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实验与探究课件1.ppt_第1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实验与探究课件1.ppt_第2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实验与探究课件1.ppt_第3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实验与探究课件1.ppt_第4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实验与探究课件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四实验与探究 高考物理 课标 专用 考点二力学实验1 2018课标 22 6分 甲 乙两同学通过下面的实验测量人的反应时间 实验步骤如下 1 甲用两个手指轻轻捏住量程为l的木尺上端 让木尺自然下垂 乙把手放在尺的下端 位置恰好处于l刻度处 但未碰到尺 准备用手指夹住下落的尺 2 甲在不通知乙的情况下 突然松手 尺子下落 乙看到尺子下落后快速用手指夹住尺子 若夹住尺子的位置刻度为l1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则乙的反应时间为 用l l1和g表示 3 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9 80m s2 l 30 0cm l1 10 4cm 乙的反应时间为s 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4 写出一条能提高测量结果准确程度的建议 五年高考 a组统一命题 课标卷题组 答案 2 3 0 20 4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初始时乙的手指尽可能接近尺子 解析本题考查自由落体运动的应用 2 3 木尺做自由落体运动 由位移公式可得l l1 gt2 解得t s 0 20s 2 2018课标 22 5分 如图 a 一弹簧上端固定在支架顶端 下端悬挂一托盘 一标尺由游标和主尺构成 主尺竖直固定在弹簧左边 托盘上方固定有一能与游标刻度线准确对齐的装置 简化为图中的指针 现要测量图 a 中弹簧的劲度系数 当托盘内没有砝码时 移动游标 使其零刻度线对准指针 此时标尺读数为1 950cm 当托盘内放有质量为0 100kg的砝码时 移动游标 再次使其零刻度线对准指针 标尺示数如图 b 所示 其读数为cm 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9 80m s2 此弹簧的劲度系数为n m 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3 77553 7 解析本题考查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和胡克定律 此标尺为二十分度的标尺 精确度为0 05mm 读数 整毫米数 主尺 n 精确度 所以读数为37mm 15 0 05mm 37 75mm 3 775cm 当托盘中放入砝码稳定时 弹簧的伸长量 x 3 775cm 1 950cm 1 825cm 由平衡条件得f mg 由胡克定律得f k x 联立得k 53 7n m 3 2018课标 23 9分 某同学用图 a 所示的装置测量木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跨过光滑定滑轮的细线两端分别与木块和弹簧秤相连 滑轮和木块间的细线保持水平 在木块上方放置砝码 缓慢向左拉动水平放置的木板 当木块和砝码相对桌面静止且木板仍在继续滑动时 弹簧秤的示数即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某次实验所得数据在下表中给出 其中f4的值可从图 b 中弹簧秤的示数读出 图 a 图 b 图 c 回答下列问题 1 f4 n 2 在图 c 的坐标纸上补齐未画出的数据点并绘出f m图线 3 f与m 木块质量m 木板与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及重力加速度大小g之间的关系式为f f m图线 直线 的斜率的表达式为k 4 取g 9 80m s2 由绘出的f m图线求得 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 1 2 75 2 如图所示 3 m m g g 4 0 40 解析本题考查物体的平衡 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及分析图像的能力 1 由图可知弹簧秤的读数为2 75n 2 画图线时应使尽可能多的点落在线上 不在线上的点应均匀分布在线的两侧 3 以木块和砝码为研究对象 整体水平方向受木板的滑动摩擦力和细线的拉力 f m m g 整理得f mg mg 故f m图线的斜率k g 4 由图知k 3 9n kg 故 0 40 4 2017课标 22 6分 某探究小组做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 将画有坐标轴 横轴为x轴 纵轴为y轴 最小刻度表示1mm 的纸贴在水平桌面上 如图 a 所示 将橡皮筋的一端q固定在y轴上的b点 位于图示部分之外 另一端p位于y轴上的a点时 橡皮筋处于原长 1 用一只测力计将橡皮筋的p端沿y轴从a点拉至坐标原点o 此时拉力f的大小可由测力计读出 测力计的示数如图 b 所示 f的大小为n 2 撤去 1 中的拉力 橡皮筋p端回到a点 现使用两个测力计同时拉橡皮筋 再次将p端拉至o点 此时观察到两个拉力分别沿图 a 中两条虚线所示的方向 由测力计的示数读出两个拉力的大小分别为f1 4 2n和f2 5 6n 用5mm长度的线段表示1n的力 以o为作用点 在图 a 中画出力f1 f2的图示 然后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它们的合力f合 图 a 图 b f合的大小为n f合与拉力f的夹角的正切值为 若f合与拉力f的大小及方向的偏差均在实验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 则该实验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答案 1 4 0 2 f1 f2和f合如图所示 4 00 05 解析 1 测力计读数时需要进行估读 此测力计分度值为0 2n 则f的大小为4 0n 2 作力的图示时 要选好标度 再根据f1 