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初复辟现象的文化心理思考有感于我的前半生摘要: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约定俗成似的思维定势与民初纷繁的复辟现象不相吻合。在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传记中,对复辟现象有着真实形象的描绘,从而引起作者对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矛盾的思考以及从民族文化心理层面对民初复辟现象的原因分析。关键词:民初复辟现象;文化心理 曾几何时,人们一直有着这样的思维定势: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迅雷不及掩耳、扫荡一切旧传统旧势力之势,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清王朝的统治,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虽也出现洪宪复辟、张勋复辟等事件,但那毕竟是跳梁小丑一样的少数人物,为着个人野心或政治集团的利益,或阶级立场出发而演出的不得人心,逆时代潮流而动的丑剧,是偶然的。但是再读我的前半生,特别关注于溥仪及其周围人为复辟的奔走及社会的反映,会发现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在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由于著者的特殊身份,使这部书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或史学著作。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他对史实的描述细致真切,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真相,尤其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再现前半生的沉浮轨迹,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出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征和历史风貌,给后人以全新的审视历史的视角和启示。历史上,王朝复辟的现象很多,清王朝的覆灭也不例外。几乎在中华民国建立的同时,在溥仪周围就集合起了复辟集团,他们为着共同的阶级利益,并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利用一切时机蠢蠢欲动。而且,似乎他们并不孤立,社会上对帝制留恋,迷信皇权的大有人在,乐意为复辟梦想奔走的也不乏其人。在溥仪的书中写到,在他退位以后,许多遗老遗少甚至民国将领们仍对他顶礼叩拜,把能得到前清的赐谥、赏紫禁城骑马、赏乘坐二人肩舆、赐写春联、福寿字、对联等等,当成“难得的殊荣”;一些地位低些的各地“商绅”则求遗老们给死了的长辈灵牌上“点主”,写个墓志铭,在儿女婚礼上做个证婚人。张勋复辟时,北京城居民们悬挂龙旗,铺子里卖假发辫、清朝袍挂,报馆出复辟消息的号外,售价比日报还贵,可见社会上普通民众没有太大抵触情绪和行为。各派系的军阀首领也和皇室联系密切,“民国的大人物,特别是当权的北洋系的元老们,都曾经是热心于复辟的人。这次他们都把张勋当作靶子来打,对我却无一不是尽力维护的。”(P113)溥仪对奉系的张作霖、张宗昌、毕庶澄也抱着较大的希望,认为他们是可以依靠的复辟力量。此外,还有白俄逃亡将军谢米诺夫也曾机骗取溥仪信任,大捞了一把等。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会各阶级、阶层对帝制念念不忘呢?复辟不仅仅是偶然的现象,偶然与必然是对立的统一,无数的偶然现象背后孕育着必然的因素。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试图从思想文化和心理层次对民初的复辟现象进行思考。民族的思想文化与心理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潜移默化所形成的,积淀在民族性格中的深沉因素,反映和指导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它具有一定的特点:其一,具有置后性或说惰性。虽然思想文化和心理作为一种思想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发展,但一致性并不表示同时性。表现在封建的陈旧的思想体系和文化心理置后于民初政体的剧烈变化,变化没那么快。其二,思想文化与心理具有渐进性。对其改造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需要民族的自我反省与探索,去粗取精地学习,以及先进的宣传者对民众长期的启蒙与教化。其三,思想文化和心理存在群体和个体差异。表现在民主与进步的潮流中有推动历史前进的爱国者却也不乏投机钻营,贪权好利之徒。民初复辟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些特性的反映。根据民族的思想文化和心理的特点,来分析和探讨民初复辟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一些认识。(一)封建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使许多人无法抛弃忠君思想和皇权信仰。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也打破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正统地位,但这是制度上的变化,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不可能象帝制的倾覆那样迅速的从人们的头脑中扫地荡尽。中国数以万计的济济于科举仕途的读书人自小受着严格的封建教育,尊孔读经,所以“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可谓深入人心,从而奠定了他们复辟保皇的思想基础。普通读书人尚且如此,更不必说那些仕宦家庭出身,深受皇恩的官员和前清的遗老遗少们。历史学家汤普逊说:“当一批人从共同的经历(无论是继承的还是分享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感到并明确说出,他们之间有共同利益,他们的利益与其他人不同时,阶级才会产生。”(序言)。故而,共同思想文化经历使整个封建地主阶级引导出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复辟保皇,并把一大批人紧紧聚集在了溥仪周围:溥仪的恩师陈宝琛、受知遇之恩的戊戌维新的首领康有为、后出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的郑孝胥、伪满洲国监察院长的罗振玉等,以及众多的亡清皇室贵族如摄政王载沣、恭亲王溥伟、肃亲王善耆等。而民国的元勋们也多是前清的大臣,袁世凯做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勋任前清云南、甘肃、江南提督,徐世昌曾两任军机大臣。当然民国将领与复辟保皇派的以正溥仪皇位为唯一目的有所不同,但他们也难免与溥仪为中心的前皇室藕断丝连。这方面的记载在我的前半生中有许多,从他们对皇室优待条件的处理及对复辟的不加监督反而纵容甚至推波助澜上可见一斑,如张勋复辟虽以罪责加于张勋一人头上,但其实北洋系的元老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都事前没有明确表示过不赞成的意思,才使张勋产生了错觉,助长了复辟。又如洪宪复辟的袁世凯陷入四面楚歌时,徐世昌说:“民党煎迫至此,不如以大政归还清室,项城仍居总理大臣之职,领握军权。”(P110)这个主意得到张勋、倪嗣冲二人的同意。 由此可见,民主共和国虽然建立了,封建儒家思想文化仍然表现出强大的惰性存留在人们头脑中。(二)普通民众民主共和观念单薄,思想处于蒙昧状态,令复辟缺少了民间的阻力。其一,客观环境因素所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和商业的不发达,限制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和见识,剥夺了普通百姓受教育的可能;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即使是读书人也大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此,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普通知识尚且困难,何况是全新的一套民主共和的理论体系。