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会展旅游研究.doc_第1页
国内会展旅游研究.doc_第2页
国内会展旅游研究.doc_第3页
国内会展旅游研究.doc_第4页
国内会展旅游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会展旅游研究述评王春雷(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上海200234)关键词会展旅游; 研究进展; 发展趋势; 对策; 国内摘要会展旅游的概念是随着会展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而提出来的, 直到20 世纪90 年代末才被我国学术界所重视。目前,国内在会展旅游理论研究、会展旅游活动组织等方面明显滞后, 学术界和实业界在会展旅游方面的研究虽迅速增加, 但对一些基本问题尚存在分歧。试图通过综述国内会展旅游研究工作, 对会展旅游的概念与内涵、操作方式等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一次梳理, 以期为我国各地区会展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 并借此推动国内会展界和旅游界对会展活动、会展旅游的进一步研究。从整体上看, 在国外尤其是德国、法国等经济发达国家, 会展业 在行业管理、场馆设施、会展促销等方面都已比较成熟, 有关会展业与旅游业特殊关系及运行机制的理论研究也相对较多; 国内会展旅游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许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包括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会展和旅游之间关系的理解还存在种种误区, 这些认识上的偏颇影响了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 也限制了国内会展业与旅游业对接的步伐。作者在认真分析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到的73 篇会展旅游方面的文章 后发现, 这些文章的观点冲突现象十分严重, 给人的感觉是混乱而不是百花齐放, 而且有些文章本身就是前后矛盾的。作者撰写本文的主要目的是, 希望通过综合分析国内会展旅游的研究情况, 指出国内企业界、学术界和媒体对会展、旅游的认识误区, 重新构建会展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并初步探讨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融合的途径, 从而为会展旅游的实际操作提供指导, 促进我国各地区会展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一、会展旅游的产生和归属(一) 会展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在世界上, 会展作为一种专门的经济活动引起人们的注意已经有100 多年的历史, 会展旅游在德国、美国等会议或展览业发达国家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作为全球近代旅游业产生的标志性事件 就是最早的一次所谓会展旅游活动。”1920 年, 美国成立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Convention Bureau s ( IACB,即国际会议局协会) , 其后随着消遣旅游的兴起, 为吸引这一类旅游者, 在协会的名字中加入了Visitor 一词, 变为IACVB, 并沿用至今。另外, 在20 世纪80 年代初, 国际著名的旅游学专家Robert Christie Mill和Alastair. M. Morrison 在旅游体系( TheTourism System ) 一书中明确指出,“商务旅游市场分为三个部分, 即一般的商务旅游、同各种会议展示活动有关的商务旅游和奖励旅游。”这一结论初步说明了会展业和旅游活动之间的特殊关系。由此看来,会展旅游的兴起源于会展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我国会展旅游在改革开放后的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逐渐兴起, 90 年代中后期开始与国际惯例接轨。近几年会展旅游在国内呈现迅猛增长的势头, 人们对会展旅游的关注始于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2001 年, 国务院发布第9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 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休闲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方式”。我国虽已步入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 会展业也以每年近20% 的速度向前发展, 但总的来说, 目前国内会展旅游产品的开发水平还比较落后, 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会展活动的专业配套服务水平较低, 旅游部门在会展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不高。