f2的方向及大小作出相应两力的图示 图见答案 分别以f1 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并作出对角线 即得f合 表示f合的线段的长度为20 0mm 根据标度算出f合大小为4 0n 实际合力f的方向沿ao方向 对角线为f合方向 则两者夹角 的正切值tan 0 05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 易错分析测力计读数时要注意估读 5 2017课标 22 6分 某同学研究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使用的器材有 斜面 滑块 长度不同的矩形挡光片 光电计时器 实验步骤如下 如图 a 将光电门固定在斜面下端附近 将一挡光片安装在滑块上 记下挡光片前端相对于斜面的位置 令滑块从斜面上方由静止开始下滑 当滑块上的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 用光电计时器测得光线被挡光片遮住的时间 t 用 s表示挡光片沿运动方向的长度 如图 b 所示 表示滑块在挡光片遮住光线的 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 求出 将另一挡光片换到滑块上 使滑块上的挡光片前端与 中位置相同 令滑块由静止开始下滑 重复步骤 多次重复步骤 利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作出 t图 如图 c 所示 图 c 完成下列填空 1 用a表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 用va表示挡光片前端到达光电门时滑块的瞬时速度大小 则与va a和 t的关系式为 2 由图 c 可求得 va cm s a cm s2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 1 va t 2 52 116 3 解析本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利用光电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方法 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等于 t时间段的中间时刻的速度由v v0 at可知 va a即 va a t 由图像的截距可知va 52 12cm s 52 1cm s其斜率k a 故滑块的加速度a 2k 16 3cm s2 审题指导在本实验中 每次换不同挡光片时 题给条件要求下滑前 挡光片前端相对于斜面的位置都相同 且滑块都由静止开始下滑 这表明每次下滑实验中挡光片开始遮光时滑块的瞬时速度都是相同的 都是va 因此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很容易可以写出 va a 6 2017课标 22 5分 某探究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 用自制 滴水计时器 计量时间 实验前 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 如图 a 所示 实验时 保持桌面水平 用手轻推一下小车 在小车运动过程中 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 图 b 记录了桌面上连续的6个水滴的位置 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s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 图 a 图 b 1 由图 b 可知 小车在桌面上是 填 从右向左 或 从左向右 运动的 2 该小组同学根据图 b 的数据判断出小车做匀变速运动 小车运动到图 b 中a点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m s 加速度大小为m s2 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 1 从右向左 2 0 190 037 解析本题考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1 由于小车获得速度后在摩擦力作用下减速运动 故相邻水滴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结合图 b 可知小车向左运动 2 由题意知 30s内滴下46滴水 共45个时间间隔 故相邻两滴水的时间间隔t s s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得va mm s 0 19m s 由逐差法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a mm s2 0 037m s2 方法技巧 纸带 的处理处理 纸带 时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求某点的瞬时速度需利用 求加速度时应利用 x at2 当需要考虑减小偶然误差时 应采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7 2016课标 23 10分 某物理课外小组利用图 a 中的装置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外力之间的关系 图中 置于实验台上的长木板水平放置 其右端固定一轻滑轮 轻绳跨过滑轮 一端与放在木板上的小滑车相连 另一端可悬挂钩码 本实验中可用的钩码共有n 5个 每个质量均为0 010kg 实验步骤如下 图 a 1 将5个钩码全部放入小车中 在长木板左下方垫上适当厚度的小物块 使小车 和钩码 可以在木板上匀速下滑 2 将n 依次取n 1 2 3 4 5 个钩码挂在轻绳右端 其余n n个钩码仍留在小车内 用手按住小车并使轻绳与木板平行 释放小车 同时用传感器记录小车在时刻t相对于其起始位置的位移s 绘制s t图像 经数据处理后可得到相应的加速度a 3 对应于不同的n的a值见下表 n 2时的s t图像如图 b 所示 由图 b 求出此时小车的加速度 保留2位有效数字 将结果填入下表 4 利用表中的数据在图 c 中补齐数据点 并作出a n图像 从图像可以看出 当物体质量一定时 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 图 b 图 c 5 利用a n图像求得小车 空载 的质量为kg 