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批注.doc_第1页
浅谈——批注.doc_第2页
浅谈——批注.doc_第3页
浅谈——批注.doc_第4页
浅谈——批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侵权责任法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小组成员:法学2班 许清清 0121126046 黄蓉蓉 0121126050 徐宛玙 0121126014 施瑜辰 0121126006关键词:网络隐私权,保护,侵权,责任,立法三个即可统一一下,放到内容摘要下,这个是老师两次格式要求不一致所致。内容提要: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网络在给人类带来繁荣、便利的同时,也使社会和公众的全部活动在大众视线里一览无遗,使文明的人类面临着一种被剥夺的赤裸感。近年来,网络隐私侵权案例不断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众网民人人自危。针对网络隐私权侵权案件发生的原因和特点,剖析现今侵权责任法对网络隐私权的立法现状及其不足,应当正确适用法律,确定加害人责任、第三人责任以及受害人自己责任,加强网络隐私保护立法,创建和谐安宁的网络环境。现代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带给人们各种便利,快捷的服务的同时,也留下了个人信息容易被泄露,公开和传播的种种隐患。近年来,各种侵害网络隐私权的案例频频发生,加强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刻不容缓。本文试从侵权责任法角度探讨网络隐私权案件的类型和特点,现有法律规定对网络隐私权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并归纳此类案件中的各民事责任主体间的责任划分规则。一、网络隐私侵权案件概况2007年12月29日晚10时,31岁的白领女子姜岩从远洋天地24层楼的家中跳下身亡,在生前的博客里,她写下了两个多月的死亡日记,将自杀原因归结为丈夫出轨。 中山日报电子版/newspaper/2008/01/17/785503.shtml随后姜岩的死亡日记被网友转载到各大论坛上,引起人们的激烈讨论。网友甚至对姜岩的丈夫王先生进行了人肉搜索,并做出许多激愤行为,使王先生和“第三者”的生活受到极大干扰。2008年3月,王先生将三家网站告上法庭,首次将“网络暴力”和“网络隐私”推向司法领域,催生出中国网络隐私保护第一案。还有艳照门事件、铜须门事件 新浪新闻 /s/2006-06-08/121610102193.shtml、孕妇让座事件 腾讯网 /zt/2007/yunfu/index.htm等等,这些通过网络而发生的事件不得不让我们有所反思。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我们也可以更加自由快捷的表达意见。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控制自己的思想和键盘下的文字,而不使它成为一种新的暴力。在这种暴力面前,我们好似活在透明的社会里,没有隐私,一切生活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信息产业巨头斯科特麦克尼利也曾断言:“必须承认这一事实,私生活已不复存在”。由此可见,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隐私的保护。网络隐私权并非一种完全新型的隐私权,这一概念是伴随着网络的出现而产生的。虽然网络隐私权具有自己的特点,但它与传统隐私权仍有重叠的部分,因此可以说它是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体现。有学者认为,它主要是指“公民在网络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毁损的意见等。”亦有人认为,网络隐私权是指在互联网中,任何人对自己的个人数据依法享有不受他人侵犯、非法使用和支配的权利。由于国外立法多将网络隐私权纳入到个人资料隐私权的范畴加以保护,所以现代网络隐私权的概念主要属于个人资料隐私权的范畴,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也主要是对网上个人资料进行保护。 百度百科/link?url=OMa_34427ChyER2S8-vUdQPm_pxtOv_QMHkV5ZO8UMBgjm2odE9XPW5vPFZrPoa7二、网络隐私侵权案件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总结近年来我国一些网络隐私侵权案件可以发现,此类案件的民事法律责任问题存在以下特点:首先,加害主体的复杂性:主要包括普通网络用户、网络经营服务部商、网络内容服务商、电子认证机构、网络电子市场运营商。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者承担责任的前提是有区别的。网络用户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承担一般侵权责任;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责任以明知或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为前提。然后,侵权行为的隐蔽性:行为人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是通过虚拟的网络空间完成的,而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决定了网络环境下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被侵权人不容易举证。其次,侵犯网络隐私的复杂性:网络的技术性为个人隐私的侵权提供了方便,使得个人隐私在网络环境更容易受到侵害,同时隐私范围和隐私侵权形式相比现实环境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使得侵权行为更加复杂,有些个人隐私需要重新界定如电子邮件地址等网络信息是否属于个人隐私。再次,网络隐私侵权行为认定的困难性:这主要是指被害人收集证据加害行为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因为网络用户通常都是以非真实姓名出现,使得被害人很难找到真正的侵权人。最后,管辖的特殊性:网络空间的开放和全球性不仅与法律规范的地域性特点相冲突,也对传统的管辖权理论及法律适用提出了新的考验。出现网络侵权案件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法律意识淡薄。在一些网络侵权的案件中,几乎所有的侵权者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有的即使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触犯法律,但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网站是公益性或政府网站,不以赢利为目的,因而认为不要紧,甚至采取无所谓的态度。第二,网络开放性、分散性和易于操作性等。网络的开放性给网络链接侵权者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获取信息空间,分散性决定了信息的传播有很多个渠道,因而无法实行集中的控制和管理;而网络的易于操作性使网络侵权行为的实施简单易行,鼠标轻轻一点,网络侵权行为就完成了。第三,目前网络环境下的道德失范是导致网络链接侵权不断上升的道德原因。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网络道德体系,传统的道德规范又很难约束到网络链接侵权行为。3 网络隐私权侵权案件中的责任承担 (一)关于网络服务者的责任承担侵权责任法中对网络服务者的责任承担规定了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对损害的扩大承担的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二款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被侵权人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上的信息千奇百怪,网络用户千千万万,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管理者管理着无数的网络信息和用户,要求他们主动采取措施是十分勉强的。