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铸成的风雨人失 刚介不阿铁骨铮铮.doc_第1页
徐铸成的风雨人失 刚介不阿铁骨铮铮.doc_第2页
徐铸成的风雨人失 刚介不阿铁骨铮铮.doc_第3页
徐铸成的风雨人失 刚介不阿铁骨铮铮.doc_第4页
徐铸成的风雨人失 刚介不阿铁骨铮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铸成的风雨人失 刚介不阿铁骨铮铮晚年的徐铸成。开头话人生是一本难念的书。一个人如果到了人生的尽头,回首平生无憾事,会当含笑赴黄泉,这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事。但是憾事如影随形总是跟着人,身后也难免有憾。徐铸成先生(1907-1991)是新闻界的老前辈、海内外著名的记者、编辑和评论家、一代报人,他念兹在兹、吃吃穷年,爱业敬业,一生中的六十多年献给了新闻工作(余不足二十年是幼年与读书)。 说到徐铸成先生自然就联想到文汇报。这朵报纸的奇葩,是徐铸成先生一生心血所浇灌。它从1938年创刊,历经停刊、复刊、再停刊、再复刊、改刊、又复刊,六十年风风雨雨,至今仍光彩熠熠,成为横跨两个时代(国民党当政与解放后)的报纸。 然而这位奇葩的培育者,一生中有多少无奈与遗憾 徐铸成先生之子徐复仑曾这样说:“父亲的一生,其实只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办文汇报和(大公报,另一件是当右派。父亲的好友罗孚先生有诗云:大文有力推时代,另册无端记姓名。” 这一段话和诗概括得极好。不过按他办报的顺序大公报应在前。 在中国报业发展史上,大公报培养了不少出色人才。主笔政的有徐铸成、王芸生;出色的记者有:范长江、徐盈、彭子冈等。 徐铸成先生的新闻之才,是由胡政之、张季莺两位伯乐的慧眼识拔的。当年他在北师大读书,因家境清寒,进北京国闻通信社兼抄写员。他有鉴于国闻社所发新闻缺少新闻味,同时当时北京已不是政治中心,他向社长胡政之建议,应改变采访重点,注意各种文化活动。一个抄写员的斗胆建议,竟为胡政之接受,旋即派他去河北定县采访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活动,初试即告成功。当时徐铸成二十岁。被正式聘为国闻社记者兼大公报记者,踏进了新闻圈。 两年后(1929年),张季莺给徐铸成一个施展他新闻天才的机会。当时冯玉祥被阎锡山软禁在太原,冯处于尘封状态,外界鲜知他的行踪。张季鸯知人善任,派徐铸成进人太原。他运用独特的智慧,居然见到了冯玉祥,还在山西严格的新闻封锁下发出了他的独家新闻。一篇晋祠访冯记一炮成功。徐铸成自己说:“我跑政治新闻,第一炮打响了。” 从此,徐铸成奠定了他在大公报的地位。胡政之、张季鸯,放手让徐铸成独当一面。1932年派他到汉口任特派记者兼大公报驻汉办事处主任。抗战时期,他全面主持大公报桂林版,把报纸办得有声有色。言论坚持自由民主,彭子冈在大公报渝版登不出的内幕新闻在桂林版照发。彭子冈的通讯和社评成为桂林版两大特色。于是报纸畅销于桂、湘、粤。在桂林的发行数就等于桂林各报的总和。这充分显示了徐铸成的办报才能。 张季莺多次郑重地对人谈起,徐铸成与王芸生两人是他得意的传人,有“一时瑜亮”之称。不过王芸生始终在进步与保守之间徘徊。而徐铸成始终站在进步行列,显出无私无畏的报人风格。 1938年徐铸成初为文汇报写社论。他执笔的一篇社论告若干上海人,义正辞严警告落水当汉奸的民族败类。第三天,炸弹袭击报社,造成一死两伤的惨剧。他并不因此退避,一个多月后他反由客串而正式进人文汇报,负责编辑部,坚持宣传抗战,宣传爱国主义。直到该报被英人克明出卖给汪伪,他主动宣告停刊。 