保留2位有效数字 重力加速度取g 9 8m s 2 6 若以 保持木板水平 来代替步骤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入正确选项前的标号 a a n图线不再是直线b a n图线仍是直线 但该直线不过原点 c a n图线仍是直线 但该直线的斜率变大 答案 3 0 39 2分 在0 37 0 49范围内都给分 4 如图所示 3分 5 0 45 3分 在0 43 0 47范围内都给分 6 bc 2分 选对一个给1分 有选错的不给这2分 解析 3 由s at2得 a 在s t图像中找一点坐标 代入公式即可求出a 5 对小车和钩码组成的系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nmg m nm a 则a a n图像的斜率k 从而可解出m 6 对于已平衡摩擦力的情况 对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nmg m nm a 则a n 对于木板水平的情况 对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nmg m n n m g m nm a 整理得 a n g 比较 可见 b c均正确 解题指导利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是实验中最常用的方法 解决本题的基本对策是写出图像对应的函数 困难便迎刃而解 易错点拨 3 5 中的计算结果一定要按照有效数字的位数要求填写 画a n图像时 所画直线要符合以下要求 让尽可能多的点落在直线上 不能落在直线上的点要均匀分布于直线的两侧 一定要利用直尺画线 8 2016课标 22 6分 某物理小组对轻弹簧的弹性势能进行探究 实验装置如图 a 所示 轻弹簧放置在光滑水平桌面上 弹簧左端固定 右端与一物块接触而不连接 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与物块连接 向左推物块使弹簧压缩一段距离 由静止释放物块 通过测量和计算 可求得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 图 a 1 实验中涉及下列操作步骤 把纸带向左拉直 松手释放物块 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 向左推物块使弹簧压缩 并测量弹簧压缩量上述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入代表步骤的序号 2 图 b 中m和l纸带是分别把弹簧压缩到不同位置后所得到的实际打点结果 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 由m纸带所给的数据 可求出在该纸带对应的实验中物块脱离弹簧时的速度为m s 比较两纸带可知 填 m 或 l 纸带对应的实验中弹簧被压缩后的弹性势能大 图 b 答案 1 2 1 29m 解析 1 实验步骤中 一定要注意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之后再松手释放物块 若次序搞反 可能造成物块已离开桌面但打点计时器还没有开始工作 2 从纸带上看 最后两个数据2 58cm 2 57cm相差不大 表示物块已经脱离弹簧 所以速度v 10 2m s 1 29m s 同理可计算出打下l纸带时物块脱离弹簧的速度要小一些 考查点利用纸带求速度 设计实验 思路分析当纸带上点间的距离相差不大时 表示物块已经脱离弹簧 易错警示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 然后再释放物块 9 2015课标 22 6分 0 395 某同学用图 a 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 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得到的纸带的一部分如图 b 所示 图中标出了五个连续点之间的距离 1 物块下滑时的加速度a m s2 打c点时物块的速度v m s 2 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为求出动摩擦因数 还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 a 物块的质量b 斜面的高度c 斜面的倾角 答案 1 3 25 2分 1 79 2分 2 c 2分 解析 1 a 3 25m s2vc 1 79m s 2 因为a mgsin mgcos m gsin gcos 所以 欲求出 还需知道斜面倾角 故选c项 解题关键 利用 x at2求加速度 利用 求某一位置的速度 10 2015课标 22 6分 0 369 某物理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粗测玩具小车通过凹形桥最低点时的速度的实验 所用器材有 玩具小车 压力式托盘秤 凹形桥模拟器 圆弧部分的半径为r 0 20m 完成下列填空 1 将凹形桥模拟器静置于托盘秤上 如图 a 所示 托盘秤的示数为1 00kg 2 将玩具小车静置于凹形桥模拟器最低点时 托盘秤的示数如图 b 所示 该示数为kg 3 将小车从凹形桥模拟器某一位置释放 小车经过最低点后滑向另一侧 此过程中托盘秤的最大示数为m 多次从同一位置释放小车 记录各次的m值如下表所示 4 根据以上数据 可求出小车经过凹形桥最低点时对桥的压力为n 小车通过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为m s 重力加速度大小取9 80m s2 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 2 1 40 2分 4 7 9 2分 1 4 2分 解析 2 示数为1 40kg 注意估读 4 小车经过凹形桥最低点时对桥的压力n g m桥g 1 81 1 00 9 80n 7 9n 小车通过最低点时受到的支持力n n 7 9n 小车质量m车 1 40kg 1 00kg 0 40kg 由n m车g m车 解得v 1 4m s 思路分析小车在桥的最低点时竖直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提供向心力 易错警示应根据题目表格中m值求平均值 减小偶然误差 11 2014课标 22 6分 0 643 某同学利用图 a 所示实验装置及数字化信息系统获得了小车加速度a与钩码的质量m的对应关系图 如图 b 所示 实验中小车 含发射器 的质量为200g 实验时选择了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和轻定滑轮 