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咳宝片剂系统方解-黎同明_第1页
止咳宝片剂系统方解-黎同明_第2页
止咳宝片剂系统方解-黎同明_第3页
止咳宝片剂系统方解-黎同明_第4页
止咳宝片剂系统方解-黎同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特一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止咳宝片剂系统方解黎同明 博士 教授 2018 年 5 月 1 日 目录1.咳嗽11.1中医理论11.1.1历代医家对咳嗽的认识11.1.2咳嗽的病因病机21.1.3中医治疗思路41.2 治咳方药用药频次统计51.3现代医学理论71.3.1咳嗽的流行病学71.3.2生理病理机制81.3.3咳嗽的影响因素92.感冒与其他疾病102.1感染感冒后咳嗽102.2老年慢性肺心病112.3咳嗽变异性哮喘113.止咳宝123.1处方来源123.2组方特色123.2.1苓甘五味姜辛汤133.2.2桔梗甘草汤133.2.3二陈汤133.2.4九仙散143.2.5止嗽散143.2.6杏苏散153.3组方药物的性味与功效主治163.3.1罂粟壳163.3.2氯化铵163.3.3薄荷素油173.3.4甘草173.3.5前胡173.3.6紫苑183.3.7桔梗183.3.8陈皮193.3.9橘红193.3.10百部193.3.11荆芥203.3.12五味子203.3.13干姜203.3.14枳壳213.4止咳宝方解213.5止咳宝片特色223.6保留“止咳宝片”名称的意义234.参考文献255.黎同明简历2631.咳嗽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古代医家有“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等说法,咳嗽一证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之中,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病,均可按咳嗽进行辨证论治。1.1中医理论1.1.1历代医家对咳嗽的认识素问咳论为已知最早关于咳嗽的文献1,其中论述了咳嗽的病因病机、病证特点、脏腑传遍以及治疗法则,开创了咳嗽论治的先河。但“咳论”病因独重寒邪,病机以五脏六腑失调为主,治则以针刺原则为主,有论无方。这些都给后世医家留下了学术探讨空间。黄帝内经中可以诱发“咳”的病因有多种,如肺风、热淫、阳明燥金之气、湿、水气、炎暑、失治误治等,但从经文看,“咳”为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的诸多病证中的一个症状表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胠满,皮肤痛,寒热咳喘,唾血,血泄,鼽衄,嚏呕,溺色变”。但素问咳论中却独言寒邪,如“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和也”,“邪气”;王冰注曰:“邪谓寒气”;“其寒饮食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因而客之”;“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嗽分六气勿拘以寒说认为经文中言及的诸多致病因素皆为咳嗽的发病因素,并提出风咳、寒咳、暑咳、湿咳、燥咳、火咳。清喻嘉言深谙内经金匮要略之旨,认为应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研究分析素问咳论,提出内经仅论寒咳致病,是因为“圣神立言,不过随文演义,微启其端”而已。素问咳论中咳嗽以脏腑分类,病机以五脏六腑失调为主,其中五脏咳以“痛”为主要表现,六腑咳以“泄”为证治要点,咳为脏腑感邪较轻的一种病症表现。素问咳论:“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咳为脏腑气机病变较轻时的一个症状。脏腑之间又可相互传变,五脏之间可以“非其时各传以与之”,脏腑亦按表里配属传变,“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脏腑咳的病机以五脏六腑气机失调为主,后世发展为内伤咳嗽。咳嗽看似是一个寻常之疾,但却涵盖五脏六腑,涉及内伤外感,实是一个病因病机繁杂的难治之症。因此,张景岳言:“夫治病本难,而治咳嗽者为尤难”,徐灵胎亦谓:“诸病之中,惟咳嗽之病因各殊而最难愈,治或稍误,即遗害无穷。余以此证考求四十余年,而后始能措手”2。1.1.2咳嗽的病因病机咳嗽的病因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是肺脏本身的病证,多以风邪为先导,而来寒、热、燥等邪气,从皮毛和口鼻侵入人体,首先犯肺,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致咳嗽。内伤咳嗽常涉及其它脏腑,因肺为娇脏,任何脏腑有病往往累及于肺而发生咳嗽,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扰于肺;情志不舒,肝郁化火,上乘于肺;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气上犯;肺本身气虚、阴虚,皆能影响肺气的升降出入而致咳嗽。不论外感与内伤咳嗽,病机均属肺系受病,宣降失常,肺气上逆所致。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日久不愈,可损脏腑,发展成为内伤咳嗽,而内伤咳嗽多邪实与正虚并见,肺卫不固,又易外感,使咳嗽加重,故外感与内伤咳嗽,可互为因果。杨氏对岭南地区外感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发现外感咳嗽的临床表现主要与痰、湿、热和表邪有关。痰热、湿痰型咳嗽是岭南外感咳嗽中最为多见的证型。赵氏认为外寒束肺是导致咳嗽的重要因素,而痰热、湿痰型表现症状与现代医学的慢性持续性咳嗽相类似,考虑到岭南地区特有的潮湿热带海洋季风天气以及特有的居住饮食习惯有关。相关研究也表明长期的慢性反复咳嗽,湿邪可为常见病因。