(二) 常见误区目前, 国内旅游界尤其是商务型酒店和实力雄厚的旅行社对会展业务十分关注, 并流传有会展旅游活动、会议旅游业、会展旅游业等诸多说法。如果不把会议、展览会和旅游活动之间的关系搞清楚, 我们在具体运作会展旅游时就缺乏科学的依据。在对会展旅游归属的认识上, 当前国内至少存在以下两个误区:一是把会展旅游与会展业混为一谈, 甚至提出会展旅游业的概念。杨亮认为, 会展业是会展旅游业的简称。王云龙也曾撰文指出, 会展旅游业是旅游业利用会展业的旅游属性和依托会展业的发展优势形成的新型产业, 它是会展业优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提法不符合现实情况, 因为, 尽管会展活动与旅游活动一样, 都伴随有大规模的人员流动, 但两者在操作原理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会展旅游只是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后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 或者说是旅游企业实现经营多元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不能称其为产业。另一个误区是认为会展业是旅游业的一部分。戴学锋认为,“会展业也是当今世界都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理由是“各国旅游部门都非常重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有些国家或地区还专门成立了会展旅游管理部门”。这种观点存在明显的漏洞, 因为, 无论是旅游主管部门开始专门研究会展活动对旅游业的作用, 还是各大旅游企业纷纷拓展会展旅游业务, 都不能改变会展活动的信息交流或产品展示的性质。相反, 这些现象只是说明了会展活动对旅游业的巨大推动作用, 目前的最大问题在于国内旅游业介入会展活动的程度远远不够。二、会展旅游的概念与内涵目前, 国内会展旅游研究呈现出两种主流倾向,一是用会展业研究取代会展旅游研究, 许多论文标题是讲会展旅游, 但具体内容却大谈会展业, 这是旅游概念泛化的一种表现, 这种倾向的基本逻辑是“认为会展业是都市旅游的一部分”; 二是重点研究会展活动中的旅游属性, 旅游业在会展活动中的作用以及会展旅游的具体运作方式。通过综合分析搜索到的文章, 笔者将国内学术界对会展旅游的界定分为4 种类型:(一) 从产业表象的角度界定林翔和李菊霞认为,“鉴于会展活动已成为旅游业的组成部分, 用会展旅游业这一名称比会展业更直观。在广义角度上, 各种性质、各种规模的会议和展览及各种节庆活动都可以纳入会展旅游的范畴。”谢雨萍等也提出,“国际上通称的会展旅游包括奖励旅游、会议、展览三大块(M ICE, 即Meeting, Incentives, Conference and Exhibit ions) , 基本含义是借举办各种类型的会议, .以招徕各方客人洽谈业务、交流沟通和旅游参观访问, .刺激他们消费, 从而为当地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梁留科等也认为会展旅游即M ICE。这些均为宽泛意义上的概念, 其实质与上文分析的第二种误区一样, 都认为会展业属于旅游业的一部分。另外, 根据会展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也有学者认为旅游业涉及会展活动的行为就是会展旅游。马艳辉认为, 会展旅游就是通过举办各种国际展览会、交易会、招商会, 通过会议吸引游客。许峰也指出,“毫无疑问, 会展旅游的概念是一个舶来品, 大多数学者都赞同它对应国外发达旅游国家所指出的M ICE 市场。”王元珑等持有相同的观点: 会展旅游即指国际上通称的M ICE, 包括举办各类专业会议、博览、交易活动、文化体育盛事、科技交流、奖励旅游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形式。(二) 从经营行为的角度界定从企业经营行为的角度对会展旅游进行界定, 有利于明确会展旅游操作的微观基础, 对旅游企业经营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王云龙对会展旅游的定义是: 会展旅游是指旅游属性结合会展活动特点衍生出来的行为, 但不包括旅游业对会展的多元化经营业务。这一界定的出发点很好, 但存在一定的误差, 因为一大批旅游企业早已开始从事会展业务, 例如, 奖励性的会议旅游业务已经成为许多旅行社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王保伦则提出, 从狭义的角度, 可将会展旅游界定为: 为会议和展览活动的举办提供展会场馆之外的服务, 并从中获取一定收益的经济活动。笔者觉得这也不属于会展旅游, 因为这些服务只是会展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 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旅游产品。但笔者很赞同王保伦的另一个观点,“我们所提倡的会展旅游不是让旅游企业去举办各种会议和展览,而是让旅游企业发挥行业功能优势, 为会展的举行提供外围服务”。魏小安也持有相似的观点:“会展旅游严格地说只是会展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一个总概念和属概念的关系, 二者不能划等号。