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江苏专用)高中生物 阶段评估检测(五)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全程复习方略】(江苏专用)高中生物 阶段评估检测(五)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全程复习方略】(江苏专用)高中生物 阶段评估检测(五)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全程复习方略】(江苏专用)高中生物 阶段评估检测(五)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全程复习方略】(江苏专用)高中生物 阶段评估检测(五)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评估检测(五)必修3第46章(90分钟 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包括19题,每题2分,共3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近几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如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性别比例发生变化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2.某动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图的基部比较狭窄而顶部较宽,下列哪个特征是错误的( )a.这是一个衰退型的种群b.幼体比例较大,而老年个体比例较小c.种群的死亡率较大d.种群的出生率较小3.(2012苏北四市模拟)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调查遗传病发病率,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注意打开电灯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4.如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5.(预测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有学者以“生产力假说”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认为是高生产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富度。研究者在某山区研究发现,其生产力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高度与物种丰富度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力最高的地区是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b.海拔1 000 m处物种丰富度低而生产力高c.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高d.此研究结果支持“生产力假说”6.(2012聊城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不变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7.甲、乙两种群在同一环境中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b.甲种群的竞争能力始终强于乙种群c.在a点时,甲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乙种群的竞争能力增加d.b点时,乙种群消失,因此甲种群的环境阻力为零8.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c.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9.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如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10.采取下列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是(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c.增加适宜的物种数目d.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11.(易错题)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植物都是生产者动物都是消费者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a.b.c.d.12.(2012南京模拟)研究人员调查了8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的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第46年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第24年兔种群数量平稳上升c.第68年兔种群数量上升趋势和第24年相同d.第8年兔种群密度大于刚开始的种群密度13.如图为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曲线变化的事实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图中的食物链为:乙丙甲c.d点丙种群繁殖速度最快,e点种内斗争最激烈d.若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则图中曲线的振幅缩小,周期缩短14.(预测题)如图是用集合的方法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与图示不相符的是( )15.如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对该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a.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利用而进行的b.图中甲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c.该图不够完善,缺少甲中因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d.乙比甲的能量少的原因是甲的遗体、残骸中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传递下去16.(2012宿州模拟)如图为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的限制因素图解,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影响植物固定太阳能的因素只有光、温度、co2、矿质营养b.在晴朗的夏天,co2浓度往往成为植物固定太阳能的限制因素c.通过取食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净生产量的10%20%d.图中的“营养”是指落叶和枯枝中能被植物再利用的有机营养17.(2012南通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b.种群数量增加至k值时,其种群的出生率为零c.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提高其环境容纳量18.据报道:美国一科学家模仿鲨鱼皮肤表面粗糙v形皱褶制作的泳衣,能减少水流的摩擦力,使身体周围的水流更高效地流过,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发明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该事例充分证明,人类完全可以征服自然c.长期海水摩擦导致鲨鱼皮肤出现v形皱褶d.鲨鱼的进化方向是由基因突变的方向决定的1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部分)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流向情况(秃鹫以动物尸体为食),该生态系统中( )a.m代表光能,n代表热能,p代表无机盐、co2b.共有4条捕食食物链,秃鹫所占有的营养级最多c.图中狼与秃鹫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d.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多项选择题(包括4题,每题3分,共12分。每题不止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20.(预测题)某草原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数量关系如下表。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50 000百万千焦,但其中149 875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生产者固定。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单位:百万千焦)( )种群同化量净同化量呼吸消耗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a65.53.015.041.5b14.050.522.5c20.61.4微量(不计)无a.种群a的净同化量为125 百万千焦b.能量从b到c的传递效率为14.3%c.种群a、b、c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d.种群b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种群c对其进行捕食的结果21.如图为某食物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b.图中成分加上细菌、真菌即为生物群落c.若能量传递效率为20%,d每增重1 g,则a被消耗25 gd.当e减少时,短期内h的数量将减少22.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用该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丁为微生物b.若用该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乙处于最高营养级c.若丁为沼气池,沼渣、沼液作为甲的肥料,使能量循环利用d.若乙为初级消费者,则乙种群的有机物总量比甲的少23.(2012无锡模拟)下列有关生态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信息传递虽然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但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三、非选择题(包括5小题,共50分)24.