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线措施1.doc_第1页
架线措施1.doc_第2页
架线措施1.doc_第3页
架线措施1.doc_第4页
架线措施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5千伏林峡输电线工程架线工程技术措施 批准: 审核:编制:江山电力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二九年十月 目 录 第一章 概况第二章 放线前的准备工作第三章 放线第四章 导线、避雷线的修补和连接第五章 紧线前的准备工作第六章 施工弧垂的要求和弛度观测方法第七章 紧线第八章 附件安装第 一 章 概 况一 工程概况:1、线路路径本工程由凤林变出线1#塔到原35kV峡石变出36#37#间终端塔止,架空线路亘长6.872公里,航距6.753公里,架空地线长度3.342公里。单回路架设,导线型号为LGJX-240/30,安全系数2.5。共设自立塔26基,其中耐张塔5个,平均耐张档长越1.3744公里,最大耐张段长3.067千米,平均档距264米,最大档距432米。直线塔21基。 二 耐张段一览表 序 号耐 张 段 起 讫 塔 号耐 张 段 长 度(M)代 表 档 距(M)11号至2号27522722号至14号3067312314号至24号2769295424号至26号624313526号至27号137137 三、相位连接本工程线路属新建性质,新架线路的相位要求与35KV峡石输电线的相位一致。凤 A林 B 27# 变 C 四、导地线和防震锤型号项目导线地线导线型号LGJXX-240/30GJX-50(1*7)防震锤型号FDZ-4FDZ-1T五、防震锤安装只数: 安 安装位置装数塔号 量导线地线小号侧/每相大号侧/每相小号侧/每相大号侧/每相1#/1/12#11113#1/124#12225#21216#/7#11128#11219#111110#121211#222212#212113#111114#12115#2116#1117#1118#1119#1120#1121#1122#1123#1124#1125#1126#1127#11六、防震锤安装距离:(M)导线(M)地线(M)1.27、1.28、1.29、1.17062第 二 章 放 线 前 的 准 备 工 作1 架线前应对基础复土及杆塔逐基检查,杆塔应正直、螺栓紧固,构件应齐全等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凡影响架线或架线后无法处理的缺陷必须在架线前处理完毕。2 施工负责人应全面了解架线段内的现场地形,交叉跨越,牵引紧线场地,确定具体的施工方案的人员组织分配,并向全体施工人员明确交代任务、措施、安全质量。3 跨越公路、电力线及重要通讯时,事先应与被跨越方联系,商定方案,并严格执行。对低压线、广播线不得擅自剪断。4 跨越电力线施工时,严禁带电作业,事先应办停电手续。对10KV及以上电力线必须填写停电工作票,明确停电范围、时间、安全措施、停电联系人。现场未获得停电联系通知,严禁进行工作。工作段两侧应认真作好停电、验电及三相短路接地工作,切勿马虎。工作结束后,应及时作好复电手续。5 对施工有影响或交叉跨越距离不足的树木应砍伐。山区通道宽度:杆塔附近应大于二边线宽度,档距中间在不影响施工及距离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只要满足放线即可。对下列情况如不妨碍架线施工可不砍伐:(1) 树木自然生长高度不超过2米;(2) 导线与树木(考虑自然生长高度)之间距离(包括垂直距离与风偏距离)不小于4米(施工时应考虑5.5米以上);(3) 导线与果树、经济作物间垂直距离不小于3米(施工时应考虑在4.5米以上);6 架线材料与工具事先应详细检查:(1) 每盘导地线长度、放置地点是否与布计划相同,如出入较大须与公司联系处理,同一耐张段内导、地线,股数、线径,捻转方向应一致。