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之路】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演练 生物变异、育种与进化试题.doc_第1页
【状元之路】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演练 生物变异、育种与进化试题.doc_第2页
【状元之路】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演练 生物变异、育种与进化试题.doc_第3页
【状元之路】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演练 生物变异、育种与进化试题.doc_第4页
【状元之路】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演练 生物变异、育种与进化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变异、育种与进化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5分)1(2014浙江卷)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1对等位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b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c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d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片段缺失,个体表现为抗性,那么未缺失部分染色体为显性基因,而由于缺失则另一条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表现出了相应性状,因此a对。答案a2(2014河北石家庄二模)下图为某哺乳动物某个dna分子中控制毛色的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其中、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c基因碱基对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 b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可发生在ab之间c、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属于基因突变d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都是一一对应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的区别及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难度中等。c基因中碱基对缺失,属于基因突变;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a、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不能交叉互换;、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不属于基因,其内部发生碱基对的替换,未改变基因的结构,不属于基因突变;图中a、b、c三个基因共同控制哺乳动物的毛色,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答案d3(2014江苏卷)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b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d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培养出作物新类型解析染色体结构变异有增添、缺失、易位、倒位四种。增添是基因数量增多,而不是基因表达水平提高;染色体缺失,会缺失一些对生命活动必需的基因,大多数基因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染色体易位虽不改变基因数量,但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也会引起性状改变;诱导多倍体,即用秋水仙素处理诱导染色体加倍,如利用不同物种的精卵结合的合子,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培育出作物新类型。答案d4(2014四川卷)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解析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甲、乙两个物种杂交,得到的幼苗丙是异源二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得到的幼苗丁,可能是未加倍的异源二倍体(含18条染色体,不可育),也可能是加倍后的异源四倍体(含36条染色体),所以幼苗丁在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其染色体数目可能是36条或72条,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丁自交产生的戊是可育的异源四倍体,与物种甲和物种乙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属于新物种,d错误。答案b5(2014黑龙江哈三中第三次验收)如图是细胞中所含染色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一条染色体b乙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三条染色体c丙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二倍体,其每个染色体组含三条染色体d丁代表的生物可能是单倍体,其一个染色体组含四条染色体解析甲图代表的生物若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则为二倍体,若是由未受精的配子发育形成的则为单倍体。根据染色体组的定义可知,乙图细胞中应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两条染色体,代表生物若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则为三倍体,若是由未受精的配子发育形成的则为单倍体。同理可知丙图细胞中应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三条染色体,代表生物可能是二倍体,也可能是单倍体。丁图细胞中四条染色体大小形态各不相同,应属于一个染色体组,该细胞若是体细胞,则代表生物为单倍体,该细胞若是生殖细胞,则代表生物为二倍体。答案b6(2014福州质检)团头鲂(2n48)是我国一种名贵淡水鱼类。