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市场化_消费文化与报纸消费功能的扩展市场化消费文化与报纸消费功能的扩展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民众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报纸作为民众精神消费的重要对象,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必须适应受众的多元消费诉求。作为传播消费文化的载体,报纸体现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其内容生产应根据受众的消费需要而调整,尤其是都市报、晚报的生成和发展最能体现其消费性的价值导向。报纸消费信息的增多极大地满足了消费时代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展示了消费社会的丰裕景观。关键词:市场经济;报纸;消费文化;传播;功能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5X(2011)01018206在市场化背景下,报纸的产业化经营必须以消费者为本位,报纸的新闻价值与消费价值具有同等的地位。报纸同时在两个市场运作,一方面为读者创造、制造、销售有形的报纸,另一方面也将报纸的这些读者提供给广告商,为广告商服务。这两个市场彼此独立,但又紧密相联,一方的业绩会直接影响到另一方的业绩。成功的报纸总是想方设法以新闻和各种信息吸引读者,从而使报纸对广告商更具吸引力,进而让广告商为报纸提供经济来源,而且,广告信息本身也能吸引读者。因此,适应市场需求和具有竞争力的报纸,必须具备可读性和可消费性两个基本特征。这恰恰是报纸消费文化、消费功能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原因。一、市场化与报纸内容的可消费性报纸的可读性是可消费性的前提。1990年代以来,我国晚报、都市报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主要的竞争优势来自新闻版块的可读性。与党报的程式化报道不同,晚报、都市报对于新闻的分类,就充分考虑到了受众的阅读偏好。如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本地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文娱新闻等新闻类型适应了受众的选择性阅读需求。面对海量的新闻信息,报纸在选择性报道中,将重大新闻标题与图片报道相结合,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满足受众快速浏览的需求。新闻快餐文化作为浅阅读的表现方式,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对于行色匆匆的受众而言,读报时间与工作时间具有冲突性,时间的稀缺性决定了新闻消费行为的可选择性。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和可亲近性的新闻才会吸引受众的关注。因此,新闻的可消费性在本质上是市场化的体现。1980年代,我国部分党报创办了一些文艺副刊,目的是补充新闻可读性的不足,为读者的休闲娱乐提供一个园地。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众的阅读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报纸的说教式新闻难以满足受众的多层次阅读需求,为了提高新闻的可读性,从1993年开始,我国报业纷纷对新闻版面和新闻报道进行了全面改革,尤其是那些适应通俗化需要的都市报、晚报类报纸,非常重视新闻的商品属性,将新闻视为报纸产品的卖点,与普通受众的日常生活建立起了联系,新闻的世俗化特征日益明显。在新闻的选择上,它们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关注民众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平和的姿态、活泼的语言、多样化的报道、灵活的编排吸引读者的眼球。原来传统观念认为的不足挂齿的小事,在报纸编辑记者的策划下,成为报纸的头条新闻。以1999年9月至2000年初的羊城晚报为例,上头版头条的新闻大都是一些与广州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闾里屑闻,例如,神枪手当街毙了头号通缉犯(1999年9月10日),十四岁的女孩没书读(1999年11月22日),房改末班车,挤得好辛苦(1999年12月6日)。显然,晚报的新闻摆脱了呆板的说教模式,将读者的阅读趣味作为甄别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1990年代中期后,都市报逐渐取代晚报成为报纸新贵,都市报兴起是报业市场化的结果。都市报现象的本质是中国报纸在市场导向下摆脱机关报模式走向家庭,都市报的火爆也标志着中国报纸的区域化,大报衰落小报兴旺已成事实。都市报、都市人的营销理念使都市报的新闻更具亲和性和可读性。