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习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习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习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习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习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清明探源每到清明节,人们常常会想到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清明节可谓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节日。其实,这是因为现代清明节由古代两个不同的节日寒食和上巳,再加上清明这一节气融合演化而来。最早,清明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到了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白居易有诗:“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古老节日一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邀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4日)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清明只是一种节气,最早就是这样。清明节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传说中因纪念介子推而产生的较早节日寒食节有关。B. 清明后来演化成以祭祖扫墓为中心、融合寒食风俗和上巳踏青活动在内的节日,禁火、扫墓只是其中部分内容。C. 清明作为一个节日,具有“双重性格”,祭扫坟墓时既有生离死别带来的悲酸和泪水,同时也伴有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D. 清明的一个主要风俗是踏青和洗浴祈福,这些活动是人们经历沉闷寒冬以后的一种心理需要,意在精神调节。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节日的清明是在古代其他节日基础上发展来的,经历了不同时期的融合演化,历代都承接前代旧制最终形成必不可少的大节。B. 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玩的活动,大约是从唐代开始的,这是人们把清明节称作“踏青节”的原因所在。C. 寒食节要禁止生火,这与古代人民得到火种来之不易有关系,改火换火都被人们看作是生活中的大事,春天三月恰逢改火时节。D. 古代人民都十分重视祭祀祖先,唐代的人们将寒食节当作返本追宗的仪节,并因为清明、寒食相接近而将扫墓祭祖延时至清明。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明时节的天气物候特点清爽明净,有些文字记载证明了“清明”这一节气的名字来历与气候有关,主要体现风的特点。B. 杜牧清明一诗,用“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所处的时间和气候特征,“断魂”一词符合清明“悲酸泪”这一“性格”。C. 每年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而植树能成为和踏青、扫墓相并列的习俗活动,跟政府对民间风俗的官方认定有关系。D. 任何传统节日都是在不断的演化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会赋予它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节日都将会逐渐走向融合统一。【答案】1. C 2. A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符合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项,“祭扫坟墓时既有生离死别带来的悲酸和泪水,同时也伴有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每到清明节,人们常常会想到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既有,又有”是针对清明节的活动而言,并非针对“祭扫坟墓”这一项活动。故选C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A项,“历代都承接前代旧制最终形成必不可少的大节”错误,从文中来看,并不是历代全都“承接前代旧制”,只在最末一段说到“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故选A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项,“不同的节日都将会逐渐走向融合统一”错误,这一推断不准确。文章只是说清明节的演化,但不能就此得出“不同的节日都将会逐渐走向融合统一”这一结论。故选D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城市的空间周闻道每当回家,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家里的门是一种呵护。记得幼时,妈妈就经常唠叨,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当时,对这话总是似懂非懂,也就不屑一顾。现在想来,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风是无意的,不应该对我有敌意,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痛苦,只是一种习惯。想家里既拥有阳光,拥有通风透爽,又拒绝霜露和飞蛾。有时就忘了,比如今晚。敞开的窗就像一个黑洞,漏出去的灯光很少,以致没跑多远,就被黑夜吞噬在路途,几乎看不出搏斗和挣扎的痕迹。风一吹,我就掉过头,顺着那一习凉,把目光聚焦窗口。不仅发现了窗外的一切,还看到了一种悬空。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悬空在这个城市中。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然后悬空放置,身不由己。