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动机的性质与相关概念.doc_第1页
第十二章动机的性质与相关概念.doc_第2页
第十二章动机的性质与相关概念.doc_第3页
第十二章动机的性质与相关概念.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動機的性質與相關概念第一節 動機的性質與相關概念一、 動機的性質i. 心理學研究的主題:1. 行為與心理歷程。1、 外顯的或內隱的各種活動。2. 動機與行為和心理歷程是相對的概念。1、 動機則是促使個體從事各種活動的內在原因。ii. 對動機的界說:1. 引起個體活動。2. 維持已引起的活動。3. 促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作用。iii. 對動機界說之涵義有以下四要點:1. 活動指的是行為活動,動機本身不屬於行為活動,動機只是一種促動行為活動的內在作用。2. 動機具有內在的促進作用,且在促動之後,對個體行為活動另有導向作用與維持作用。3. 動機是行為的原因,個體某種行為活動所持續的時間,可久可暫,視是否達到目的使動機獲得滿足而定。4. 動機雖視為行為發生的原因,但不屬於自變項,也不屬依變項,而是中介變項。二、 與動機有關的幾個概念i. 均衡作用:指個體為了生存適應,在身體上生而具有某些調節機構,能夠自行運作,經常保持某一適於個體生存所需的標準,藉以維持生命,從而發揮其生活上的功能。1. 生理性動機:餓、渴、性。2. 心理性動機:靜極思動。ii. 需求與驅力1. 需求:個體生理上的一種匱乏狀態,如此狀態達到體內均衡作用必須調節的程度,需求就存在。2. 驅力(drive):指個體因生理上失卻均衡作用而產生需求時,為了恢復均衡,補足需求,乃有內在促動力量,迫使個體有所活動。1、 連續作用:體內失衡而生匱乏狀態 需求 驅力 行為。iii. 本能:對個體生而具有,或不學而能的天生性行為的解釋。1. 本能是簡單行為背後動因的一小部分,此一屬於本能的小部分內在動因,不足以拿來解釋人類複雜行為的原因。iv. 誘因(incentive):能夠引起個體動機的外在刺激。1. 正誘因:引起個體趨近或接受並由之獲得滿足的刺激。2. 負誘因:引起個體躲避或逃離,並因避難而感滿足者。三、 動機的複雜性i. 動機的分類:1. 原始性與衍生性2. 生物性與社會性3. 原始性與學得性4. 生理性與心理性ii. 無論採用任何分類方法,都是相當勉強的,因為:1. 沒有一種動機是孤立的。2. 研究動機的目的不同。3. 任何一種行為的背後,都可能蘊藏著多種不同的動機。第二節 生理性動機一、 飢餓動機i. 飢餓的生理因素ii. 人體自行規律有短期與長期兩種;職司飢餓感覺與進食量,以求維持身體需求的均衡。iii. 肥胖的現象及原因1. 文化遺傳因素2. 情緒因素影響3. 外在誘因作用iv. 節食與體重控制二、 性動機i. 人類性驅力的特徵ii. 同性戀三、 母性動機i. 母愛:1. 將母愛視為母親愛護其子女時所表現的一切外顯活動。2. 將母愛視為促使母親表現愛護其子女活動的內在動力。ii. 對母愛天性的說法獲得兩點認識:1. 對多數動物而言,母愛是天性,凡幼稚期較長的動物,設若沒有天性母愛的保護,此動物會絕跡。2. 對人類而言,母愛現象雖存在於多數母子之間,但很難以天性的原則作普遍性解釋。第三節 心理性動機一、 成就動機:個人追求成就的內在動力。i. 指個人追求進步以期達成希望目標的內在動力。ii. 指從事某種工作時,個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心理傾向。iii. 指個人在不順利的情境中,衝破障礙克服困難奮力達成目標的心理傾向。iv. 