赵玉哲通过1040例咳嗽与时间关系的调查分析,认为咳嗽发生与气血流注有关,与人体阳气盛衰亦有密切关系。有学者认为咳嗽的发生与肺在病理生理上有密切的关系,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因咳而就诊的患者患有呼吸道疾病,中医辩证为风邪束肺、痰湿壅肺、肺胃阴虚、肺脾气虚等与肺相关证型,不论致病因素为外感或内伤,发生咳嗽的根本机制在于肺气的宣发肃降受到影响,而咳嗽是肺病的外在表现。咳嗽不仅出现于肺脏疾患,其他脏腑疾患亦可累及肺脏,发为咳嗽;另一方面,肺脏有病,亦可影响他脏,久咳不愈而并发他脏疾病。根据四诊分别辩证为脾气虚、肺胃阴虚、肺胃气滞、胃肠湿热、脾胃阳虚等类型,提示人体内部脏腑相互影响变化亦是咳嗽发生的重要原因,尤以肺胃为重点。有报道认为临证辩证外感咳嗽当重视其内伤基础,内伤基础上外感咳嗽的形成机理与内外合邪、正虚邪乘、气有定舍、邪气从化和脏腑相关有关。徐氏等对慢性支气管炎中医四诊信息调查并进行证实性因子分析,得出慢性支气管炎可概括为“痰”、“瘀”、“虚”三大类证候。刘氏认为淤血是久咳不愈的原因,也是其一个重要的病机。姚春强调脾胃咳的主要病因病机是饮食不当,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痰浊内生,或外感寒湿,脾阳受因,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湿上干于肺,导致肺的主气功能失常,肃降无权、而气机上逆咳。王志英等从临床看,肾咳之发生大多由于先天票赋不强,后天嗜欲无节而致,如酒色过度、青年早婚、劳倦过度,或大病久病之后失于调养,以致肾之精气亏耗,其病机主要有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肺肾气虚,肾(阳)虚水泛四个方面。蒋吉林认为顽固性咳嗽病机为外感风热、风寒之邪经治疗,寒热之邪已去,肺气肺阴已伤,故咳漱缠绵难解,大部分属内伤咳嗽,少数外邪尚未全尽,兼有表证。薛汉荣认为慢性咳嗽绝大多数诱发因素为外感风寒,风寒犯肺、肺失宣降、肺气不利为其发病机理的中枢环节。叶氏认为心肌炎伴咳嗽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她们面临的生活压力重,恢复期工作、学习、家务比较劳累有关;亦可能与内分泌有一定关系,可因情志刺激导致肝失调达,郁而化火,上逆犯肺所致。此类病人发病多为心阴亏虚、肺失润燥之咳。还有报道认为胃失通降,气逆不顾,致咽喉门户闭塞不畅,波及于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赵棻认为其病机为肝胃气逆,胃酸伤肺。有学者认为,喉源性咳嗽是由于咽喉部炎症刺激咽喉部的某种感受器,兴奋迷走神经,神经冲动传入延髓,触发一系列的协调反射效应,多由咽喉疾病引发,如咽痒、异物、痰阻咽喉等不适感,多以干咳为主;又有人认为喉源性咳嗽多为外感咳嗽,从病因病机的角度,对于该类咳嗽,重视风、燥、热、瘀,特别是燥邪,在本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另外,瘀血对于本病的影响也受到重视,而且发病强调内外相合,把肺阴不足或是痰热视为重要内因,六淫与之相合才会致病,治疗上相应补虚与祛邪并重,定位在咽喉,不同于传统定位在肺者。郭明阳等经多年临床实践,发现咽源性咳嗽集中在一个“痒”字,咳因咽痒,认为导致咽喉发痒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1)风邪客于肺窍:此类患者病发于感冒之后,无寒热表症,似乎风邪已除,然则实为风气客于喉窍,因风性善动,动则痒。(2)胆经郁热上犯,临床观察,咽痒咳嗽患者,部分伴有咽干咽痛、口苦、舌质红、脉弦等。审证求因此乃胆经有热之象,可以认为胆热咽痒也是十分常见的。近年来有关药源性咳嗽的报道,以刺激性干咳、咽喉发痒不适,且不为镇咳药所缓解,停药后咳嗽自行消退为特征。有报道巯甲丙脯酸在用药1-10天后出现咳嗽。有些疾病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所致咳嗽,古籍并无记载,洪钦国教授针对其临床表现,确定其病机为肺气虚寒,阳虚不运,肺不布津。此外还有多见于小儿的过敏性咳嗽,如过敏性鼻炎、湿疹、荨麻疹、药物过敏及蛋白质过敏等,有学者认为该类咳嗽介于外感和内伤之间的虚实夹杂性咳嗽。1.1.3中医治疗思路1.1.3.1外感咳嗽风寒咳嗽表现为咳嗽声重有力,痰清稀色白,咽痒,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全身酸软,舌苔薄白,脉浮紧;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风热咳嗽表现为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黄涕,头痛身热,恶风汗出,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风燥咳嗽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或痰带血丝,咳引胸痛,恶风发热,鼻干咽噪,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另风邪犯肺型感冒后咳嗽比较常见,并应用疏风宣肺法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根据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干咳为主,少痰或无痰,具有阵发性、痉挛性的特点,常突然发作,骤然而止,体现了“风邪之为病,善行而数变”、“风盛则挛急”的特点。提出风咳诊断,指出风邪犯肺为主要病因。确立疏风宣肺、缓急止咳的治法。1.1.3.2内伤咳嗽脾虚咳嗽表现为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胸脘胀满,纳少呕恶,神疲乏力,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肝火犯肺咳嗽表现为咳嗽阵作,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面赤咽干,胸胁胀痛,口干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肾虚咳嗽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痰涎清稀呈泡沫状,气短乏力,动则尤甚,头晕、心悸、形寒肢冷,肢体沉重,腰腿酸软,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细;治法:温阳利水,理气化痰。