如华西都市报经营的重点是社会新闻,其口号是社会新闻打天下,经济文化坐天下。对于社会新闻,他们策划出一个叫做新闻追踪的栏目,实质上是一种自创理念新闻,通常放在一版。对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市民关心的新闻,盯住不放,追踪报道,连续刊登,使其形成规模。短则一周,长则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连续报道一件事情,引起读者共鸣甚至参与。连载性的社会新闻在很大层面上是在制造新闻话题,为读者提供想象和阅读欲望。而报纸的连续性报道,使某些新闻选题具有潜在的消费价值,并能提升报纸的品牌影响力,对受众的报纸消费产生一定的吸引力。而南方都市报针对重大新闻的专题策划,则掀起了专题报道的高潮。重大新闻的策划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正如该报总经理喻华峰所言:新闻策划是很好的卖点,向企业认真介绍将实施的新闻策划,广告收益的可能性比平时高十倍。1997年以来。该报曾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策划,如1997年9月再见,英格兰玫瑰,连续推出16版,详细介绍英国王妃黛安娜之死及其生平。1998年3月地下潲水油调查专题,1999年全年一日看百年等系列报道,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北京地区的都市报也通过改版扩充社会新闻、都市报道的分量,关注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和都市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北京晨报大量采用第一时间的记者跟踪报道,强化独家报道、信息密集和视觉冲击力。晚报、都市报立足地方社会,以区域性受众为阅读对象,在消费地理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19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报业出现了中央大报发行量萎缩,都市报割据的局面。都市报立足于大中型城市,将本地新闻与都市生活视为报纸的卖点,其新闻策划和专题报道活动大多立足于都市人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轰动效应。但是,都市报对于社会新闻的表现有相当一部分是非理性的,它们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刺激由平淡的日常生活所导致的麻木心理为目的。社会新闻在都市报的视野中,本质上是一种欲望的释放,因为超越规范而导致失序。对于习惯于节制甚至压抑欲望的中国大众而言,社会新闻揭示了人的欲望存在的现实性,以及社会普遍存在的对于实现个人欲望的强烈冲动。#p#分页标题#e#从消费心理的层面看,报纸经营者利用了受众喜欢看热闹的心理,采用各种各样的新闻策划引起受众的共鸣,从而产生消费上的拉动效应,为报纸品牌文化注入活力,以提高报纸的市场占有率。从这个层面上看,报纸新闻编排和策划活动是提升媒介消费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媒介消费文化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晚报、都市报的新闻内容越来越集中于普通民众感兴趣的消费问题。晚报、都市报为了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经常刻意将公共事务处理成以个体消费者为主体的消费事件,比如食品安全问题、房地产质量问题、公共环境和公共交通问题都被处理成消费者个人与企业或政府的关系问题。这也是市民报纸与严肃传媒的一个显著区别。然而,随着传媒市场化的发展,许多报纸新闻栏目曲意迎合受众的需求,极力夸大新闻的商品属性,以猎奇、暴力、色情、娱乐为新闻亮点,新闻的严肃性、客观性和价值导向受到了市场化的严重挑战。报纸的功能不断向娱乐纸和有用纸的方向转变,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1990年代以来报纸专副刊版面的增多。副刊内容以文艺作品和社会文化信息为主,专刊内容以资讯、实用类文章为主。当今的专副刊的功能已经不再是被动地补白新闻之不足,而是主动地为读者提供不同种类的、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文化内容,更加讲究服务性、娱乐性和引导性。二、报纸专副刊与消费文化传播1990年代以来,报纸专副刊的繁荣是我国进入大众消费时代的必然产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已成为民众生活的主题,与传统温饱型消费不同,人们进入小康和富裕阶段的消费行为更富于享受性、休闲性、炫耀性等特征。民众对于消费的符号价值更为注重,消费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购物行为,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贯穿于整个社会文化之中。