(2) 金具规格是否符合设计图纸,有否锈蚀变形,若局部碰损剥落或缺锌者,应除锈后,补刷红丹漆和灰漆。(3) 架线工具,如钢丝绳、蛇皮套,起动滑车,放线滑车,双钩、机动绞磨。导、地线卡具等必须灵活可靠,无缺陷。通讯用的对讲机性能应良好,不可靠者应及时修理或更换。(4) 附件安装工器具准备情况;(5) 放线滑车应符和下列要求:A 轮槽尺寸及所用材料应分别与导线和避雷线相适应,以保证导线、地线通过时不被磨损。B 轮槽底部的轮径不宜小于导线、避雷线直径的15倍。C 对于严重上扬,垂直档距甚大需要过接头的放线滑车应进行验算,必要时应采用特制的结构。D 滑车应采用滑动轴承,以保证转动灵活。7 绝缘子应用5000V摇表,逐个检查,其值不小于500兆欧,使用时应擦刷干净,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直线瓷瓶、耐张瓷瓶必须按设计规定安装串数和片数,(2) 瓷瓶表面应光滑,无裂纹、掉渣、破损、斑点、烧痕气疤及瓷釉烧坏等缺陷。(3) 铁件与瓷件粘紧密,球头无松动、歪斜、弯曲、生锈、弹簧销镀锌良好,弹力合适,生锈者调换。8 线路跨越公路、电力线、通讯线、房屋须搭设跨越架时,应事先与被跨越方联系。跨越电力线应停电作业,低压线取得主管供电部门同意,办好停电手续,作好护线措施,可不搭跨越架。9 跨越架采用无缝钢管搭设,架设根据被跨越物的宽度和重要性,确定单面或双面跨越架。10、主要公路、二级以上通讯线及商议停电时间不允许太长的电力线,应搭设跨越架,其要求要安全、牢固。 (1)跨越架与交跨物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单位:米)被 跨 越 物220kV 电力线公 路10KV、35KV电 力 线低压线二、三级通讯线最小垂直距离461.511最小水平距离5路边1.520.60.6跨越架与避雷针的垂直距离/0.5/ (2)跨越架宽度由相邻两基杆型式和相互交角而定,跨越架宽度应保证导线在紧线过程中自由落下时,不落在架的外面为原则,其计算公式为:L=D+4/SIN A,式中:D为线路宽度,A为交叉角。 (3)跨越架的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种,根据不同的场合分别采用。 A跨越主要公路和铁路,用无接头的双面封顶构架。 B跨越一般公路和主要通讯线用带拉线或撑杆的双面封顶跨越架。C跨越一般通讯线用撑杆单面跨越。(4)搭跨越架时,要求钢管各立柱间距不大于2.0米,大横杆间距不大于1.2米,小横杆间距不大于(1.5米),钢管杆底部应设置金属底座或垫木,并绑扫地杆。(5)拆除跨越架时,应由上至下逐根拆除,拆除带电线路的跨越架时仍要停电作业。(6)若用钢管搭的跨越架与导线接触的顶面钢管应用毛竹衬垫,以防导线与钢管接触而产生磨损。11为了抵消紧线时导线、避雷线产生的拉力,以减轻杆塔的承受力,对承受导线、避雷线紧线拉力的杆塔都应安装临时拉线。临时拉线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 放线前应将所有杆塔调正,并安装好杆塔的所有拉线。对所有耐张杆塔均安装紧线的临时拉线,转角杆塔还应增设内角临时拉线。临时拉线应安装在杆塔受力的反方向侧。(2) 临时拉线对地夹角一般不宜大于45度。(3) 临时拉线的上端应固定在紧靠挂点的主材上,还必须用麻袋布或木棍衬垫,以防止钢丝绳卡伤,角钢掉锌。(4) 每条导线或每条避雷线应设置一条临时拉线,导线的临时拉线用11钢丝绳;地线的临时拉线用9.3钢丝绳。(5) 根据临时拉线设置地点的土壤类别及受力大小,临时拉线可使用地锚或桩锚。第 三 章 放 线1. 线盘放置地点,展放方向要求,须按放线计划进行。如控制桩号同实际有较大出入或导地线接头于重要跨越档时,应调运处理。2放线方法以机械牵引为好,牵引力一般为2.02.5吨左右。