会展旅游是在会展经济的基础上分一杯羹。”(三) 从旅游方式(产品类型) 的角度界定卞显红和黄震方指出, 会展旅游是一项专业性极强, 单团规模较大, 停留时间较长的旅游方式, 也是一项非常有潜力的高消费的专项旅游活动。国内知名的会展专家应丽君也对会展旅游进行了界定: 会展旅游是由于各种类型的会议、博览、展览等活动举办而产生的一种旅游产品, 她还进一步提出“会展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式专项旅游产品”。吴远明等认为, 会展活动可分为六种类型, 这六类会展活动构成了四类旅游产品, 即会议旅游、展会旅游、文体旅游、节庆旅游,且每一种产品的参与者和活动特征都不一样。何建英持有相似的观点, 但她对会展旅游的界定更加具体:“无限扩大会展旅游的内涵, 使之包含本属并列关系的奖励旅游、体育旅游、节庆旅游等旅游形式, 是毫无意义的”,“会展旅游是以会议和展览为主要吸引物, 吸引旅游者前往会展举办地参加会议、展览及相关活动, 满足旅游人际交流需求的一种综合性旅游产品。其具体内容包括会议旅游和展览旅游两大类。”。另外, 李云霞分别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角度, 对会展旅游进行了界定, 提出会展旅游是一种新兴旅游方式(需求角度) 和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供给角度)。王颖和林越英也从相同的两个方面阐述了类似的定义。综上分析, 作者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1) 会展旅游是随着会展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形式, 其稳步发展需要会展企业和旅游部门的实质性合作; (2) 会展旅游的范畴也可从会展旅游者的角度来界定, 主要包括转化为旅游者的会展活动参加者,以及奖励旅游者; (3) 会展活动与旅游活动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 但绝不是简单的等同或包容的关系;(4) 会展活动和旅游活动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 即服务对象的异地流动性, 这为两者在具体运作上的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三、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对接随着会展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旅游业对会展活动的支持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一批旅游企业开始涉足会展业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会展活动和旅游业能够而且必须实现有效对接已成为会展界和旅游界的共识。但会展业和旅游业之间为什么能够对接? 究竟如何对接? 国内一批学者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一) 对接的基础王春雷认为, 会展业与旅游业能够互动发展是具有内部条件的。首先, 会议、展览会和旅游活动的外部表现都是伴随有一定规模的人员流动, 而且, 人们参加会议(展览会) 和会间或会后的游览、购物、娱乐等活动能够有机组织起来。其次, 无论是举办会议或展览会, 还是发展都市旅游, 都需要一些基本条件, 如鲜明的城市形象、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都市服务等。然而, 目前国内会展业和旅游业之间存在关系脱节现象, 其直接表现就是旅游部门从会展活动中获利的主要是酒店和旅行社, 而且旅行社一般只涉及交通票据业务(如图1 所示: )。图1国内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外推关系(略)(二) 对接的策略会展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支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会展业具有明显的旅游属性。然而, 除了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外, 会展活动和旅游业实现互动归根结底取决于会展公司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 前者为后者带来数量可观的客源, 并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 后者为前者提供配套服务, 并增强会议或展览会的吸引力。会展活动和旅游活动之间有着内在的产业联系会展旅游, 会展旅游市场的深度开发要求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呈现良好的对接关系状态, 其终极目标是旅游企业能够全程参与会展活动。但会展旅游关心的不是开什么会、展览什么, 而是如何向与会展相关的人员提供服务, 从会展本身拓展到住宿、餐饮、娱乐方面, 继而争取在游览、购物、旅行等方面创造需求。