小车的加速度由位移传感器及与之相连的计算机得到 回答下列问题 图 a 图 b 1 根据该同学的结果 小车的加速度与钩码的质量成 填 线性 或 非线性 关系 2 由图 b 可知 a m图线不经过原点 可能的原因是 3 若利用本实验装置来验证 在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 小车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 的结论 并直接以钩码所受重力mg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 则实验中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钩码的质量应满足的条件是 答案 1 非线性 2 存在摩擦力 3 调节轨道的倾斜度以平衡摩擦力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解析 1 将图 b 中各点连线 得到的是一条曲线 故a与m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2 由图 b 可知 当钩码质量不为零时 在一定范围内小车加速度仍为零 即钩码对小车的拉力大于某一数值时小车才产生加速度 故可能的原因是存在摩擦力 3 若将钩码所受重力作为小车所受合力 则应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摩擦力被平衡 二是绳平行于轨道平面 此二者可保证绳对车的拉力等于车所受合力 设绳的拉力为t 由mg t ma t ma有t g 可见当m m时才有t mg 故第三个条件为m m 解题关键 理解平衡摩擦力的目的 了解将钩码所受重力mg的大小作为小车所受合力的条件 温馨提示本题应用数字化信息系统代替打点计时器 直接得出加速度a 更方便 12 2014课标 23 9分 0 31 某实验小组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长度 圈数 的关系 实验装置如图 a 所示 一均匀长弹簧竖直悬挂 7个指针p0 p1 p2 p3 p4 p5 p6分别固定在弹簧上距悬点0 10 20 30 40 50 60圈处 通过旁边竖直放置的刻度尺 可以读出指针的位置 p0指向0刻度 设弹簧下端未挂重物时 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0 挂有质量为0 100kg的砝码时 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 测量结果及部分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n为弹簧的圈数 取重力加速度为9 80m s2 已知实验所用弹簧总圈数为60 整个弹簧的自由长度为11 88cm 图 a 1 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 2 以n为横坐标 1 k为纵坐标 在图 b 给出的坐标系中画出1 k n图像 图 b 3 图 b 中画出的直线可近似认为通过原点 若从实验中所用的弹簧截取圈数为n的一段弹簧 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圈数n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 n m 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自 由长度l0 单位为m 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 n m 答案 1 81 7 0 0122 2分 每空1分 2 n图像如图所示 3分 3 2分 在 之间均同样给分 2分 在 之间均同样给分 解析 1 由胡克定律有k n m 81 7n m 故有 0 0122m n 2 作图过程略 图见答案 3 因 n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由图可得图线的斜率约为5 71 10 4m n 故有 5 71 10 4 n 即k n m 由题意可知弹簧的圈数n与原长l0的关系为n l0 故k n m 考查点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长度的关系 解题关键 本题利用的主要公式是f kx 利用 n图像 导出k与n的关系 再利用n与原长l0的关系 导出k与l0的关系表达式 13 2014大纲全国 22 6分 现用频闪照相方法来研究物块的变速运动 在一小物块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过程中 用频闪相机拍摄的不同时刻物块的位置如图所示 拍摄时频闪频率是10hz 通过斜面上固定的刻度尺读取的5个连续影像间的距离依次为x1 x2 x3 x4 已知斜面顶端的高度h和斜面的长度s 数据如下表所示 重力加速度大小g 9 80m s2 单位 cm 根据表中数据 完成下列填空 1 物块的加速度a m s2 保留3位有效数字 2 因为 可知斜面是粗糙的 答案 1 4 30 4分 填 4 29 或 4 31 同样给分 2 物块加速度小于g 5 88m s2 或 物块加速度小于物块沿光滑斜面下滑的加速度 2分 解析 1 a 4 30m s2 2 见答案 解题指导运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a 归纳总结频闪照片和纸带打点的共同特点是想办法留下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 从而可以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 根据 x at2求a 根据平均速度和中点时刻速度的关系求瞬时速度 考点三电学实验14 2018课标 23 9分 一课外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某待测电阻rx的阻值 图中r0为标准定值电阻 r0 20 0 电压表可视为理想电压表 s1为单刀开关 s2为单刀双掷开关 e为电源 r为滑动变阻器 采用如下步骤完成实验 1 按照实验原理线路图 a 将图 b 中实物连线 图 a 图 b 2 将滑动变阻器滑动端置于适当的位置 闭合s1 3 将开关s2掷于1端 改变滑动变阻器滑动端的位置 记下此时电压表的示数u1 然后将s2掷于2端 记下此时电压表的示数u2 4 待测电阻阻值的表达式rx 用r0 u1 u2表示 5 重复步骤 