若地形和交通允许应尽量整轴运输,以提高导线质量,展放牵引力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展放钢丝绳要求尽量符合导地线地面的投影直线。(2) 穿越障碍物,特别是电力线,应采取有效措施,严防弹跳、触地磨损跨越物。(3) 牵引钢丝绳与导线的联接,应符合强度要求,并使其顺利通过放线滑车。蛇皮套在导线上固定后端部必须用12#铁丝绑扎1520卷。3同一基杆塔放线滑车夹板长度应一样(特别是观测档),转动灵活,无卡边情况。4放线开始前,现场负责人应向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5展放导线,线盘应由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严防产生打金钩、松股现象。操作人员不得站在线圈内,应专人传递信号。6导地线展放时,应仔细检查导地线质量,如发现腐损断股须处理的,应用黑胶布或白胶布(白布)做好记录,并用铁丝扎牢固,以便导地线处理或压接。7妨碍放线的树木,征得当地同意后及时砍掉,导线通过岩石、桥梁、屋脊等硬物时,须用树木等软衬垫,以免磨损导线。8护线人员坚守工作岗位,负责传递信号人员应选择适当的地点,便于前后看望,发现异常情况,迅速传递信号,并注意以下几点:(1) 随带麻绳、木棍、腰绳牵引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导地线动向,发现问题及时处理。(2) 在放线过程中,如线被卡住,监护人员应在线弯的外侧用大绳或撬棍进行处理,不得用人推拉。(3) 人力放线时,必须有专人负责领线,严格注意线别相位,切勿相互交叉缠绕,穿过滑车时,也应分清线别相位。9. 未搭设跨越架的通讯线、电力线,放线时应邀请所属单位,派人协助监护,做好安全工作和护线工作,对电力线应办好停电手续,做好三相短路接地。10 放线通过公路时,必须确定专人监护来往车辆,防止车辆碰损导线、损坏导线。11 压接管通过滑车时,牵引速度应放慢,如卡住需上杆处理时,必须注意安全。12 所有跨越架处,都应有专人监护,导地线展放完毕后,必须进行一次全面查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向施工负责人汇报。13 当线盘导线或避雷线放至只剩510圈时,线盘人员发出暂停放线信号,这时由线盘人员转动线盘,将余线放完。第 四 章 导 线、避 雷 线 的 修 补 和 连 接 导线和避雷线展放完毕,发现磨损、断股等缺陷,应按以下规定处理。1导线在同一截面的损伤同时,符合下述两种情况时,可采取将棱角、毛刺修光处理:(1) 铝单股损伤深度不小于直径的1/2;(2) 钢芯铝绞线损坏面积为导电部门总截面积的5%及以下,且强度损失小于4%;2导线损坏在下列范围内时,允许缠绕或以修补金具补修处理。(1) 导线在同一处损伤程度已经超过第一条规定,但因损伤导致强度损失不超过总拉断的5%,且截面损失又不超过总导电部分截面积的7%时,可以缠绕或修补予绞丝处理。(2) 导线在同一处损伤的强度损失已经超过总拉断力的5%,但不足17%,且截面积损伤也不超过导电部分截面积的25%时,可以以修补管修补。3导线损坏情况达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锯断重新接头:(1) 钢芯铝绞线的钢芯断股;(2) 导线损伤的强度和损伤的截面积超过修补管规定时。(3) 连续损伤的截面积和损失强度在允许补修范围内,但其损伤长度已超出一个补修金具的长度。(4) 金钩、破股已使钢芯内层线股形成无法修复的永久变形。4作为避雷线的钢绞线,其损伤按下表标准进行处理:钢绞线损伤处理标准钢绞线股数以镀锌铁丝缠绕以修补金具补修锯断接头7断一股断二股以上19断一股断二股断三股以上5采用线股缠绕或补修金具补线时,导线损伤部分应位于缠绕束或补修金具两端30毫米以内。6不同金属、不同规格、不同绞制方向的导线或避雷线严禁在一个耐张段内连接。