两脚之下,华丽的实木地板,还有地板上的茶几、沙发、电视、浴房、席梦思,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天再蓝,离我太远,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飘忽不定的水。随时都有可能倾覆,跌入万丈深渊,我感到迷茫和恐慌。在这个城市生存了这么多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悬空的,面对黑洞洞的窗口,我找不到答案,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曾经久久盯着鸟的巢穴发呆。我家住龙泉山脉之头,房子被许多树和竹簇拥着,空中的鸟儿成了我们的友好邻居。我曾看见鸟儿构筑鸟巢的情景,那是一对美丽的画眉,也许正是新婚燕尔,总是在林间追逐、嬉戏,好像有无尽的快乐需要它们去缔结。突然间,雄鸟不见了,雌鸟似乎早就心中有数,并不惊异和寻求。它守候在一枝竹杈间,安静、深情,像一位盼君归来的新娘。不一会儿,雄鸟回来了,嘴里衔着一截柔软的草叶。雌鸟柔情地接过草叶,安放在竹杈间,用嘴和足理了又理。我这才明白它们是在修房子,心里竟有几分感动。几天之后,当我再次来到竹林时,一个毛茸茸的鸟巢,已经稳稳地挂在竹杈间。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来到竹林,只见几只幼小的鸟儿从鸟巢里探出身体,张开口,接食大鸟衔回来的虫子。眼前的情景让我感动万分。现在,我们修了房,进了城,走过的脚印渐渐被风尘淹没。猛然回首,才发现我们已经越走越远。到达古罗马斗兽场,是在秋日的午后。天空清丽,没有欧洲大陆常见的艳阳高照,也不是川西平原旷日持久的阴沉忧郁,而是一种阴凉的晴。这古罗马的天,以一种特殊的阴柔之美迎接着我。曾以为斗兽场如竞技场一般,是一片平坦而开阔的场面。而呈现在我面前的却只是一片残垣断壁。规范有序的圆拱形外窗,左右合围,围成一个庞大的椭圆,上下重叠,一层一层,直上云霄。离椭圆壁很近,贴着残壁往上看,一种沧桑便与淡云连在一起。到了顶部,圆壁往外翻卷,卷出一溜浅浅的檐。许多阴阳交错的图案,精湛而优美,镶嵌在高高的檐上。据说,观看斗兽时,座位从下至上,便是地位的递增。现在看见的最高处,是斗兽场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事实上,完整保留的不足椭圆的一半。坍塌是依次递进的,像一只硕大的圆筒,被人用了一把锋利的大刀,斜斜地使劲一劈,留下一个椭圆的斜口。有位朋友来我家,打来电话,问我住在几层。我住的并不是最高层,至少还有两层在我之上。更为重要的是,透过窗口,就是这幢楼房的四周,还有许多楼层层叠叠。楼外有楼,天外有天。我弄不清楚在这个城市里,究竟哪幢最高,我自己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因此,即便是白天,天气晴朗,空间很大,我的视野也非常有限。(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家”开篇,又以“家”结篇,既在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又在内容上加以强化,从而突现了文章的主旨。B. 文章以“踏实悬空迷惑回忆思考感悟”的心理历程为主线,将多个似乎并不关联的材料片断有机地串联了起来。C. “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这一比喻,反映了“我”被“悬空”后不踏实与迷惘的心理感受。D. 文章突现了眼前古罗马斗兽场“断壁残垣”的景象,表达“我”对“地位”的思考和“不知自己身处什么位置”的迷茫。5. 联系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6. 文中的“悬空”一词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4. D 5. 视野之所以有限,是因为城市的客观环境有限(限制),不清楚自己处于一个什么位置。由于没有处理好物质、地位与家庭、情感的关系,过分追求物质、地位而忽略了家庭和情感,导致人生的视野变得狭窄、短浅。 6. 居住在高楼上,远离地面,心里觉得像悬在空中一样。身居城市,远离故乡与大自然,没了精神依偎,心里觉得空荡荡、不踏实。过分着眼于物质与地位,视野受到局限,人生没有正确的定位,显得空虚、不踏实。【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表达我不知自己身处什么位置的迷茫”说法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倒数第二、三段写古罗马斗兽场“断壁残垣”的景象,并不是表达“不知自己身处什么位置”的“迷茫”,而是表达“不知自己身处什么位置”的“感悟”,也为文末主旨的揭示作铺垫。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能力。理解句子含义可以采取关键词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原因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本题要求分析“因此,即便是白天,天气晴朗,空间很大,我的视野也非常有限”这句话的含义,可采取原因分析法,身处“白天,天气晴朗,空间很大”的情况下,为何“视野还是非常有限”?文中说“更为重要的是,透过窗口,就是这幢楼房的四周,还有许多层层叠叠。楼外有楼,天外有天。我弄不清楚在这个城市里,究竟哪幢最高,我自己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可见城市的客观环境限制了“我”的视野,让“我”不清楚自己处于一个什么位置;第一段写到“记得幼时,妈妈就经常唠叨,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当时,对这话总是似懂非懂,也就不屑一顾。现在想来,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文章第三段“两脚之下,华丽的实木地板,还有地板上的茶几、沙发、电视、浴房、席梦思,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碎玉家庭、情感与物质、地位之间的关系,人们由于过分追求物质地位忽略了家庭和情感,这让人的视野变得狭窄而短浅。【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能力。考生应先理解该词的字典意,然后结合语境理解其语境意。题干要求“文中的悬空一词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悬空”,意思是“不着地,悬在半空中”。