3 得到如下数据 6 利用上述5次测量所得的平均值 求得rx 保留1位小数 答案 1 图见解析 4 r0 6 48 2 解析本题考查测量电阻的实验 1 实物连线如图所示 4 将开关s2掷于1端 可测得流经r0的电流为 将开关s2掷于2端 可测得流经r0和rx的电流为 由于可视为理想电压表 对电路没有影响 则两种情况下 电流相等 即 解得 rx r0 6 根据所给数据 计算的平均值为3 41 则rx 3 41 1 20 0 48 2 审题指导本题属于计算型实验题 结合题设条件 利用欧姆定律列方程求解 本题中还有一点也应注意 电压表可视为理想电压表 其对电路无影响 15 2018课标 23 10分 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 a 所示的电路探究在25 80 范围内某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 所用器材有 置于温控室 图中虚线区域 中的热敏电阻rt 其标称值 25 时的阻值 为900 0 电源e 6v 内阻可忽略 电压表 量程150mv 定值电阻r0 阻值20 0 滑动变阻器r1 最大阻值为1000 电阻箱r2 阻值范围0 999 9 单刀开关s1 单刀双掷开关s2 图 a 实验时 先按图 a 连接好电路 再将温控室的温度t升至80 0 将s2与1端接通 闭合s1 调节r1 的滑片位置 使电压表读数为某一值u0 保持r1的滑片位置不变 将r2置于最大值 将s2与2端接通 调节r2 使电压表读数仍为u0 断开s1 记下此时r2的读数 逐步降低温控室的温度t 得到相应温度下r2的阻值 直至温度降到25 0 实验得到的r2 t数据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 在闭合s1前 图 a 中r1的滑片应移动到 填 a 或 b 端 2 在图 b 的坐标纸上补齐数据表中所给数据点 并做出r2 t曲线 图 b 图 c 3 由图 b 可得到rt在25 80 范围内的温度特性 当t 44 0 时 可得rt 4 将rt握于手心 手心温度下r2的相应读数如图 c 所示 该读数为 则手心温度为 答案 1 b 2 如图所示 3 450 4 620 033 0 解析本题考查替代法测电阻 绘图能力及电阻箱的读数等 1 滑动变阻器是限流式接法 s1闭合前 滑片应置于使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最大的位置 即b端 2 由题给数据描完点后 观察这些点的分布规律 应画一条平滑曲线 让尽可能多的点落在线上 不在线上的点要均匀分布在线的两侧 3 由r2 t图线知 当t 44 0 时 rt 450 4 电阻箱的读数为 6 100 2 10 0 1 0 0 1 620 0 由r2 t图像知 当r2 620 0 时 t 33 0 16 2018课标 22 6分 某同学组装一个多用电表 可选用的器材有 微安表头 量程100 a 内阻900 电阻箱r1 阻值范围0 999 9 电阻箱r2 阻值范围0 99999 9 导线若干 要求利用所给器材先组装一个量程为1ma的直流电流表 在此基础上再将它改装成量程为3v的直流电压表 组装好的多用电表有电流1ma和电压3v两挡 回答下列问题 1 在虚线框内画出电路图并标出r1和r2 其中 为公共接线柱 a和b分别是电流挡和电压挡的接线柱 2 电阻箱的阻值应取r1 r2 保留到个位 答案 1 如图所示 2 1002910 解析本题考查电表的改装 将量程为100 a的微安表头改装成量程为1ma的直流电流表 应并联一个分流电阻 分流电阻的阻值为 100 选用r1 再串联一分压电阻可改装成量程为3v的电压表 分压电阻的阻值为 2910 选用r2 规律总结电表改装的原理应用并联分流的规律改装电流表 应用串联分压的规律改装电压表 17 2017课标 23 9分 图 a 为某同学组装完成的简易多用电表的电路图 图中e是电池 r1 r2 r3 r4和r5是固定电阻 r6是可变电阻 表头的满偏电流为250 a 内阻为480 虚线方框内为换挡开关 a端和b端分别与两表笔相连 该多用电表有5个挡位 5个挡位为 直流电压1v挡和5v挡 直流电流1ma挡和2 5ma挡 欧姆 100 挡 图 a 图 b 1 图 a 中的a端与 填 红 或 黑 色表笔相连接 2 关于r6的使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 a 在使用多用电表之前 调整r6使电表指针指在表盘左端电流 0 位置b 使用欧姆挡时 先将两表笔短接 调整r6使电表指针指在表盘右端电阻 0 位置c 使用电流挡时 调整r6使电表指针尽可能指在表盘右端电流最大位置 3 根据题给条件可得r1 r2 r4 4 某次测量时该多用电表指针位置如图 b 所示 若此时b端是与 1 相连的 则多用电表读数为 若此时b端是与 3 相连的 则读数为 若此时b端是与 5 相连的 则读数为 结果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 1 黑 2 b 3 160880 4 1 47ma1 10 103 2 95v 解析 1 换挡开关接 3 时为欧姆挡 内部接有电源 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 经a端流出 经b端流入表内 回到电源负极 红 进 黑 出 则a端应与黑色表笔连接 2 r6应是欧姆挡的欧姆调零电阻 故b选项正确 而在使用多用电表之前 要进行机械调零 使电表指针指在表盘左端电流 0 位置 故a选项错误 使用电流挡时不需要欧姆调零 故c选项错误 3 当换挡开关接 2 时为直流电流1ma挡 此时r1和r2串联后与表头并联 满偏时总电流为1ma 则r1 r2中的电流为1ma ig 电压为igrg 则r1 r2 160 当换挡开关接4时为直流电压1v挡 此时r1和r2串联后与表头并联 然后再与r4串联 满偏时总电压为1v 则r4分压为1v igrg 1v 250 10 6 480v 0 88v 流过r4的电流为1ma 则r4 880 4 若b端与 1 相连 则为直流电流2 5ma挡 观察图 b 中下方刻度 共50个小格 则每小格表示0 05ma 即分度值为0 05ma 由估读法可得读数为1 47ma 若b端与 3 连接 则为欧姆 100 挡 指针指在上边欧姆表盘 11 位置 则可得读数为1 10 103 若b端与 5 连接 则为直流电压5v挡 观察图 b 中下方刻度 共50个小格 则每小格表示0 1v 即分度值为0 1v 由估读法可得读数为2 95v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多用电表的原理以及电表的改装 易错分析 多用电表的欧姆挡内部有电源 可据此判断a端与黑色表笔相连 多用电表内部电路图串 并联关系要明确 欧姆挡读数为指针示数乘以所选挡位倍率 