肺虚咳嗽表现为起病缓慢,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消瘦神疲,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咳。另老年性慢性肺心病则遵“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急则以清热、涤痰、活血、化饮利水、宣肺降气、开窍立法而兼固正气;缓则以补肺、养心、益肾为主,并根据气虚、阳虚之偏而分别益气、温阳,兼祛痰活血。1.2 治咳方药用药频次统计治咳方总数据表是指将1923首治咳方全部采集入库,进行高频药物统计与分析,共有424味药物。本文从治咳方总数据表中提取80频次以上药物,共计 45 味。治咳方总数据表高频药物统计结果(见表1)。3表1 治咳方总数据表高频药物表29药物频次(次)1甘草9452生姜7053杏仁6754半夏4955橘皮4576茯苓4517人参4318蜂蜜4269贝母42510桑白皮40611桔梗37512五味子35813紫菀34814款冬花34515麦门冬28016肉桂24817麻黄24018大枣18219黄芩18120知母18021枳壳16922干姜16723白术166药物频次(次)24乌梅14225细辛14026天南星13727当归13528阿胶13429紫苏13230生地黄12931天门冬12632芍药12633明矾12234葶苈子12035薄荷10736皂荚10537苏子10238前胡10139瓜蒌9740柴胡9641百合9342百部9243熟地黄8644罂粟壳8545马兜铃81第 1 组:200 频次以上的药物 17 味,依次为甘草、生姜、杏仁、半夏、橘皮、茯苓、人参、蜂蜜、贝母、桑白皮、桔梗、五味子、紫菀、款冬花、麦门冬、肉桂和麻黄。第 2组:80 至200 频次的药物有 28 味,为当归、天南星、细辛、乌梅、生地黄、阿胶、紫苏、天门冬、芍药、明矾、葶苈子、薄荷、皂荚、苏子、前胡、瓜蒌、柴胡、百部、百合、熟地黄、罂粟壳、马兜铃、黄芩、大枣、知母、枳壳、白术和干姜。治咳方总数据表高频药物45味统计结果(见表 2)表2 治咳方总数据表高频药物(45味)分类表分类药 物止咳化痰药半夏,橘皮,马兜铃,贝母,桔梗,前胡,紫菀,款冬花,明矾,天南星,皂荚宣肺药麻黄,生姜,紫苏,薄荷,柴胡泻肺药苏子,杏仁,枳壳,葶苈子,桑白皮清肺药贝母,黄芩,瓜蒌,知母,前胡温肺药肉桂,细辛,干姜,生姜润肺药百合,麦冬门,生地黄,天门冬,知母敛肺药乌梅,五味子,罂粟壳益气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蜂蜜养血药熟地黄,芍药,阿胶,当归调和药甘草,蜂蜜在高频药物的前 6味中即出现了“二陈汤”主要组成。可知二陈汤确为止咳化痰之基础方。在前 17 味中又出现了“华盖散”组成,看出麻黄、杏仁、甘草是治咳方主要药物,尤偏于外感风寒之咳嗽。从高频药物中蕴含的方剂看,华盖散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为治外感咳嗽的基础方;二陈汤为燥湿化痰基础方,白术汤化湿止咳,苓甘五味姜辛汤温化寒饮;葶苈大枣泻肺汤、泻白散为泻肺常用方,前者泻肺中痰水,后者泻肺中伏火;二母散为清肺化痰,滋阴润肺的基础方;麦门冬汤主治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为肺胃同治代表方剂;参苏饮益气解表,宣肺止咳,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咳嗽;九仙散敛肺止咳,益气养阴,为治久咳肺气阴两虚的代表方剂。高频药物中体现的治法:咳嗽的治疗,不论内外寒热,皆要分清新久之异,虚实之殊。大抵外感、新病多实,内伤、久病多虚。形气病气俱实者,宜散宜清,宜降痰,宜顺气;形气病气俱虚者,宜补宜调,或补中稍佐发散清火(医约补略)。从高频药物看,麻黄、生姜、干姜、肉桂、细辛等为散寒之品;黄芩、瓜蒌、知母、贝母、桑白皮、葶苈子等为清热之品;半夏、前胡、天南星、皂荚等为化痰之品;枳壳、橘皮紫苏、桔梗等为理气之药;人参、甘草、蜂蜜、茯苓等为益气之品;熟地黄、生地黄、阿胶、麦门冬等为滋阴之品。关于内伤咳嗽,清喻嘉言医门法律言:“内伤之咳,治各不同,火盛壮水,金虚崇土,郁甚舒肝,气逆理肺,食积和中,房劳补下,用热远热,用寒远寒,内已先伤,药不宜峻。”高频药物中,麦门冬、天门冬、知母、贝母、阿胶、瓜蒌等皆为清热养阴之品;人参、白术、甘草、大枣、茯苓等皆为益气健脾之品;柴胡、薄荷、芍药等皆为疏肝之品;苏子、前胡、半夏、枳壳等为降气理气之品;熟地、生地、芍药、五味子等皆为益肾之品。1.3现代医学理论西方现代医学认为咳嗽是一种呼吸道常见症状,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咳嗽是由于气管、支气管黏膜或胸膜受炎症、异物、物理或化学性刺激引起,表现先是声门关闭、呼吸肌收缩、肺内压升高,然后声门张开,肺内空气喷射而出,通常伴随声音。咳嗽具有清除呼吸道异物和分泌物的保护性作用。但如果咳嗽不停,由急性转为慢性,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如胸闷、咽痒、喘气等。咳嗽可伴随咳痰。41.3.1咳嗽的流行病学很多国家针对咳嗽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咳嗽的发生率相当高,普遍在10%以上。但不同的国家调查的对象、纳入的标准有所不同。美国Barbee等于1991年调查了亚利桑那州的社区人群,慢性咳嗽的定义为1年内至少3个月出现咳嗽,并持续超过2年,慢性咳嗽患病率为18%。2003年意大利进行的一个调查采用的慢性咳嗽定义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类似, 结果发现慢性咳嗽的发生率为11.9%。瑞士一项调查发现吸烟群体慢性咳嗽发病率为非吸烟群体的3倍。