诚如迈克费瑟斯通所言,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于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其具有核心地位。这里有双层的意义: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过程就是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而且还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一起,运作于生活领域之中。可以说,市场化背景下的报纸专副刊文化是当代中国消费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专副刊文化的本质是构筑一个区别于严肃新闻纸内容的消费空间,无论是文艺作品、信息引导还是休闲娱乐,专副刊议程设置的基本原则都指向一个具体的目标消费主义文化。塔尔德(Gabriel Tarde)在论述报纸的起源时曾指出:报纸是一种公共的书信、公共的交谈,它来自书信和交谈,正在成为私信和交谈的最大的调控力量,正在给它们提供最丰富的营养起初,报纸是对闲聊和通信持久的回应;末了,报纸反过来成为闲聊和通信唯一的源头。报纸是私信的延伸,其意义在于,它是属于世俗生活的,与民众的公开的闲话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塔尔德还认为,一方面,报纸给会话以许多新鲜的刺激和食物,使之受到激活,并得到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报纸又耗尽了书信的许多资源,使之为自己谋利报纸所涉及的话题能够给受众带来现实的观感和空间的想象力,而这种话题的策划则是报纸经营者谋利的手段。报纸的副刊在很大程度上集中某些类型的话题,由报纸策划人精心设计和编辑后,为受众选择性阅读提供更多的资讯。与一般的国内外重大新闻不同,副刊从内容到文字都充斥着商业文化的氛围,是引诱受众的消费起搏器。1990年代以来,我国报纸副刊文化的兴起,适应了受众阅读分众化的要求。如南方都市报从读者分类人手,调整报纸的版面,按照读者的阅读习惯架构版面。A版是区域新闻,B版是财经新闻,C版是文体新闻,D版是城市消费杂志。四版的分工十分明确。A版适合所有人阅读,特别适合45岁以上的父辈阅读。B版适合30岁上下的社会主阶层阅读,C版为文体新闻,高中、大学年龄段的青年人及体育爱好者和少妇最津津乐道于该版的耀眼明星,常常为明星们的爱恨情仇而提心吊胆或欣喜流涕。D版为生活便利杂志,家庭保姆和主要购物者必读,轻轻松松了解日常生活资讯。杂志化的编排是都市报适应受众消费需求的创新,它在近年成为都市报、晚报和其他生活服务类报纸的主流编排模式,体现了副刊在整个报纸版面所占的主导性地位。报纸副刊文化全面展示了生活方式的消费。它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受众可以从五花八门的副刊中找到自己喜爱的版面和内容,文艺副刊充满了都市人的哀怨和文人骚客的闲话,房地产副刊在为楼市营销的同时也推介高雅生活,娱乐副刊充满着对明星隐私的报道和影视剧台前幕后的新鲜事,财经副刊对股票和金融形势的分析具有投资导向作用,时尚副刊展示了最新的服饰和生活色彩,汽车副刊则为中产和精英阶层提供了美女香车的消费符号等。各类副刊展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消费社会的文化符号。报纸副刊提供了总体性的消费文化图景。报纸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的整体消费需求,而非某个具体的消费者。因此,报纸传播的中介式消费图景,其对象是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所谓的消费者,并非我们通常所言的消费者,而是某个匿名的主体,他们只能透过想象与构建成为客体。报纸内容对受众而言具有可选择性,一般受众不可能读完报纸的所有内容。受众的选择性消费习惯对于报纸而言,既存在着众口难调的问题,又带来了巨大的版块效应。让受众各取所需是副刊栏目的内在动因,也是报纸消费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一定意义上看,报纸可以塑造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报纸栏目对受众的消费引导,可以提升受众的消费层次,改变受众的消费习惯,形成新的消费潮流。而一些生活服务类报纸,已经成为展示总体性消费的专业信息消费纸。如精品购物指南在改版过程中,使用GUIDE即指南这个英语单词,做了五个版块,叫G录星闻、U品时尚、I屋及屋、D壹科技、E娱亦乐,再加上一个完全实用手册,俨然成为城市生活的大杂烩。席文举在总结都市报的发展趋势时认为,要深刻研究现代都市人的心理定势,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报道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信息报纸的特色只有在强化而不是削弱其全面性和丰富性的前提下才是有益的。