电压挡 电流挡读数要注意分度值及估读问题 注意题目要求的保留几位有效数字 18 2017课标 23 9分 某同学利用如图 a 所示的电路测量一微安表 量程为100 a 内阻大约为2500 的内阻 可使用的器材有 两个滑动变阻器r1 r2 其中一个阻值为20 另一个阻值为2000 电阻箱rz 最大阻值为99999 9 电源e 电动势约为1 5v 单刀开关s1和s2 c d分别为两个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图 a 图 b 1 按原理图 a 将图 b 中的实物连线 2 完成下列填空 r1的阻值为 填 20 或 2000 为了保护微安表 开始时将r1的滑片c滑到接近图 a 中滑动变阻器的端 填 左 或 右 对应的位置 将r2的滑片d置于中间位置附近 将电阻箱rz的阻值置于2500 0 接通s1 将r1的滑片置于适当位置 再反复调节r2的滑片d的位置 最终使得接通s2前后 微安表的示数保持不变 这说明s2接通前b与d所在位置的电势 填 相等 或 不相等 将电阻箱rz和微安表位置对调 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发现将rz的阻值置于2601 0 时 在接通s2前后 微安表的示数也保持不变 待测微安表的内阻为 结果保留到个位 3 写出一条提高测量微安表内阻精度的建议 答案 1 如图所示 2 20 左 相等 2550 3 调节r1上的分压 尽可能使微安表接近满量程 解析本题考查实物图连线 电阻的测量 器材的选取 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 2 r1为分压电阻 为了有效控制测量电路 故选20 的小电阻 为了保护微安表 开始r1的滑片c应滑到左端 使微安表示数为零 当b与d的电势相等时 idb 0 s2闭合前后电路的电阻不变 导致微安表的示数不变 设r2中电流为i1 rz中电流为i2 当 b d时urz1 ur2左 urg ur2右即i2 rz1 i1r2左 i2rg i1r2右得 当rz与微安表对调时 有 故有 rg 2550 解题关键1 理解惠斯通电桥电路的原理 当g的示数为零时 2 知道分压电路一定要选最大阻值较小的滑动变阻器 19 2017课标 23 10分 某同学研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 所使用的器材有 小灯泡l 额定电压3 8v 额定电流0 32a 电压表 量程3v 内阻3k 电流表 量程0 5a 内阻0 5 固定电阻r0 阻值1000 滑动变阻器r 阻值0 9 0 电源e 电动势5v 内阻不计 开关s 导线若干 1 实验要求能够实现在0 3 8v的范围内对小灯泡的电压进行测量 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 2 实验测得该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如图 a 所示 图 a 图 b 由实验曲线可知 随着电流的增加小灯泡的电阻 填 增大 不变 或 减小 灯丝的电阻率 填 增大 不变 或 减小 3 用另一电源e0 电动势4v 内阻1 00 和题给器材连接成图 b 所示的电路 调节滑动变阻器r的阻值 可以改变小灯泡的实际功率 闭合开关s 在r的变化范围内 小灯泡的最小功率为w 最大功率为w 结果均保留2位小数 答案 1 实验电路原理图如图所示 2 增大增大 3 0 391 17 解析 1 先考虑测量电路 由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 8v 而电压表的量程只有3v 但其内阻已知 由给定器材规格可知 可串联固定电阻r0将其改装为量程4v的电压表 因小灯泡的电阻较小 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再考虑控制电路 由于实验中电压需从0开始变化 故控制电路需采用分压式 2 由r 知i u图线的斜率表示电阻的倒数 故随着电流的增加小灯泡电阻逐渐增大 再由r 可知 在l s不变的情况下 r增大的原因只能是电阻率 增大 3 当r全部电阻接入电路时 通过灯泡的电流最小 灯泡实际消耗的功率最小 设此时灯泡两端电压为u 通过的电流为i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e0 u i r r 代入数据得i 0 4 0 1u 在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坐标系中作出i 0 4 0 1u的图线 两图线的交点坐标即为此时灯泡两端电压与通过灯泡的电流 有u 1 75v i 225ma 故最小功率为pmin iu 0 39w 当r接入电路中的阻值等于0时 电路中电流最大 灯泡实际消耗的功率最大 同理可得pmax 1 17w 20 2016课标 23 10分 现要组装一个由热敏电阻控制的报警系统 要求当热敏电阻的温度达到或超过60 时 系统报警 提供的器材有 热敏电阻 报警器 内阻很小 流过的电流超过ic时就会报警 电阻箱 最大阻值为999 9 直流电源 输出电压为u 内阻不计 滑动变阻器r1 最大阻值为1000 滑动变阻器r2 最大阻值为2000 单刀双掷开关一个 导线若干 在室温下对系统进行调节 已知u约为18v ic约为10ma 流过报警器的电流超过20ma时 报警器可能损坏 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在60 时阻值为650 0 1 完成待调节的报警系统原理电路图的连线 2 电路中应选用滑动变阻器 填 r1 或 r2 3 按照下列步骤调节此报警系统 电路接通前 需将电阻箱调到一固定的阻值 根据实验要求 这一阻值为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 填 a 或 b 端附近 不能置于另一端的原因是 将开关向 填 c 或 d 端闭合 缓慢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直至 4 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 将开关向另一端闭合 报警系统即可正常使用 答案 1 连线如图所示 2 r2 3 650 0b接通电源后 流过报警器的电流会超过20ma 报警器可能损坏 c报警器开始报警 解析 1 见答案 2 由r 1800 可知 滑动变阻器应选r2 3 电阻箱的电阻值应调为热敏电阻在60 时的阻值 即650 0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b端 使开关接通后回路中电流最小 以保护报警器 即防止因过载而损坏报警器 