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客车安全论坛.pdf_第1页
大客车安全论坛.pdf_第2页
大客车安全论坛.pdf_第3页
大客车安全论坛.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客車安全 論壇 大客車安全 論壇 會議記錄 時 間 96 年 12 月 5 日 星期三 下午 13 00 14 30 地 點 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 臺北市中山北路 4 段 16 號 主 持 人 中華民國運輸學會 陳武正理事長 引 言 人 交通部路政司 陳彥伯副司長 與 談 人 任維廉教授 何義純總經理 林大煜教授 魏健宏教授 以上順序係按姓氏筆劃 順序排列 邀請參與單位 交通部公路總局 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中華民國公共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 中華民國遊覽車客運商業同業 公會全國聯合會 公路客運業界代表 首都客運 統聯客運 國光客運 阿 羅哈客運 和欣客運 大都會汽車 會議內容 一 主席致詞 陳武正理事長 1 近幾年發生的大客車事件死傷都非常慘重 像今年陽明山車禍死亡 8 人 就讓台北市原先 希望控制每年車禍死亡 90 人的目標破滅 2 大客車的安全是大家非常重視的問題 中華民國運輸學會也藉此年會來討論大客車安全的 問題 二 簡報 陳副司長彥伯 1 早年大客車駕照的核發並沒有實車檢測 只由交通部的人員看書面資料進行認證 無法得 知該車輛事實上是否安全 直到民國 81 年健康幼稚園火燒車事件後 交通部才思考這樣 的管理方式應有所改善 之後於民國 87 年推出目前的形式認證的制度 至民國 100 年此 制度將會應用至所有車輛之上 且民國 95 97 100 年分三階段推出 66 項安全的法規 原則上會朝歐規的方向來走 2 民國 92 年發生尊龍火燒車事件 此事件也顯現出安全門不足 被封閉的問題 因此當時 型式認證的部分就由大客車安全門的部分首先著手 接著考量車輛內裝應採用防火素材 針對此項建立法規 之後又有九份 屏東大鵬國小等翻車事件 車輛解體的問題又造成輿 論譁然 因此交通部又思索如何實施車身結構法規 預定明年年底將會強制實施上路 但 事實上這樣的法規 影響到車體產業是否有能力來配合 因此要求業者分為三階段 第一 步業者須和底盤廠取得架裝的規範 第二步業者須自我查核是否有按規範打造 並有施工 圖說 第三步則需有結構強度計算書 之後才進入大客車 R 66 結構法規的部分 3 之後還是屢屢發生大客車事故 經交通部檢核後發現問題在於台灣目前未施行動態剎車的 法規 造成車廠進口底盤時的差異 故明年起就有動態剎車的相關法規上路 一年後強制 實施 4 台灣大客車車輛安全發展的歷程 其實伴隨了相當多不幸的事故 交通部也隨之推動相關 的法規 對於能夠在法規實施前提前實施符合標準的業者 交通部也會核發相關認證的星 星 讓業者貼在車上 等於是交通部的保證 5 目前遊覽車似乎有過剩的問題 目前短期上的處理方法 是讓遊覽車業者要新增車輛時 給予一定的管制 另外年底前也會成立遊覽車客運牌照發放審議委員會 此委員會成立後 第一要務就是處理增車的問題 第二會對遊覽車進行評鑑 作為續營的參考 長期而言對 車輛的排放應管制產生浮動的現象 這些方法無異都是希望透過審議委員會來健全遊覽車 營運的機制 三 會議討論 何總經理義純 1 今天談的主題是從製造商觀點探討大客車車輛安全 目前政府注意到車身的結構 未來法 規依 R 66 的規範執行絕對有實際功效 目前 R 66 的驗證方法有五種 整車翻覆 車身段 翻覆 節點測試 計算分析 模擬等方法 