7导线或避雷线的连接部分不得有线股缠绕不良、断股、缺股等缺陷。切割导线铝股时严禁伤及钢芯。连接后,管口附近的线股不应有明显的松股或超过缠绕处理标准损伤。8导线、避雷线的连接工作必须由经过培训并考试合格的人员担任。连续完成并经自检合格后,应在连接管上打操作人员的代号钢印。9连接前,必须将导线或避雷线连接部位的表面、连接管管壁以及穿管时连接管可能接触到导线、避雷线表面用汽油清洗干净。10采用钳压或液压连接时,对铝连接管、补修管以及连接部位的铝线股,在清洗后涂一层导电膏,然后保留导电膏进行压接。11采用液压连接时,在液压前必须复查连接管在线上的位置,保证管端和线上的印记重合。12连接管压后应随即检查其外观质量,并按下述要求处理:(1) 使用精度不低于0.1毫米的游标卡尺,测量压接后的尺寸其误差必须符合有关规定;(2) 飞边、毛刺及表面烧伤应锉平并用砂皮磨光;(3) 弯曲度不得大于2%,超过时应提直,提直后的连接管严禁有裂纹或明显的槌痕;(4) 压接后的连接管表面应涂防锈漆。13在一个档距内,一根导线或避雷线只允许有一个直线连接管及三个补修管。补修管之间,补修管与直线连接管之间及直线连接管(或补修管)与耐张管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5米。直线连接管或补修管金具对悬垂线夹的距离不小于5米。14液压连接的压口位置及操作顺序按下列要求进行连接。 压口数:7 压后尺寸=36压后尺寸允许误差为0.515、直线液压管压接顺序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6地线液压时,相邻两模应重叠58,压后不能有扭曲现象,条压后是正六边形的液压管,压缩后平行对边间的尺寸允许最大值为S=15.68(),但三个对边距只允许一个达最大值,超过规定时应查明原因,割断重接。第 五 章 紧 线 前 的 准 备 工 作1在紧线区间,两端耐张杆塔的临时拉线必须重新调紧一次,以保证杆塔受力后不致变形。2全面检查导线、避雷线的压接的补修质量,确认完全符合规定时方可进行紧线。3在紧线区间内的所有障碍物:如房屋、树木等采取稳妥的措施。4在紧线区间内,通信联系良好,且全部通信人员和护线人员均已就位。5紧线观测弧垂已确定,弧垂观测人员已就位,并做好弧垂观测的准备工作,捆好弧度板。6紧线牵引设备工具等均已备齐,牵引设备已安装就位。第 六 章 施 工 弧 垂 的 要 求 和 弛 度 观 测 方 法观测弧垂时,应符和下列基本要求:1观测弧垂档的选择,应选择档距较大,高差较小的档。耐张段弧垂观测档的数目及位置的选择;耐张段6档及以下时,可靠近中间选择一大档距;耐张段在612档时,可在靠耐张塔两端各选一较大档距;耐张段在12档以上时,可在靠耐张塔两端及中间各选一较大档距。2观测弧垂时的实测温度,应能代表导地线的温度。温度应在观测档内实测。3当有23个测档时,应由挂线端的次序逐档地满足规定的弧垂值。4弧垂允许偏差:110KV为5%,2.5%。5导线或避雷线各相弧垂应力求一致,110KV各相间弧垂的误差不超过2006架线后测量导线对跨越的距离必须符合设计要求。7 观测档的弧垂计算见本页提示,可按下式求得:当悬点高差h10%L时,档距中点的弧垂为f1=L/Ldfd 当悬点高差h10%L时,档距中点的弧垂为:f2= L/Ldfd/cos式中: f1悬点高差h10%L时,档距中点的弧垂(m)f2悬点高差h10%L时, 档距中点的弧垂(m)Ld耐张段的代表档距(m)fd相当于代表档距的导线弧垂(m) h悬点A、B的高差(m)悬挂点高差档距(m)8. 弧垂的观测方法:(1) 等长平行四边形法:按上述公式求出的f1,分别从悬点A、B沿杆塔垂直向下量取f1得A、B处两点,然后将弧垂板分别固定在A、B处,观测人员在杆塔上用眼观看弛度板,形成A、B视线,当导线与A、B视线相切时则停止紧线,这时的观测弧垂即为观测弧垂f1。当采用等长法观测弧垂时,悬挂点高差越大,其观测弧垂的误差就越大,因此,只有当悬点等高或高差小于10%L的情况下,应用等长法观测弧垂,才能保证观测弧垂的精确要求。