显然,满足受众的消费需要,展现和传播消费社会的文化,是报纸适应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p#分页标题#e#消费是当代社会的第一主题,消费价值在一般社会中散播之所以如此迅速,就是因为消费本身早巳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消费文化的概念意味着,在现代世界中,核心的社会实践以及文化价值、理念、渴望与身份均是源自消费,而非其他像公民权、宗教信仰或军事地位的面向所界定。显然,传播消费信息的媒介自然能与消费者建构社会联系。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全方位消费需求,则是报纸在市场化竞争中实现自我转型的客观需要。为百姓生活服务的办报宗旨,已无法遮蔽报纸的赢利目的,在市场化背景下,各类都市报和生活服务类报纸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已经将商品符号深刻地嵌入报纸的灵魂之中。2008年对广州地区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四所高校的调查显示,消费类报道在大学生中最受欢迎,中选率达到23,占据报道的首位。如果加上娱乐、财经、体育类报道,宽泛意义上的消费性报道已成为报纸版面的主体。三、报纸消费功能的扩展及其价值取向在消费社会,报纸提供了多元化的消费文化。报纸对于受众而言,是日常生活的一种在场,报纸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够给受众心理上以暗示,尤其对那些经常阅读某种报纸的受众而言,闲来读报是一种消费习惯,也是一种心理满足。读报活动像一场消费仪式,受众由此进入阅读的精神世界,可以暂时摆脱工作和生活的烦忧。然而,报纸并非抽象的哲学读物,它无法提供治疗精神病症的药方,除非专业性的学术类报纸,一般都市报难以提供专业领域的技术知识,它呈现的是具象化的现实生活,它也难以传播精神世界的晦涩话题,它在哲学思考层面缺乏深度。尤其是在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导向下,报纸的话语一定是指向通俗和新奇,因为艰涩的话语在符码转移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不符合市场的逻辑,也与受众的阅读习惯大相径庭。因此,作为浅阅读的对象,报纸为迎合消费社会的需要,成为消费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对休闲、娱乐、时尚方面的导向作用,表明了它在世俗化过程中的消费功能。报纸的消费价值与受众的心理认同有着密切关系。受众喜爱某种报纸,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对自己和周边社群的关注。正如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所言,即使在大城市,有些报纸也是按照这样的原则进行编辑的:读者希望读到与自己有关的东西。这种理论认为,如果有足够的人可以经常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名字,看到对其婚礼、葬礼、社交、出游、会议、学校颁奖、五十大寿、六十大寿、银婚、郊游和海滨聚会的报道,他们就能构成可靠的发行量。李普曼描述的是早期报纸受众的心理感受。在市场化背景下,通俗化的都市报、晚报面对的是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受众,一般的受众难以在报纸上找出有关自己的报道,但受众的怀乡病决定着对报纸的选择。因此,无论何地出版的报纸,都要在一定程度上履行家乡的印刷日志这一功能。从传播的理念上看,好看的报纸一定适合本地读者的情感需求,而宽泛意义上的怀乡病也意味着受众对自己和其生活圈子的关注,及对过去时光和生活经历的无限留恋。从这个意义上看,现代都市的受众虽生活在丰裕社会里,但内心却充满着孤独。读报是典型的个体活动,受众作为独立的消费者,在读报活动中精神世界是孤立的。鲍曼(又译为包曼,Zygmunt Bauman)认为,消费是彻底个别、孤立而且最终是孤独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满足,有赖于抑止与诱发、缓和与刺激欲望,而欲望总是私人的、难以沟通的感觉,没有所谓的集体消费这种东西。显然,报纸受众希望能在似曾相识的阅读过程中,彰显自我的存在和获得精神上的释放。读报这一孤立的精神活动,是受众个体性消费价值实现的过程,它与受众的阅读目的有关,其消费效用的获得程度取决于报纸所传播的内容。报纸消费功能的实现在于最大程度满足受众的需要,在消费社会,受众的需要是现实和功利的。鲍曼指出,如果生产者社会在心底是柏拉图学派,寻找无法违逆的规则以及终极的事物模式,那么消费者社会便是亚里士多德派实用、弹性,坚守的原则是在真的遇到难题以前(以及以后),绝对不为此烦恼。通晓事理的消费者唯一要做的事,便是在机会满地的所在,要抵达现场,而且在机会特别浓厚的时刻,也要在那里。为塑造在场的景观,报纸务必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这种可选择式的内容是有针对性的,正如李普曼所言,为独树一帜,抓住稳定的读者群,大部分报纸不得不跳出一般新闻的框子,涉足五花八门的各个社会层面,如丑闻和犯罪、体育、图片、女演员、失恋咨询、高中笔记、妇女专页、购物专页、烹饪食谱、棋局、牌技、园艺、连环漫画、不同凡响的党派偏见等。