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 岳麓版必修2.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 岳麓版必修2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字典中本无“啤”字。啤字是根据英、德、法文的头两个字母的发音新创造的,所以在近代中国的一个时期内,很多人把“啤酒”称为“卑酒”。这反映了()a.中国传统酒文化已被西化b.西方啤酒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c.国人对外国文化的接受d.国人产生了崇洋媚外观念解析:近代中国人在一个时期内把“啤酒”称为“卑酒”,作为中国传统酒文化之外的补充,这反映了国人对外国文化的接受,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已被西化”“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崇洋媚外观念”等信息,故a、b、d三项错误。答案:c2.1912年在山东潍县的某市面店铺出现了一副对联:“职赞共和,学佛门祝发;名为待诏,代文士修容。”下列对出现此联背景的表述,最接近历史的是()a.民国政府提倡个人卫生b.山东潍县的商人支持共和c.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法令d.清朝提倡佛儒道三教融合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12年”“职赞共和,学佛门祝发”和所学史实判断,此对联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的现象。故选c项。答案:c3.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解析:从民众的态度变化和张勋复辟可以看出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依然比较顽固,走向共和的道路相当艰难,d项正确。答案:d4.下表是申报的部分记事,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年份记事1918年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1932年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1937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1938年香港版出刊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申报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中国新闻事业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a.b.c.d.解析:材料中第一栏信息可以说明正确,第三栏信息可以说明正确,第二栏中“匪”对中国共产党具有一定的贬义,因此在表格中没有体现。创办于1872年的申报标志着中国现代报纸的开端,由此可以说明正确。答案:c5.1890年,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人制造“风舟”的新闻。一位中国画师据此画出“带有4只鸟翼的船”发表在点石斋画报上。对上述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这则新闻是假的b.飞机制造技术传入中国c.该画报以传播先进科学技术为宗旨d.报刊有传递信息、娱乐大众的作用解析:从材料内容看,无法判断新闻的真伪性,故a项错误;飞机的发明是在1903年,材料时间是1890年,故b项错误;材料只说明该报纸刊登一幅画,无法说明该画报以传播先进科学技术为宗旨,故c项错误;点石斋画报刊登“带有4只鸟翼的船”的画,说明报刊有传递信息、娱乐大众的作用,故d项正确。答案:d6.孙中山的秘书戴季陶说“报纸为舆论之机关,言论为天赋之自由,千百志士,洒如许热血,所欲得者,此其一也”。上述材料说明()a.戴季陶肯定了报纸的新闻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解析:“报纸为舆论之机关,言论为天赋之自由,千百志士,洒如许热血,所欲得者,此其一也”体现了报纸通过宣传民主自由推动社会进步,b项正确。答案:b7.近代中国一则广告宣称:“凡各国山川、人物、草木、鸟兽、胜景、奇事、战争、玩耍,无不完备,且活动如生。”“看看看,真极!看看看,奇极!看看看,真极!”这则广告宣传的是()a.修筑铁路b.创办报刊c.放映电影d.开通电话解析:材料信息“活动如生”“真极”“奇极”详细地介绍了播放影片的内容与特点,充分表明了中国人对电影特点的感受。故选c项。答案:c8.(2015四川文综,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近代以来,伴随着政治、经济发展和西学东渐,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重大的变化。新潮社成立于1919年,以新潮为阵地,倡导民主与科学,故新潮社是进步团体,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新潮社撰稿人的观点,不能代表“国人”,也不能代表“时人”,故c、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由“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可知新式青年并非认为八字、命书决定婚姻是科学的,而是认同这种仪式,故b项为正确答案。答案:b9.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该诗主要反映了()a.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b.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c.封建守旧势力对新文化的抵触d.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解析:本题的切入点是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初”“新制初更阳历”“三民对五权”分析,再联系影响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即可判断b项符合题意。答案:b10.1912年,中国政府下令,祭孔时除去拜跪之礼,改行三鞠躬。这可用来说明()a.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准备b.传统文化被彻底否定c.民国政府推动传统习俗的改良d.新文化运动主张打倒孔家店解析:袁世凯尊孔复古,为复辟帝制做准备,祭孔时行拜跪之礼,故a项错误;民国政府保留祭孔仪式,反映出儒家传统文化仍然有很重要的地位,没有被否定,故b项错误;民国政府除去拜跪之礼,改行三鞠躬,推动了传统习俗的改良,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主张打倒孔家店,彻底否定传统文化,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c11.有人题打油诗反映清末民初社会上的婚礼仪式:“某市结婚不论谱,大个喇叭小个鼓。半新半旧分不清,好像北京耍老鼠。”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婚礼仪式文明新潮c.传统文明受到冲击d.社会习俗全盘西化解析:“半新半旧分不清”体现新旧并存,即旧的传统婚俗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答案:c12.民国初年各地离婚率上升,夏津县志云“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通都大邑时有所闻”。对上述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婚姻自由蔚然成风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c.社会环境相对宽松d.西式婚礼成为时尚解析:民国初年尚未实现婚姻自由,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婚姻观念变化,与民主共和思想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说明社会对婚姻的限制相对自由,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西式婚礼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9世纪70年代在上海等沿海口岸出现了少量的国人自办报纸,但欧美报刊在民众心目中拥有很大的权威,中国报刊“多侈陈海外奇谈,以博阅者莞尔(指微笑)”,不能引起读者兴趣,第一代报人大都由传统士人转变而来,思想陈腐。1895年后,从上海到太原、重庆等地,国人自办报刊70多种,其中维新派创办的就有48种,出现了政论、娱乐、商业等多种报刊,社会效应也非同凡响。如时务报被誉为“举国趋之,如饮狂泉”。从1911年底,报界进入了黄金时代,孙中山下令减免邮费、电报费,大大降低了报业成本。全国各地报纸增至500多家,鼓吹发展实业的经济报刊、发展教育的教育报刊、要求妇女参政的妇女报刊和政党报刊大量出版。这一时期的报人被誉为“不冠之皇帝,不开庭之最高法官”。摘编自赵建国分解与重构清末民初的报界团体请完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近代中国报业的发展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参考答案:解读:19世纪70年代,沿海地区出现少量国人自办报纸,由于办报者思想陈旧,报刊内容多是猎奇,没有得到国人关注。甲午战争后,维新派积极利用报纸宣传维新思想,加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办报数量增多,内容扩展到政治、经济领域,范围发展到内地,社会反响突出。辛亥革命后,由于封建专制被推翻,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对报业的扶植,使办报的数量进一步增多,内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范围遍及全国,报刊在国民中有了很高的影响力。中国报业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与救国图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二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请完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