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2 热点主题专项训练 主题六 重要的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doc_第1页
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2 热点主题专项训练 主题六 重要的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doc_第2页
优化方案(通史全国卷)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2 热点主题专项训练 主题六 重要的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六重要的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 (建议用时:25分钟)1(2015湖南郴州二模)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亚当斯密()a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b建议西方列强尽快打开中国市场c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条件优越d盛赞康乾时期中国经济的高度繁荣2(2015山东19所名校调研)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农村中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实行公社化,不分你我他,人都是公家的,一碗稀饭是自己的。”该打油诗流传的背景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弊端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移c“大办工业”违背了经济规律d经济体制妨碍了生产力发展3(2015贵州遵义一模)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b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建立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4(2015山东临沂模拟)1834年,英国政府派遣律劳卑出任首位驻华商务监督,取代东印度公司的大班,处理英商在华一切事宜,也使中英外交冲突更加激烈。英国此政策转变的背景应与何者相关()a重商主义的影响b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c英国建立殖民帝国d林则徐执行禁烟政策5.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中说:“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a发挥宏观调控对经济调节作用b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其丧失统治地位c促进西方社会垄断时代的到来d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将其彻底废除6(2015湖北八市高三3月联考) 1933 年7月上海申报月刊举办“中国现代化问题”专题征文活动,共收到征文26篇。结合当时世界历史背景推断,绝大多数征文主张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应该()a走资本主义道路b走新民主主义道路c走社会主义道路d走美苏闯出的新路7(2015广东肇庆一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以上材料均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 (1)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概要评述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体制。(3)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经济体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主题六重要的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1解析:选a。亚当斯密著作中“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一句,指出中国工商业单靠国内市场是不够的,表明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由于闭关锁国政策而受到阻碍,故选a项。亚当斯密是建议中国开拓国外市场,故b项错误;材料指出中国工商业发展的优点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故c项错误;材料未出现盛赞康乾盛世的字眼,d项错误。2解析:选d。据题干,从“实行公社化,不分你我他,人都是公家的”,可见当时实行人民公社体制,从“一碗稀饭是自己的”,可见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改善,故d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属于“一五”计划时期实现工业化的特点,材料中现象属于人民公社时期,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完成之后,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移,故b项错误; c项与材料中农村情形无关。3解析:选c。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所指为1992年后改革开放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属于1987年中共十三大的内容;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到90年代初已经形成,而非新时期目标,d项错误。4解析:选b。据材料中提到的驻华商务监督取代东印度公司的大班,体现了商人取代政府行使商业权力,说明英国尊重商业自由发展的表现,也就是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相关,故b项正确;重商主义是新航路开辟后的经济思想,与材料1834年不符,故a项错误;英国建立殖民帝国是在18世纪中后期,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林则徐禁烟发生于1839年,在材料所提时间之后,故d项错误。5解析:选c。宏观调控是加强国家干预经济,与题干中“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不符,不是对自由主义经济的描述,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但仍属于自由资本主义范畴,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是自由竞争的结果,故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不是彻底废除自由经济,故d项错误。6解析:选d。抓住题干时间“1933 年7月”,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经济大危机中,美国已经开始了罗斯福新政,苏联五年计划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是走美苏闯出的新路,故排除a、b、c三项,选d项。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信息分析英国与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不同,据此归纳特点;第二小问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的政治社会危机,以及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借鉴两方面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第(2)问第一小问从新经济政策实施、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时代背景评价斯大林模式,从积极和消极角度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第二小问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迁移所学回答。答案:(1)特点:英国自由放任(或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市场);美国国家(政府)干预 。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或法西斯威胁;社会动荡;政府信誉下降);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影响;胡佛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苏俄经济建设的经验。(2)探索: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评价:积极:短期内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巩固了政权、经济上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等。消极: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如权力高度集中、片面发展重工业等。(3)变化: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原因:国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