一眼,跨个大步迈过去。(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二根第一次出门,手握法宝一般的杂志,他想靠此维护自己的权益,然而现实却是相反,所以,这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在现实中是没有用的。b按常理,应该是“带着杂志去打工”,但作者命题时却违反常理,主客颠倒,于是一幕幕伤感悲情剧就在作者设定的独特氛围中上演了。c和二根一样的农民工,与雇主不讲什么条件,“就问了多少工钱、什么工作就急急跟了去”,可见他们没有读过那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d小说通过二根找工作的遭遇,反映了农民工在维护自身权益时所面临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这一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e雇主们也没有读过那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所以,在雇人才会说“咱是雇民工,不是请爹回去养着”,而且态度傲慢,不屑一顾。(2)小说中的二根对杂志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除了写二根,还写了许多“和他一般模样的人”,作者这样设计小说的情节有那些作用?(6分)(4)作者是如何表现小说的主题的?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的写,而是一辑一辑的写。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除了写诗,翻译也是余光中今年热衷的一项工作。如今,已经八十五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他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摘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3期,有删改)【相关链接】以前写诗,他喜欢把中国文字压缩、锤扁、拉长、磨利,把它们拆开又并拢,拆来又叠去。如今他却争取写、改、誊一次完成。散文的话,每页纸最多改一两处地方。尽管外文系毕业的他用英语写论文都不成问题,但他说自己在写诗和骂人这两件需要抒发情绪的事情上,是非得用母语不可的。深入生活越多,就越需要清净和一张干净的桌子。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余光中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b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c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三十六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d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e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2)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请结合文本,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6分)(3)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6分)(4)记录余光中日常工作、生活状态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题。为什么说余光中是“逍遥”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我保证:作为企业的一员,不管企业遇到多大困难,我一定同心协力,鼎力相助,决不袖手旁观。b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心无旁骛谋发展,当属为政之德。c二战期间,德国纳粹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对法西斯的暴行更是没齿难忘。d近年,“驴友”数量逐年上升,自身素质良莠不齐,由此组成的民间驴友团体,没有专业的户外运动指导人员和器材,无力提供专业安全保障,这样的组织出去探险我们称之为“自杀行为”。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形成10个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知名度较高、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世界级品牌。b李先生认为服饰公司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将之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伤害,并提出30000元人民币的经济索赔和2000元人民币的精神损害抚慰金。c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d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建设的启动,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关,长沙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机会。15填入横线上的内容,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今年清明刚过,这好雨就来了。 。一群孩子还在这霏霏细雨中玩着篮球,他们似乎并没发觉;即使发觉了,恐怕也会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吧。你再看看地面吧!一点点颜色变浓,而后渐渐有了小水泊,那若蜻蜓点水的纹圈不就是春雨的杰作吗?杜甫在春夜喜雨里说春雨“润物细无声”,今年这雨除了无声,还隐匿了行迹。你看看黝黑的门洞吧!那细若蛛丝的不就是春雨吗?你再看看笼于烟雨蒙蒙中的远山吧,那不是披了轻纱的少女的胴体吗?行于这雨中,你只觉得天潮潮、地湿湿,脸颊莫名凉爽,而你却发觉不了它。a b c d16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写语句,要求使上下文意贯通,与画线句子句式或修辞手法相同或相近。(5分)祖国的语言,像繁星那样灿烂,像珍珠那样宝贵,像牡丹那样美丽,像梅花那样芬芳。祖国的语言,耸立着珠峰,镌刻着长城, , ;有汉魏风骨, , ,明清小说;有皇宫凤阙,阆苑奇葩,竹篱茅塘,朝暾霞光;有婉约浓艳, ,典雅豪放。17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要求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对人生的启发。(6分)一只狐狸想钻过墙洞去吃院子里的葡萄。墙洞很小,狐狸钻不过去,只好在洞外饿了七天,把身体瘦下来,钻过墙洞。狐狸吃够了葡萄,身体长肥了,想钻出墙洞却钻不出去,只好又饿了七天,把身体再瘦下来,才钻了出来。