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尴尬.pdf_第1页
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尴尬.pdf_第2页
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尴尬.pdf_第3页
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尴尬.pdf_第4页
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尴尬.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外语专题 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尴尬 3 周开鑫 重庆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 重庆400074 摘 要 尤金 奈达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但奈达译论中存在明显的偏颇和不足 集中反映 在他的 动态对等 读者反应 语言表现力 翻译即交际 翻译 三性原则 等新概念上 这种偏颇和 不足的根源在于他学术经历 翻译实践和价值标准的局限性 关键词 奈达 译论 尴尬 根源 中图分类号 H31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0297 2007 05 0111 04 奈达 Eugene A Nida 是我国语言学界和翻译学界十 分熟悉的名字 也是当今我国翻译研究中引用最多的外国 翻译理论家之一 他在从1945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中 共 发表过语言学和译学著作约40部 论文300余篇 从语言 学 符号学 信息论 交际论等角度对译论进行细化和扩 展 提出了许多新观点 堪称当代翻译理论界的泰斗 我 国译界一些人曾一度言必奈达 将其 动态对等 原则奉为 金科玉律 几近顶礼膜拜的程度 然而如果用批判的眼光 审视奈达的译论 就会发现许多尴尬之处 本文节选奈达 的基本译论和创新观点 试析其中的不足及其产生的根 源 就教于同行 一 奈达对翻译的基本观点 奈达和C R Taber合著的 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这样 定义 翻译的性质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2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翻译是用译语 首先在意义 上 然 后 在 风 格 上 实 现 原 语 信息 最 切 近 的 自 然 对 等 1 P12 或 谭译 从语义到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的自 然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2 P35 该定义包含以下内容 1 翻译是语际活动 是用译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这就 排除了 语内翻译 2 信息包括意义和风格 既然措词不是both and 而是first and secondly 两者分了主次 前者为主 后者 为次 这就为重视内容而忽视风格埋下了伏笔 3 信息的转换须实现 对等 而不是 对应 更不是 接近 这是对 忠实 原则的超高 刚化要求 4 这种 对等 必须 自然 不生硬 不带 翻译腔 translationese 即所谓 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 3 P756 最好的翻译听起来不像翻 译 这是 意译 论主张 5 对等 是 最切近的 最大程度的 包括意义 风 格 表层 深层 环境 文化等各方面的 对等 这里包含着 自我否定 奈达进而阐发了翻译涉及的诸多矛盾 归纳起来有 内容与形式 3 P757 意义与风格 3 P758 对等与同一 3 P755 最切近的对等与其它对等 非最切近的 如基本 比较 大致 对等 3 P759 自然 动态 对等与形式对应 3 P759 P712 甚至 还有语境一致与词语一致 3 P760 听觉 口头 形式与书面 形式 3 P760 P738 受众 读者 需要与语言形式 3 P787 适应 受众的形式与传统的形式 3 P760 等等 其中有些交叉重 叠 使人感到十分复杂 而在处理这些矛盾时 奈达的态度 总是重前轻后或者取前舍后 此外 奈达还在 翻译新概念 3 P737 754 中明确指出并 阐明自己理论的创新 其中包括 1 动态对等 论 3 P774 2 读者反应 论 3 P738 740 3 对译语的新态度 尊重 译语的特点 3 P741 一切语言都有同样的表现力和一切信 息 除形式是信息的本质因素外 都可译 3 P742 