这并非因为出版商和编辑们除新闻之外对什么都兴趣十足,而是因为他们必须找到某个途径,牢牢抓住据说是满怀热诚的读者。让受众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不仅可以满足厚报时代的内容需要,也可以保证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提高信息消费的现实功效。鲍曼认为消费主义的最高奖赏是选择:选择(纯粹形式上的模态)本身便是价值所在,它也许是消费主义文化里唯一不需要(而且不容许)提出理由的价值。选择是消费者社会的最后价值,是评价与排列其他一切价值的价值。在消费社会,消费美学取代了工作伦理,消费是第一主题,作为传播消费主义文化的媒介,报纸对娱乐、休闲、购物、时尚、文体等方面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其目的是为受众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提高报纸的可消费性。作为都市人消费的指南,都市报的生成和发展最能体现其消费性的价值导向。都市报的栏目充满了消费这一主题。在都市报中,都市人的生活都与消费相关,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最终指向目标都是消费,人们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在都市报的处理中多半会落实到消费层面,出现的相关问题也大多以消费手段加以解决,它以这样对于日常生活渗透的方式向大众昭示,人生的具体或抽象目标最终只能以消费的方法得以实现。因而生活服务类报纸如精品购物指南、申江服务导报、上海壹周等以服务性、时尚性、娱乐性和功能性为内容特色,以满足多元化消费为基本目的。当然,以娱乐为特色的感官型消费属于享受型消费,娱乐是消费社会快餐式文化的直接反映。提供娱乐是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报纸将娱乐版面视为提高受众阅读和消费欲望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都市报的娱乐副刊的地位不断上升,如南方都市报每天的娱乐版面多达16版,占总版数的20以上。几乎每天的娱乐头版都是各类名人明星的巨幅图片和刺激眼球的套黑标题。明星的生活细节都成为娱乐话题,连明星本人的脸蛋、发型、衣着、行踪、生日等相关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对象。娱乐就是明星生活的再现,是展示性、腥、星的场景,是对消费欲望的充分释放。大量充满诱惑的巨幅明星照片,给受众提供了一种伪语境。正如波兹曼所言:伪语境的作用是为了让脱离生活、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的用处。但伪语境所能提供的不是行动,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变化。这种信息剩下的唯一用处和我们的生活没有真正联系。当然,这种唯一的用处就是它的娱乐功能。伪语境是丧失活力之后的文化的最后避难所。#p#分页标题#e#大量的性感图片使娱乐新闻充满了消费的想象和欲望。那些娇艳欲滴的明星们作为消费偶像,给予消费者虚幻和虚荣的满足。名人和奇观填补了空虚,进而造就了娱乐崇拜,同时也导致了一种浅薄、浮华的商品文化的统治。所以说娱乐崇拜掩饰了文化瓦解,娱乐崇拜既掩盖了现代生活的空虚,同时也增强了商品文化的魅力。娱乐崇拜的本质是对名人和明星的消费崇拜,因为娱乐新闻的主体是娱乐圈的名人和明星,他们在都市报出现的符号就是高消费的化身,他们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甚至每次呈现在公共场合中的外形就是消费文化的集中体现:一来都市报的娱乐新闻区别于文化新闻,就是注重明星们的生活之事而非文艺创作;二来在都市报视野中,明星们之所以成为明星的标志主要是其市场价值(可以转化为金钱的占有)而不是艺术成就。明星在都市报占据的显赫位置为消费主义文化提供了巨大的展示舞台。报纸提供的实用消费信息,则对受众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产生深刻影响。股票行情、黄金楼市、健康美容、汽车专刊、IT时代、家居文化、财富周刊等各类专副刊充斥着报纸的版面,并成为报纸产业化运作的新趋向。这些实用性栏目具有广告的性质,只是在编排上更具专业化和导向性,适合于不同类型的受众进行选择性阅读。各种具有行业性特色的消费信息在开阔受众的视野、提高商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供专业性的消费指导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各类消费信息极大地满足了消费时代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展示了消费社会的丰裕景观,而报纸消费文化的类型化,满足了受众对于消费个性的诉求。