应将开关向c端闭合 然后对系统进行调节 解题指导从提供的单刀双掷开关可以看出 当开关与c接通时 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路 以便对系统进行调节 当调节完成后 只要将开关与d接通 就可以用于报警 由报警电流推算回路中的总电阻值 便可大致确定滑动变阻器的最小阻值 从而确定选用哪一个变阻器 反思总结电学实验题千变万化 但电路的基本要素几乎是不变的 即实验电路总是由 控制电路 和 工作电路 组成 21 2016课标 22 5分 某同学用图中所给器材进行与安培力有关的实验 两根金属导轨ab和a1b1固定在同一水平面内且相互平行 足够大的电磁铁 未画出 的n极位于两导轨的正上方 s极位于两导轨的正下方 一金属棒置于导轨上且与两导轨垂直 1 在图中画出连线 完成实验电路 要求滑动变阻器以限流方式接入电路 且在开关闭合后 金属棒沿箭头所示的方向移动 2 多选 为使金属棒在离开导轨时具有更大的速度 有人提出以下建议 a 适当增加两导轨间的距离b 换一根更长的金属棒c 适当增大金属棒中的电流其中正确的是 填入正确选项前的标号 答案 1 如图所示 2分 2 ac 3分 选对一个给2分 选对两个给3分 有选错的不给这3分 解析 1 根据左手定则得金属棒中电流为从a流向a1 要求滑动变阻器以限流方式接入电路中 故滑动变阻器接线柱上下各用一个 2 为使金属棒在离开导轨时具有更大的速度 应使它所受安培力f bil增大 所以适当增加两导轨间的距离时有效长度l增大 f变大 a项正确 只换更长的金属棒时有效长度l不变 b项错 增大电流 f也增大 c项正确 考查点电路连接问题 设计实验 思路分析将金属棒与电源及其他器材组成闭合回路 利用左手定则判定电流的方向 确定电源与电流表正负接线柱的连接方式 22 2015课标 23 9分 0 299 图 a 为某同学改装和校准毫安表的电路图 其中虚线框内是毫安表的改装电路 图 a 图 b 1 已知毫安表表头的内阻为100 满偏电流为1ma r1和r2为阻值固定的电阻 若使用a和b两个接线柱 电表量程为3ma 若使用a和c两个接线柱 电表量程为10ma 由题给条件和数据 可以求出r1 r2 2 现用一量程为3ma 内阻为150 的标准电流表对改装电表的3ma挡进行校准 校准时需选取的刻度为0 5 1 0 1 5 2 0 2 5 3 0ma 电池的电动势为1 5v 内阻忽略不计 定值电阻r0有两种规格 阻值分别为300 和1000 滑动变阻器r有两种规格 最大阻值分别为750 和3000 则r0应选用阻值为 的电阻 r应选用最大阻值为 的滑动变阻器 3 若电阻r1和r2中有一个因损坏而阻值变为无穷大 利用图 b 的电路可以判断出损坏的电阻 图 b 中的r 为保护电阻 虚线框内未画出的电路即为图 a 虚线框内的电路 则图中的d点应和接线柱 填 b 或 c 相连 判断依据是 答案 1 1535 4分 每空2分 2 3003000 2分 每空1分 3 c 1分 闭合开关时 若电表指针偏转 则损坏的电阻是r1 若电表指针不动 则损坏的电阻是r2 2分 解析 1 由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有 使用a和b两个接线柱时1ma 100 3 1 ma r1 r2 使用a和c两个接线柱时1ma 100 r2 10 1 ma r1 联立可得r1 15 r2 35 2 由题意知校准时电路中电流的范围为0 5ma i 3 0ma 则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知电路中总电阻r总 满足500 r总 3000 而两电表的总电阻ra 150 183 故r0 r应满足317 r0 r 2817 可知r0只能选用300 的 r只能选用3000 的 3 在图 b 电路中 当d接c时 若r1损坏则毫安表仍接入电路而有示数 若r2损坏则毫安表不接入电路而无示数 故可由毫安表有无示数来判断损坏的电阻 当d接b时 无论r1还是r2损坏 对毫安表示数的影响相同 从而不能进行判定 考查点电表改装与校准 解题关键 电表量程是指当毫安表满偏时 通过并联电路的总电流 利用并联电路特点 求出r1 r2 利用校准时 电路中电流的范围求出电路总电阻范围 判断出r0及r所选阻值 23 2015课标 23 9分 0 262 电压表满偏时通过该表的电流是半偏时通过该表电流的两倍 某同学利用这一事实测量电压表的内阻 半偏法 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如下 待测电压表 量程3v 内阻约为3000 电阻箱r0 最大阻值为99999 9 滑动变阻器r1 最大阻值100 额定电流2a 电源e 电动势6v 内阻不计 开关2个 导线若干 1 虚线框内为该同学设计的测量电压表内阻的电路图的一部分 将电路图补充完整 2 根据设计的电路 写出实验步骤 3 将这种方法测出的电压表内阻记为rv 与电压表内阻的真实值rv相比 rv rv 填 或 主要理由是 答案 1 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2分 2 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以保证通电后电压表所在支路分压最小 1分 闭合开关s1 s2 调节r1 使电压表的指针满偏 1分 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 1分 断开s2 调节电阻箱r0使电压表的指针半偏 1分 读取电阻箱所示的电阻值 此即为测得的电压表内阻 1分 3 1分 断开s2 调节电阻箱使电压表成半偏状态 电压表所在支路总电阻增大 分得的电压也增大 此时r0两端的电压大于电压表的半偏电压 故rv rv 1分 其他合理说法同样给分 解析 1 由于r1的总阻值远小于测量电路总电阻 故控制电路采用分压式接法 电路图见答案 2 3 见答案 考查点半偏法测电压表内阻 解题关键 首先判定控制电路为分压接法 理解当滑动变阻器滑片不动时 电压表所在支路分得的电压基本不变 知识拓展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 r1的阻值越小 实验越精确 调节越方便 24 2014课标 23 9分 0 467 利用如图 a 所示电路 可以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所用的实验器材有 图 a 待测电源 电阻箱r 最大阻值999 9 电阻r0 阻值为3 0 电阻r1 阻值为3 0 电流表 量程为200ma 内阻为ra 6 0 开关s 实验步骤如下 将电阻箱阻值调到最大 闭合开关s 多次调节电阻箱 记下电流表的示数i和电阻箱相应的阻值r 以为纵坐标 r为横坐标 作 r图线 用直线拟合 求出直线的斜率k和在纵轴上的截距b 回答下列问题 1 