文章第三段说“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悬空在这个城市中”,可见主要应结合第三段理解“悬空”一词的含义。“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然后悬空放置,身不由己”,这一处的“悬空”是指居住在高楼上,心里有一种空荡荡的感觉,内心不踏实;“两脚之下,华丽的实木地板,还有地板上的茶几、沙发、电视、浴房、席梦思,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仿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天再蓝,离我太远,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飘忽不定的水”,身处城市,被富足的物质环境围绕着,远离了大自然,远离的故乡,内心没有了依托,精神没有了依托,惶惑不安;“随时都有可能倾覆,跌入万丈深渊,我感到迷茫和恐慌”,过分着眼于物质和地位,人生没有了正确的定位,内心空虚不踏实。【点睛】解答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类题目,首先应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然后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接着要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比如本题,应先找出“悬空”一词所在的语段,然后理解“悬空”的字典意,接着就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语境意。(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内燃机之父”史绍熙:科教兴国梦拳拳赤子心靳莹 冯国梧史绍熙原名史绍华,1916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义庄村的普通农家。193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5年史绍熙考取公费留英,1949到1951年他受聘为英国威尔士大学斯王西学院研究员,从事内燃机的研究,并在英国工程杂志上发表了稳定流及脉动流的临界雷诺数论文,引起了国际上的注目。1951年史绍熙决然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谢绝各种挽留与劝阻,返回祖国并接受母校的邀请,到天津大学任教授。那时,新中国刚成立,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高校中也没有内燃机专业。然而内燃机却是国民经济与国防部门广泛应用的动力机械。史绍熙回国后第二年便在天津大学建立了内燃机专业,亲任内燃机教研室主任并讲授热工学、气体动力学、燃烧学、内燃机设计、高速柴油机原理与设计等课程;同时组织翻译了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苏联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建立了内燃机实验室,成为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1987年,他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亲任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科学研究中,史绍熙总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当时工业和经济正处于一个极其困难的时期,史绍熙于1959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兼具传统燃烧方式长处的新型燃烧系统复合式燃烧过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系统,荣获了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被列为新中国成立50年共和国科技丰碑与重大发明之一。接着,他组织开发了当时国家急需的105系列柴油机、85系列柴油机等,并研究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转速为3000转/分以上的高速柴油机和第一台两级自由活塞式发动机压气机。1978年,史绍熙与王补宣院士一起推动了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的确立,积极支持创建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史绍熙在忙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致力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1983年他创办了内燃机学报,1984年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了他主编的380多万字的柴油机设计手册。1980年,史绍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公认的一代宗师”的同时,还一步步引领中国的内燃机行业走向世界。史绍熙始终走在国际学术的前沿,连续多届在国际内燃机会议上主持会议、宣读论文。他的成就引起国内外的注目,他相继担任国际内燃机学会领导小组成员、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内燃机会议是世界公认的内燃机科学技术领域中最高的学术会议,在史绍熙的大力争取下,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在天津成功地举办了第18届国际内燃机会议。他不断推荐、带领青年学者到国外顶级实验室深造,到国际顶级会议上作报告,史绍熙手携手地把一批批年轻的学者带上了国际内燃机的学术舞台。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史绍熙主张要培养“专业素质做经线,道德素质做纬线”的综合型人才,他自己更是做到率先垂范。2000年4月份,84岁的史绍熙动了大手术,可他当时还带着7名博士生,其中两位要在6月份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为此,史绍熙坚持5月中旬就出院回家,由于伤口尚未长好,他一只手按住疼痛的伤口,一只手修改研究生论文;还与学生们详细地讨论问题,鼓励他们充分做好答辩准备。