介紹三種重要動機理論要義:1. 追求成功並避免失敗1、 成就動機高:所懷對成功之希望大於對失敗之恐懼,故選比較困難的工作,以期獲得成功後的快樂。2、 成就動機低:所懷對失敗之恐懼大於成功之希望,故只選輕而易舉的工作,以避免事後失敗的痛苦。2. 追求成長抑追求表現1、 慣設定學習目標:i. 追求工作成功ii. 追求自我成長2、 慣設定表現目標:i. 所追求非真正工作成功ii. 意在藉工作表現博取別人的好評。3. 成功恐懼動機的爭議1、 成功恐懼(消極性的成就動機):指個人對其行為活動獲致成功結果的一種帶有恐懼的消極心態。二、 親和(社會性)動機:個體在社會情境中,對其他人所存有的與之親近的內在需要。i. 個人目標無法達成時,學到求人幫助。ii. 遇到危險情境時,學到求人保護。iii. 對事物不了解時,學到求人教導。三、 權力動機:個體在行為上的所作所為,其背後隱藏著一種內在力量。此內在力量,是起於個人所懷的一種強烈地影響別人或支配別人的慾望所促動。i. 權力動機分為兩種:1. 個人化權力動機:動因為已,行為呈現三種類型1、 愛表現自己,拿別人當假想敵。2、 熱衷追求權力,以手段當目的。3、 視物質條件為最高價值。2. 社會化權力動機:動因為人,行為呈現三類型1、 關心社會。2、 走入社會。3、 以服務為目的。第四節 動機理論一、 動機理論的演變i. 動機理論:心理學家對動機一概念所作的理論性與系統性的解釋。1. 霍爾(行為主義):從個體內在經常維持均衡作用的觀點,對行為動機的解釋,提出驅力減降論,此論的要義有二:1、 個體一切活動皆起因於內在生理需求而生的驅力。2、 個體表現行為時,該行為結果滿足造成驅之需求,使該驅力減降。2. 馬斯洛(人本主義):需求層次論。3. 認知心理學:嘗試以理解的心理歷程,解釋個人自己或別人日常生活中某些複雜行為的動機。4. 兼採社會學習論與認知論的觀點。ii. 動機自我歸因論1. 歸因論:1、 社會心理學家海德倡議。2、 某人為什麼會有那樣的行為?2. 自我歸因論:3. 溫納擴大原來歸因論的觀念,建立一套從個體自身的立場解釋自己的行為的歸因理論。1、 對艾特肯遜動機理論說法的修正。2、 動機非個人性格,只是介於刺激事件與個人處理該事件所表現行為之間的中介作而已。3、 對自己成敗理由的分析時,可能不出以下六方面的歸因:i. 能力ii. 努力iii. 身心狀況(以上三項為內在因素)iv. 工作難度(以下三項為外在因素)v. 運氣vi. 別人反應4. 羅特:倡議的制控信念的概念。1、 制控信念:指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與環境關係的看法。2、 內控:自願承擔責任的看法,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3、 外控:不願承擔責任的看法,個人命運受外因控制。iii. 動機自我效能論適用於解釋具有挑戰性行為動機1. 社會學習論班都拉所提。2. 自我效能論:指個人在目標追求中面臨一項特殊工作時,對該項特殊工作動機之強弱,將決定個人對其自我效能的評估。3. 自信:指個人對自己所作所為之事具有信心,是個人對處理一般事務時的一種積極態度。4. 自我效能:指根據自己以往經驗,對某一特殊工作或事務,經過多次成敗的歷練後,確認自己對處理該項工作,具有高度效能。5. 個人面對某有挑戰性的工作決定是否全力以赴,有兩因素:1、 了解工作的性質。2、 根據經驗衡量自己的實力(自我效能)。6. 正確的自我評估則得自下述四方面的學習:1、 直接經驗2、 間接經驗:經觀察學習與替代學習歷程。3、 書本知識4、 體能訓練iv. 動機的感覺主義1. 適度興奮論:指個體在身心兩方面,各自存有自動保持適度興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