2003年在英国东南部进行的调查发现,16%被访者一天中有近一半时间出现咳嗽,13.2%为湿咳,但该项调查的被访者54%为吸烟者;由欧洲呼吸协会牵头在欧洲16国开展的一项针对咳嗽的问卷调查,样本量达18277,结果显示咳嗽的发生率高达33%,30%有夜间咳嗽,但该调查并未区分急慢性咳嗽,而夜间咳嗽发生率如此之高,可能与其问卷设计有关,问卷中的问题“在最近的1年内是否出现过夜间咳醒”显得过于笼统。在英国约克郡的一项调查首先对慢性咳嗽的发病率进行研究,对当地36家医疗机构近4000名就诊者在近两个月内出现单发或阵发性咳嗽的频率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慢性咳嗽的患病率达12%。国内关于慢性咳嗽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开展较晚,2006年针对中国广州地区1087名大学生咳嗽的现场调查显示,该群体咳嗽总患病率为10.9%,急性咳嗽总患病率为7.6%,慢性咳嗽总患病率为3.3%,性别间均未见差异,该调查的对象是大学生,该群体身体素质,生活习惯相对良好,可推测社区人群患病率将更高。目前中国尚未有社区人群慢性咳嗽患病率的大样本量调查5-9。1.3.2生理病理机制非自主的咳嗽由完整的反射弧构成。当位于呼吸道黏膜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神经冲动经迷走神经等传入延髓的呼吸中枢,信号整合后经传出神经传递至效应器(膈肌、喉、胸部及腹部肌群等),引发咳嗽。咳嗽时,先短暂的深吸气,接着声门紧闭,此时呼气肌强劲收缩使肺内压和腹内压上升,随后声门突然打开,气体以高速冲出,并振动声带发出典型的咳嗽音。咳嗽感受器存在于与咳嗽反射有关的气道传入神经末梢,分为对机械刺激敏感的机械感受器和对化学刺激敏感的化学感受器。咳嗽感受器在咽部和气管隆凸分布最多且敏感性最高,喉、气管、主支气管的病变多有明显咳嗽。这些传入神经根据有无髓鞘包绕分为两类,一类是无髓鞘包绕的C纤维,另一类是有髓鞘包绕的A纤维。大部分C纤维经迷走神经传入,但也有少数经脊神经传入。C纤维神经元胞体位于结状神经节及颈神经节。通常C纤维神经末梢又称化学感受器,对化学刺激十分敏感,能被辣椒素、缓激肽、柠檬酸、高渗盐水及二氧化硫所激活。动物研究发现,来源于颈神经节的C纤维中含有P物质、降钙素原基因相关肽、神经激肽A,其末梢于肺内、肺外的气道均有分布,对咳嗽具有促进作用;但来源于结状神经节的C纤维不含有上述物质,末梢大多分布于肺内的气道,激活后对机械刺激诱发的咳嗽具有抑制作用。提示不同神经节来源的C纤维,其解剖、神经生化、功能特征也有差别。刺激C纤维能诱发清醒动物和人咳嗽,而对于麻醉动物刺激C纤维并不能诱发咳嗽。C纤维与A纤维共同参与诱发咳嗽反射。气道中大部分的传入神经由迷走神经的各级分支构成,在气道外,通过机械刺激外耳道、中耳、膈肌、胸膜、心包、食管及胃等部位同样可引起咳嗽,因为分布在这些部位的迷走神经分支也可将神经冲动传至神经中枢。此外,三叉神经、膈神经也参与此类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目前认为,咳嗽受体的激活是咳嗽反射的始动环节,C纤维通过调节咳嗽反射的阈值决定咳嗽反射的敏感性。但并不是所有传入神经均促进咳嗽反射,在猫、狗、豚鼠中研究发现,某一C纤维的亚型对咳嗽反射具有抑制作用。提示同类咳嗽感受器的不同亚型对咳嗽反射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仍需对咳嗽感受器亚型进一步探究,阐明其与咳嗽反射的关系。咳嗽中枢的精准定位目前还未实现,但一般认为与位于延髓的孤束核有关,且受大脑皮层调节。疑核是支配上、下气道肌肉的神经元位点。疑核运动神经元发出特殊内脏运动纤维,通过膈神经及其他脊髓运动神经将神经冲动传达至呼吸肌群(膈肌、肋间肌、腹肌等),同时通过迷走神经的喉返神经到达喉部和支气管树,将神经冲动传达至支配咽、喉部的骨骼肌,最终完成咳嗽反射。101.3.3咳嗽的影响因素气候、吸烟、空气污染、各种理化因子和过敏原、饮食均可能成为咳嗽的危险因素。1.3.3.1寒冷冬季都是呼吸道疾病的发病高峰期。一方面与其对气道的直接刺激有关,另一方面与寒冷季节呼吸道病毒容易繁殖传播有关,包括流感病毒、副黏病毒、冠状病毒、疱疹病毒和腺病毒等在内的200多种病毒所致的上呼吸道感染都易在冬季出现。1.3.3.2吸烟长期吸烟往往容易诱发慢性咳嗽,吸烟者慢性咳嗽的发生率是非吸烟者的3倍,但烟民多数不会因(平常)的咳嗽而就诊。父母亲吸烟的儿童慢性咳嗽的发病率较高。1.3.3.3饮食习惯长期进食高脂肪、刺激性食物及咖啡等,可引发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是加重或诱发胃食管反流的危险因素。欧美地区胃食道返流咳嗽发病率较亚洲地区高,可能与欧美人群偏爱高脂饮食及喝咖啡有关。研究表明,减轻体重及低脂饮食,可降低胃食道返流咳嗽的发生率。1.3.3.4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微粒增加的水平与咳嗽、咳痰、咽喉炎等密切相关,是诱发或加剧咳嗽的重要因素。Bayer等人报道称瑞士的咳嗽发生率减少正是与当地环境中可吸入性颗粒浓度的下降有关。生活于交通枢纽附近的人口相比于其他区域者更易出现长期咳嗽。意大利的研究表明空气污染的加剧与女性咳嗽发病率的增加相关。二氧化氮也是诱发慢性咳嗽的危险因素。1.3.3.5致敏原致敏原也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有证据显示部分夜间咳嗽与室内接触猫毛等致敏原有关。花粉、尘螨以及职业性接触化学制剂等都可能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等变应性疾病。1.3.3.6性别因咳嗽就诊的患者中以女性较多,一方面由于咳嗽症状对女性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女性咳嗽敏感性较高所致,咳嗽激发比较强烈而且容易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诱发。但这种性别差异的内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2.感冒与其他疾病2.1感染感冒后咳嗽西医认为感染感冒后咳嗽(PIC)是指患者发热、鼻塞、流涕、咽痛等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迁延不愈的一种独立性疾病,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持续38周,甚至更长时间,胸部X线摄片显示无异常。