(2) 用经纬仪在观察档采用档端角度法观察弧垂。第 七 章 紧 线1紧线工作开始前,分工必须明确,施工人员到达现场后,施工负责人必须全面检查以下几点: (1) 现场布置是否符合要求;(2) 紧线塔是否调直,杆塔补强措施有无问题;(3) 临时拉线设置,牵引系统滑车悬挂位置是否符合要求;(4) 电力线停电落实情况,交叉跨越障碍处,通讯联系均无问题后,方可发出讯号开始牵引。紧线次序应从上到下,先紧架空地线,再紧中间导线,后紧边相导线。2根据施工组织班组的实际技术状况,紧线方法采用机动绞磨牵引,单线紧线。3指挥人员与牵引处必须密切联系,开动绞磨人员 必须时刻注意指挥人员信号,集中思想正确操作,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并严防离合器自动脱机和刹车失灵现象而发生跑线。4护线人员到达现场后,在紧线开始前应对所在杆塔前后档的导线进行一次查线。紧线开始后应密切注意观察导地线的牵引情况,以及前后信号情况,发现异常应立即发出停止牵引信号。护线人员应站在便于前后看望的地方,不得站在线路的垂直下方。5紧线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注意以下事项:(1) 指挥人员必须与线路护线人员和弛度观察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弛度观测人员在导地线接近测弛度时,如通讯信号不通,应停止牵引。余线集中处,重要交通要道,交叉跨越物处须派人监护。(2) 导地线离地后,紧线与弛度观测人员应保持密切联系,弛度观测人员在导地线接近观测弛度时,应提早通知紧线塔,减慢牵引速度,防止过牵引发生意外。(3) 压接管通过滑车或跨越架时,应预先采取适当措施,防止被滑车卡住或伤线,如被卡住不能通过时应立即通知停止紧线,然后进行处理。(4) 紧线杆塔包括挂点,应由有经验的技术工负责。临时拉线在紧线过程中,应随时检查调整,防止杆塔倾偏扭。(5) 两档以上观测弛度时,观测人员要密切联系,先看后档弛度,后看前档弛度,前后档弛度观测好后,停止几分钟待导地线稳定。确认无误后再发信号通知划印。如前后观测档弛度计算值有变化,应查明原因,不可随意断线。6弛度达到要求,线紧好后,应通知沿线人员检查压接管所在的位置(不应在重要跨越档内和防震锤距离内),同一档内;有无两个压接管等问题。无上述问题,即进行操作划印、压接线夹工作。当划印好后,应和弛度观测人员联系,检查弛度是否走动,如有变化应重新划印。划印用红铅笔,线上应有明显标记。同一基杆划印工作必须由一人操作,卡线夹采用杆上划印,地面压线夹的方法。导线划印后,应根据耐张瓷瓶串金具实测长度,量出耐张线夹安装位置,作业割线划记,割线要仔细、谨慎,割线尺寸必须反复丈量。7紧线操作时,杆塔上耐张瓷瓶串金具中装有调正板,需装在第二孔,固定孔在瓷瓶串一侧,调正板在挂线孔侧凸肚朝下。8挂线前应对绝缘子串,牵引钢丝绳连接,临时拉线锚桩等受力工具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挂线。挂线时,为防止绝缘子串发生弯曲,应用绳索控制,绝缘子开口方向一律朝下。9挂线时,应尽量减少过牵引距离,防止杆塔倾斜。横担变形,过牵引距离一般不超过200250。10挂线点,松动绞磨时,必须有专人监护杆塔和横担的变形情况,及时调整临时拉线和永久拉线。调正时,两者要密切配合,使杆塔和横担保持正直,身部不得向内角倾斜。11线挂好后,应通知弛度观测人员和护线人员,检查弛度情况,误差不大于用调正板调正,误差很大时应返工。12一侧导地线紧好后,另一侧未紧时,严禁松动临时拉线。并考虑天气影响,气温变化,对临时拉线锚桩要适当加固,双钩要封死,并有防止自动转动的措施。第 八 章 附 件 安 装1附件安装必须在紧线工程结束后进行,一般在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