如果採用骨架結點法測試 其代表性必定不夠 以製造商的觀點 至少要有車身段翻覆的測試 這成本很低 但不能不做 2 客車一旦發生事故 影響許多人 因此車體廠都有產品責任 發生事故不能將責任一概推 給 ARTC 車輛的組成分為底盤 Chassis 包括前半段為大梁結構 Frame beams 後半段為 動力系統 Powertran 因此承載大部分集中在後面 目前主管單位就是驗證底盤車的部分 但在國外只對整車認證 並沒有對這種半成品檢驗 但目前台灣就是進口這種半成品再進 行改裝 底盤車加上 Body 就組成完成車 就是成品 3 公車底盤高 30 年前底盤高度 75 公分 20 年前高 65 公分 目前演變到 55 公分甚至 35 公 分 配合高齡化社會 低底盤公車很有需要 遊覽車的車高則由 75 公分變為 1 2 公尺到 1 5 公尺 目前台灣限制車高 3 5 公尺以下 從底盤的演變來看 台灣幾乎都使用落伍的低 階產品 4 低底盤底盤車的結構 會有前低後高的情形 事實上車身內有一容許坡度 根據 ECE36 的規範 不可超過八度 超過會有安全問題 5 車身的部分 會有環形的全承載式結構 過去車體廠為了美觀 可能會變動此結構 但目 前主管單位也注意到此點 故目前新車在此部分大多沒有問題 6 大客車採購大多為後向整合 也就是車體廠配合客運業者的需求進行車輛改造或客製化 故車輛在 ARTC 驗證與最後實車的情形一定差異很大 7 代理商或製造商有不同的 CKB 代工策略 目前很多代理商為了降低關稅 所以由 CKB 做 以降低成本 故品質可能有問題 8 產品責任首先要設計 其次要有結構強度計算書 接著製造 最後進行驗證 故車輛必須 經過這四項階段才能上路 9 目前加入 WTO 後 將車輛及零件製造業的最低資本額一億元的規定取消 取消後對車身 廠 底盤場就毫無門檻限制 任何人都可加入 安全堪慮 10 品質一致性的問題 必須要有設備才能達到 但在市場需求量不大的情形下 都是採用經 驗施工的方式 因此無法確保品質一致性 11 對乘客而言 除了安全之外 最重要的就是噪音與震動的問題 也希望評鑑時能將這部分 納入考量 12 目前低底盤車在財政部與經濟部的規定 市政府的規定 ECE 的規定三者不同 由於這牽 涉到車量補貼的問題 希望主管機關訂出一定的標準 13 建議主管單位依 ECE 的規定 進行學習與調和 在認證上的爭議會降低 ECE 66 若能執 行就是一項很大的進步 任教授維廉 1 對於大客車事故頻傳 消基會即提出應重視車體安全及潛在危險等問題 呼籲相關單位應 儘速研訂大客車 車身結構安全法規 規範等 事故原因不外乎車齡老舊 改造車體 使 用再生胎 違法駕駛 煞車失靈 開車使用行動電話 疲勞駕駛 超速等 2 輪胎 安全門 車體改裝等問題 若法令不夠周延 應儘速修改法令 並進行車體安檢或 結構安全認證 3 除了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 86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定 遊覽車客運業應雇用持有大客車三 年以上經歷駕駛員之要件外 駕駛員出行車日誌管考必須落實 另外像危險駕駛 疲勞駕 駛的管理都必須注意 4 近來發生事故的區域常集中於連接景點的山區小道 因此在道路設計與檢核上都必須注意 5 遊覽車跑單幫 個體戶的情形 此部分的管理相當重要 如車輛派遣制度 駕駛工時管理 車況檢查保養 駕駛精神狀況查察 行車狀況稽核 保險機制 保障肇事求償權益等 魏教授健宏 1 車輛能夠順利在路上運行 除了駕駛人的操作外 還有許多幕後的程序與工作及相關人員 的輔助 例如公司對車輛的保養 司機的督導考核 出車前的準備 駕駛人員的在職訓練 等 都會影響到駕駛人在駕駛座上的表現 透過一個客觀的機制來有效完成司機持勤前的 標準作業程序 包括出車前對駕駛人的檢驗 車輛的檢驗 