744 必要时 可牺牲形式成全意义 3 P744 746 4 对源语的新态度 源 语既有优势又有局限性 语义受制于语言环境和文化环 境 3 P747 翻译要理解原作者的意图 3 P748 忠实于原作的 意思 既不超前又不滞后 既不过头又不欠足 3 P749 750 5 翻译就是交际 3 P773 翻译有信息功能 3 P775 表达 第7卷 第5期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7年10月 Vol 7 No 5JOURNAL OF CHONGQING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Oct 2007 3收稿日期 2007 06 04 作者简介 周开鑫 1942 男 重庆人 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及翻译研究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功能 3 P776 和祈使功能 3 P779 6 评价翻译的最终标准 三性原则 和翻译质量的测定 3 P808 809 这些 新概念 有的其实并不新 例如 尊重译语特点 是 意译 的理论基础 古罗马西塞罗就提出来了 早已成 为译界的共识 而 牺牲形式成全意义 本身就是 意译法 在翻译实践中普遍使用 又如 对源语的新态度 中的几 个观点都是语言学和译学的常识 译者大都清楚 这些不 言自明的观点无需苦苦论证 以下仅就奈达真正的新概 念作一简评 二 奈达翻译新论中的破绽和尴尬 奈达的新观点不无合理的成分 如强调对原文信息的 忠实 重视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明示翻译的交际功能等 但由于其立论的偏颇 概念的绝对 用语的误差以及观点 的前后矛盾 不具充分的说服力和普遍的指导性 也经不 起实践的检验 一 动态对等 论 这是过去二三十年在中国译界影响很深的理论 然而 若按辜正坤在其 玄翻译学引论 对翻译理论术语的厘定 一节里讲的 第一原则 总要质疑译学界现行术语的合理性 和合法性 总要挑战因袭 公认的观点和术语 及其在 个案 分析 中指出的问题 4 P31 33 人们不难认识 对等 这一术 语的毛病 英语equivalence equivalent 对等 对等物 派生 于equal 相等的 相同的 一词 而equal和equivalent 相等 的 都是非等级的 nongradable 5 P435 或不可比较的 incom2 parable 6 P432 形容词 因为它们表示很极端的概念 于是用 对等 equivalence 作为翻译的原则和标准就必然留下破 绽 按奈达自己的观点 在同一语言中 或在不同语言间 都不存在意思完全相同的同义词 所指意义或联想意 义 4 P5 那么 翻译作为跨语言 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 动 须跨越语言 文化 地理 历史等层次上的 偶合 并 行 空缺 冲突 等易跨越 前者 和难跨越 后者 的各种 障碍 若能使译文尽量接近原文信息 或者和原文信息对应 就不错了 怎么可能实现 对等 一个 等 字把本该柔性的 翻译标准彻底刚化和绝对化了 导致理论上的失妥和实践上 的失效 因为译文尽管可以无限地接近原文直至 以假乱真 的程度 但永远不可能全方位地和原文 对等 两种语言的 读者对两种文本的反应也不可能 对等 试想 英国人对英 译 红楼梦 的感受可能和中国人对 红楼梦 的感受对等吗 奈达又在 对等 前面用了最高级形容词the closest 最切近 的 把非等级概念等级化 造成了逻辑错误和自相矛盾 辜 正坤不解奈达为何不抛开 对等 一词而用较合理的 相似 closeness 近 似 proximity 或 对 应 correspon2 dence 4 P34 笔者认为 奈达不是疏忽 他在讨论 动态对 等 Dynamic Equivalence 和 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2 dence 这对矛盾时将 对应 和 形式 联系在一起 断然将其 抛弃 可见 对等 才是他的主张和追求 若论 对等 的范畴 英文对 equivalent 的定义是 e2 qual in force amount value area volume etc 所涉范 畴几乎无所不及 核心是个 等 字 那么奈达的 动态对 等 到底指什么呢 请看奈达的解释 Dynamic equiva2 lence is therefore to be defined in term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2 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 3 P774 因此 动态对等 可界 定为译语信息受众对译文传达信息的反应与源语受众对 原文传达信息的反应大体相同的程度 我们姑且不说 大 体相同 程度 和 对等 又有矛盾 就 动态 而论 它似乎 对范畴或方式的界定并不清楚 于是就有了奈达本人和别 人的诸多解释 意义对等 