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岳麓版必修1.ppt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岳麓版必修1.ppt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岳麓版必修1.ppt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岳麓版必修1.ppt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岳麓版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学习目标 内容索引 基础认知学习思考 深化探究核心突破 巩固练习随堂反馈 基础认知学习思考 一 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 七国之乱 与汉武帝的集权 1 原因 西汉初年 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 又分封 导致中央和封国间矛盾激化 2 经过 公元前154年 吴王刘濞借口 清君侧 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 发动 七国之乱 最后被平定 3 集权措施 汉武帝时 对诸侯国实行 强干弱枝 监察地方 同姓诸侯王 推恩令 2 唐朝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 藩镇割据的形成 安史之乱 平定后 唐代宗封安史降将和带兵平叛的将领为节度使 他们割据自立 独霸一方 2 藩镇割据的延续 五代十国 其间政权更迭频繁 人民生活困苦 3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 背景 960年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 建立宋朝 2 措施 收精兵 改禁军统领机构为 三衙 但发兵权归 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枢密院 削实权 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 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 所有州郡直属中央 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州郡长官之下设 制钱谷 各州郡的财赋 除自留一小部分外 其余由中央掌握 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 影响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造成 冗官 冗兵 冗费 的国家财政危机 至此 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 矛盾变得突出 通判 误区警示 皇权与相权 推恩令 废除封国 推恩令 并没有废除封国 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 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 皇权的不断加强1 明朝 1 背景 明朝建国之初 沿袭元制 丞相位高权重 2 目的 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 内乱频繁的教训 加强皇权 3 措施 1380年 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 废除丞相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 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演变 明太祖设 品秩较低 仅备顾问 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设立内阁 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此后权力越来越大 内阁有了 之权 殿阁大学士 票拟 2 清朝 1 军机处的设立 年间 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设立军机处 2 职权 最初只参与处理 后来职权不断扩大 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 制定军政大计 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 但本身品级不高 只能跪奏笔录 3 影响 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 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是 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雍正 军务 专制皇 权 图解历史 归纳提升 清代中央官制示意图 军机处设置后 军机处的特点 1 办事效率高 军机大臣 跪受笔录 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减少了中间环节 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2 保密性好 受皇帝直接控制 限制与外官接触 办公地点地处皇宫内 不易受外界干扰 3 机构简单 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 整个军机处至多三四十人 深化探究核心突破 主题一汉唐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探究点1汉唐的地方割据史料 图一汉代初期形势图 图二唐代后期形势图 答案 答案政治制度 郡国并行制 存在问题 汉唐时期都出现地方势力膨胀 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的弊端 思考史料中图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结合两幅图说明当时的制度下存在什么问题 答案 1 军事上 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2 行政上 由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3 财政上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 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探究点2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史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 兵也收了 财也收了 赏罚刑政 一切收了 州郡遂日就困弱 答案 思考据史料概括 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举措有哪些 主题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探究点1丞相制度的废除史料一明太祖说 自秦始置丞相 不旋踵而亡 汉 唐 宋因之 虽有贤相 然其间所用者 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 设五府 六部 分理天下庶务 彼此颉颃 比喻抗衡 不相上下 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 所以稳当 明会典 史料二黄宗羲说 有明之无善治 自高皇帝 明太祖 罢丞相始也 思考 1 结合史料一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是什么 朝廷总之 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答案 答案理由 朱元璋认为丞相专权乱政 导致政局不稳 含义 皇帝总揽大权 2 谈谈你对史料二中黄宗羲观点的理解 答案丞相的权力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废除丞相后 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 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 加剧了政治腐败 探究点2内阁的出现史料人尝谓辅臣 内阁大臣 拟旨 几于擅国柄 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 帝一一省览审定 有不留数字者 虽全当帝心 亦必更易数字 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 则驳使再拟 再不符意 则谯让 责问 随之矣 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明朝内阁大堂旧址 思考 1 明朝内阁是何时出现的 为什么阁臣拟旨 无不惴惴惧者 答案 答案明成祖时出现的 阁臣拟旨 皇帝亲自批改 唯恐不符帝意 2 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就是丞相 这种看法正确吗 为什么 答案不正确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 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要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探究点3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史料一雍正年间 用兵西北 以内阁在太和门外 保直 官吏值班 者多虑漏泄事机 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 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 皆亲臣 重臣 于是承旨 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 檐曝杂记 军机处 史料二 清代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 天子无日不与 军机 大臣相见 无论宦寺 宦官 不得参 即承旨诸大臣 军机大臣 亦只供缮撰 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思考 1 军机处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军机处的设立及发展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军机大臣有何主要职权 答案 答案直接原因 为用兵西北 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根本原因 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职权 承旨 出政 2 据史料二归纳军机处有何特点 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答案处理全国机要事务 保密性强 军机大臣权力有限 主要是承旨 缮撰 传述 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封建制度渐趋衰弱 丞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拓展提升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及特点 1 原因 明清时期地主阶级更加腐朽 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复杂 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明清统治者大力加强君主专制 2 特点 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 而内阁 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举措 内容详尽而全面 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 经济 军事 监察 司法 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史论总结 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 大明律 的制定 特务统治的加强 八股取士的推行 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 并且走向反动 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巩固练习随堂反馈 1 2018 青岛胶南一中竞赛 秦及汉初的 尚书 仅是内侍小臣 掌管收发文书 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 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 尚书台 天下枢要 在于尚书 但仍为内侍机构 隋唐时设置 尚书省 掌管六部 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 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d 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1 2 3 4 5 解析题干讲的是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过程 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故b项正确 题干没涉及地方官制的变革 故a项不正确 c项说的是现象不是本质 d项题干并未涉及 解析材料表明汉武帝注重加强对地方诸侯的管理 严格限制诸侯的活动 其意在防止诸侯割据 根本目的是削弱地方诸侯力量 加强中央集权 故选d项 2 汉武帝时 出界律 规定 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 绝对不能私出国 诸侯国 界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 强化君主专制b 加强思想控制c 防止诸侯割据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3 明太祖曾下令 内臣 宦官 不得干预政事 预者斩 后又规定 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 方可施用 这反映了明朝a 出现宦官专权b 皇帝的行政负担减轻c 政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d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解析明太祖时期还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故a项错误 明太祖废除了丞相 加重了皇帝的行政负担 而不是减轻 故b项错误 材料 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 体现政府各部门相互牵制而不是协调 故c项错误 材料 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 方可施用 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 故d项正确 1 2 3 4 5 4 雍正皇帝说 愿以一人治天下 不以天下奉一人 这反映了清朝时期a 雍正皇帝重视人才b 雍正不愿大权独揽c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 君主同情广大人民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解析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 提高了行政效率 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5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制 皇帝为丞相起 立 晋 六朝及唐 君臣皆坐 唯宋 群臣 乃立 元乃跪 后世从之 康有为 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艺祖 宋太祖 继位之日 宰执范质等犹坐 艺祖曰 吾目昏 可自持文书来看 质等起 进呈罢 欲复位 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 遂为故事 邵博 邵氏闻见后录 材料三 1 2 3 4 5 1 根据材料一 二 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这一演变历程反映的本质问题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解析依据材料将其历程划分为汉代 晋至唐 宋代 元明清四个阶段进行概括 并分析出其本质 答案演变历程 汉代 君为臣起立 相迎 晋至唐 君臣皆坐 宋 君坐臣立 元明清 大臣须跪见皇帝 本质问题 皇权独尊 专制主义政治逐渐走向极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