在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对接途径方面, 陈锋仪、王春雷和梁留科等做过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陈锋仪认为, 应在会展业与会展旅游的切入点上, 正确处理好以下问题: 应正确处理好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关系,树立旅游服务于会展的观念; 必须使管理层认识到旅游业参与会展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旅游企业必须设计出针对性较强的旅游产品。王春雷将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归纳为会展业和旅游业之间的联动关系、空间发展和具体运作3 个方面, 并从角色定位、管理体制、整体营销、客源预测、配套服务和场馆后续利用6 个方面, 阐述了会展活动和旅游业的对接策略。例如, 在管理体制上, 他认为我国应采取具有前瞻性的模式: 成立会议旅游局, 将会议业纳入旅游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在展览业内成立全国性的展览行业协会, 对展览场馆和各类展览会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促销, 各个城市可以依照执行。由上述分析可知, 要真正实现会展业和旅游业的融合, 国内各个城市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会展旅游, 明确当地旅游部门和会展活动究竟能够在哪些方面实现对接; (2) 理顺管理体制, 明晰会议业、展览业和旅游业之间的关系, 提高旅游部门在大型会展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3) 加强市场研究, 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会展旅游产品, 同时采取市场化的手段, 积极开展联合促销。四、会展旅游的发展对策作者在CN K I 上搜索到73 篇会展旅游方面的论文(搜索时段是1994- 2004 年底) , 其中有40 篇与区域或城市会展旅游发展有关, 在从重庆V IP 网上搜索到的53 篇文章中(搜索时段为1989- 2004 年底) ,也有28 篇是研究地方会展旅游发展的。由此可见, 会展旅游发展已成为国内会展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毕竟, 根据地区特别是城市的实际情况探讨会展旅游的发展对策更具现实意义。对于会展城市或旅游城市(两者往往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 而言, 要大力发展会展旅游, 首先必须构建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王保伦从“政府- 协会, 协会-企业, 会展公司- 旅游企业”3 个层面, 深入分析了会展旅游的市场运作模式, 试图寻求旅游业与会展业协同发展的理想机制。在其所提出的模型中, 上述3 种关系都围绕游戏规则来展开, 各种利益主体都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 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 但最关键的还是会展公司和旅游企业在游戏规则的指导下, 相互合作, 共同推动会展旅游市场正常运作。其次, 发展会展旅游的关键是主体的转化, 即将会展活动参加者及受众者变成旅游者, 延长停留时间、提高综合消费。魏小安在旅游学刊主办的中国(2002 年) 会展旅游发展研讨会上发表了这样的观点,“我们发展会展旅游要以会议旅游为基础, 城市旅游为条件, 展览旅游为突破, 把会展客人转化为旅游者。”李云霞认为, 开发会展旅游市场, 可以从5 个方面去努力, 即优化会展与旅游的关系、完善会展旅游服务综合能力、建立会展旅游市场化运作机制、寻找会展旅游市场开发切入点和加快会展旅游营销人才培养。另外, 要发展会展旅游, 会展目的地必须彰显自身的特色和形象。许锋认为, 会展旅游持续时间较长,能否给旅游者提供独具魅力的观光游览、团队节事或主题聚会成为吸引他们(指会展组织者) 的内容。卞显红则从会展旅游参与者决策过程的角度, 提出了会展旅游目的地的对策,“我国会展旅游地应加强对会展旅游的调研和推销工作, 以与城市结为友好的城市为突破口, 重点培育核心会展旅游市场。政府部门应致力于旅游地整体形象的宣传和推广, .去赢得一些有影响力的会展举办权。”国内会展旅游研究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即以具体的城市为研究对象, 探讨当地会展旅游发展的状况及对策, 从而涌现出了一大批实证性研究成果。从20世纪90 年代末期开始甚至早在80 年代, 杭州(翁得哉, 1983)、上海(道书明等, 1996; 郑建瑜, 2000; 刘住等, 2000)、广州(陈文君, 2004; 吴志才、彭华, 2004)、海南(黄骥, 2002)、重庆(谢红勇, 2004)、深圳(杨群,2004)、昆明(黄华、王洁, 2003)、郑州(郭琳、丁浩然,2004)、哈尔滨(王宏, 2004) 等地的学者或政府官员对当地会展旅游发展做了较深入的个案研究, 为国内其他城市的会展旅游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另外, 一些学者(胡克红, 1995; 陈爱心, 1995;周文杰, 1998) 还撰文论述了亚太地区和欧洲会展旅游的发展前景和成功实践。