反应对等 功能对等 效 果对等 价值对待 灵活对等 全面对等 等等 几乎 无所不包 直让人糊涂 可致命的是 无论 意义 反应 功能 效果 还是 价值 都不可能 对等 全面对等 更难上加难 而 灵活对等 则显然含有投机的成分 因而 这种 动态对等 论是难以指导翻译实践的 二 读者反应 论 如上所及 奈达特别重视译文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 应 他在其著述中反复强调这一理念 例如 他说 There2 fore what one must determine is the response of the recep2 tor to the translated message This response must be then be compared with the way in which the original receptors presumably reacted to the message when it was given in the original setting 3 P738 因此我们必须确定读者对所译信 息的反应 而这种反应必须雷同于假设原文读者对原来的 环境下所提供信息做出的反应 他又结合 圣经 翻译说 That is to say a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 must not only provide information which people can understand but must present the message in such a way that people can feel its relevance and can then respond to it in action 3 P775 就是 说 圣经 的译文不仅必须为人们提供可理解的信息 而且 还必须使人感受到信息的相关性 并用实际行动对它做出 反应 这里 他不仅强调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感受 而且强 调信息产生的实效 这显然是奈达把 动态对等 引伸为 功能对等 效果对等 的契机 也是其强调翻译的 信息 功能 3 P775 表 达 功 能 3 P776 和 祈 使 驱 动 功 能 3 P779 主张 口头语言重于书面语言 3 P783 受 听 众需要重于语言形式 3 P787 的主要原因 重视读者反应 的观点并不新鲜 17世纪的John Dryden就提出来了 以后的译论家也对有关问题有过不少 争论 解决 为谁译 重视读者反应 的问题肯定具有现 实意义 但奈达的创见似乎在于 唯读者独尊 因而 1 过 分强调 为读者翻译 向读者负责 的一面 把读者和原作 者 对立起来 忽略了 向原作负责 的一面 2 过分强调译 文的平实易懂 明白通俗 主张在翻译中使用 共同语言 即 共核词语 抛弃语义含混和艰深难懂的表达法来传达原 211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 第7卷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文信息 3 提倡将同一原作译成不同语言层次 风格 的译 文 4 强调意义的正确 全盘否认 形式对应 部分否认 风 格对应 5 把译文质量的评判权交给普通 不懂原语和原 语文化 的读者 笔者愚见 作品的价值不完全取决于读者的多少 畅 销书不一定最富生命力 任何作品 译作 都有自己的读 者群 科技著作 政论著作 历史地理著作和文学艺术著作 的读者大不相同 甚至 水浒传 和 红楼梦 尤利西斯 和 远大前程 也不可能享有相同的读者和读者评价 读者 由于文化背景 信仰追求 教育程度 兴趣爱好 价值取向 等千差万别 对同一作品就持有不同的态度和评判标准 全民读者是没有的 原作由于各种原因 有的直露有的隐 晦 有的典雅有的通俗 有的艰深有的浅显 不可能千人一 面 千文一格 这些差异既反映原作者不同的创作背景 意图和风格 又成就人类文明的丰富多彩和美不胜收 译 文只有首先尊重译文与原作相应的读者群 让其对所传信 息充分理解 并对译文感到满意 才能扩大作品的影响 如果全用 共核词语 来做翻译 不仅歪曲作品风格 失信 于原作 而且导致语言的简化和失色 破坏作品的美感 最 终丢失应该面向的读者群 也有辱翻译交流传播人类文明 的神圣使命 当然 为了更好地传播信息 赢得更多的读 者 可以把原本艰深难懂的作品通过改写传达信息 如将 四书 五经 改写成注释本再译成英文 把 莎士比亚戏 剧 改写成 莎士比亚故事 再译成中文 这种做法一直通 行 值得提倡 但若随便把诗歌译成散文 把寓言译成顺 口溜 或将原作变成不同文体的译文去迎合不同层次读者 的胃口 即使传达了原作的意思 也必然在风格上失信于 原作 这种 改译 和 摘译 编译 一样 不是严格意义上 的 翻译 更达不到奈达提出的 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要求 成了对奈达译论的自我否定 此外 形式对应 直译 在翻译中一直存在且可用 因 为 偶合 可造成 对应 如将 纸老虎 译成 paper tiger 将 