研究人员用低温处理野生型团头鲂一定数量的次级卵母细胞,使其不分裂出极体(姐妹染色单体已分开);这些次级卵母细胞在室温下最终发育成团头鲂。新培育的团头鲂多数为纯合子,少数为杂合子。新培育的团头鲂()a与野生型团头鲂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4c纯合子的基因型都相同d杂合子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染色体交叉互换解析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变异等知识。难度中等。新培育的团头鲂是由用低温处理次级卵母细胞(染色体数目已减半,只有24条),不分裂出极体(姐妹染色单体已分开)发育而成的个体(染色体数目又加倍,又恢复为48条,为二倍体),其与原来的团头鲂都是二倍体,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新培育的团头鲂体细胞染色体数应为48条;团头鲂有48条染色体,不同的染色体上基因不同,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基因有可能不同,若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不交叉互换,每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一样,新培育的团头鲂应全为纯合子,且纯合子的基因型可能不相同;若染色体交叉互换,则产生杂合子。答案d7(2014福州质检)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妻子染色体正常,丈夫染色体异常如图一所示:九号染色体有一片段易位到七号染色体上(7、9示正常染色体,7和9分别表示异常染色体,减数分裂时7与7、9与9能正常联会及分离)。图二示该家庭遗传系谱及染色体组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夫妇生下相应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子代可能性为1/2b子代相应染色体组成与父亲具有相同缺陷的可能性为1/8c该痴呆患者来自含(7、9)的精子和含(7、9)的卵细胞的结合d若父亲的一个精子含(7、9),则来自同一精原细胞的三个精子为(7、9)、(7、9)、(7、9)解析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异常配子的形成,难度中等。父本染色体组成为(7/7、9/9),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组成分别为(7、9)、(7、9)、(7、9)、(7、9),产生正常雄配子的概率为1/4,母本产生的配子均正常,故生下正常子代的概率是1/4;子代相应染色体组成与父亲具有相同缺陷的可能性为1/4(7、9)(7、9),概率为1/4;该痴呆患者的染色体组成为(7/7,9/9),含有的异常染色体应来自父亲,是染色体组成为(7、9)的精子和染色体组成为(7、9)的卵细胞结合的结果;若父亲一个精子的染色体组成为(7、9),则来自同一精原细胞的另外三个精子染色体组成为(7、9)、(7、9)、(7、9)。答案c8(2014重庆调研)蝴蝶的性别决定为zw型。有一种极为罕见的阴阳蝶,即一半雄性一半雌性的嵌合体,其遗传解释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图可推断,z和w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b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过程、过程表达的基因完全不同c阴阳蝶的出现属于染色体变异,这种变异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d若阴阳蝶能产生配子,则雌配子全部正常,雄配子全部不正常解析本题考查zw型性别决定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z和w染色体上含有与性别决定有关的基因,但也含有控制其他性状的基因;过程表示受精作用,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得以实现,过程、表达的基因有相同部分,如二者都会表达产生呼吸酶;在发育过程中部分细胞丢失染色体w,该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阴阳蝶可产生含有染色体z或w的雌性配子,也可产生含有染色体z的正常雄配子。答案c9(2014北京卷)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解析该生态系统中引入兔病毒,兔病毒对兔种群的抗性进行了选择,a正确;强毒性病毒使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使病毒的寄主减少,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b正确;病毒和兔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中毒性病毒比例提高的同时,兔的抗病毒能力也升高,c错误;病毒的传播需依靠蚊子,所以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媒介作用,d正确。答案c10(2014江苏卷)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解析细菌可通过突变产生耐药性,抗生素通常只起选择作用而不起诱变作用,a错误,b正确;体内是否有免疫球蛋白或是否对新生儿接种疫苗只影响个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与细菌耐药性无关,c、d错误。答案b11(2014安徽马鞍山一模)如图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过程中逐代自交,那么自交代数越多纯合植株的比例越高b与过程的育种原理不同,过程表示单倍体育种c育种过程中需要进行筛选,筛选不会改变任何一个基因的频率d经过和过程培育的品种和甲、乙品种基因型不同,但是仍然属于同一个物种解析由图可知,为杂交育种,为单倍体育种,为基因工程育种,为多倍体育种,为诱变育种。杂合子连续自交,随自交代数的增加,纯合子的比例逐代增加;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筛选过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甲、乙品种为二倍体植物,经过和过程培育的品种为四倍体植物,二倍体植物与四倍体植物杂交后代是三倍体,由于三倍体植物不可育,因此二倍体与四倍体间存在生殖隔离,为不同的物种。答案a14(2014清苑调研)某校共有学生人数1 600人,红绿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6.8%,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则男生中色盲的人数约为()a120 b119c64 d56二、简答题(共45分)12(16分)(2014安徽卷)香味性状是优质水稻品种的重要特性之一。