这就需要受侵害人在得知被侵权后采取措施,统治网络服务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第二种是对“知道”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三款,网络服务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这里的知道是否包括应当知道,是有争议的。笔者认为,网络侵权行为一般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否则不会造成侵权事实,并被受侵权人或网络服务提供者所察觉。所以当侵权行为达到一定的社会影响并为多数大众所熟知时,作为网络信息管理者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秉持着维护网络秩序和谐的义务,应当及时察觉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在“艳照门”事件,侵权人上传到网上的艳照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这属于明显的侵犯网络隐私权的情形。这时,网络服务提供者如果没有尽到相关的注意义务就应当与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同时,对于网络隐私侵权行为是侵犯公民人权的行为,属于一般侵权。根据法条,网络隐私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所谓过错责任原则是以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条件的认定责任的准则。按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仅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就不承担民事责任。在过错责任下,对一般侵权行为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受害人有义务举出相应证据表明侵权人主观上有过错。我认为,法律应当规定一旦行为人致人损害就推定其主观上有过错,此即过错推定责任。就网络的隐秘特性而言,行为人(如网站、商店、隐私内容提供者)往往凭借有利的技术条件,销毁能证明其侵权的数据信息,给受害人举证带来困难。因此法律应当规定一旦行为人的行为致人损害就推定其主观上有过错,除非其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应承担民事责任,此即过错推定责任。由此一来,促进网络行业健康发展和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二)关于用户的责任承担在网络隐私侵权案件中,网络用户就是在网络上挖掘、发布受害人个人隐私的行为人。如在“孕妇让座事件”中,由于孕妇擅自将未给她让座的男士照片传到网上,经过网络的传播将时间扩大化,致使他们隐私权受到侵害,被单位辞退,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根据责权责任法第36条第一款,网络用户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故该孕妇应当承担主要的侵权责任。四、我国网络隐私权立法现状前面责任承担用的都是侵权责任法的规定,而立法现状中恰没有侵权法,为何?1、宪法的保护。我国宪法38条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40条规定了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这是宪法从基本法的角度对隐私权所作的原则性保护,为网络隐私权在其他法律部门中获得保护提供了根本依据。2、民法的保护。由于我国民法通则没有作出保护隐私权的明文规定,最高法院就在有关的司法解释中对名誉权的保护作了扩张性解释,将侵犯隐私权视为侵犯名誉权来予以对待。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于问题的意见第160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问。这些司法解释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3、部门规章的保护。国务院于1997年12月7日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十八条规定:“不得擅自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篡改他人信息;不得在网络上散发恶意信息,冒用他人名义发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公安部于同年12月30日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虽然这些规定还很不全面、具体,可操作性也不强,对大量的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也暂时无法予以制裁,但已经是我国对网络隐私权保护在立法上的一大进步。五、对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立法建议1、加紧立法规制我国侵权法对于网络侵权的规定有什么不足?在分析不足情形下再论完善,提出如何完善的建议。这才是文章的价值的所在。阅读者在文中没能看到这样的逻辑框架。,制定相应配套的行政法规规章。我国目前在信息网络领域中,行政监管和法律责任的追究仅限于私人信息遭到不当泄露以及个人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到侵害,而个人信息的获得、收集、持有、使用、等环节,都还没有相应的管理保护机制。因此在制定隐私权法之外,单独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或数据保管条例,可以灵活地与有关的行政规章结合起来。2、加强行业自律。从长远来看,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与网络服务业的健康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人们希望在一个净化的网络环境中冲浪,这就为行业自律提供了必要前提。目前我国最重要的网络自律组织就是中国互联网协会,自律形式比较单一,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美国这方面的经验,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网络隐私认证联盟计划,这对于我国强化网络隐私权保护以及诚信服务理念的确立大有好处。3、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根据中国现行法律规定,个人隐私受到侵害后,责任主体承担法律责任的范围仪限于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法律对于侵权人如何补偿受害者,并没有在基本法中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在目前通过网络收集个人信息并且非法用于商业用途的案例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建立一套完善的民事补偿机制,针对网络违法犯罪的特点更好的保护个人隐私是必不可少的。4、建立专门的隐私保护委员会在网络主管部门的监管下设立相应的隐私保护委员会, 加强网络隐私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工作, 处理网络隐私权方面的投诉和相关事务,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协调和衔接,做好国内网络隐私权方面的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