whole2hearted 译成 全心全意 不必全盘否定 而 风 格对应 绝不是词语或形式的对应 就更不该否定 因为 正如奈达自己也承认的 风格也是一种 信息 而且文学 翻译尤其重视风格 文艺学译论不仅强调意义 而且强调 风格 意境和美感 因为只有再现了原文的风格 意境和美 感 才真正译出了 神韵 遗憾的是 奈达的新概念忽视了 翻译的艺术特点 抛弃了译学的文艺学理论 三 译语的表现力问题 奈达称 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genius 3 P741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非凡的表现力 认为 所有语言的 表现力是相同的 2 P145 强调了语言的共性和一切信息的 可译性 不错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表现力 翻译时要 尊重译语的特点 挖掘其表现力来再现原语的信息 但由 于各民族文明程度不同 其语言的发达程度呈明显差异 目前地球上还有原始民族的语言甚至没有书面形式 欠 发达语言词汇量小 表现力自然有限 将信息从发达的原 语转换成欠发达的译语 空缺 必然很多 翻译必然困难重 重 即使在同样发达的语言间 如英语和汉语 做翻译 也 会因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而 空缺 冲突 不少 让人力不 从心 焦头烂额 因而 一名之立 旬月踯躅 严复语 甚至 有时不得不如奈达自己也主张的那样 3 P744 748 借助 注 释 等非翻译手段来传达原文的信息 因此 如果可以说一 切语言的潜在表现力相同 也不能说它们的现实表现力相 同 人类语言的可译性也不是绝对的 有的语言形式表达 的信息 如某些双关语 对联 回文 绕口令等 就几乎不可 译 更别说实现 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了 语言的交际功能是普遍的 但不是万能 翻译作为交 际的工具 更不是万能 四 翻译即交际 的观点 奈达将交际论用于翻译理论 认为 翻译就是交 际 2 P135 正如他曾坚持认为而后又毅然推翻的 翻译即 科学 7 P8 一样 翻译即交际 的论断把问题过于简单化 了 翻译是人类重要的交际活动 或者说是人类交际的途 经 但不是交际的全部 因为翻译这种交际的真正实现有 赖于三大因素 主体 译者 客体 原文 受体 读者或听 者 翻译过程本身只涉及主体和客体两方 前者忠实地将 后者转换成译语 原作是第一信息源 译作是第二信息源 信息的再现有赖于译者的创造性劳动 但信息的交流过 程只有当受体有效地参与之后才能完成 而受体的有效参 与是有条件的 是受自身各种因素 知识 兴趣等 制约的 译者一方面要忠实于原作 对原作负责 另一方面要努力 把原文信息 自然 地传达给相应的读者 向读者负责 而读 者要吸收译文传达的原作信息 也得创造自身的条件 如 培养对该信息的兴趣 了解原作的背景知识等 原作是固 有的 但译者和读者是能动的 两者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奈达 翻译即交际 论似乎认为 只要 在译语中用最切 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读者就理所当然地接受 了信息 交际即告完成 这就把翻译作为交际活动的三元 过程变成了二元过程 也把读者的能动作用从交际过程中 排挤掉了 五 判断翻译的 三性原则 和测定方法 根据 读者反应 论 奈达为翻译定下 三性原则 可懂 性 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又称 三性原则 包含 三因素 读 者对信息理解的正确度 译文的易理解度和译文读者的感 悟度 进而将译文质量论定如下 3 P809 坏好坏 形式对应 保留形式 句法 词类等 但丢失或歪曲原义 动态对等 重构形式以保留原义 增删 改写或歪曲信息 311周开鑫 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尴尬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三性原则 也罢 三因素 也罢 强调的都是对原文的 忠实或 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而测定翻译的主体是一般的 读者而不是通晓双语文化的专家学者 因为奈达称 从某 种意义上说 这好比进行市场调查 测验公众对市场产品 的反应 2 P146 3 P791 意思是 译文应得到普通读者的正确 理解 受到他们的欢迎 将他们感染或打动 听起来很不 错 但笔者认为 精神产品不能一律市场化 有些作品是 不宜比作商品的 圣经 更不宜 因为宗教信仰和爱情一 样 是不能搞市场交易的 这里的问题是 正确理解 如何 认定 谁去认定 中国读者对 红楼梦 理解的正确度尚且 需要红学家来认定 普通英国读者对 红楼梦 英译本理解 的正确度难道不只能由他们的红学家来认定吗 而且由 于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和作品本身的难度 