中国旅游报社的邵春介绍了澳大利亚发展会展旅游的成功经验, 并将其归纳为3 点, 即“会展旅游搞得好不好, 关键是产品和服务; 有了好的产品, 抓住促销是关键环节; 注重主题宣传, 打造产品品牌。”五、结束语上文只是对国内会展旅游的现有研究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 并为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而要真正推动中国会展经济和会展旅游的发展, 最终有赖于会展界和旅游界的精诚合作, 也要依靠学术界对会展、旅游互动关系的深度研究。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我国会展业、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作者预测, 在未来一段时间, 国内会展旅游研究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或研究热点: (1) 进一步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会展行业管理体制。正如周春发在一篇综述中所言,“如何建立这一个管理机构, 既不会对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产生大的冲突, 又能有效地促进中国会展旅游的发展, 还请众多的专家学者探讨”; (2)如何通过市场化的手段, 实现会展企业和旅游企业的深层次合作, 进而提高旅游业在会展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这将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3) 关于各个城市会展旅游发展的研究成果仍会大量涌现; (4)越来越多的旅游学专家将投入到会展经济的研究中来, 并且研究的领域要远远超出单纯的会展旅游。参考文献: 1 林越英. 对我国会展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J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6) : 46. 2 林翔, 李菊霞. 我国发展会展旅游业的前景及策略初探J . 人文地理,2001, (3) : 49- 50.3 王春雷. 中外会展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 . 硕士论文, 2002.4 王晶. 会展旅游业中的政府职责J . 商业研究, 2003, (7) : 117.5 杨亮. 会展旅游业的状况分析和策略初探J . 山东经济, 2002, (9) : 63.6 王云龙. 会展活动与旅游活动的比较 兼论会展旅游概念的界定J .旅游学刊, 2003, (5) : 47. 7 戴学锋. 中国会展旅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Z . 中国旅游网2002- 11-19. 8 谢雨萍等.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会展旅游之定位J .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 (4) : 78. 9 梁留科, 曹新向, 孙淑英. 会展旅游的理论及其案例研究J . 经济地理,2004 (1) : 115- 119.10 马艳辉. 会展旅游: 经济迅速腾飞的丝绸之路J . 现代经济, 2000, (12) :51- 52. 11 许峰. 会展旅游的概念内涵与市场开发J . 旅游学刊, 2002, (4) : 56-58.12 王元珑, 江娟丽. 关于成都发展会展旅游的初步探讨J . 经济师, 2003,(5) : 224.13 王保伦. 会展旅游发展模式之探讨J . 旅游学刊, 2003, (1) : 35- 38.14 旅游学刊编辑部, 中国(2002 年) 会展旅游发展研讨会发言摘要J . 旅游学刊, 2002, (4) : 13.15 卞显红, 黄震方. 发展南京会展旅游研究J . 城市发展研究, 2001, (4) :30.16 应丽君. 关于中国会展旅游的思考J . 旅游科学, 2003, (1) : 10- 11. 17 吴远明等. 会展经济与会展旅游思索J .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3) : 83- 85. 18 何建英. 论会展旅游的概念内涵J .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99.19 李云霞. 会展业与会展旅游市场开发J . 学术探索, 2003, (5) : 68- 69.20 王颖. 我国发展会展旅游产业的策略选择J . 市场论坛, 2004, (5) : 76.21 林越英. 对我国会展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J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6) : 46.22 王春雷. 会议、展览会与旅游的关系辨析J . 中外酒店, 2003, (7) : 61-62.23 李云霞. 会展业与会展旅游市场开发J . 学术探索, 2003, (5) : 68.24 陈锋仪. 对我国会展业与会展旅游的相关分析J . 理论导刊, 2002,(10) : 19- 20.25 王春雷. 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化模式构建J . 