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导学案.doc_第1页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导学案.doc_第2页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导学案.doc_第3页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导学案.doc_第4页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导学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2课时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了解斯大林模式确立的背景及其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主要表现,全面评价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作用。2.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学习的重点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斯大林模式;学习的难点是评价斯大林模式。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社会背景: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2.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提出: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2)主要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3)概况: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政策实际上被停止。为了实现工业化,苏联人民不仅“勒紧了裤腰带”,而且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工业化建设,这种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3.成果与不足: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苏联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大跨越,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经位居欧洲第位,世界第二位。但是,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社会背景: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农业仍然停留于个体小生产水平。2.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的93%,集体农庄拥有的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99.1%。3.结果: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其实施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的工业化,不可能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通过集体化运动,苏联消灭了富农阶级。三、斯大林模式1.确立的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了,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2.含义: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计划就是法令”是当时苏联计划工作的格言。3.评价:(1)积极作用:当资本主义世界被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之时,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斯大林模式在当时的形势下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稳定。(2)严重弊端:a.从长远来看,斯大林模式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样样管、统统包的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b.斯大林模式在政治方面表现为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总书记手中。同时,斯大林开展运动,大批党政军领导人和普通群众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处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c.随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形成,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体制。这种思想文化模式使得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极大压制。1.斯大林上台后为什么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交流提示】第小问阅读教材内容可自主归纳;第小问可从苏联政府的政策和人民两个方面归纳。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有何特点?【交流提示】第小问,斯大林模式属于上层建筑,它的形成必然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除此以外,还与政治、思想文化、个人因素、传统因素与国际、国内环境相关。第小问要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互动探究一农业集体化的利与弊材料一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材料二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搞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你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农业集体化有何利弊?互动探究二评价“斯大林模式”材料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1.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其原因是()。A.苏联遭受了天灾B.苏联为了增加肉类供应大量宰杀牲畜C.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D.苏联大量出口各种肉类所致2.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1.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这一方针的突出特征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军事工业C.优先发展轻工业D.优先实现农业机械化2.右面漫画标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该状况是()。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3. 2012年3月,普京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他曾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D.经济困难,物质生活水平低4.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材料一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十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这个奇迹般的速度,来自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运作,也来自苏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利用。拖拉机厂的建设者,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730名。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1932年时,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与欧美国家的整体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不仅是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还有苏联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材料二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1)根据材料一,分析苏联工业化取得成就的原因。(2)材料二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这种取经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是如何开展的?斯大林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其特点如何?如何评价它?请你自拟一个知识体系图。第22课时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知识体系梳理十四新经济一1927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斯大林大清洗思想文化基础学习交流基础提升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只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农业国,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和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社会主义建立所需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因此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张。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2.原因:这种体制的形成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等。经济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政治特点: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走出误区1.不相同。西方国家工业化是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而苏联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2.不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实际国情出发,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保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平衡地发展,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稳步地、健康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重点难点探究互动探究一农业集体化的利与弊利: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弊:它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牺牲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互动探究二评价“斯大林模式”(1)变化: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原因:满足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