可理解和忠实 也可能存在巨大差异 易理解的译文可能不忠实于原文 忠实于原文的可能不易理解 奈达一方面强调译文的 可 懂性 易理解度 另一方面又要求 对等 反对 改写 改译 和 歪曲 信息 包括原文的风格 两者间可能存在 着深刻的甚至不可调和的矛盾 使这种测定难以实施 六 关于翻译的学科归属 迄今为止 译界对翻译的学科归属持如下观点 翻译 是技术 可以通过训练和实践来习得 这是传统的 较低层 次的定位 翻译是艺术 是一种 再创造 活动 要求灵感 语言天赋和文学才华 这是文艺学派观点 翻译是科学 因 为它以语言知识为依托 而且有规律可循 有技法可依 这 是伴随语言学发展而诞生的新观点 因为语言学译论看重 翻译过程中语义与语法的分析和转换 试图揭示语言的数 理结构并将其用于翻译实践 甚至努力创建机器翻译 人 们一直围绕这三种观点争论不休 未能取得共识 奈达从上世纪40 60年代一直持 翻译是科学 的观 点 提出要系统 全面地建立一门翻译学 但后来又修改了 自己的观点 认为 翻译不仅仅是科学 同时也是一门技 术 艺术 3 P736 再后来在 翻译的理论 一文里干脆回归 传统 重申 翻译是技巧 4 P3 再也没有为 系统 全面地 建立一门翻译学 而努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 奈达对翻译 的认定先 科学 而后 技巧 但从来没有重视翻译的艺术 性并赋予它应有的地位 这不能不算其译论的重大缺陷 奈达观点和主张的改变无疑表现他认识上的摇摆不定 更 说明他对翻译的本质缺乏深刻的理解 笔者认为 作为信息的语际转换活动和人类交际的重 要手段 翻译是以语言为媒质 以语言文化及其他知识为 条件 以语言技巧为基础的创造性劳动 译学包含且要求 高度的知识性 技术性 艺术性和科学性 但它不专属技 术 艺术或者科学 因为它和它们都互不涵盖 更不对应 因而我们不妨认定 翻译是一门极特殊 涉及面极广的交 叉性学科 关于翻译是技术 艺术或科学的争议应该休 止 三 奈达理论尴尬之源 理论源于实践并打上立论者世界观的烙印 奈达译 论的片面性来自其实践及思想的片面性 1 奈达译论的语言文化基础是西方同族语言和圣经 文化 其所接触和使用的语言文化之间差异较之于东方语 言文化相对较小 其间的 偶合 并行 成分相对较多 空 缺 冲突 的因素也相对较少 这就为他的 对等 论留下 了空间 2 奈达译论的实践基础是 圣经 翻译 正如谭载喜指 出的 奈达本人从未主笔翻译过大型作品 2 129 只是作 为 圣经 研究专家组织和指导了几个大型的 圣经 翻译和 修订项目 奈达本人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曾任教会牧师并 主持美国 圣公会 工作 他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献给了圣 经文化的普及和基督教的传播 他事译的宗旨是完成神 圣的宗教使命 把上帝的声音原原本本 不折不扣地传达 给上帝的子民 上帝是万能的 上帝的信息也是万能的 上 帝的子民及其语言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 他的 语言共性 论 一切信息可译 论 读者反应 论 以及整个 动态对 等 论大概都源于此 3 奈达译论的学术基础是语言学以及相关的符号学 信息论 交际论等 因为他在追求神学研究的同时 还长期 从事这些领域的研究 由于这些学科发展很快 且只有数 十年历史 本身有许多问题尚处在探索过程中 并未真正 解决 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 巴别塔 状态 奈达匆匆忙忙 将这些 学 和 论 用于翻译 造成了其译论的 巴别塔 状 态 可以说 奈达译论的矛盾反映了宗教和现实的矛盾 也 反映了语言学 符号学 信息论 交际论等自身的一些矛盾 综上而论 奈达的译论属于一种偏激的语言学译论 由于奈达把本应柔性的原则刚性化 把本是相对的概念绝 对化 把本该辩证的方法僵硬化 使其译论带上了明显的 偏向性 这种 非中立性 译论也许适用于 圣经 翻译 但 不具普遍的指导意义 难以传为不朽 参考文献 1 Nida Eugene A 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E J Brill 1969 2 谭载喜 翻译学 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 3 申雨平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C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 2004 4 辜正坤 史忠义 国际翻译学新探 C 天津 百花文 艺出版社 2006 5 Quirk Randolph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 anguage M New Yor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