抗战胜利后,徐铸成再度离大公报进文汇报,即因他坚持的言论方针与内部某些人不合。他坚持“以鲜明的态度反对内战,争取民主,呼吁坚持政协路线”,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而文汇报大放光彩,成为蒋管区报纸的一盏明灯。虽然好像命运注定文汇报是颗彗星,生命只是一闪。1947年5月,它又被蒋政权扼杀了。后来南京方面施展手段,提出政府加股、派人等等条件,可让文汇报复刊。徐铸成的答复,掷地有声:“复刊应是无条件的;有条件决不复刊!” 刚介不阿,清白操守;贬褒极严,董狐之笔,这就是报人徐铸成。定为“创造精神”有之,否定为“离经叛道”也有之。虽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意想不到的殊荣却悄悄来到徐铸成身上。 1957年3月,徐铸成应邀出席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他听了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录音,他 “感到浑身都是热乎乎的”。另一位文学翻译名家傅雷说: “共产主义者遍天下,毛主席真是千古一人。” 更大的殊荣来了,毛泽东主席亲自召见。徐铸成赶到中南海,毛主席由康生陪同,在客厅门口迎接来客。徐铸成上前时,毛主席用温暖的手和他紧紧握着,并说:“你们文汇报实在办得好,琴棋书画、花鸟虫鱼,真是应有尽有。编排也十分出色。我每天下午起身后,必首先看文汇报,然后看人民日报,有空,再翻翻别的报纸。” 没有比这评价更高的了,非身历其境的人也能想象出此时徐铸成的怀坪心跳之音。大反差:先是殊荣降身后成右派分子 解放后的徐铸成走了一条回环曲折的“之”字路。真是 “欲说还休”。 虽然(文汇报在上海复刊后,他任管委会主任兼总主笔,全面负责。虽然他敬业如初,总想把报纸办得有特色。然而毕竟大环境不同了,不是那特殊的年代。 他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无奈解放后一些套套,每使人膛目束手。举例言之。在长沙解放之日,我们已在无线电中收到确讯,而翌日刊出,即被指为抢新闻,是资产阶级办报作风,因新华社尚未正式公告也。再如论人民民主专政发布之日。要闻编辑郑心永按所列问题,作分题以醒眉目,亦被指为离经叛道。如此重要文件,只能作经典郑重排版,安可自由处理!总之,老区方式,苏联套套,只能老实学习,不问宣传效果,此为当时必经之改革。”他又说:“我对社论也艰以执笔,因数十年记者经验,从不惯于人云亦云,思想未通即先歌颂,每以此为苦我舒纸半日,尚未能下笔”(见徐铸成回忆录,三联版,190页)。 得到了最高的奖誉的徐铸成,接着又成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访苏代表团的副团长。历时50天,访问苏联10个加盟共和国。 人生的荣辱真是在指顾苍黄之间,徐铸成的访苏见闻还在文汇报连载,时间仅隔二十天,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7年6月5日,这是为什么?发表了。接着先后发表了文汇报一个时期的资产阶级方向和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两篇宏文。 从此左派报人的徐铸成成了右派。昔日座上佳客,今朝批判对象。当然徐铸成并非绝无仅有的一个。1957年,全国有几十万知识分子都同此命运。徐铸成把此事经过写成 撑到1956年,文汇报只好改弦易辙,三月在上海停刊,去北京办专业报教师报。教师报五月一日创刊,仅一二个月,又奉令再办文汇报。10月在上海复刊,变化之大,唯文汇报为甚。