现代医学认为PIC的发病与感染后病原体导致的变应性炎症、气道上皮损伤、气道神经末梢暴露、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及其导致的气道高反应有关。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是病毒感染所致气道高反应性,病毒损伤了呼吸道上皮,暴露了气道壁的胆碱能受体或激惹受体,使其易于与各种刺激物接触而致自主神经紊乱,组胺等炎症递质产生和释放,从而导致支气管痉挛,气道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气道反应性亢进。气道高反应性是指当气道受到变应原或其他刺激后,由于多种炎症细胞、炎症递质和细胞因子的参与,气道上皮和上皮神经的损害等引起的气道收缩反应。但总体来说,PIC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PIC属于中医学“外感咳嗽病”范畴。中医学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开窍于鼻,咽喉为其门户,不耐寒热,易被邪侵。外感六淫之邪,又以风邪为先导,同时可夹杂寒、热、燥、湿等,未能及时散表,或止咳化痰药杂投、或苦寒清热药盲目使用、或敛肺收涩药误用,致外邪留恋,内伏于肺,肺失宣降,上逆而咳,所以感冒后咳嗽的中医证候特点之一为表邪未尽。另一个特点为正虚邪恋,病情缠绵。感冒后咳嗽日久不愈,可转变成内伤咳嗽。素问咳论中则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除了肺咳之外,尚有心咳、肝咳、脾咳、肾咳等,此时咳嗽病程长、病位深,则更为难治。2.2老年慢性肺心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指由肺组织、肺血管、胸廓等慢性疾病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增高,引起右心扩张、肥厚等损害,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慢性肺心病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急性发作以冬春两季多见,急性呼吸道感染常为急性发作的诱因。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51-60岁的患病率较41-50岁者高一倍,近余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因素的影响,患者高峰年龄已向60-70岁推移。目前慢性肺心病的治疗,西医多以对症治疗为主,长期治疗效果较差,患者常因呼吸衰竭合并心功能衰竭导致病情加重而死亡,其住院病死率在10-15%左右。慢性肺心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的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和心功能的改变(右心功能和左心功能的改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是本病最主要病因。急性呼吸道感染是本病急性加重的最重要诱因。本病发展缓慢,除原有肺、胸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外,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及其他器官受累症状,常表现急性加重和缓解期交替出现。老年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属中医学“痰饮”、“咳喘”、“水气”等范畴。其本为心肾阳虚,其标为痰饮停蓄,肺气雍塞。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多发生在肺心病危重阶段或晚期。其病机为肺病及肾,肺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而泛滥肌肤,水气凌心,心血瘀阻。因此温阳利水、涤痰祛瘀是其基本治法。2.3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 cough variant asthma,CVA )又名咳嗽型哮喘、隐匿性哮喘或过敏性咳嗽,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或慢性咳嗽,临床无感染表现,或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支气管扩张剂可使咳嗽发作缓解。CVA 是以慢性持续性干咳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其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表现与典型哮喘相似,均为多种炎性细胞和炎性介质参与的慢性呼吸道炎症性疾病,并以可逆性气流受限和呼吸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由炎性细胞( 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肥大细胞等) 释放炎性介质引起呼吸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同时有研究表明,基底膜增厚是CVA 的重要特征。CVA在中医学无相应病名记载,据其证候特点应属咳嗽、哮证、痉咳及肺痿等范畴。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机多数学者认为是邪实正虚。其病位在肺,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又有宿痰伏肺,遇外邪、变应原刺激、七情内伤及疲劳等诱因,致使外邪与宿痰搏击于气道,使肺道不利,气道挛急,肺气失宣而致咳嗽。