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与日本柔道文化内涵的比较.doc_第1页
中国武术与日本柔道文化内涵的比较.doc_第2页
中国武术与日本柔道文化内涵的比较.doc_第3页
中国武术与日本柔道文化内涵的比较.doc_第4页
中国武术与日本柔道文化内涵的比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武术与日本柔道文化内涵的比较 中国武术、日本柔道两种体育项目都来之东方,它们是东方文化的一类,也是古老东方文化的结晶。它们出自不同的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文化的差异,其中蕴含的精神也有所不同,但是从发展以及文化交流上看,其精神文化内涵却又有诸多的相融性。一、中国武术与日本柔道文化内涵的差异性。 发展史的不同之处。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活动,原始人类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生存,为了获得食物和保护自己,必须同各种野兽进行殊死的搏斗1王军关于中国武术文化形态及演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1 1741 176.,在漫长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原始人创造和使用了各种简陋的武器,如石锤、燧石尖嘴凿以及用石器刮削过的棍棒等,去战胜各种凶猛的野兽,狩猎就成为生存和生活必需的生产活动。在狩猎过程中,人们逐步获得使用武器的方法和掌握格斗的实践技能,尽管它是在原始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是非常低级的,但却是武术技术的萌芽。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制,部落之间为争抢劳动果实经常发生战争,使用武力就成为掠夺与反掠夺、侵犯与自卫双方采用的主要手段。手中的武器随着作战的需要不断改进;战场上搏斗、格杀的经验得以总结,对战斗中比较实用和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人们反复模仿、习练和传授;于是,专门用于杀人的兵器开始从原始的生产工具中分离出来,战斗需要的格斗技术也逐渐从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通过频繁的战争实践而发展成为独立的技术体系。武术正是在这个重要的转变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因此,可以说武术与战争紧密相连,结伴共生。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武术的内容、表现形式及社会作用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改变,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逐渐形成技术体系。商周时代,剧烈的军事斗争使武器由简单到复杂、多样,攻防技术也不断发展,攻防技术内容在不断丰富。由于冶铜业的出现,兵器得到改良,使用兵器的方法也不断改进,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武术被列入教育内容,为后来的武术套路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雄图霸,战争频繁,军事训练受到重视,武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秦汉时期,武术的军事功能逐步向多功能方向发展,近似套路形式的兵器舞相继出现。唐朝时期,由于始行武举制,用考试的办法选用武勇人才,推动了民间和官方的练武活动,尚武之风盛行,大大提高了武术的社会地位2刘景堂论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J】_中国成人教育,2005(8):5758.3川村祯三:柔道和摔跤,日本体育科学,1980,9.4王跃,等编:柔道技术与竞赛,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5醍醐敏郎著,李立红等译:柔道教程,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年6翁信辉:日本柔道现代化改革指导思想与方法的研究,体育科学研究,20037 井上光贞,等著:新详说日本史,山川出版社,1990年.8张桂铭 传统武术国际化发展辨析【J】 搏击武术科学,2005(1) 。然而,到了宋、元、明、清时期,统治者逐渐限制武术活动,使唐代形成的尚武之风日渐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这是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标志武术走进亚运会。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柔道:即柔道是以心身之最善活用为信条之道。柔道诞生于日本,它在日本开展得极其广泛,因此日本素有“柔道王国”之称。柔道是由柔术演变发展而来的。柔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日本战国时期开始盛行,当时的武士们将空手格斗技术称为柔术,最初除了被称为柔术之外,还被称为其他的诸如柔、和、体术等不同的名称。在古事记的比力气与日本书记中均记载了野见宿弥以“角力”杀了当麻蹴速的故事,表明了当时柔道与相扑存在的事实。柔术在江户时期发展很快,流派多达160个之多。最早有关的柔术流派有竹内中务大夫久盛创始的竹内派,随后是荒木派、梦想派、志刚派、关口新心派等,幕府末期更萌生涉J Ul派、起倒派、扬心派、假 tL,派、天神真杨派等不少流派,并各设道场教导门生。到了德川泰平时代,由于社会安定,柔术逐渐失去了以往作为取胜手段的意义,柔术以锻炼技能,同时修练心性,以重视武士人格为目标。从德川时代到明治时代,随着西洋文明的大量渗入,政府颁布了“废刀令”,柔术一曾被取缔,柔术家沦落街头以卖艺为生,柔术日渐衰落,练习柔道的人也越来越少。