旅游学刊, 2002, (2) : 44- 45.26 王春雷. 对会展活动中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兼论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对接问题J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资源、环境与发展专刊) , 2003: 81-82.27 魏小安. 对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思考J . 中国(2002 年) 会展旅游发展研讨会发言摘要, 旅游学刊, 2002,(4) : 13.28 卞显红. 会展旅游参与者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J . 中国(2002 年) 会展旅游发展研讨会发言摘要, 旅游学刊, 2002, (4) : 13. 29 翁得哉. 杭州成为“国际会议旅游中心”的设想J . 未来与发展, 1983,(1) : 33- 36.30 道书明, 朱承蓉, 张文静. 论上海会议奖励旅游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 .旅游科学, 1996, (4) : 1- 5.31 郑建瑜. 上海会展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 . 旅游学刊, 2000, (6) : 40-44.32 刘住, 金辉, 梁保尔. 对上海2010 年世博会申办工作的几点思考J . 旅游科学, 2000, (4) : 1- 4. 33 陈文君. 广州国际会展旅游发展探讨J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 58- 62.34 吴志才, 彭华. 关于广州会展旅游的探讨J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4,(1) : 75- 79. 35 黄骥. 对海南发展会展旅游的思考J . 琼州大学学报, 2002, (1) : 86-88.36 谢红勇. 重庆会展旅游的现状及前景初议J . 经济师, 2004, (2) : 233-234.37 杨群. 深圳发展会展旅游的探析J . 人文地理, 2004, (2) : 53- 55. 38 黄华, 王洁. 昆明会展旅游开发研究J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 (1) : 73- 76.39 郭琳. 丁浩然. 郑州市会展旅游发展研究J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51- 54. 40 王宏. 发展黑龙江会展旅游研究J .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87- 90.41 胡克红. 欧洲的会议旅游N . 中国旅游报, 1995- 9- 17: P.42 陈爱心. 亚洲会议旅游市场前景广阔N . 旅游时报, 1995- 3- 19: 2.43 周文杰. 东亚太各国(地区) 如何开发国际会议和奖励旅游市场J . 旅游调研, 1998, (6) : 35- 39.44 邵春. 澳大利亚会展产品给我们的启示J . 中国(2002 年) 会展旅游发展研讨会发言摘要, 旅游学刊,2002, (4) : 17.45 周春发. 国内会展旅游研究进展J .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4) : 10.政府应成为会展旅游中的主角 山区小镇达沃斯早已被世界经济论坛打造成世界知名的滑雪旅游度假区;博鳌小岛也正在成为名扬天下的海滨休闲旅游胜地 ;有“展览之都”美名的香港,每年超过万名的游客中,约有的人是参加各项贸易展览或会议的。当一个城市的两大对外门径会展和旅游走向联合时,这个城市的品牌和品位就显现出来了。会展和旅游的结合,是会展业逐渐走向成熟后,社会需求更加人性化的必然结果。对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而言,会展和旅游是两大互动元素,也是一个城市品牌和品位的集中体现。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产业化区分,以地方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地方节”日渐兴盛,并逐渐发展成为集节庆、会展、旅游、文化交流为一体的大型商贸活动。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了会展经济对一个城市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在发展会展经济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城市的品牌和宣传口径。一般认为,可以大力发展会展旅游的城市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具有市场优势的城市,即经济发达、金融贸易集中的地方如北京、上海、广州;二是具有旅游优势的城市,即有鲜明地方特色,令世人向往之地,比如新加坡、香港、杭州;三是具有产业优势的城市,即某一项产业或某几项产业颇具世界影响力之处,如大连的服装、青岛、义乌等。有些城市甚至可以将会展旅游作为主业发展,这也是那些在工业化进程中相对落后的城市后来者居上的一个契机。然而,谁来操守会展旅游?