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实践回眸与追问.doc_第1页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实践回眸与追问.doc_第2页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实践回眸与追问.doc_第3页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实践回眸与追问.doc_第4页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实践回眸与追问.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度耕犁:打造数学课堂升级版-乘法分配律教学实践回眸与追问 连云港市院前小学 刘道万心许教海,冲浪弄潮。在小学数学教育园地辛勤耕耘二十五个春秋,躬自践履了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顺势转型。成功与挫折的背后,不乏困惑与深层次的反思。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个经典的教学内容,它不只是乘法运算,还包含加法,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在简便运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理论依据,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本保障。传统教学理念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重心着眼于运用性质和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有思路 没思想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宿城小学任教,那年参加区数学优质课评比,在孙才军校长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一路顺风,教学设计历历在目。一、竞赛激趣 初步感知上课开始我直接将学生分成男女生两组,男生做左边,女生做右边。出示第一组算式:457+657 (4+6)57 结果:女同学做的比男同学快。师:为了公平我们再来一次竞赛,出示第二组算式: (42 +58)6 426 + 586 结果:男同学做的比男女同学快。教室沸腾了,男、女生都要求再来一次。师出现第三组:你想选哪题就计算哪题。(73+27)43 7343+2743 4025-425 (40-4)25二、观察讨论 得出结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将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三、理解应用 巩固内化为了突出“双基”,当时教学设计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反复地进行所谓的严格、准确和简明的表述,并花大量时间训练定律的应用。即轻过程重结论。学生掌握效果较好。“让学生在经历了两种不同思考方法的计算,引发了认知冲突,顺势展开了猜想、验证了系列思维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究的过程,凸显数学的本质,培养了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这是当时区教研室数学教研员王士忠给我的评价,这节课在那次比赛中也荣获一等奖。通过“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归纳总结拓展应用”这一过程的演绎,探究和揭示乘法的分配律,教学思路清晰,有利于学生形成严密的数学思维,教学效果也不错。然用今天的眼光审视,问题恐不止冰山之一角:不仅淡化了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模型的建构,而且疏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维教学目标的达成。正如“数学王子”张齐华所言:“在教师们的课堂里,数学一直与定理、法则、记忆、运算、冷峻、机械等联系在一起,难学难教、枯燥乏味一直成为障碍学生数学学习的绊脚石。,而一味注重数学知识的传递、数学技能的训练,漠视数学本身所内涵的鲜活的文化背景,漠视浸润在数学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本质、力量以及数学与人类社会(包括自然的、历史的、人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显然应看成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有思想 没思量历经新课改的淬炼,2007年在市开放周教研活动中,我再次执教乘法分配律。一、创设情境 初步感知上课伊始,直接呈现教材情境图,启发学生列式,师相机板书:655+455=(65+45)5325+455=(32+45)5师:观察、比较、讨论:这两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在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通过观察,对乘法分配律的形成初步感知,凸显乘法分配律的现实意义。二、猜想例证 多维建模1自己举例,并计算,看结果是不是相同。2下列算式中,哪两个可以用等号连起来?(34)6 3 64 6 (137) 4 13 473 173 5 3(175) (86) 2 8 26220(513) 20 55 133交流:哪个小组来汇报?你能想个办法改一改,使那些不能组成等式的变成能组成等式的吗【 设计意图 】立足学生主体,通过类比、列举、观察、感悟、反思纠错等变式训练中解决问题,自主建构对新知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4体验感悟 揭示规律: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吗生1:数字举例:(40+9)5405+95生2:想用符号来表示:(+)+生3:用汉字表示:(你+我)好你好+我好生4:数字举例说不完,我用字母表示:(a+b)c=ac+bc5语言概括: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设计意图 】 数学规律是对生活经验的重组和加工,在解决问题中小组合作,观察讨论。用自己喜欢的不同方式表达规律,建立乘法分配律的多元表征。结论雏形蓄势欲出。评价与反思听课的行家给了至高评价:“充分调动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难点在师生互动中层层递进,更可贵的是深化了对乘法分配律本质的认识,为应用规律简便计算奠定坚固的基石,从而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与上次不同,本节课的设计重点在数学模型的建构上,上课伊始,师直入主题,创设了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同一情境所得出的不同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有关的数学模型。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抛开具体等式中的非本质特征,概括出它们共同具有的本质特征,并让学生自己发现,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及时引导学生从符号表示过渡到用字母表示,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学模型的简洁性和形象性,从一组等式过渡到一个符号、文字或字母表示的等式,生动地体现了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这一数学模型的抽象、概括,建构数学模型水到渠成。其实,我从专家们肯定“严肃而冷峻的美”背后,听出了弦外之音,分明是不足的含蓄表达,即缺少激情。课堂毫无名师的大气,即时生成的智慧与灵气的踪影,课堂不是动态生命的自然流露,不是阳光般春风化雨润泽孩子们心田,尤其是对班级弱势群体关注不足,课堂教学借鉴有余创生不足,不能摆脱程式化的窠臼,更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教然后知不足,教海打拼若干年,虽闻天籁始终悟不出禅机。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艺无止境,学不可以已。 本色的数学课堂,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