两位博士生顺利地通过答辩,史绍熙很高兴,却精疲力尽地连说话都困难了。香港理工大学于2000年9月18日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由于重病在身,史绍熙的论文尚未完成。开会在即,理工大学来函敦请赴会。他已自知不可能赴会,但仍要坚守信义,必须把论文寄去。那时,他已是再次入院抢救了。清晨,史绍熙悄悄起身,伏案写论文。医生查房时发现他的输液管内充满红色,原来由于他起身写作,引起了血液倒流,医生们见状,感动得眼圈都红了。论文终于在8月末寄出了。此时离辞世只有15天,他还对国外来的Email进行了回复。史绍熙辞世时,家中的书桌上还放着一批未能回复的Email和信件。(摘自2016年9月29日科技日报,有删改)7. 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史绍熙虽出身于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他品学兼优,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在大学里从事内燃机专业的学习,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引发世界瞩目。B. 史绍熙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谢绝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内燃机专业,亲自授课,亲自翻译专著,他是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C. 史绍熙总是以国家需要为先,在建国之初,他认识到内燃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改进或研制了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许多内燃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D. 史绍熙注重德育,在德行方面成为公认的楷模,他做了大手术后忍痛修改学生论文,还耐心地给学生讲课;重病时仍不忘学术会议,坚持写完论文并寄去。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史绍熙参照苏联教材并结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的。B. 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系统是史绍熙于1959年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它适应了当时我国的制造工艺水平与使用条件,荣获了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C. 史绍熙与王补宣院士一起推动了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的确立。他还致力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一步步引领中国的内燃机行业走向世界。D. 搞科研工作不能故步自封,需要“走出去”,史绍熙不断推荐、带领青年学者到国外顶级实验室深造,终于使自己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公认的一代宗师”。E. 在介绍史绍熙对我国内燃机产业的发展时主要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大量的侧面描写,同时用了很多数据来增强传记的真实性。9. 史绍熙对我国内燃机产业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7. C 8. BC 9. 学术上:热爱事业,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高峰。有着很深的学术素养和很强的战略眼光。品德上:有一颗很强的爱国心,总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毕生致力于内燃机研制、领导工作,成果卓著。【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错误,选项张冠李戴,文章第一段说的是“193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5年史绍熙考取公费留英”,他是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非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B项,“他是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错误,选项以偏概全,文章第二段说的是“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D项,“在德行方面成为公认的楷模”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文章倒数第二段只是说“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史绍熙主张要培养专业素质做经线,道德素质做纬线的综合型人才,他自己更是做到率先垂范”。故选C项。【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是史绍熙参照苏联教材并结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的”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同时组织翻译了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苏联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可见应是“翻译苏联教材”。D项,“,终于使自己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公认的一代宗师”错误,从文中来看,史绍熙成为一代宗师原因是多方面的。E项,“在介绍史绍熙对我国内燃机产业的发展时主要运用人物心理描写和大量的侧面描写”错误,“心理描写”和“大量的侧面描写”错,文中在介绍史绍熙对我国内燃机产业的发展时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细节描写。