文汇报再度登台,大力革新,又在“双百”方针激荡下,从形式到内容,使人耳目一新。肯一批由内地辗转香港赴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著名作家、学者和爱国民主人士。于1949年2月28日乘“华中轮”离港,此照片是在船上所摄。”自左至右: 后排:徐铸成、沈体兰、宋云彬、张纲伯、郑振铎、叶圣陶、王芸生 中排:包达三、柳亚子、陈叔通、马寅初 前排:吴全衡(胡绳夫人)、郑小趁(郑振铎女儿)、包启亚 (照片及说明文字均由度坤林提供) 40故人旧事“阳谋”亲历记。 以后又是“文革”,徐铸成处境的坎坷可想而知当1979年,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一般右派得到平反时,徐铸成毕竟属于右派中的“大”字辈,1980年8月,中央六十号文件宣布,22位国内外较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的右派问题,属于错划,应予改正。在章乃器、陈铭枢、黄绍兹、龙云、吴景超、费孝通等22人的名单中有徐铸成。 “含冤二十年,人生有几个二十年岁月白白流失?我们这二十二人中,有三分之二已经不堪折磨,离开人间,我是幸存者之一,今后为报答党和国家,将更加实事求是、努力工作,力戒少说空话、大话、套话,以赤忱作出贡献。至于九个指头、一个指头之分,有时也难以区别。请问像文革十年所犯之失误,是一个指头还是四个、五个指头?同样,当时号称两个司令部,究竟哪一个司令部是延安,事先谁有识力敢于区别?”在发言表态中,徐铸成还像当年一样说出心中的真话。八十自述完成后未能问世。 右派改正后的徐铸成自称“旧闻记者”,写了大量的“白头宫女话天宝”的文章,报海旧闻、旧闻杂记续编、杜月笙正传、哈同外传等著作一本本出版。一时洛阳纸贵。 1985年夏天,徐铸成从南昌、庐山回上海,忽然酒后发生昏厥,头脑天旋地转,医生说是“小中风”,经过医治恢复正常。 对他来说,这是一次警告。他深深感到要抓紧时间了,毕竟人人难逃生死大限。他想到自己脑子里的一些经历、见闻、掌故、轶事,以及一些第一手的史料,该赶快写出来。他决定用回忆录的体裁,可以把要写的事无巨细包容进去。书名定为八十自述。虽然这年(1985)他是七十八岁,说八十自述是虚,但人生过了七十,就可称行年八十了,就这么定了下来。 动笔时,他想起了亡友浑逸群的一番话。他自己感到他的经历虽没有挥逸群这样壮烈凄苦,但也有相同的,那就是一生经历都可以明明白白地摊开来。司马温公有一句名言:“事无不可对人言”,他续上一句:“胸有是非堪自信。” (后来回忆录完成时,他写成七绝自慰:“胸有是非堪自鉴,事无不可对人言。清夜拍心无愧作,会将谈笑赴黄泉。”其中第一句原为“堪自信”,改为“堪自慰”,最后定为“堪自鉴,)。 当自述写了二三万字时,他寄到香港发表,不幸途中遗失。失望中他搁笔。友朋相劝、鼓励,要他继续写下去。 他又开始写,到1987年5月,他整整八十岁时终于完成。但是八十自述印成后未能问世。这就成为徐先生的身后憾事。1991年12月23日,上午9时55分,徐先生准备去医院检查身体,上厕所时突然不支倒地,一口痰梗在咽喉,抢救不及,在上海寓中逝世,年85岁。徐先生之子徐复仑说:父亲“无疾而终,也算是对他一生敬业的回报。遗憾的是,他没有看到自己回忆录的出版,更没有来得及进一步修订和补充对最后几年的回忆。父亲去世前几天还对我说,他准备在明年(1992年)用一年的时间来修改这部回忆录并补上后来五年的事情”。(徐铸成回忆录后记)这样的遗憾终于使这部书成为徐先生的遗作。 为着弥补这样的遗憾,徐先生的后人极力设法使这部遗作问世。徐先生逝世七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