3.止咳宝散、片止咳宝片是根据广东省台山市名老中医刘得之先生的止咳宝散秘方制成的。原方在解放前(1915年)就享有盛誉。由于有独特的祛痰、镇咳、平喘的疗效,解放前就行销国内,远销南北美洲和东南亚,被老百姓称为“刘得之救命止咳宝”。3.1处方来源1913年台山著名中医刘得之先生根据多年行医经验,在多个经典名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创制止咳宝散。处方组成为:罂粟壳(八百三十二钱);紫苑(五十一钱二分);甘草(一百五十二钱);干姜(八钱);桔梗(五十一钱二分);前胡(七十五钱二分);百部(三十三钱六分);橘红皮(三十三钱六分);硇砂(一百四十四钱);陈皮(五十一钱二分);枳壳(八钱);薄荷叶(八十钱);荆芥(二十五钱六分);五味子(八钱)。1990年国家新药批准的止咳宝片处方组成为:罂粟壳、紫苑、甘草、干姜、桔梗、前胡、百部、橘红、氯化铵、陈皮、枳壳、薄荷油、荆芥、五味子,各药物用量参照刘得之止咳宝散处方,用氯化铵折算后代替硇砂,用薄荷素油折算后代替薄荷。3.2组方特色 止咳宝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己有百年历史。综观全方,止咳宝是在多个朝代治咳名方基础上汇聚而成的,真可谓是“博采众方”的聚大成者:苓甘五味姜辛汤(甘草、五味子、干姜等)、桔梗甘草汤(桔梗、甘草、枳壳、前胡等)、二陈汤(橘红、甘草等)、九仙散(罂粟壳、五味子、桔梗等)、止嗽散(紫苑、百部、荆芥、陈皮、桔梗、甘草)、杏苏散(橘红、甘草、枳壳、桔梗、前胡),止咳宝散汇聚了上述经典方的精华。3.2.1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其处方组成为:茯苓12g,甘草、干姜各9g,细辛、五味子各5g。本方主治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寒饮咳嗽多因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聚湿成饮,寒饮犯肺所致,此即“形寒寒饮则伤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之义。寒饮停肺,宣降违和,故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饮阻气机,故胸满不舒;饮邪犯胃,则喜唾涎沫。治当温阳化饮。方以干姜为君,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臣以细辛,取其辛散之性,温肺散寒,助干姜温肺散寒化饮之力;复以茯苓健脾渗湿,化饮利水,一以导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一以杜绝生饮之源,合干姜温化渗利,健脾助运。为防干姜、细辛耗伤肺气,又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与干姜、细辛相伍,一温一散一敛,使散不伤正,敛不留邪,且能调节肺司开合之职,为仲景用以温肺化饮的常用组合。使以甘草和中调药。3.2.2桔梗甘草汤桔梗甘草汤出自宋徽宗赵佶敕撰圣济总录卷二十五,其处方组成为:桔梗(炒)3分,甘草(炙,锉)3分,半夏(汤洗去滑,焙)3分,旋覆花半两,大腹皮(锉)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芍药3分,前胡(去芦头)1两。主治伤寒咳嗽,胸膈壅闷,心神烦躁。方中桔梗开宣肺气,祛痰利咽,枳壳行气宽胸,消痰除满,两药相伍,一升一降,恰合肺主宣发肃降;前胡疏风降气,化痰止咳。合而用之,宣降肺气,止咳化痰,是临床上治疗咳嗽的常用配伍及药对。 3.2.3二陈汤二陈汤出自宋太医局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4:“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其处方组成为: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15g,白茯苓9g,甘草炙4.5g。现该方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本方证多由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均为佐药。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3.2.4九仙散九仙散出自元罗天益撰卫生宝鉴,原书主治卷12:“治一切咳嗽。” 由人参、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胶、乌梅、贝母、罂粟壳等组成。本方所治乃久咳伤肺,气阴两亏之证。肺主气,久咳不已,每致肺气耗散,肺虚不敛,必致久咳不愈,甚则气喘;肺外合皮毛,肺虚卫表不固,则腠理疏松,故见自汗;久咳既伤肺气,亦耗肺阴,肺阴亏损,虚热内生,炼津为痰,故痰少而黏;脉虚数,是气阴耗伤之象。治宜敛肺止咳,益气养阴,兼以降利肺气,化痰平喘。方中罂粟壳味酸而涩,入肺经而善于敛肺止咳,用量独重,故为君药。配伍五味子、乌梅两者亦为酸敛之品,均能收敛肺气,生津养肺,可助君药敛肺止咳之功;人参益气生津而补肺,阿胶滋阴养血而润肺,可两补肺之气阴,俱为臣药。款冬花、桑白皮降气化痰而止咳,桔梗宣肺祛痰以止咳,贝母润肺化痰以止咳,四药合用,化痰止咳,利气平喘,故共为佐药。诸药配伍,共奏敛肺止咳,益气养阴之功。3.2.5止嗽散止嗽散出自清代程国彭(公元16621735年,原字龄,亦名国彭)医学心悟卷3:“治诸般咳嗽。”其处方组成为: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程国彭认为:“药不贵险峻,惟其中病而已。此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也。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住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经曰:微寒微咳,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启门逐之即去矣。