(1)从肯定的角度写(20字内):(2)从否定的角度写(20字内):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有人在飞机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30岁到45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们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他想,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叶县三高二年级五月份月考语文试题答案1d(文章第二段说,“最早的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但不能说“敬最早源自活动”。)2b(“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这一说法于文无据。)3c(a项,从文中“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一句可以看出二者不是因果关系。b项,“殷周以后更多的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和“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是“敬”的内涵发展的两个阶段,前者不是孔子“对于敬的贡献”。d项,“血缘关系愈加淡薄”“局限性越来越大”于文无据。)4答案:a.解析:捣,冲击。5.答案:d。6.答案:c a:动词,是/作 b动词,拿,用;介词,在; c 都是连词,才 d各位/兼词,之于7(1)参考答案:(1) 沿着小溪到山崖的西部乱石间,在下面水流尽了,在上面开了一个窟窿,就是麻叶洞啊。(2) 当时村民跟着到洞口的有几十个人,砍柴的腰别镰刀,耕地的扛着锄头,妇女做饭的不再烧火做饭,织布的扔下织梭,儿童放牧的,路人背着担着(东西)的,接踵而至,都没人敢跟随(我们进洞)。参考译文:略8.运用了对比手法(1分)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攻势下不堪一击的这段历史。(2分)诗人借用典故(1分),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的 主题思想。(2分)9.诗人以景写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予言外(1分)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经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2分)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10 (6分)(1)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3)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11b、d(2)(6分) 先是“宝贝似的手握杂志”,把杂志看成是“法宝一般的书”;后来是“又翻看了几页杂志”“把它顶在头上遮日头”;最后是“匆匆瞥了一眼”。这种变化反映了二根由高兴到无奈直到沮丧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3)(6分) 这些人和二根“一般模样”,说明他们和二根处境相似,都是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农民工;他们对二根的奚落和嘲笑,不讲条件地去抢工作说明他们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维权意识很淡薄。作者写这部分人,一方面将他们与二根的表现形成对比;另一方面借此说明农民工维权问题是个十分普遍的现实问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4)(8分)以小见大,通过写一个农民工的遭遇来表现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客观呈现故事,不加分析、议论或抒情,让读者自己去感悟、评鉴;巧用对比,通过二根与其他农民工的对比、二根对杂志前后态度的对比、二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来表现中心。12(1)b d(选b得3分,选d得2分,选a得1分,选c、e不得分)a“内心非常不愿意”属无中生有。 c“对前途、生活失去信心”依据不足。 e“对女儿的深切怀念”分析不当。(2)(6分)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余光中从小跟随父亲和舅舅学古文,李白、杜甫等人都给他一定的影响。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比如济慈、雪莱等人对他影响很大,他也曾在美国留学。勤奋的诗歌创作。青年时代和朋友创立“蓝星诗社”,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性格开朗而意志坚强。面对误会与痛苦,他幽默对待;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他依然坚强前行。本题可以从中西方文化影响和自己性格几个方面来概括,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意思对即可。)(3)(6分)形式方面,融入了西方音乐节奏,极具节奏感和旋律感。内容方面,他的诗歌情感真切,内容丰富,有思念大陆之情、客居他乡的孤独,以及自己心中的不平等,特别能打动人。(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4)(8分)在创作中随缘。创作上已经摆脱了束缚,写作题材全凭缘分。生活上童心未泯。在故地重游中,余光中童心大发,率性而为。女儿发生车祸,他心情郁闷,但听到小学生读诗,又开心地给予指导。用幽默化解误会和痛苦。对于李敖的批评,他懂得幽默比愤怒有用。不再质疑自我,有成熟的自我认识。对于“我是谁”的问题,余光中早已不再质疑。只是报以淡淡的微笑,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写作自如,母语熟练,一气呵成。写作时争取写、改、誊一次完成,散文则修改很少。(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共8分。意思对即可。)13b(心无旁骛:心中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a鼎力相助:敬词,用于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谦敬错位。c没齿难忘:形容对别人的恩情或关怀终生难忘;用错对象。d 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在一起。不可用于水平、成绩等,侧重于品质;用错对象。)14a (b“提出精神损害抚慰金”搭配不当,将“提出”改为“支付”。c句式杂糅,“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或“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d并列不当,“道路”和“交通”语意包含。)15d “隐匿了行迹”后面有“发觉不了它”,可见接,先说难以发现,再说仔细看就能发现,可见放前面。后三句,由“看看”到“再看看”,可见在最前;考虑到由近及远,可判断在之前。16参考,意思对即可绵延着昆仑,流淌着黄河。唐宋诗词,金元曲剧。朴素大方。17【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的能力。解答“写启发”类的题目,首先要把握文段主题。文段中狐狸为吃葡萄(得),先“瘦身”(失);吃肥后要钻出来,再次“瘦身”(失)。两次“瘦身”的结果(人生收获)在于:品尝到了葡萄的关味。得失的主题非常鲜明。然后,就可根据要求和文段内容组织答案了。【答案】:(示例)(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