直至十九世纪中叶,曾任东京高等师范学院校长的教育家嘉纳治五郎先生经过对各种柔术流派的研究,博采众家之长,在1882年(明治15)创立了以投技、固技和当身技为主,以胜负、体育、修心为目的的新柔术柔道。嘉纳治五郎还在东京下谷北稻荷町永昌寺开设讲授柔道的场馆,因而他创建的柔道也被称为讲道馆柔道。嘉纳治五郎认为,所谓柔道“乃最有效地使用身心力量之道,凭借攻防训练来磨练人的身心,领略其道之精髓”。柔道不是单纯比胜负的体育,而是通过柔道修身养性,造就人才。嘉纳治五郎开办柔道讲道馆初期,仅有九个门生和一间十二个榻榻米大的书院,然而经过短短三年的努力,讲道馆在1885年(明治18)的警视厅武术大赛中以压倒性的分数大胜实力强劲的户冢派,因而名声大振,得到了柔道界的认可,迈出了飞越性的一步。在此期间,嘉纳治五郎创造和设计了“以柔克刚”等新的技术、构建了柔道“精力善用,自他共荣”的原理,制定了柔道段位晋升的制度,初步制定了一套柔道比赛的裁判规则,完善了讲道馆的组织体系,这些举措使柔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使得日本国内的文化及其混乱,柔道也没能幸免,1945年(昭和20)10月,学校禁止练习柔道,五年的时间学校柔道遭到了禁止,这对日本柔道界打击很大。1946年(昭和21)1O月, 日本武德会遭到解散,直到嘉纳治五郎的次子嘉纳履正先生担任讲道馆的第三任馆长后,柔道运动开始逐渐复苏,深爱柔道的人士又聚集在一起练习柔道,开始复兴日本的柔道运动。尤其是警界,更是不断进行柔道的练习,使得沉寂已久的日本柔道再度展现雄风,为今日的蓬勃发展的奠定了基础。1948年(昭和23) 日本再度恢复全国性的柔道锦标赛、全国警官柔道大赛,并成立了欧洲柔道联盟。1949 (昭和24)年成立全日本柔道联盟,每年举办全日本锦标赛、全日本东西对抗赛。到了1950 (昭和25)年,日本各级各类学校恢复了柔道课的体育教育课程,将柔道作为中、小学男生的必修课,大专以上学校男生的选修课。每所学校均设有柔道场,聘有专职教师,负责学校的柔道教学和训练。为推动柔道运动在全世界开展,日本每年还向国外派出大的柔道教师奔赴各国传授柔道。1951 (昭和26)年,在全国高中体育联盟设置柔道部,且成立全日本学生柔道联盟,举行全国性的竞赛活动,使柔道再现战前的蓬勃盛况。精神内涵的不同之处。中华武术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具教育华夏子孙后代的有效途径。文以心评,武以德显。也有人说武术有其他项目无可比拟的优势,是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技击,更在于武德。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历来以“尚武崇德”作为其传承的基本原则之一。通过习武可以培育学生养成坚毅、果敢、豁达和尚武崇德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武坛的缩影。周易象传中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正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精神。“尚武”能培育“自强不息”的精神。武术谚语有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皆说明了练武要能经受寒暑的考验,以磨炼意志。特别是武术基本功练习,动作单调很易使人乏味,但这其实是对锲而不舍意志品质的培养。习武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经受身体上的痛苦和意志上的考验。尚武者在坚持不懈的武术锻炼中,体魄不断强健,攻防技能不断提高,意志品质不断得到磨练,这是“自强不息”精神赖以存在的基础。强健的体魄可以提高生存能力,防身制敌技能可以保护自己。这种战胜恶劣环境和对手的体验,能逐步使尚武者养成见恶不畏、见强不惧、勇于拼搏的良好意志品质,这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崇德”能培养“厚德载物”的气度。武术传习中,强调武德教育,要求习武者讲手德、口德和公德。手德即较技时不以武力伤人,就是对坏人,也以擒拿、点穴等法制服敌人为尚;口德即不出言不逊用语言伤人;公德即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不做扰乱社会治安的事。另外,在武德修养中还有明确提出的“五不传”的要求:“不传人品不端者,不传无恒心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心险好斗者,不传轻浮外露者“。这些崇尚道德的修养,能逐步使习武者养成与人友善、淳厚处世、宽以待人的气度,这正是“厚德载物”的具体体现。我们今天要把习武同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扬祖国的灿烂文化,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联系起来,尤其要培养青少年一代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提高对民族的自信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要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尊老爱幼、尊师重道、乐于助人;更要通过习武来磨炼新生代的德、勇、智、恒的坚定意志。武术虽然起源于搏杀,但其修炼过程却是在壮内强外的基础上,再掌握技击技能,而有些武术的宗旨就是“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已从过去的搏杀技术逐渐向健身方向发展,并作为一种体育运动方式而固化下来。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武术在调节人的身心健康方面具有其他体育项目无法代替的作用。武术的颐养身心价值已成为中华武术熠熠生辉和广为流传的基础,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特有健身文化。武术健身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这是高于其它体育项目健身效应的关键所在。