故选BC两项。【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史绍熙对我国内燃机产业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是原因题,是分析人物成功的原因。第二段“1951年史绍熙决然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谢绝各种挽留与劝阻,返回祖国并接受母校的邀请,到天津大学任教授”“在科学研究中,史绍熙总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史绍熙有很强的爱国心,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第三段“我国当时工业和经济正处于一个极其困难的时期,史绍熙于1959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兼具传统燃烧方式长处的新型燃烧系统复合式燃烧过程”,史绍熙具有很强的战略眼光,有创造性的思维;第四段“史绍熙与王补宣院士一起推动了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的确立,积极支持创建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史绍熙在忙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致力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史绍熙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高峰,而且有很深的学术素养;第五段“史绍熙始终走在国际学术的前沿,连续多届在国际内燃机会议上主持会议、宣读论文。他的成就引起国内外的注目”,史绍熙始终坚持不懈致力于内燃机的研制和领导工作,而且成果显著。考生依据这些信息概括作答。【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袁昂,字千里,陈郡阳夏人。父抃,冠军将军、雍州刺史,泰始初,举兵奉晋安王子勋,事败诛死。昂时年五岁,乳媪携抱匿于庐山,会赦得出,犹徙晋安。至元徽中听还时年十五初抃败传首京师藏于武库至是始还之。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期服,庐于墓次。从兄彖尝抚视抑譬,后与彖同见从叔司徒粲,粲谓彖曰:“其幼孤而能至此,故知名器自有所在。”齐初,起家冠军安成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王俭镇军府功曹史。俭时为京尹,经于后堂独引见昂,指北堂谓昂曰:“卿必居此。”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丁内忧,哀毁过礼。服未除,而从兄彖卒。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俄迁御史中丞。时尚书令王晏弟诩为广州,多纳赇货,昂依事劾奏,不惮权豪,当时号为正直。永元末,义师至京师,牧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高祖手书喻曰:“夫祸福无门,兴亡有数,天之所弃,人孰能匡?吾荷任前驱,拨乱反正,伐罪吊民,至止以来,前无横阵。今竭力昏主,未足为忠,家门屠灭,非所谓孝,忠孝俱尽,将欲何依?”昂答曰:“窃以一餐微施,尚复投殒,况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所以踌躇,未遑荐璧。”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问也。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册谥曰穆正公。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敕诸子不得言上行状及立志铭,凡有所须,悉皆停省。复曰:“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但官序不失等伦,衣食粗知荣辱,以此阖棺,无惭乡里。”诸子累表陈奏,诏不许。(选自梁书卷三十一,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至元徽中听还时年十五初抃败传首京师藏于武库至是始还之B. 至元徽中听还时年十五初抃败传首京师藏于武库至是始还之C. 至元徽中听还时年十五初抃败传首京师藏于武库至是始还之D. 至元徽中听还时年十五初抃败传首京师藏于武库至是始还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舍人,古代官职名,“太子舍人”指太子的属官,与“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意思相同。B. 丁内忧,古代指遭遇母亲丧事;遭遇父亲丧事则称“丁外忧”。C. 牧守,指郡和州的长官。古时郡的长官称守,州的长官称牧。D. 明公,在古代是对位尊者的称呼,文中袁昂称高祖为明公,表达自己对高祖的尊敬。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昂幼年丧父,飘零他乡。他五岁时父亲因拥立晋安王事败被杀,他跟随乳母藏匿于庐山,后遇到朝廷大赦,才迁往晋安。B. 袁昂不畏权势,为官正直。他担任御史中丞时,尚书令王晏的弟弟王诩任广州刺史,多方接受贿赂,袁昂向皇帝检举了他。C. 袁昂身处乱世,节操忠贞。在义师横扫京师、其他官员望风投降时,他据守一方,绝不拱手称臣,但最终还是得到高祖宽宥。D. 袁昂看重名节。他临终曾留下奏疏,表示不接受朝廷赠谥;还告诫后人,他死后丧事从简。但朝廷最终仍册赠他“穆正公”。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期服,庐于墓次。(2)夫祸福无门,兴亡有数,天之所弃,人孰能匡?【答案】10. A 11. A 12. C 13. (1)袁昂悲号恸哭甚至哭到吐血,哭死过去又苏醒过来,换上丧服,在墓地旁边建屋居住。(2)祸福没有固定的路径(都是人所自取),国家的兴亡是有规律(或定数、运数)的,上天要抛弃的人,有谁能帮助他呢?【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至元徽中听还,时年十五。初,抃败,传首京师,藏于武库,至是始还之”,这段话是说“到元徽年间听许回乡,时年十五岁。