過去司機的表現等 都需要有 一檢核表與標準作業程序來執行 目前對於車輛有相關法規 建議對於 人 的部分也有 一套制度來執行 2 路 的部分 包含道路的維修 道路品質 標誌標線的正確性 修復的即時性等 都會 影響駕駛人在路上是否能預先被告知前方的路況以預先作準備 這部分議題的範圍相當大 3 大環境上 政府單位對運輸機構或車體廠等是否有良好的法規或制度 以過去的慘痛教訓 來改進這一部分 也希望法規建立之後政府單位能夠嚴格執法 無法達到要求的廠商就必 須讓它從此行業中離開 相反地 對積極執行的業者 由政府給予認證 也希望政府在輔 導獎勵與處罰的機制都能確實產生實質的效果 4 遊覽車的部分 過去政府只在遊覽車發生事故時予以責難 卻從未有輔導與協助 台灣一 萬多輛遊覽車 影響至鉅 政府必須正視遊覽車的管理 5 運輸業必須要有合理的利潤 近幾天南部客運業不堪虧損擬停駛部分路線 此問題存在已 久 政府卻從未正視此問題 不僅是南部 全台灣虧損補貼的議題都必須要探討 林教授大煜 1 車的部分 某些進口的車輛會改造將車身加長 車身加長後就產生了車體的弱點 或是車 上電腦計算時的正確性等 經過改造後的大客車應有一套認證檢驗方式 目前有牌照檢驗 與定期檢驗 要如何由這些檢驗中落實改裝車安全的檢查 政府應思考此問題 2 駕駛人本身是最重要的部分 公司可要求駕駛人作息正常 或工作排程是否會讓駕駛人有 疲勞駕駛的情形 道安規則規定駕駛人不得連續行駛超過 8 小時 但趕路時是否能落實此 規定 另外駕駛人與車輛行車前的檢查相當重要 台灣應落實一套行車上路前的制度程序 3 乘客也是很重要的一員 如前排的乘客可以清楚看到駕駛人的行為 當駕駛人打瞌睡或講 電話時 應有機制讓乘客可提醒駕駛人或公司發生此情形 明年 1 月 1 日起新申請領照的 大客車所有車位都應加裝安全帶 屆時乘客是否願意配合繫安全帶 也是宣導的重點 車 上滅火器 車窗擊破器等 有多少乘客會留意這些東西放在何處 都有賴對民眾的教育 4 遊覽車有很多是學校包車 目前學校在車輛的檢查上都只能由文件資料粗略的評斷 是否 能有更詳細的資料與流程供學校包車檢查之用 值得檢討 5 若僅以路寬作為該路段能否行駛大客車的標準 過於籠統 有必要全面會勘道路 依道路 實際情況開放或禁止大客車行駛 詳細列出供遊覽車業與學校作為參考 6 目前油價高漲 要經營績效不佳的客運公司經營偏遠路線有點困難 經營績效不佳可能是 因客源太少 而非公司本身的問題 因此不能全部歸咎於客運公司 在現有制度下可考慮 以轉運站的方式 先由一地至轉運站 再由轉運站行駛至各個偏遠地區 而不需要一車從 頭開到尾 此方式值得討論參考 阿羅哈客運股份有限公司 阮執行長福生 1 從交通部車禍肇事鑑定結果顯示 有 90 以上是歸因於人為因素 除了駕駛人的生理狀況 外 駕駛人的心理因素也可能受到其他事情的影響 造成心理狀況的起伏而發生意外 這 個部分似乎常被忽略 事實上此影響相當重要 也是政府必須正視的問題 2 車輛發生意外時 除了安全門外 第二個逃生路線就是車窗 但過去曾有火燒車事故 結 果車窗為安全玻璃 車上的乘客無法敲破安全玻璃 僅有一人順利逃生 建議大客車兩側 可採用可敲破的強化玻璃 而不採用難以敲破的安全玻璃 以在發生意外時便於乘客逃生 3 目前有數位行車紀錄器 可讓公司清楚知道駕駛的行為 動向 甚至在 3 到 5 秒鐘得知車 輛的違規行為等 這項設備相當良好 建議可廣為推廣 以掌握駕駛行為 確保安全 4 目前大客車市場是以價錢競爭 而非以安全與品質競爭 造成高價位的安全車輛無法與之 競爭 便從市場中被淘汰 另外民眾有新車及安全的觀念 而事實上某些較為安全的高價 歐洲車 日本車 生命週期長達 10 年 在 4 5 年時為其顛峰 但民眾卻只想找一兩年的 新車 造成車輛僅回收三分之一的成本就面臨淘汰 建議目前大客車出廠年份的標示 是 否可改為達到一定車齡的車輛才須標示 未達該車齡的車輛不用標示 因為已造成乘客有 