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新课标.doc_第1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新课标.doc_第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新课标.doc_第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新课标.doc_第4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新课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 “县在春秋时似乎还只秦、晋、齐、楚等国有之(县)只属于国君,由他派官吏去治理。他们在县里只替国君征收赋税,判断诉讼。他们即使有封邑,也在治县之外。”(张萌麟著中国史纲)上述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 )a.普遍实行县制 b.只实行分封制c.县制分封制并行 d.最早出现了县制2.(2012厦门模拟)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3. 陈胡公妫满系舜帝之子商均的32世孙。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把他封于陈,侯爵,并将长女太姬嫁给他。对此,以下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初年曾经分封过异姓贵族b.周统治者通过政治联姻巩固统治c.陈胡公在封国内居于大宗地位d.陈胡公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继承人4.(2012龙岩模拟)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c.消除诸子矛盾d.实现长治久安5.(预测题)“(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6.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7.(2012厦门模拟)下图是一幅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这一政府架构当始于(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康熙帝8.(探究题)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某种制度)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根本问题之所在。下面制度符合钱穆所讲范畴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行省制 c.内阁制 d.科举制9.明代有“科举,天下之公(指公平)科举而私,何事为公?”之说。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 )a.明代重视科举远超前代b.科举制重视儒家经典c.古代科举徇私现象普遍 d.寒族也可凭科举入仕10.(2012泉州模拟)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11.(易错题)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的相关评述中正确的是( )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了此“原理”作者对“原理”开创者持赞赏态度作者对“后世”的官制持否定态度a.b. c.d.12.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长官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d.清代的军机大臣13.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军机大臣跪奏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a. b. c. d.14.(探究题)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解决此问题,朱元璋( )三分相权,集权于一身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增设军机处,组织内阁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大事a. b. c. d.15.(2012南平模拟)汤因比说:“如果历史学家是诚实的、具有自我批评精神的,并且很擅长反省艺术和心理分析,那么他肯定将尽最大努力去撰写一部没有偏见的历史;但是即使如此,我相信,他的成功最多只能是局部的。”可见作者认为( )a.历史作品都带有主观性b.历史学家必须具有自我批评精神c.历史本身不具有客观性d.历史学家应该带着偏见研究历史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16.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议定皇帝名号:(公元前221年),秦灭掉了关东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一统天下”。嬴政召开了由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重要公卿参加的朝廷会议。会议商讨的主题:“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二、“封建”还是“郡县”?三、再兴“封建”论,却发“焚书”难。材料二 太宗曰:“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材料三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可补救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朝前两次朝议“定乾坤”是指什么?(4分)(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委百司商量”国事的主要理由。他如何“委百司商量”国事?(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内阁主要职责,据此概述明朝政治的特点。(4分)(4)综上材料,分析朝议制度的利弊。(6分)17.(2012武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材料三 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8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答案解析1. 【解析】选c。材料显示县制已经出现,但是,很多官吏也有封地,说明分封制仍然存在。因此,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春秋时出现了县制,不能说明是最早出现的。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由题干中“三公九卿”的职责可以看出秦朝是家国不分,实行的是家天下制度,故b正确。3.【解析】选d。中国在秦朝时期确立中央集权,影响深远,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使得中华文明延续不断;其他国家也存在君主专制,但是一些国家(如印度)文明中断过;分封制实行的后期出现诸侯割据地方的局面,与“统一”相违背;三省六部制是处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故a 、b、c三项结论与题意不符。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a、b两项分析了西周分封制的对象和目的,c项符合宗法制的特点,三项均符合史实。d项表述错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陈胡公只能选择嫡长子为继承人。5.【解析】选a。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不使庶孽疑焉”,材料反映了立嫡子,可以防止生乱,说明宗法制的目的是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a项正确。c项从属于a项,b、d两项与材料无关。6.【解析】选c。材料主要探讨中国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西周创制主要是指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了“贵族色彩”符合史实;“地方分权体制”是指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此时期西周还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因此c项不正确。7.【解析】选b。本题考查汉代中外朝制度。图中的尚书令、侍中和常侍属于中朝,而三公九卿属于外朝,表明是汉代的中外朝制度,即内外朝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此制应始于汉武帝。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使人民能够参与政治。a、b、c三项结论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变式备选】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 )a.世官制度 b.察举制度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度【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从“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 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等信息可以判断,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科举制把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为不具备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a、b、c三项结论不符合题干材料含义。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强调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它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使不具备士人身份的人也加入到政权当中来。a、b、c三项均不符合材料含义。10.【解析】选c。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关键信息:隋及初唐时、突破性进展。a项错误于“独立施政”;b项应在宋代时期;d项是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征;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但又有合作,相互牵制,c项正确。11.【解析】选d。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官员之间相互制约,最终权力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中三权分立是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与材料不符。中三公九卿的设置体现了这一原理。材料中“非漫然而设”体现了正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1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从材料“本无相名”、“票拟”、“六部”等信息,表明当时已废除丞相,而阁臣拥有“票拟”权,这些现象应发生在明朝。a、b、d三项结论不符合题目要求。【误区警示】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而明朝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1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与隋唐宋相比,明清时期的“收敛性”从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分别是明朝和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这三条均符合题意。而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题意不符。1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表明,朱元璋极力削弱相权,从而加强皇权,符合史实。分别是唐宋时期和清朝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故与题意不符。15.【解析】选a。要注意材料中的“诚实的撰写一部没有偏见的历史最多只能是局部的”,这就说明史学家写的历史作品都带有主观性。16.【解析】第(1)题和第(2)题考查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可以从材料中获取关键词进行概括。第(2)题第二问主要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第(3)题结合材料三概括,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特点是君权的强化。第(4)题结合材料辩证地分析利与弊。答案:(1)确定了“皇帝”名号;在全国推行郡县制。(2)理由:地广人众,事杂多变;一人独断,易出错,可能会导致亡国。过程: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宰相及大臣在此共议军国大事,最后由皇帝裁决。(3)充当皇帝的顾问,“传旨当笔”;后有“票拟”之权,但受司礼监制约。特点:君主专制强化。(4)利:大臣们议政,可以集思广益,不失为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弊:朝议仅仅是作为皇帝裁决的依据,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在君主专制强化的明清时期,容易使君臣悬隔,朝廷大臣难以参政议政。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