当初,袁抃起兵败,首级传到京师,藏在武库,现在才被送回”,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元徽”“十五”“抃”“京师”“武库”“之”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句中“时年十五”意思是“当年才十五岁”,不要断开,排除BD两项;“初”表时间,单独成句,“京师”是“传首”要去的地方,不要断开,“至是”是“始还之”的状语,不要断开,这就排除C项。故选A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太子舍人指太子的属官,与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意思相同”错误,“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门客”。故选A项。【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绝不拱手称臣”错误,该信息与原文意思不符,文章第三段最后说“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问也”,意思是“建康城被平定,袁昂自缚其身到宫阙,高祖宽免他不追究”。故选C项。【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绝”,死过去;“复”,又;“更”,换上;“期服”,丧服;“庐”,名词动用,建屋居住;“次”,旁边,“于”,在。第二句中“夫”,句首发语词;“门”,固定的路径;“数”,命数、运数;“匡”,帮助;“之”,主谓之间取独。【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袁昂字千里,是陈郡阳夏人。父亲袁抃,是冠军将军、雍州刺史,泰始初年,起兵拥立晋安王子勋,事败被杀。袁昂时年五岁,乳母携抱藏到庐山,碰到赦罪才得出山,迁往晋安,到元徽年间听许回乡,时年十五岁。当初,袁抃起兵败,首级传到京师,藏在武库,现在才被送回。袁昂悲号恸哭,甚至哭到吐血,哭死过去又苏醒过来,换上丧服,在墓地旁边建屋居住。堂兄袁彖曾经宽解晓喻他,袁昂后来与袁彖同去拜见堂叔司徒袁粲,袁粲对袁彖说:“他幼小丧父时就能表现这样,可见栋梁之才自有所在。”齐朝初年,起初作冠军安成王行参军,迁任征虏主簿,太子舍人,王俭镇军府功曹史。王俭当时任京尹,曾经在后堂单独引见袁昂,指着北堂对袁昂说:“卿一定会居住此地。”累迁任秘书丞,黄门侍郎。母亲去世,他的哀伤痛苦之情超过了正常的礼节。丧服未脱,而堂兄也袁彖去世了。袁昂幼时父亲去世,被袁彖抚养,于是他就制作丧服。服丧期满,担任右军邵陵王长史,随即迁任御史中丞。当时尚书令王晏弟王翔任广州刺史,多方接受贿赂,袁昂依事向皇帝检举他,不惧怕权贵豪门,当时人称赞他正直。永元末年,义师到达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顺服投降,袁昂独自据守境地抗拒不受命。高祖亲笔写信劝告他说:“祸福没有定数,都是人所自取,国家的兴亡是有定数的,天要抛弃他,谁人能匡复?我担任前锋,扫除京邑,拨乱反正,讨伐罪人拯救百姓,起兵以来,前面没有横阻的阵地。现在你竭力侍奉昏主,算不得忠,家门被屠灭,不是所说的孝,忠孝俱无,你将想依赖什么呢?”袁昂回答:“我私下认为受人一餐的微薄施舍,尚且以死报答,何况拿人俸禄,却立刻在一日之内忘却呢?不仅众议认为不可以,恐怕明公也鄙视这做法,所以我踌躇,没有时间进献璧玉。”建康城被平定,袁昂自缚其身到宫阙,高祖宽免他不追究。大同六年,挂了,享年八十。朝廷赠谥为穆正公。当初,袁昂在临终遣疏中说,不要接受追赠官职和谧号,告诫诸子不得言上行状和立志铭。凡是有所需,都应裁减节省。又说:“我脱去布衣做官,不期望富贵,只求官职级别不愧对同辈,衣食方面大体知晓荣辱之分,以此盖棺,无惭于乡里。众子多次上表陈奏,皇帝下诏不答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夜泊水村陆 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注释:诗人闲居山阴时,于淳熙九年(1182)秋写作了此诗。“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同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诗人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B. 第二句使用典故感叹“敌未灭,大功未成”的失落,抒发诗人壮志未酬的情怀,为全诗奠定了悲愁的基调。C. “犹堪”二字道出诗人的无奈,在国难当头之时,年老的诗人,只能想像着如霍去病那样驰骋大漠、浴血沙场。D. 诗人借“泣新亭”的典故,表达了对那些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或醉生梦死或懦弱昏庸的大小官员的不满。E. 尾联写诗人闲泊水村,卧听新雁落在荒寒的汀州上,景象闲静,既点明了诗的题面,又借景抒情、以景结情。15. 诗的颈联抒写了什么感情?请简析。【答案】14. CE 15. 抒写了诗人拳拳的爱国心与殷殷的报国情,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 “一”与“万”形成强烈的对比,尽管个人的力量渺小,但为了挽救国难,“我”万死不辞。岁月无情,青春不再,壮志难酬。【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道出诗人的无奈”不对,从诗中来看,“老子犹堪绝大漠”,“犹”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意思是“想我老夫尚能横越那大沙漠”,可见应是“表现出诗人的豪气”;“只能想像着如霍去病那样驰骋大漠、浴血沙场”不对,应为“渴望像霍去病那样驰骋大漠、浴血沙场”。E项,“景象闲静”不对,“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意思是“应牢牢记住常年江湖泊船处,卧闻寒州上新雁到来的叫声”,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的新雁,叫人潸然落泪,可见应为“景象寂寥”。故选CE。【1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颈联抒写了什么感情?请简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意思是“我虽有万死不辞的报国之志,却无奈双鬓巴自不能再转青”。颈联以工稳的对仗,揭示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死”,“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