新車才好的誤解 5 目前車輛是由交通部委託車輛測試中心 ARTC 進行認證 但發生事故時交通部就必須承受 各方之責難 但事實上認證過程是經過標準局有國家的認證 認證過程應有一套完整的標 準與程序 再由交通部給予車輛認證 也應給予民眾車輛不是便宜 新就是好 而應以安 全為重的觀念 陳副司長回應 1 自尊龍火燒車事故後 大客車安全門 安全玻璃 擊破裝置的部分 都是目前法規的一部分 2 由於大客車事故的發生 因此各團體都有要租新車的要求 以交通部的立場 只要可通過 形式認證與檢測的車輛都是安全的車輛 而目前市場上的觀念也只能留給市場去決定 但 之所以要提供製造年份的資訊 是要讓乘客知道自己所租用到的是怎麼樣的車輛 車輛情 況如何 中央警察大學交通學系 周教授文生 過去陳副司長曾參與砂石車諮詢委員會 此委員會解決過去國人對砂石車詬病的問題 貢獻很大 類似的作法 也可以應用於大客車產業上 讓相關人士一同共商對策 希望不只 是今天一場論壇 後續交通部應針對今天各個議題與建議進行討論 行政部門往往受到壓力 建議應借力使力 業者要求利潤 消費者要求安全 如何在兩者中求得平衡點 就有賴交通 部的處理 建立一個大客車的諮詢委員會 應是一個具體而有效的作法 國防大學運籌管理學系 王教授中允 1 就消費者的立場 政府不應將車輛安全與否的問題交由消費者來做 業者追求利潤最大 化 消費者追求服務 安全最大化 兩者中間則是政府的監理 執法機制 政府相較於業 者和消費者 政府的能力很大 故政府應做好這部分 消費者應享受安全的運輸服務 檢 視運輸業安全與否的責任在政府而不在消費者身上 2 某些行車安全輔助裝置已在國外立法實施 如歐規有渦電流減速器 可增加 60 的剎車 力 或電子式行車記錄器等 類似的行車安全輔助裝置 政府應立法要求安裝 以維安全 陳教授武正回應 要乘客注意駕駛人的安全 並非要乘客負責檢查安全 只是當乘客發現駕駛人有異常的 行為時可以立即制止他 以避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意外 這也是乘客風險管理的一個必要步驟 大都會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 李總經理俊賢 本公司每年都對所有駕駛進行身體檢查 曾有位司機本公司認為不適合 結果該司機去 醫院得到醫生證明 證明他能夠從事一般人能夠從事的工作 但後來本公司還是將其資遣 結果一個月後該司機發生重大的交通事故 但醫院證明他能夠從事一般人能夠從事的工作 針對此狀況客運公司應如何面對 另本公司每天都對駕駛進行酒測與血壓量測 監理處規定 血壓 160 以下才能開車 醫院則認為 180 似乎沒有一定的標準 有關身體狀況如何不適任 駕駛 希望能有一個標準 也讓業者有所依歸 陳副司長回應 針對此問題 交通部將會成立醫療委員會 由相關醫療單位組成 此委員會中也會討論 如何的狀況適合開車 如何不適合開車 會在此作出結論 因為目前委員會尚未建立 過去 醫師也未受過相關訓練 因此醫生不願意開出駕駛是否適合的證明 爾後委員會會對醫師進 行訓練 取得資格後才有資格開此證明 委員會或許明年就能成立 中華民國遊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 張秘書長天財 1 政府訂定有關大客車的安全事項 本公會絕對全力配合 2 業者購買車體廠或車商所製造的車輛來經營 故遊覽車業者其實也是消費者 也希望政府 替我們把關 車輛符合國家標準檢驗合格後 不論車齡都應可以上路 現在 7 年以上的車 輛沒有人願意租 造成車輛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 這些車輛其實安全無虞 但已沒有市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