其二,民众自身狭隘的群体意识造成对新观念、新思想的无意识排斥。辛亥革命在胜利的同时也是失败的开始,人们所看到的是政局不稳,社会秩序紊乱,经济与前清没什么大的起色,所以难以对革命有认同感。“今之所谓共和,所谓立宪者,乃少数政党之主张,多数国民不见有若何切身利益之感而有所取舍也。”(青年杂志1卷6号)尤其是中国的农民阶级具有自身的群体意识。“中国农民渴望安土、亲和、和谐,依赖皇权体系调节,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他们生活圈以外的事情。因此,自身组织涣散,缺乏独立意识,形成崇拜却畏惧权威,服从隶属等保守的生活信条。”(P18)正因为农民的狭隘的阶级局限使他们更多的关注的是“小我”和眼前的利益,无法有更高的觉悟看得更远。民初有记者常至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度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军队、土匪之不暇,何暇及其他?”(独立周报第七期)其三,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没有在广大的农村做艰苦的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工作。他们动员阶层单一,主要依靠会党、新军,忽略了占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从而使农村陷入了革命以后的“文化沙漠”。毛泽东在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时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P16)这种失败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便是农村的思想上层建筑原封不动,与新的政治体制形成强烈反差。所谓除旧布新,而民初恰恰是旧权威被打倒,新信仰却尚未建立。所以普通民众只能选择最直接的办法新瓶装旧酒。这也就是张勋复辟时北京城出现怪现象的原因之一。五色旗也好,龙旗也罢,统治阶级要怎么挂怎么挂,政治舞台上的一幕幕“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剧,民众冷眼旁观,表现出淡漠。其四,启蒙与教化的时间仓促。中国直到1840年在外国的坚船利炮下打开了国门,人们才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清醒过来。人们从魏源、徐继畲、林则徐等早期地主阶级启蒙思想家那里认识到了学习被中国传统斥为“奇技淫巧”的必要,从维新改良派那里知道西方制度的先进和君主立宪政体,没多久资产阶级革命派又倡导民主共和政体,前后半个多世纪,人们却经历了祖祖辈辈多少代人都没经历过的动荡与变革。而西方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却用了几个世纪来帮助人们破除封建思想、神权思想,树立科学与民主观念,从而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相对于中国民众而言,辛亥革命这场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来的太突然,胜利得也太快了,难免思想落后于时代的潮流。但民主共和是必然趋势,毕竟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起步已经晚了。 从以上分析可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准确性值得思考。在当时已有人认识到这一点,陈独秀说:“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我看比登天还难。”(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13页)晚年的孙中山也曾抱怨中国民智低下,所以专门著民权初步以启导国民。(三)各种思想文化碰撞冲击下的混乱状况对复辟的推波助澜。千百年来,传统的中国人习惯于尊孔读经,对皇权顶礼膜拜。辛亥革命打乱了原有的社会秩序,造成了广大民众思想上的混乱。尽管西学东渐,大批的社会文化精英们引入了大量西方启蒙思想,新文化运动让人们也接受了一场思想解放的洗礼。但是思想文化和心理的惰性和渐进性无法在短时间内在人们头脑中重新构建起新的信仰体系和心灵世界。旧有的信仰被打倒,新的权威还没有树立起来。这显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批社会先进人士,尤其是思想家基于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积极探索于中国人的信仰的重塑和思想文化的教化。正如梁启超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申报创刊五十周年纪念文集最近之五十周年)曾是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的严复,至辛亥革命之后,思想也变的复杂矛盾起来,甚至转而支持尊孔复古,搬出中国传统儒家经典,试图用儒家伦理道德中的积极合理的东西来为现代社会服务,来拯救世道人心。但他的这种全面认识和吸收利用儒家伦理道德的思想是何等深穹,很难被人正确理解和把握,所以他的思想被简单化地拿来,自己也被迫而无奈的卷入了洪宪复辟的政治逆流中。正如上面所分析的,思想文化和心理存在个体和群体的差异,有先进的爱国人士为了天下兴亡,忧国忧民,寻找振兴的出路,不管结果是走向进步、保守还是反动,其思想和心理动机是纯良的,但也有人出于利益驱动下的贪婪心理与投机钻营的动机刺激,为复辟煽风点火。历史会给予公正的评价。小结民族的思想文化和心理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政治与经济。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优良的传统文化与朴素的民族心理,但也存在糟粕,如何增强民族对各种优良思想文化的吸收、包容与更新的能力,是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的思想工程。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人们改造世界观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思想文化与心理的积极作用,才能促成新国家新社会的建立与巩固。这具有历史的普遍指导意义,也是对民初复辟现象的文化心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电子竞技行业电竞产业发展与赛事运营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物流仓储行业物流仓储智能化应用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项目团队责任承诺书(5篇)
- 2025年区块链金融应用行业区块链金融应用与数字货币发展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技术培训与发展方案器
- 师生安全保障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电梯安全管理题库有必要及答案解析
- 联考近物素描真题及答案
- 二本食品安全与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骆驼寻宝记考试题及答案
- 2025云南省行政执法资格考试考前模拟题(含答案)
- JC/T2647-2024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废水回收利用规范
- 地质矿产考试题库及答案
- 香道文化活动策划方案
- 内科科室发展规划
- 储备林项目建设管理方案
- 水带抛接培训
- 路基路面检测培训
- Q321203JSH001-2022 浮筒式阀门规范
- 养殖场公司实验室管理制度
- 生物仿生传感-洞察及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