(1)香稻品种甲的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其香味性状的表现是因为_ _,导致香味物质积累。(2)水稻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为选育抗病香稻新品种,进行了一系列杂交实验。其中,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则两个亲代的基因型是_。上述杂交的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_。(3)用纯合无香味植株作母本与香稻品种甲进行杂交,在f1中偶尔发现某一植株具有香味性状。请对此现象给出两种合理的解释:_;_。(4)单倍体育种可缩短育种年限,离体培养的花粉经脱分化形成_,最终发育成单倍体植株,这表明花粉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所需的_。若要获得二倍体植株,应在_时期用秋水仙素进行诱导处理。解析(1)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也可直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性状。从题中可看出香味物质积累应是参与香味物质代谢的某种酶缺失所致。(2)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时,每对相对性状都符合分离定律无香味:有香味3:1,可推知亲本基因型为aaaa,抗病:感病1:1,可推知亲本基因型为bbbb。综合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子代抗病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bb,则子代自交,后代bb的几率为1/21/41/8,子代有关香味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aa:2aa:1aa,自交后,aa的几率为1/21/41/43/8。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aabb)的几率为1/83/83/64。(3)aaaa杂交得到的后代应全为aa,表现为无香味,偶尔发现某一植株具有香味性状,原因可能是母本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由于染色体变异,缺失了a基因,产生了只有一个a基因的雌配子。(4)离体的细胞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花粉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说明其具有全能性,含有该植株所需的全套遗传信息;单倍体诱导形成二倍体植株,需在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答案(1)a基因纯合,参与香味物质代谢的某种酶缺失(2)aabb、aabb(3)某一雌配子形成时,a基因突变为a基因某一雌配子形成时;含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4)愈伤组织全部遗传信息幼苗13(16分)(2014北京卷)拟南芥的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影响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交换频率,a基因无此功能;b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使来自同一个花粉母细胞的四个花粉粒分离,b基因无此功能。用植株甲(aabb)与植株乙(aabb)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在f2中获得了所需的植株丙(aabb)。(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联会形成的_经_染色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最终复制后的遗传物质被平均分配到四个花粉粒中。(2)a基因是通过将tdna插入到a基因中获得的,用pcr法确定tdna插入位置时,应从图1中选择的引物组合是_。(3)就上述两对等位基因而言,f1中有_种基因型的植株。f2中表现型为花粉粒不分离的植株所占比例应为_。(4)杂交前,乙的1号染色体上整合了荧光蛋白基因c、r。两代后,丙获得c、r基因(图2)。带有c、r基因的花粉粒能分别呈现出蓝色、红色荧光。丙获得了c、r基因是由于它的亲代中的_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交换。丙的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若染色体在c和r基因位点间只发生一次交换,则产生的四个花粉粒呈现出的颜色分别是_。本实验选用b基因纯合突变体是因为:利用花粉粒不分离的性状,便于判断染色体在c和r基因位点间_,进而计算出交换频率。通过比较丙和_的交换频率,可确定a基因的功能。解析(1)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通过同源染色体联会、分离及着丝点断裂导致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最终复制后的遗传物质被平均分配到四个花粉粒中。(2)确定tdna插入位置时,根据子链延伸方向是53,只有用引物、组合扩增该dna分子,才能得到两条链均作为模板的扩增产物,且产物中同时有a基因片段和tdna片段,从而用于tdna插入位置的确定。(3)由植株甲(aabb)、乙(aabb)二者杂交,f1代为aabb、aabb两种基因型可知f2中花粉粒不分离的bb占1/4。(4)由图2可以看出,a与c,a与r连锁在一起,而丙是由a、c连锁的配子和a、r连锁的配子结合形成的,这两种雌雄配子的产生都是亲本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丙的花粉母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若染色体在c和r基因位点间只发生一次交换,则可产生ac、ar、a、acr四种花粉粒,呈现出的颜色分别是蓝色、红色、无色、蓝和红叠加色。bb隐性纯合突变体使来自同一个花粉母细胞的四个花粉粒不分离,把每4个不分离的花粉粒看作一组,通过观察不同花粉母细胞产生的四个花粉粒是否出现无色或叠加色,以及出现此类花粉粒的组数,即通过观察四个花粉粒中是否出现无色、蓝和红叠加色及出现无色、蓝和红叠加色的组数,可以判断染色体在c和r基因位点间是否交换和交换次数,通过比较乙和丙的交换频率可确定基因a的功能。答案(1)四分体同源(2)和(3)225%(4)父本和母本蓝色、红色、蓝和红叠加色、无色交换与否和交换次数乙14(13分)(2014湖北孝感二模)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物种果蝇(种1与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为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见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