在刚刚结束的年首届“政府主导型展会改革与发展高级研讨会”上,据专家预测,政府将在年内逐渐撤出对政府主导型展会的直接操作,那么在市场化条件下,政府该做什么呢?一个战场撤出,而另一个更为高端的战场硝烟再起,会展旅游是个综合协调的行业,不是一个部门,一个企业可以操作的,在国际竞争上,像韩国、奥地利等国家,政府部门都不遗余力地来推广会展旅游。在即将展开的城市品牌战中,政府是注定的主角。事实上,一个城市要想发展成大型的会展商旅目的地城市,必须是一个城市的整体协调网络,会展和旅游是其中一部分,另外地面交通、航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安全保障等各个环节都要有有力的配合。对于政府而言,对外宣传城市品牌的同时,做好城市内部的整体协调,也是发展会展旅游的必要保障。(世界华人出版网)北京会展旅游前景无限广阔 从建国初到1980年的30年里,北京平均每年只有34个国际展览会。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北京国际会展旅游才进入了商业运作阶段,逐步形成了以会展带旅游、以旅游促会展的新形式。1985年以后,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相继落成,结束了北京没有大型现代化国际会议中心、没有会展综合场馆的历史。90年代后,在北京召开的、外宾超过千人的大型国际会议就有近百次,其中1995年的世界妇女大会,创下了北京有史以来单个会议接待外宾3万人的纪录。 进入90年代中后期,国内会展旅游开始与国际接轨。2000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会议近200个。在各类会展日益火爆的同时,北京高新科技周、北京汽车展、北京国际计算机展等展会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形成了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北京申奥成功,将给北京的会展旅游带来一次飞跃。 在2008年奥运规划中,有大量款项投资于奥运场馆、奥运村、奥林匹克花园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公众化休闲度假区,向集观光、娱乐、文化、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多元复合型高级休闲方向发展。同时,围绕经济、生态、保健、社交等多方面需要,进行综合开发,推出一系列经营项目。这对目前缺乏高档次、大规模会展设施的北京会展业来说是一个福音。规划中的奥林匹克公园内,将新建一个国内最大规模的国际会展中心,这也会促使北京成为世界上又一个“展览城”,极大地推动北京会展旅游的发展。 北京会展旅游尚存问题 从目前接待国际会展的数量、规模、质量水平、城市综合功能和城市影响力诸方面来看,北京在全国处在领先的地位。每年举办会展项目占全国份额的40以上。但是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根据国际大会及会议组织(ICEA)的统计,在全球举办的国际会议最多的城市排名中,北京仅排在54位。 首先,北京还缺少发展国际会展旅游的总体规划,以及与之配套的专业管理机构。整个会展旅游市场基本上处在自发状态,既没有明确的政府规划也缺乏专业机构进行组织和管理。举办国际会展的机构有中央所属单位,也有北京市属单位,还有国内、国际大公司驻京办事处等。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在国际上树立整体的宣传形象,也不能与国外专业会展组织机构竞争。同时,由于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展览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经常出现同类国际展览会重复在北京举办和盲目竞争的现象。 其次,北京接待国际会展的场馆结构不合理,配套设施不齐全,缺少大型会议设施。北京会展场馆的总体规模不小,但是以中小型的偏多,大型场馆缺乏,特大型的一个没有。北京目前最大的国际会议场馆是位于亚运村的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会展设施可谓是国内最先进、最齐全的,其中最大的会议厅可以容纳2800人,但与香港、新加坡的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大型会议相比,仍有差距。 另外,发展国际会展旅游必须依托在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安全方便的城市背景上。北京在城市功能、环保、交通、自然环境等多方面有待改进。而且国际会展数量的增加和国际会议的特殊要求,不仅需要高等级的配套基础设施,更需要一支更加成熟、具有高度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和一批相应的专业服务公司。目前北京仍然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北京发展会展旅游前途广阔 近几年来,北京为了做好会展旅游,制定了初步规划,并已付诸实施,逐步规范会展旅游市场。 第一,采取各种方式,将北京的会议中心、饭店、旅行社组合起来,由北京旅游局牵头,协调航空公司、旅行社、饭店、会展中心、汽车公司和会展服务公司等有关部门申办国际会议。制定相应的行业规章,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逐步通过政府的参与指导,规范会展旅游市场,促进国际会展旅游的健康发展。 