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学生思维的公式化.doc_第1页
改变学生思维的公式化.doc_第2页
改变学生思维的公式化.doc_第3页
改变学生思维的公式化.doc_第4页
改变学生思维的公式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变学生思维的公式化,回归语文教育的本源培养语感中关村中学董守红每当分析完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作文试卷以后,我的心情异常沉重。因为,学生在答阅读理解题时越来越流于公式话,大话空话一大堆,所有的题就知道往中心上靠,但总是脱离文本,对作者的感情把握过于肤浅,不知道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弄清主人公当时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上,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也很平淡,没有能让人感动的地方,更有甚者将自己置于旁观者的角色,自始至终都没能写出自己的强烈感受。而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我的心中又似乎平添了更多的忧虑。因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喜欢急功近利,过于注重方法的讲解,时常采用一种数理逻辑式的讲解或归纳方法后进行演练的方式。这样做,的确能收到一定的短期效果,但从长远来看,有时可能还会产生拔苗助长的不良影响。记得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而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还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由此可见,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点和重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除了教知识、技能外,还要花大力气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时时处处注重引导、激发他们的潜在情感。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不同角度来奠基、激发学生的情感和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因而,阅读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但不是那种单调、枯燥地“天地玄黄喊一片”式的死读、傻读,要通过诵读、默读、速读、复读、赛读、范读、演读、听读、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词义的内涵、表达的恰切、语势的磅礴、感情的基调、意境的优美、情感的真切直到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其中,对像沁园春雪再别康桥破阵子春绿海燕这类经典语段、古诗文等宜多采用诵读的方式;对像故乡范进中举我们家的男子汉伟人细胞这类情节较长的文段宜多引导学生速读、默读;对在人物或景物描写方面比较有特点的文段让学生演读,比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甜甜的泥土最后一课变色龙巍巍中山陵等课文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分小组做好准备,然后上台演读、赛读或分角色读;对学生难以理解、离学生情感现实比较远的文段采用范读的方式,因为教师范读时的语气、语调、表情、体态等都能作为一种“美”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听得见,看得着,可以直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甚至能在精心听读的过程中在脑海里对文章的形象和思想意义形成一种再创造,从而间接体验文章的“美”,激发起他们的情感和语感,如在教授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周总理,你在哪里白杨礼赞海燕七子之歌等文章时,通过这种方式就很容易使学生入境。同时,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还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在潜移默化中吸引学生产生直观、形象、真切地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应该说,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的语感和情感就在润物细无声的情境下得到了较好的激发和提高。下面,我选择两种常用的阅读方法进行简单的解说。1. 诵读。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从而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中准确的遣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和感人的情境等,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验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父亲对我的关爱时,我让学生先大声读第六自然段,感觉并调整一下自己的语调,然后同桌之间相互听读,要求听的人不看书,而用心去听、体验,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给对方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再找一个朗读较好的同学起来有感情地读,其他同学仍用刚才的方式在听读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对我、父亲所说的几句话,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分歧,我就分别让他们起来比较读,其他同学再次听、感悟并比较,然后取得了一致的意见,最后在基本上都理解了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齐读,读完后有几个同学甚至可以有感情的背诵下来了。另外,为了引导学生入境,还可以在指导学生诵读时,用幻灯片展示图画以此形象地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帮助学生想像课文描写的画面;这样做就能较好的把课文描写的形象让学生仿佛能看到、听到、触摸到,使他们的感受更真切,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2速读。速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其“不求甚解”实际上就是指简化了的范读过程,“有会意”则是对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的准确把握。在速读中,跳读、猜读、倒读等是常用的方式,往往可以活跃学生的直觉思维。而一旦有了速读作基础,学生就能广泛浏览,能拓展阅读范围,扩大视野,丰富感知对象,增加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如在学习名著推荐与欣赏时,尽管假期一般都指导学生读过这篇名著,但多数学生已经记忆不深刻了,因而再读一遍是很必要的,而此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有计划的速读了。再如在学习小说时,对情节的发展过程就完全有必要让学生进行速读,以更好的了解事情梗概和人物性格,为课上的精读语段做好铺垫,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语感。