为了追求消费的风格化,受众势必关注报纸上那些具有区隔意义的商品和服务,而报纸,正是通过推销距离审美方式,为消费英雄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显然,报纸的消费类信息供给具有针对性,在报纸经营者和策划者看来,受众作为消费文化中的个体,总是会通过商品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性进行社会区隔,在消费实践的过程中,特定阶层成员把自己的独特品味丛(Constellation of Tastes)看成是社会的品味而加以合法化,商品和服务所包含的个性事实是针对某个社会阶层的消费趣味。所以,消费的个性化可以通过商品和服务的类型化进行重构和分类。报纸的消费分类或者受众分类是基于商品和服务指向的市场化定位,而专栏性消费副刊则是其具体指涉的类型化。四、余论随着中国报业进入厚报时代,报纸所增加的信息量大部分来自消费市场,消费的价值指向作用也日益明显。尤其是各类专副刊和广告版面的大量增加,使报纸在总体上成为大众文化的代言者。受众通过读报活动,看到的是一个通过编辑加工的集合型大众消费文化的缩影。报纸版面作为消费文化的碎片,平面化地展示了商品符号的诱惑力,报纸在单向意义输出的过程中,通过每天的版面内容更新,不断强化消费的能指和所指。它在建构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建构了受众的阅读世界,并着重将消费社会的无深度、浅层的通俗商业文化汇聚成统一的通俗文本,在向受众灌输消费时尚、消费理念的过程中建构大众文化。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尼古拉-埃尔潘所言:工业社会中的每个成员无一能够背离大众文化统一的价值观、统一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规范。实现这种整齐划一的首要工具是在消费这种公共文化的商品时所感受到的乐趣,得到这种乐趣毫不费力,表面上看来也毫无害处。现实却是另一番图景:大众文化不但是改变消费者主观性的强有力工具,而且能够在各社会阶层中构建统一的消费愿望和消费品位。注释:转引自美阿尔伯特格雷利编著,饶文靖,等译:媒体与娱乐产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蔡铭泽主编:新时期广东报业发展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200页。孙燕君:报业中国,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页。孙燕君:报业中国,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孙燕君:报业中国,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孙玮:现代中国的大众书写都市报的生成、发展与转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页。孙玮:现代中国的大众书写都市报的生成、发展与转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页。薛国林,侯东阳,等著:中国报纸专副刊文化,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法加里布埃尔塔尔德著,美特里.M.克拉克编,何道宽译:传播与社会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机械工程材料综合实验》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设计创新技术基础》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传媒学院《生态循环种养殖技术》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燃气储运工初级实操模拟题与实操技巧
- 2025年招聘考试模拟题销售经理岗位能力测试题库
- 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国际商务谈判实验》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酒店管理高级人才面试预测题与策略分析
- 家具售后处理培训课件
- 2025年炼油装置操作工中级考试复习策略与技巧
- 2025招标代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9月新版用工合同(合作协议书)范本(可规避风险)
- 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解读
- 福建省漳州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叉车生产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闭店协议如何签订合同模板
- 2025医疗机构租赁合同模板
- 2025年肇庆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招聘真题
- 兄妹房屋协议书
- 微量泵输液泵使用技术
- epg信息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