分别用e和r表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则与r的关系式为 2 实验得到的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其中电阻r 3 0 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 b 所示 读出数据 完成下表 答 图 b 图 c 3 在图 c 中将所缺数据点补充完整并作图 根据图线求得斜率k a 1 1 截距b a 1 4 根据图线求得电源电动势e v 内阻r 答案 1 r ra r r0 或 r 5 0 r 2 0 110 9 09 3 图见解析1 0 在0 96 1 04之间均对 6 0 在5 9 6 1之间均对 4 3 0 在2 7 3 3之间均对 1 0 在0 6 1 4之间均对 解析 1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e ira i r r0 r 整理得 r ra r r0 代入数据得 r 5 0 r 2 由题图知该电流表的分度值为2ma 读数为110ma 考虑到表格内各组数据的单位及有效数字位数 故结果应为0 110a 9 09a 1 3 描点作图如图所示 由图线可得k a 1 1 1 0a 1 1 b 6 0a 1 4 由 r 5 0 r 可知k b 5 0 r 将k 1 0a 1 1 b 6 0a 1代入可得e 3 0v r 1 0 考查点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 解题关键 知道测电源电动势与内阻的实验原理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推出与r的关系 易错警示在完成表格时 注意表格内各组数据的单位及有效数字的位数 25 2014课标 22 6分 0 622 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 待测电阻rx约为200 电压表的内阻约为2k 电流表的内阻约为10 测量电路中电流表的连接方式如图 a 或图 b 所示 结果由公式rx 计算得出 式中u与i分别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 若将图 a 和图 b 中电路测得的电阻值分别记为rx1和rx2 则 填 rx1 或 rx2 更接近待测电阻的真实值 且测量值rx1 填 大于 等于 或 小于 真实值 测量值rx2 填 大于 等于 或 小于 真实值 答案rx1大于小于 解析 20 10 因此rx属于大电阻 用电流表内接法时测量值更接近真实值 即rx1更接近真实值 因rx1 rx ra 故rx1 rx rx2 r并 即rx与rv的并联值 故rx2 rx 考查点伏安法测电阻 解题关键 理解电流表内接法误差的来源是电流表的分压 理解电流表外接法误差的来源是电压表的分流 温馨提示利用伏安法测电阻时 当rx时 选用电流表内接法 26 2014大纲全国 23 12分 现要测量某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可利用的器材有 电流表 内阻为1 00 电压表 阻值未知的定值电阻r1 r2 r3 r4 r5 开关s 一端连有鳄鱼夹p的导线1 其他导线若干 某同学设计的测量电路如图 a 所示 图 a 1 按图 a 在实物图 b 中画出连线 并标出导线1和其p端 图 b 2 测量时 改变鳄鱼夹p所夹的位置 使r1 r2 r3 r4 r5依次串入电路 记录对应的电压表的示数u和电流表的示数i 数据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中数据 在图 c 中的坐标纸上将所缺数据点补充完整 并画出u i图线 图 c 3 根据u i图线求出电源的电动势e v 内阻r 保留2位小数 答案 1 连线如图所示 3分 有任何错误就不给这3分 2 u i图线如图所示 3分 3 2 90 3分 在2 89 2 91之间均给分 1 03 3分 在0 93 1 13之间均给分 解析 1 见答案图 可先从原理图中选取一个回路如电源 电流表 电压表 开关进行连接 r1并联于电压表两端 最后再将r2至r5依次串联后再与r1串联 2 作图过程略 图见答案 3 由u e i ra r 可知图中u i图线的纵截距b e 斜率的绝对值k ra r 故由图可得e b 2 90v r k ra 2 03 1 00 1 03 考查点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解题关键 实物图连线问题应注意先连干路 再补支路 先连电流表 再连电压表 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推出u i的函数关系式 然后通过截距与斜率来求e r 考点一基本仪器的使用1 2015浙江理综 15 6分 如图所示 气垫导轨上滑块经过光电门时 其上的遮光条将光遮住 电子计时器可自动记录遮光时间 t 测得遮光条的宽度为 x 用近似代表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 为使更接近瞬时速度 正确的措施是 b组自主命题 省 区 市 卷题组 a 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b 提高测量遮光条宽度的精确度c 使滑块的释放点更靠近光电门 d 增大气垫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 答案a实质上是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平均速度 所以要使瞬时速度的测量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可将遮光条的宽度减小一些 所以b c d项错误 a项正确 2 2015海南单科 11 6分 某同学利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分别测量一圆柱体工件的直径和高度 测量结果如图 a 和 b 所示 该工件的直径为cm 高度为mm 图 a 图 b 答案1 2206 860 解析图 a 为20分度的游标卡尺 其精度为0 05mm 主尺读数为12mm 游标尺上第4条刻线与主尺上的一条刻线对齐 故测量结果为12mm 4 0 05mm 12 20mm 1 220cm 螺旋测微器的精度为0 01mm 由图 b 知固定刻度读数为6 5mm 可动刻度读数为 36 0 故工件的高度为6 5mm 36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