当然,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怎样的语言适宜于培养怎样的语感。一般说来,构成画面的语言适宜培养形象感,如教材中类似于甜甜的泥土绿等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场面、人物描写等,在指导学生用多种朗读方式时一定要使他们能进入到文本中进行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在大脑中形成符合文本内容的鲜明画面;含意深刻、寓意丰富的语言适合培养意蕴感,如鲁迅的作品、寓言、哲理丰富的散文和抒情议论语段,在指导学生学生反复朗读、品读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对话、独白式的语言适宜培养情趣感,如小说类作品,可以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在指导学生演读时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或师生点评加深理解,培养情趣。另外,还要想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引导学生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身体或文字语言,并积累为自己的写作词汇。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式。 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只有经过反复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才能广化、深化、美化学生的语感,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二、通过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语言,激发学生的语感潜能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而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在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词句,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抓住这些具有感染意义和提纲挈领作用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细细体会,学生的语感定会不断增强。例如,在教授枣核最后一课背影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时,我往往都让学生在指定的段落里通过默读的形式,在初步感觉的基础上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和句子,以此训练他们的初级语感,然后在换词或换表达方式后让学生在反复比较朗读的基础上品味、揣摩原词的表达作用,以此来训练他们的深一层次的语感,然后在片断写作或写作讲评当中要求并指导他们用一些有丰富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以让他们学以致用,从而培养一定地附着在他们身上的语感。在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就逐步上升到对语段的赏析上,重点培养他们在一定的语境中揣摩词语和句子的能力,然后再逐步过渡到美文尚熹、写读书笔记、记叙文写作当中。这样有层次的训练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由浅入深地巩固了他们从课上习得的能力。三、通过触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来增强语感。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别林斯基也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由此可见,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可以说,如果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例如,在讲授阿里山纪行和蓝蓝的威尼斯时,多数学生对这些地方的景点没有什么直观的印象,简单地通过图片来直观地让学生进行感知,往往容易弱化语言的作用,因而就必须引导他们透过文字来想象、了解这一景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而制约他们理解的均是一些写得很好的比喻句。为此,我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根据喻体进行想象和联想,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而在较难的地方就适时(在充分朗读、想象、联想后愤悱到一定程度时)地展示几张图片以帮助学生增强形象感,理解文字背后的精彩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这些方式,就较好的激发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品读文本,使他们在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增强了语感。 当然,在对学生的语感培养上还要注意:在训练的整体性方面,不要轻易把对象嚼得支离破碎;不要迫于课时压力而越俎代庖,从而剥夺了学生的美感权利,无法真正使学生在美感享受中切身感悟语言的规律和意蕴;在讲课时有时不能做到知有不言、言有不尽,没能给学生的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四、有重点、分阶段地精讲典型课文,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引导学生归纳、运用文章中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以此引导他们在写作中理性运用自己的语感。作为我们的母语学科,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包罗万象,想面面俱到、毫无遗漏的教给学生,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没有可能。俗话说得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从教学效果来说,必要的舍弃是应该的。因此,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有必要从宏观进行,将一学期的教学目标放在一起看,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而在落实到每一节课时,就只确定一个目标和教学重点。这样做,就可以保证在训练上的整体性,不容易把对象嚼得支离破碎,也能将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给予了他们的美感权利,使他们在充分的美感享受和想象力发挥中切身感悟语言的规律和意蕴。例如,在讲第三册语文时,就将语言品味、训练作为了第三、四、五三个单元的重点。而在设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时,我们又将这个语言点分割成了排比、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和整齐句式以及各种类型的修饰语等几个小的组成部分,并有侧重点地落实到了每一课当中。如在讲阿里山纪行时,我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和不同形式的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