第二,专款用于国际会展及奖励旅游方面的投资,制作有关申办报告、促销影视片、宣传册,资助有关申办单位出国争办展会、在国外举办招待会和制作必要的礼品,统一北京会展旅游对外宣传促销的形象。北京市还与香港旅游发展局继续合作,邀请第二批来自美国奖励旅游的公司总裁,到北京考察奖励旅游设施和服务项目。另外还将通过德国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邀请一批国际织物处理业界的企业总裁到北京考察,为举办一个新的国际展览会创造条件。 2000年8月,北京市旅游局加入了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并在2001年6月举办了第一次会展专业人员培训。2001年下半年,北京市旅游局还举办了首届会展旅游研讨会。 另外,鉴于国际会展市场的开发要求具备一定的实力和基础,单方面运作难以扩大局面的原因,北京市坚持联合促销的原则,逐渐扩大联合促销的范围,形成整体优势。同时,积极与在京的具有国际会展申办权的单位密切联系,互通信息,并与航空公司、铁路、旅行社、饭店、会展中心及会展服务公司等部门一起,联合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 温子吉)对接会展与旅游 现在,人们经常说起会展旅游,但什么是会展旅游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本文主要从会议、展览和旅游三者的关系入手,讨论如何将会议、展览和旅游联系起来。 常见的三种认识误区 (一)在会展业中,重展览、轻会议 人们虽然经常提到会展业,但在实际工作中,都是重展览,轻会议。从统计资料上来看,也是展览的数据多,会议的数据少,这说明目前国内对会议业的重视程度尚不及展览业,其突出表现就是专业的会议策划和服务公司未成气候,缺乏专业会议组织者(PCO)。 (二)把会展和旅游混为一谈 会展旅游只是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后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或者说是旅游企业实现经营多元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能称其为产业。 在会展发达国家,一般将会议业和旅游业归口在会议旅游局或观光局下进行统一管理,展览业则作为一个单独的行业。 (三)会展业是旅游业的一部分 也有专家认为,会展业是当今世界都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观点存在明显的漏洞,因为,无论是旅游主管部门开始专门研究会展活动对旅游业的作用,还是各大旅游企业纷纷拓展会展旅游业务,都不能改变会展活动的信息交流或产品展示的性质,这一点与旅游活动有着根本区别。相反,这些现象只是说明了会展活动对旅游业的巨大推动作用,而我国在旅游业介入会展活动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其直接表现就是会展旅游发展的明显滞后。 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所谓会议,是指人们怀着各自相同或不同的目的,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信息交流或聚会、商讨的活动。一次会议的利益主体主要有主办者、承办者和与会者(许多时候还有演讲人),其主要内容是与会者之间进行思想或信息的交流。 展览会是一种具有一定规模,定期在固定场所举办的,来自不同地区的有组织的商人聚会根据展览内容的不同,国际博览会联盟(UFI)将展览会分为三类,即综合性展览会、专业展览会和消费展览会。一次展览会的利益主体主要包括主办者、承办者、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其主要内容是实物展示,以及参展商和专业观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商贸洽谈。 所谓旅游,是指人们出于和平目的的旅行和逗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在旅游目的地定居和就业。一次旅游活动的顺利完成主要依赖三个要素,即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其根本特点是旅游者的异地流动性(包括异地消费),这一点与会议、展览会极为相似。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三个结论:其一,尽管目前国内普遍采用会展业的提法,但会议与展览会在主体内容和运作方式上存在本质的区别;其二,会议、展览会与旅游活动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但绝不是简单的等同或包容的关系;其三,会展活动和旅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服务对象的异地流动性,这为两者在具体运作上的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会展业和旅游业之间可以谈对接或互动,但绝不能划等号。 会展活动与旅游业如何实现对接 随着会展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批旅游企业开始涉足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