(8分)(2011安徽高考)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域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 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的原因是_。(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_。(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_。(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_,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25.(12分)(2012皖南八校联考)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a、b、c、d、e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代表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2)图中共有_个营养级;c和d的种间关系是_。(3)若上述生态系统出现在火灾过后形成的草原上,则其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4)受a和c的影响,d的种类和数量能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_的作用。(5)在上图食物网中若a表示c食物直接来源于a所占的比例,若要使c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为y,那么x和y的关系可表示为_。26.(10分)(2012广州模拟)奶牛场每天排放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及时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等。如图是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请回答:(1)初期,氧化塘藻类大量繁殖,氧气过度消耗,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其尸体被微生物分解加剧氧气消耗并产生有毒物质,污染进一步加剧。上述污染进一步加剧的过程属于_调节。_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负反馈b.正反馈c.激素d.负反馈和正反馈(2)后来,氧化塘后部大量种植莲等挺水植物,使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减少,原因是_。一段时间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种变化过程属于_。碳在这个生物群落内以_的形式进行流动。(3)氧化塘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生态系统中,除了藻类、风车草、莲、圆田螺、细菌等生物外,还必须有_。(4)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27.(10分)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碳在ab和bc过程中分别以_形式流动。(2)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植物通过_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通过_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打破生物圈中_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3)写出图中包含的一条食物链: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4)若生产者固定了100 kj的能量,则图中最高营养级理论上可获得的能量为 _kj。(5)“周一请吃素”,这是坎昆会议中支持环保的进步青年提出的一个新理念,这一理念符合能量流动的_特点。(6)每年的3月12日是全国植树节,在植树造林活动中,选种的植物必须能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原理。28.(10分)(2012无锡模拟)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回答以下问题:(1)0t1时间段内,不考虑迁入和迁出问题,乙种群的出生率_ (选“”、“”或“=”)死亡率。(2)据图分析,甲、乙之间的关系是竞争,总体来说竞争能力较强的是_,在调查时间范围内,竞争关系强弱是如何变化的?_。(3)t1t5时间段内,甲、乙种群的环境阻力出现的时刻分别是_。(4)t2t5时间段内,甲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乙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5)结合以上信息,在如下坐标图中绘制出甲种群的密度变化曲线。答案解析1.【解析】选c。发达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不是由于本地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而是贫困地区人口大量迁入的结果。2.【解析】选b。由题意可知该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其特点为幼年个体比例较小,老年个体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3.【解析】选d。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mn/m,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选择在有患者的家族中进行遗传病发病率调查,发病率大大增加;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属于正确操作,其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为正常值;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对样方线上的个体应采用左上原则,若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实验所得到的数值肯定偏小。4.【解析】选b。根据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可知t4之前种群密度将增大,其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且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t4时不再增长,故种群应呈“s”型增长,t4时为种群的k值,t2时增长速率最大,应对应“s”型增长曲线中的k/2值。5.【解题指南】1.考查实质:以曲线图的形式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判断的能力。2.解题关键:分析坐标图找出物种数目与生产力的关系。【解析】选b。题中说明了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生产力降低。而图示中的信息说明了在较低的海拔范围内,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物种丰富度增加,海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下降。6.【解析】选c。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不是不变,而是保持相对稳定;杂草不是一个种群;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7.【解析】选a。据图可知,甲、乙两种群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在开始阶段,乙种群的竞争能力比甲种群强;甲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b点时,甲种群存在种内斗争,同时受到环境的限制,因此甲种群的环境阻力不为零。8.【解析】选a。森林中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即同时具有灌木层、苔藓层、地衣层等;群落演替过程中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演替的过程中群落既能够影响环境,同时又受环境的影响;群落中物种增多可使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9.【解析】选b。藻类种数越多,多样性越高。从图中看出,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种数最多,则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滨螺密度超过一定值时,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少。10.【解析】选c。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目,而且还有可能影响甚至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只能保持原有状态,不会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只能干扰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反而降低了稳定性;只有适当增加物种的数目,使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增多,食物网更加复杂化,才能使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11.【解析】选a。细菌中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植物中菟丝子属于消费者;动物中蚯蚓、蜣螂属于分解者;异养型生物有的是消费者,有的是分解者;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也一定是自养型生物。12.【解析】选a。第46年,值等于1,表明在此期间种群数量基本不变,a正确;前4年值始终小于1,种群数量是逐渐减小的,而第68年值大于1,种群数量开始回升,通过计算可知,第8年种群数量要小于刚开始的种群数量,b、c、d错误。13.【解析】选c。图中甲、乙、丙三种生物数量呈上升、下降波动,反映出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a项正确。根据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相对数量先升先降的为被捕食者,后升后降的为捕食者”进行判断,图中的食物链为:乙丙甲,b项正确。