主要在于,武术合理解决了掌握技击技能与健身壮体并存的关系,合理解决了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另外,武术与中医同在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区域内发展,宏大、缜密的中国医学理论对武术的发展影响深远。“拳起于易,理成于医”这句武术谚语是对这种影响的精辟概括。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的“精气神学说、络学说”,以及“辨证施治、整体施治”原则和“伤科”等对武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使武术把医学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来。武术各门派的点穴、针灸、按摩、推拿、正骨等技术,都是中医在武术中的发展运用。武术运动对一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其原理是武术能激发患者的内在恢复机制,从而不治而愈,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内功以及内功拳等对一些身心病症的显著疗效作用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多数人处于工作和生活的高压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越来越多。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健身养生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也就越来越得到了体现。武术锻炼方便、经济,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俗称“拳打卧牛之地”;另外,武术流派、项目众多,不同的拳种有不同的身心锻炼价值,这就为不同群体选择不同的练习内容创造了条件,可因人而宜。武术的这一特点也是其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优势。柔道运动宗旨:锻炼身体, 强健体魄, 修心养性,陶冶情操,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高尚的运动道德和互助友爱之精神。现代柔道技术是“以柔克刚, 刚中有柔,柔刚相济”为基本原理。以柔克刚,即顺应对手之力另加以“以柔制胜”,但柔不一定能制刚也。刚也不一定能制柔。刚柔相争,双方斗争的胜负寄托于推移变化运用之技巧。,柔道之所以叫柔就是柔术加上道德之道,生存之道而得名了,柔术之所以能够称道,小泉八云先生曾作精辟的叙述: “柔术的真正奇妙之处,并不是那些专家的最高的技巧,而是那全部技术所表现出来的东方思想,永不以力抗敌,完全用他自己的气力那就是用他自己的努力,东方人的心思,却在奇妙的曲线和圆锥上。这是何等的理智,柔术远超乎防御科学之上,它是一种哲学的定则,一种伦理的定则,而最重要的,它是一种种族天性的表现,为那些梦想在东方扩张势力的列强所没有清楚觉得的。” 东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平衡对自然充满高昂的情趣。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融合的独特自然观和民族文化。正是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柔道的修行就更显得非常这之重要,即使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也格外强调柔道的修行。柔道修行的目的是锻炼自己的身心,能够在生活中活学活用。它的修炼是用攻击、防御等格斗的练习方法来锻炼修行身体与精神两方面,使自己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嘉纳治五郎说过“柔道是以有效的使用肉体和精神的力量为目标。透过攻守精神和肉体的训练以明白生命的意义。令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柔道的精神在于自律,所谓“精力善用, 自他共荣” ,是基本涵养也是终极目标,包含对武德的体会。在适当的时机使用适当的力,达成目的即为“精力善用” ,与自己的对手分享练习的成效,互相砥砺,互相成长是“自他共荣”。柔道是一种很特别的运动,有上百个招式,它分为摔倒法、地上法、绞技法及关节法等,变化极强,对运动员在精神上要求较高以自他共荣为终极目标。在体育方面可与对手公平竞技,也可以用作自卫之术,柔道练习者必须活用自己的精神和身体,使练习者养成不骄不躁的作风, 同时产生坚定信念、吃苦耐劳,而达到拥有仁、义、礼的风范,且可养成乘机而行, 当机立断的作风,达到修得完美人格。二、中国武术与日本柔道文化内涵的相融性。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对许多亚洲古代乃至当代搏击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柔道运动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中国武术、日本柔术和中国古代传统摔跤与柔道运动的关系,对于讨论现代柔道运动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民族接受中国武术的姿态是主动和开放的。早在盛唐时期,时称“唐手”的中国拳术就已传人日本,在之后的数百年中,中国拳师赴日本传授中国武术的活动从未间断。时至明朝末年,少林寺弟子陈元赞东渡日本传授中国拳术,随学者,影响力越来越大,最终出现了以习练中国拳术为傲的“尚武”景象,陈元斌也由此在日本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武术大家。与此同时,也有日本学者借到中国境内学习中医之机,向中国武术家求教中国拳术,不仅学会了中医,还掌握了许多中国拳术知识,为其时日本柔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至此,经过陈元赞的辛勤传授和其弟子们的宣传、推广,以及日本学者到中国境内的主动交流,柔术在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