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高效测评卷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1页
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高效测评卷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2页
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高效测评卷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3页
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高效测评卷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4页
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高效测评卷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一轮总复习新课标历史高效测评卷: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力卷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安徽蚌埠质检)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解析: 经济民族主义指通过政府的政策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与此相符的是b项。其他三项都与经济民族主义的概念不符。答案:b2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有人哀叹:“世界末日已经来临。”这是因为()危机的规模空前大危机持续的时间相当长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大危机使社会动荡不安a b c 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是由此造成的影响,都符合要求。答案:c3(2012江苏徐州模拟)1933年4月上海大公报(右图)报道:“自日本放弃金本位后,积极倾销日货。至各国大起反感,抵制日货者达二十七国。”从这条新闻得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b经济危机导致国际关系恶化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形成d日本的贸易政策引发了经济危机解析:注意本题的时间是“1933年”。由此可知“日本放弃金本位”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手段和方式,由此引发别国的反对。故正确的结论应该是b项。 a、c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则颠倒了因果关系。答案:b4(2012河南信阳模拟)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罗斯福采取了()a整顿银行,统制货币 b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c调节农业生产d降低生活用品价格解析:罗斯福新政中通过“以工代赈”缓解失业压力,使失业人数大量下降,最低工资标准等规定保障了工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答案:b5194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1946年政府将800家公司收归国有;1947年政府在电力、航空、电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这表明()a英国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b英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英国病”c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d社会主义在西方建立起来解析:二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答案:c6“据欧盟统计局统计,芬兰对工薪者征收的所得税,加上雇主为雇员缴纳的社会保险金,在2001年占到工薪者工作收入的44.2%,在欧盟国家中仅次于瑞典。统计显示,芬兰的各种税收加在一起,在2001年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6%,比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这则材料说明的是()a福利国家的高福利是建立在高税收基础之上的b福利国家因财政负担加重而竞争力下降c福利过度发展,会使人们懒惰成性,不利于社会的发展d福利国家鉴于开支巨大,纷纷放弃福利制度解析:从四个选项的内容看,a、b、c三个选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但是能够从材料中得到体现的只有a项。答案:a7全球通史在描述人类尝试的某一政策时写道:该政策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特征是强行征收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须的剩余农产品。”这一政策是()a赎买份地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解析:本题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征,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题干中的“国有化”、“强行征收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须的剩余农产品”,即计划、余粮收集制等,因此,这一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项正确。赎买份地政策是俄国农奴制改革;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的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答案:b8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c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解析:从题目叙述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当时列宁采取了新经济政策,再结合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答案:b9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中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解析:1921年3月,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答案:b10下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其中导致19211925年粮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d农业集体化政策解析:从图片信息可以看出,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这是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新经济政策自1921年开始实行。答案:b1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处于严重的经济、社会、精神道德和政治危机之中3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被社会上很多人视为期盼已久的事情。”这里提到的“3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a彻底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c改革的重点放在了轻工业方面d在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解析:由题干中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30年前”可知材料中所提到的改革是指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赫鲁晓夫改革。回忆教材知识可知a、b、c三项说法明显错误,只有d项符合题意。答案:d12苏联笑话:戈尔巴乔夫颁布限酒令后,想要买到酒只能在指定销售处排长队来买。一个莫斯科人排队排得不耐烦了,就嚷道:“我要到克里姆林宫把戈尔巴乔夫干掉。”然后转身离去。一会儿他又回来了,旁边人问他:“已经干掉了吗?”他说:“干什么干啊!那里的队比这里还长。”该则笑话说明了()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很不成功,引起人民不满戈尔巴乔夫改革使社会动荡,社会矛盾激化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深远影响a bc d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造成苏联解体,结合笑话及所学知识可知的表述正确,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排除。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13题16分,第14题24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8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材料二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材料三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列宁材料四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经济政策是为了应付什么问题而实行的?这一政策是由哪位领导人提出的?这一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政策?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什么制度?农民反对的这一制度后来被什么制度取代?(4分)(3)材料三中所指的“经济政策”后来被哪种经济政策取代?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4)材料四中提到“苏联的办法”,其基本做法如何?这样的办法是哪位领导人提出的?(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和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1)问较为简单,依据材料中“抛弃了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等信息即可得出经济政策是为了应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2)问根据材料中农民对苏维埃的不满和余粮征集额的增加等信息可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他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3)问先明确后来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再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21年春天”即可作答;第(4)问需要高度概括材料,提炼出关键信息,注意语言的简练。答案:(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4分)(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粮食税。(4分)(3)新经济政策。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4分)(4)剥夺农业,发展工业。斯大林。(4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十月革命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三段式:军事(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郑异凡斯大林模式的来龙去脉材料二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注:“一五”计划时期农业产值为负增长。材料三由于斯大林在五年计划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所以这时期的问题和缺陷也很少受到强烈的反对,等到前两个五年计划完成时,斯大林模式也就在现实层面逐渐形成并巩固下来了。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材料四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艰苦探索,作出了种种巨大努力,其间也取得了不少调整和局部改革的重大成就,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严格说来,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最终都没有摆脱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窠臼。只是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峰回路转,找到正确途径,把中国建设的列车开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车道。马龙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联)在三个不同时期分别实行的农业政策或者措施。(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新”有何表现。这对新中国初期的政策有何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在现实层面逐渐形成并巩固下来”后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6分)(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人最终是如何“摆脱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窠臼”的?(4分)(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关注哪些问题?(2分)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个阶段的农业政策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概括答案;第二小问,根据第一问答案并联系新中国初期的经济政策即可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抓住统计图中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即可得出答案。第(4)问,概括我国新时期经济、政治改革的内容即可。第(5)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政策或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余粮征集制;新经济政策时期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的余粮;斯大林时期农业全盘集体化。(6分)(2)表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影响:19491952年,新中国采取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成功恢复发展了经济。(6分)(3)成就: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