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苏轼.doc_第1页
卜算子-苏轼.doc_第2页
卜算子-苏轼.doc_第3页
卜算子-苏轼.doc_第4页
卜算子-苏轼.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关于苏轼 (10371101)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词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品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词有东坡乐府等。 翻看中国几千年的文人图谱,苏轼无疑是其中极为光彩夺目的一个。他在文、诗、词以及书法、绘画、医药、烹饪上的造诣与贡献,令人欣赏、景仰;他的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旷达情怀,为人追慕、推崇;他的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的审美态度,亦给人启迪,推动着人们去发现世间之美。可以说,在他的身上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集中展现着中国千古文人的梦想与追求。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他始终能在困境中拥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因为他将儒家的坚毅、老庄的超然和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浑融而聚于一身,执着于人生却又超然物外。于是,我们见到的苏轼,命途多舛中却有铮铮傲骨,忠而被谤下依旧心怀浩气,放逐天涯却能在天涯海角处超脱旷达,依旧追求并实现着自己的自由与逍遥。 但苏轼也有自己的寂寞与孤独,以真性情存在的他也从不掩饰自己的落寞与凄凉,于是在他的文字中我们也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清冷幽旷之情,有着诗意的伤感,但并不颓废,反而还时时透出一份坚毅与执着和勇于担当的勇气。 而这首卜算子就是苏轼词作中少有的透满孤寂的感伤之作。让我们通过对它的赏析来体会一下苏轼的寂寞情怀与诗意感伤。 个人小见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诗 残月弯弯挂在稀疏的梧桐上, 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 谁看见闲居的人在月光下独自徘徊? 只有那时隐时现的孤鸿知道我的惆怅。 惊起的孤鸿不断回头探望, 好像充满无人理解的幽伤。 她寻遍了寒冷的枯枝不肯留宿, 却躲到了寂寞清冷的沙洲上。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080年,元丰元年,45岁 。 注释 定惠院在湖北黄冈县东南。 漏古代盛水滴漏计时之器。漏断,漏壶水滴尽了,指时已深夜。 幽人幽居之从,苏轼自谓。 飘渺即缥渺,隐约、悠远的样子。 省明白。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起笔两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寒夜图。残月一弯,斜挂于枝条疏朗的桐树枝上,已经是漏断人静的时刻了。残月,是人生的残缺,亦是人世的残缺;桐,不再是枝繁叶茂撑起的整个天地、荫庇万物的大树,而是一片萧瑟,叶子已经不在,只剩光秃秃的枝干在残月的清辉下无语独立;还有那独来独往的幽人,面对此情此景,情何以堪于是,便把自己变作缥缈无依的孤鸿,在茫茫夜色中孤独飞翔,不再有“月出惊山鸟”的活泼,只有那面对寒枝的无奈和由此产生的无家可归的感伤。饱受传统文化摧残的苏轼是先知先觉的,他看到了时代的空虚!于是,便用残月、疏桐、幽人、孤鸿营造了弥漫天地间、挥之不散的清冷。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更漏断,人初静的时刻,没有人见到独往来的幽人,更不会见到无痕无声的孤鸿,更何况是它的缥缈如梦幻的影子。也许是太寂寞太孤独了,空气中一丝小小的波动便带来了它内心的悸动,惊起回头,却发现原来依旧是水中花镜中月的空欢喜,而内心的孤寂依旧无人能懂。于是,只能独自一人在残月的清辉下,疏桐的清影中,凄然起舞,顾影自怜。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象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 知音难遇,知己难求。“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神话只能是千百年来孤独文人的永恒梦想。苏轼亦不能幸免,因为有了太多的文化底蕴,因为对人生对时代有了太多的感悟,知音知己的出现,对他而言,只能是一种奢望。于是,在这首卜算子中,我们见到了苏轼孤独内心的真实写照,又一次见到了千古文人对于知己难求的诗意感伤。这种感伤上乘屈原“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对天发问的愤慨与悲哀,下接曹雪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心酸与无奈。 ? 此词的上阕,只有22个字,然状物言情,熔铸一炉,那个中夜不寐,独步凉月的“幽人”寂寞怅惘、愁绪盈怀的形象也就活脱脱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此刻的它孤独不群,形影相吊,满腹愁丝恨缕而不被理解。暗喻那个“幽人”(就是作者自己)宦途骞逆,去国怀乡,蛰居异地的愁怀的无可告语,更无人理解。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下阕乃至全词的“眼”,意思是想象那鸿不肯就木而栖,低徊踌躇于寂寞冷清的沙洲上。这里的“拣”字,是作者精心提炼殊见用心的字眼,作者把自己的遭际和孤鸿完全熔融而成为一体,写活了生不逢时,遭冷落而又不愿苟合世俗、讨乖买宠的倔强性格特征。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生动传神,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饱经沧桑,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七十二岁贬至儋洲。他曾说过:“问汝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洲。”就其政治功绩而言,这自是一番辛酸的自嘲,但就其文学功绩而言,他的不朽文名的确是在屡次遭贬的困境中建立并最终流传千古的。困境令人寂寞,寂寞却令人更加美丽。 ? 张文潜曾题诗以志之,云: 空江月明鱼龙眠, 月中孤鸿影翩翩。 有人清吟立江边, 葛巾藜杖眼窥天。 夜冷月堕幽虫泣, 鸿影翘沙衣露湿。 前赤壁赋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馀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於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於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於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於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