医者不审,妄用清凉酸涩之剂,未免闭门留寇,寇欲出而无门,必至穿逾而走,则咳而见红。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鼻窍贵而不闭,喉窍宜闭而不开。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将启,能不虑乎?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现代临床该方多用治外感咳嗽。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方中桔梗苦辛微温,能宣通肺气,泻火散寒,治痰壅喘促,鼻塞咽痛。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散风湿,清头目,利咽喉,善治伤风头痛咳嗽。紫菀辛温润肺,苦温下气,补虚调中,消痰止渴,治寒热结气,咳逆上气。百部甘苦微温,能润肺,治肺热咳呛。白前辛甘微寒,长于下痰止嗽,治肺气盛实之咳嗽。陈皮调中快膈,导滞消痰。甘草炒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3.2.6杏苏散杏苏散出自清代吴瑭(17581836)温病条辨卷1:“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燥伤皮毛,故头微痛恶寒也,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阳明之脉,上行头角,故头亦痛也。咳嗽稀痰者,肺恶寒,古人谓燥为小寒也;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也。鼻塞者,鼻为肺窍;嗌塞者,嗌为肺系也。脉弦者,寒兼饮也。无汗者,凉搏皮毛也。按杏苏散,减小青龙汤一等。若伤凉燥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若受重寒夹饮之咳,则有青龙;若伤春风,与燥已化火无痰之证,则仍从桑菊饮、桑杏汤例。此苦温甘辛法也。外感燥凉,故以苏叶、前胡辛温之轻者达表;无汗脉紧,故加羌活辛温之重者,微发其汗。甘、桔从上开,枳、杏、前、苓从下降,则嗌塞鼻塞宣通而咳可止。橘、半、茯苓,逐饮而补肺胃之阳。以白芷易原方之白术者,白术中焦脾药也,白芷肺胃本经之药也,且能温肌肉而达皮毛。姜、枣为调和营卫之用。若表凉退而里邪未除,咳不止者,则去走表之苏叶,加降里之苏梗。泄泻腹满,金气太实之里证也,故去黄芩之苦寒,加术、朴之苦辛温也。” 其处方组成为: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杏仁、苦桔梗、枳壳、橘皮、甘草、大枣。现代临床该方多用治外感凉燥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本方证为凉燥外袭,肺失宣降,痰湿内阻所致。凉燥伤及皮毛,故恶寒无汗、头微痛。所谓头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凉燥伤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则咳嗽痰稀;凉燥束肺,肺系不利而致鼻塞咽干;苔白脉弦为凉燥兼痰湿佐证。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之旨,治当轻宣凉燥为主,辅以理肺化痰。方中苏叶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凉燥之邪从外而散;杏仁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二者共为君药。前胡疏风散邪,降气化痰,既协苏叶轻宣达表,又助杏仁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共为臣药。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润干燥,是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宣肺利咽,功兼佐使。3.3组方药物的性味与功效主治3.3.1罂粟壳性味归经:酸、涩,平。有小毒。归肺、大肠、肾经。功效主治:用于久泻久痢,久咳虚咳,脘腹胀痛,筋骨酸痛。婴粟壳功用始出明徐彦纯本草发挥,别名御米壳,涩平、入肺、大肠、肾经。功效为涩肠止泻,敛肺止咳,止痛。近代名医张锡纯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婴粟壳,以其犹含鸦片之余气放其性能敛肺、涩肠、固肾、治久咳、久痢、遗精、脱肛、女子崩带。嗽、痢初起及咳嗽兼外感者忌用。婴粟壳治久嗽、久痢诚有效验加虚劳咳嗽证,但用山药、地黄、构祀子、玄参诸药以滋阴养肺其咳嗽不止者,加婴粟壳二三钱,则其咳立见减轻威又稍佐以通利之品若牛蘑、射干、诸药尤为稳妥。治疗适应症的有效成分:吗啡可镇咳,抑制大脑呼吸中枢和咳嗽中枢。3.3.2氯化铵功效主治:祛痰。治疗适应症的有效成分:氯化铵反射性地增加呼吸道粘液的分泌,从而使痰液易于排出,有利于粘痰的清除。氯化铵是硇砂的主要成分,使用氯化铵代替硇砂既保留了硇砂的药效,又去除了硇砂中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更安全。3.3.3薄荷素油功效主治:利咽。治疗适应症的有效成分:薄荷脑镇痛抗炎;薄荷醇的抗刺激作用导致气管产生新的分泌,使稠厚的粘液易于排出,故有祛痰作用。薄荷素油是薄荷的主要有效成分,使用薄荷素油代替薄荷达到了剂量更准确,疗效更稳定的作用。3.3.4甘草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脾、胃、心、肺经。功效主治:名医别录:“(主)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本草正义:“伤脏咳嗽则脾虚而不生金,故曰伤脏,甘草补脾自能止嗽。凡咳嗽之因于气虚,而无内寒外邪者,非补中不为功。建中、四君、六君等方,皆是主剂,则甘草洵虚咳之要药矣。”本经疏证:“其色之黄,味之甘,迥出他黄与甘之上,以是协土德,和众气,能无处不到,无邪不祛,此所谓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也。