d点后丙种群数量继续增加,故在丙曲线的a点到e点内,d点种群繁殖速度最快,但种内斗争最激烈的应在种群数量最大值对应的点,即图中a点,c项错误。当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后,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物种恢复稳定状态的速度快,故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振幅缩小,周期缩短,d项正确。14.【解题指南】1.考查实质:以概念图的形式考查生态系统成分、种类和功能等。2.解题关键:重视生态系统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解析】选a。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地区)与海洋生态系统没有共同部分,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15.【解析】选d。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变化,能量随物质的流动而传递;图中甲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乙为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由于甲中部分能量因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而使乙比甲的能量少。16.【解析】选b。由图可知影响植物固定太阳能的因素除了光、温度、co2、矿质营养以外,还有水,故a错误;在晴朗的夏天,光照充足,温度也高,所以co2浓度往往成为植物固定太阳能的限制因素,故b正确;通过取食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占本营养级同化能量(即总生产量)的10%20%,故c错误;图中营养指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矿质元素,故d错误。17.【解析】选b。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高,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对濒危动物的保护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其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增加至k值时,其种群的增长率基本为零,但出生率不一定为零。18.【解析】选a。模仿鲨鱼皮肤表面粗糙v形皱褶制作的泳衣是一种科学发明,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人类不可能完全征服自然;根据自然选择特点,鲨鱼皮肤出现v形皱褶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不仅是海水摩擦;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进化是定向的,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决定了鲨鱼的进化方向。19.【解析】选d。因为该图表示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流向情况,所以m应表示光能和co2等无机物,n表示生产者、消费者通过呼吸散失的热能和co2,p表示由分解者分解释放的热能和co2等。图中只有1条捕食食物链,秃鹫属于分解者,能量传递效率发生在营养级之间。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20.【解析】选a、c、d。a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关系可知,种群a的净同化量=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3.0+15.0+41.5=59.5 百万千焦;b正确,相邻两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相邻两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所以能量从b到c的传递效率为2/14.0100%14.3%;c错误,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种群a、b、c不能包含该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d错误,通过食物链abc可以看出,种群b个体数量的变化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种群c对其进行捕食的结果,二是受它的食物种群a的变化影响。21.【解析】选a、b、c、d。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系统的功能。a错误,如图所示,在此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b错误,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该食物网并未包括该区域的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c错误,若能量传递效率为20%,根据d占据的位置,处于5条食物链,d所摄取的各种生物量不确定,因此不能确定消耗a的量。d错误,当e减少时,短期内a的数量将增加,从而g的数量将增加,h的数量也将增加。22.【解析】选b、d。本题综合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a错误,若用该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无机环境;b正确,若用该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丙为分解者,不出现在食物链中;c错误,若丁为沼气池,沼渣、沼液作为甲的肥料,使物质循环利用;d正确,若乙为初级消费者,甲则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的有机物总量比生产者的少。【误区警示】(1)审题粗心,不能依据“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对图解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不能正确判断“甲、乙、丙、丁”所代表生态系统不同成分的具体名称。(2)知识混淆,理解不全面。由于混淆了“物质和能量”这两个截然不同但关系密切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甲、乙、丙中含有的有机物“属于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不可以循环利用,导致错选c项。23.【解析】选c、d。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增加种间关系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碳生活方式即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温室效应,减缓生态恶化,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如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4.【解析】(1)大熊猫是杂食性动物,主要以竹子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或第三营养级,华南虎是肉食性动物,处于第三或更高营养级。由于能量沿食物链传递逐级递减,因此低营养级的大熊猫比高营养级的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2)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有三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是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因此属于化学信息。(3)六个彼此隔离的野生大熊猫种群,通过生态廊道打破了地理隔离,彼此交配繁殖后代,实现了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4)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这是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答案:(1)大熊猫在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比华南虎低(2)化学信息 (3)基因交流 (4)环境容纳量25.【解析】(1)由图可知e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a为生产者,c、d为消费者,所以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2)由图中a到d再到c可以得出共有三个营养级;c和d既共同以a为食,存在竞争关系,又有c以d为食,存在捕食关系。(3)火灾过后土壤中仍然有植物的根、种子等,所以属于次生演替。(4)因为是受a和c的影响,d的种类和数量才能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所以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作用。(5)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题中涉及至少需要a的能量,所以用20%的传递效率来计算,因为存在两条食物链,一条是adc,一条是ac,所以根据a表示c食物直接来源于a所占的比例,可以得出y=25x-20ax。答案:(1)光合作用(2)三 竞争和捕食 (3)次生演替(4)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5)y=25x-20ax26.【解析】(1)正反馈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反馈,其作用正好与负反馈调节相反,即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反过来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调节的作用往往是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2)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降低浮游藻类光合作用速率,从而使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减少。由一种群落代替另一种群落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答案:(1)b a(2)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次生)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