土为万物母,凡物无论妍媸美恶,莫不生于土,及其败也,又莫不归于土,化为生生之气,则所谓能解百药毒,安和七十二种石,千二百种草也。人之气犹物之气,和顺者,其研美也;急疾者,其媸恶也。尽化急疾为和顺,经脉自然通调,血气自然滑利,于是肌骨坚,肌肉长,气力倍矣。特甘性缓,甘弥甚者,缓亦弥甚。凡一身之气因急疾为患者能调之,纵弛而阻滞者,非所宜也”。治咳方中用甘草,可归纳为三途,一者补虚止咳,二者调和诸药,三者解半夏毒。所以,甘草能有“国老”之盛誉,且在治咳方高频药物中名列前茅。治疗适应症的有效成分:甘草酸有镇咳祛痰、抗利尿作用。3.3.5前胡性味归经:前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肺经。功效主治:本草纲目:“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劳,下一切气,止嗽,破症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安胎,小儿一切疳气”。本草汇言:“前胡,散风寒、净表邪、温肺气、消痰嗽之药也。如伤风之证,咳嗽痰喘,声重气盛,此邪在肺经也;伤寒之证,头痛恶寒,发热骨疼,此邪在膀胱经也;胸胁痞满,气结不舒,此邪在中膈之分也。又妊娠发热,饮食不甘;小儿发热,疮疹未形;大人痰热,逆气隔拒,此邪气壅闭在腠理之间也,用前胡俱能治之。罗一经云,前胡去寒痰,半夏去湿痰,南星去风痰,枳实去实痰,蒌仁治燥痰,贝母、麦门冬治虚痰,黄连、天花粉治热痰,各有别也”。治疗适应症的有效成分:白花前胡甲素有舒张气管平滑肌作用和钙拮抗作用;白花前胡乙素具有止咳化痰平喘的作用;白花前胡丙素具有祛痰作用。3.3.6紫苑性味归经:味辛、苦,性微温。归肺经。功效主治:本草经疏:“紫菀,观其能开喉痹,取恶涎,则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温,肺病咳逆喘嗽,皆阴虚肺热证也,不宜专用及多用,即用亦须与天门冬、百部、麦冬、桑白皮苦寒之药参用,则无害”。本草正:“紫菀,辛能入肺,苦能降气,故治咳嗽上气、痰喘,惟肺实气壅,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唾脓血者,乃可用之。观陶氏别录谓其补不足,其亦言之过也。”药品化义:“紫菀,味甘而带苦,性凉而体润,恰合肺部血分。主治肺焦叶举,久嗽痰中带血,及肺痿,痰喘,消渴,使肺窍有清凉沛泽之功”。治疗适应症的有效成分:紫菀酮有明显的止咳化痰作用。3.3.7桔梗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平。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药性论:“消积聚、痰涎,主肺气气促嗽逆”。本草衍义:“治肺热气奔促嗽逆”。本草蒙筌:“逐肺热,住咳,下痰”。本草汇言:“主利肺气,通咽喉,宽中理气,开郁行痰之要药也”。治咳方中用桔梗,既可用于痰涎过多之痰嗽;又可用于咽喉不利之干咳。风痰加白矾,湿痰加陈皮、半夏,寒痰配苏叶、杏仁,热痰伍桑皮、瓜蒌、贝母。所以本草汇言云:“凡咳嗽痰喘,非此不除”。治疗适应症的有效成分:桔梗皂苷(主要是桔梗皂苷D)刺激呼吸道粘膜,增强粘液分泌并稀释痰而消痰;抑制白细胞募集和肺中的Th1,Th2相关细胞因子IgE和MCP-1的水平而平喘;减少肺组织中白细胞的总数,增加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比例。3.3.8陈皮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主治:名医别录:“下气,止呕咳”。珍珠囊:“利肺气”。本草从新:“燥湿消痰”,医林纂要:“上则泻肺邪,降逆气;中则燥脾湿,和中气;下则舒肝木,润肾命。主于顺气,消痰,去郁。”本草纲目:“橘皮,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治咳方中用陈皮,不外乎其行滞气,降逆气,舒肝气的理气作用,气行则湿痰消,而除生痰之源,气降则治咳嗽之气逆。治疗适应症的有效成分:橙皮苷可抑制肺部炎症细胞浸润及杯状细胞增生,减少黏液分泌;抑制气道反应性,以及炎性细胞和Th2型细胞因子与IgE的增生。辛弗林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陈皮挥发油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具有平喘作用。3.3.9橘红性味归经:味苦、辛,性温。 归肺、脾经。气香燥散。功效主治:本草纲目:“下气消痰”。本经逢原:“橘红专主肺寒咳嗽多痰,虚损方多用之,然久嗽气泄,又非所宜”。药品化义:“橘红,辛能横行散结,苦能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盖治痰须理气,气利痰自愈,故用入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诸痰药之上。佐竹茹以疗热呃,助青皮以导滞气,同苍术、厚朴平胃中之实,合葱白、麻黄表寒湿之邪,消谷气,解酒毒,止呕吐,开胸膈痞塞,能推陈致新,皆辛散苦降之力也”。治疗适应症的有效成分:橙皮苷可抑制肺部炎症细胞浸润及杯状细胞增生,减少黏液分泌;抑制气道反应性,以及炎性细胞和Th2型细胞因子与IgE的增生。柠檬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阻断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收缩;改善气管粘膜纤毛运动,促进呼吸道腺体的分泌,增加粘液移动速度。3.3.10百部性味归经:味甘、苦,性微温、平。功效主治:药性论:“治肺家热,上气,咳嗽,主润益肺”。滇南本草:“润肺,治肺热咳嗽;消痰定喘,止虚痨咳嗽,杀虫”。纲目:“百部,亦天门冬之类,故皆治肺病杀虫,但百部气温而不寒,寒嗽宜之;天门冬性寒而不热,热嗽宜之,此为异耳”。治疗适应症的有效成分:百部 I、II、III型生物碱均有止咳作用;新对叶百部新碱有止咳作用,其镇咳活性与同等浓度的磷酸可待因相当。3.3.11荆芥性味归经:味辛、性微温。归肺、肝经。功效主治: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纲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