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实录 一、导入 (教师出.doc_第1页
教学案例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实录 一、导入 (教师出.doc_第2页
教学案例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实录 一、导入 (教师出.doc_第3页
教学案例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实录 一、导入 (教师出.doc_第4页
教学案例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实录 一、导入 (教师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案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实录一、导入(教师出示一张风景如画的罗布泊图片。)师:用一个词语描述这幅图片,可以是成语。生1:波平如镜。生2:碧水蓝天。生3:美不胜收。生4:山清水秀。师:大家的词汇很丰富,老师也用一个词语形容。(板书)“仙湖”,可以吗?生:可以。师:那好,大家再看一副图画。也请描述一下。(教师出示一张黄沙漫天的图片)生1:一望无垠。生2:沟壑纵横。生3:荒无人烟。师:大家的描述很准确。这个地方叫(板书)“罗布泊”。如果我告诉大家,这两幅图片是同一个地方,你会相信吗?生:不会。师:是的。美丽的罗布泊已经(板书)“消逝”了。听到这里,你有一种怎样的心情?生:遗憾。生:痛心。生:惋惜。师:那好,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一起读标题。(生齐读标题)现在,你最想提出什么问题?生: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生:罗布泊是怎样消逝的?生:罗布泊消逝前是怎样的?师:好,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今天的新课。(导入环节的设置意图达到“一石三鸟”的目的:其一锤炼语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描述和课文的描述进行对比,学会从课文中学习语言。其二通过图片的对比,初步酝酿了感情,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其三通过标题猜测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二、整体感知师:请大家用五分钟默看课文,完成两个任务。(多媒体显示)(1)标好段落序号,给生字词注音。 (2)你从文章中读出了哪些信息?谁来概括地说一说?师强调“概括”二字。生订正字音。生1:我从这篇文章看到了从前的罗布泊。 生2:我还读出了罗布泊的消失与塔里木河的关系。 生3:我还读出了罗布泊的现状。 (整体感知环节要求概括读出了哪些信息,注重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符合新课标“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破重点”的要求。)三、忆仙湖师:看来,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老师在这里收集了几幅图片,我们先来欣赏一下从前的“仙湖”。 (板书:忆仙湖)(配乐牧民新歌,出示三张图片) 师:刚才在欣赏画面的时候,我听到了几个同学低声地发出“啊”,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发出赞叹呢? 生:罗布泊太美丽了! 师:是的,罗布泊确实很美!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段或者语句作为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吗? 用“请随我看段的句式说话。”生1:请随我看第4自然段:“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板书:绿洲)师:好,再看第二幅。生2:请随我看第7自然段的倒数第四行:“当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生3:请随我看第11段: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生4:请随我看第7段:这是“绵延不绝的万里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河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师:大家找得很准确,我们一起看第三幅。生1:请随我看第8自然段倒数第四行:“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师:如此美丽的仙湖,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呢:生1:赞叹的语调。 生2:向往的语调。 生3:优美的语调。 师:我觉得文中有一个词比同学们的词似乎更恰当些,哪个词? 生4:第6自然段的“惊异”。 师:看看这些鸟歌唱时的 生(齐):欢娱。 (板书:欢娱。) 师:“欢娱”在这里什么意思? 生(众):欢快的、愉悦的。 师:你能用欢娱的语调来读这个句子吗? (屏显。) 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一生朗读。师配乐笛声牧民新歌) 师:你的朗读,好像给我们的思维插上了一双翅膀,把我们带到了从前美丽的罗布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我们正乘着一叶扁舟,清风拂面,耳畔传来清脆的鸟鸣和悠扬的笛声。我们站在船头,四下远眺,碧波荡漾,水天一色。同学们,现在请大家睁开双眼,一起来读。 (生齐读。配乐笛声牧民新歌) (让学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句配解说词,学以致用,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朗读的指导方法多样,先提出朗读的要求,再让学生闭目想象,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配以悠扬的笛声渲染气氛,朗读的现场效果非常好。)四、叹仙湖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今天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 (屏显罗布泊现状的图片,穿插介绍:这颗树就是号称“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烂”的胡杨,因为干渴,它死掉了。) (此处补充交代胡杨的特点意在突出缺水的严重,让人触目惊心。) 师:我听到了一声叹息。(板书:叹仙湖)师: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说出你看后的感受吗? 生(杂):凄凉、惋惜、萧瑟。 师:文中哪些语句与图片反映的内容吻合? 生1:我找到的在第3自然段:“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师:能用一句诗形容一下吗?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师:好,继续。 生2:第20自然段:“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师:我们看一看,那扭曲的树干,那似手的枯枝,仿佛就是一个人,在挣扎,在求救。 生3:第22自然段:“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板书:荒漠。) 师(指画面):看,一道道肋骨的走向。同学们,这几段该用怎样的语调读? 生4:应该用沉重、沉痛的语调。 (板书:沉痛。) (屏显。)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师: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加点字请重读! (生自由朗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朗读这一段。老师配点音乐。 (凄凉忧伤的马头琴音乐越痛越想你响起。学生配乐朗读。)(一生朗读。)师:这位同学的朗读使我们仿佛听到了罗布泊那痛苦无奈的呻吟,老师也想读一下,好吗?(师朗读,学生鼓掌。)师:让我们把这一段齐读一遍。(生齐读)(此处通过多种手段调动课堂气氛,图片增强直观性;凄凉的音乐渲染气氛;指导重音的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意在通过朗读将罗布泊消逝的痛苦、无奈,惋惜体现出来。)师:同学们,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生1:比喻生2:拟人生3:更生动,更形象。生4:更能体现痛苦与无奈的感情。师:是的,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体现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正是报告文学的特点之一:生动性(板书)。(此处紧扣修辞的作用突出报告文学的特点,意在让学生对报告文学的特点有真实的体验。)现在,假如你是罗布泊边仅存的一颗胡杨,你见证了这一切,你有哪些话想说呢?(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回答。)生1:我是号称“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烂的胡杨” 但是,因为干渴,我们一个个死掉了。这到底是谁造成的呢?生2:我是罗布泊边仅存的一棵胡杨,但是,现在我已经气息奄奄,虚弱无力,我不知道我还能活多久?人类啊,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生3:我是罗布泊边仅存的一棵胡杨,以前,我有很多兄弟姐妹,我们快乐的生活在一起。鸟儿欢唱,牛羊成群,现在,他们一个个离我而去,这一切都是缺水造成的,请还我们生存的水资源吧!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生4:我是罗布泊边仅存的一棵胡杨,人类啊!我是你们的朋友,可是,看看我们今天的处境吧!我们脚下的土地已经龟裂,我的兄弟姐妹都已经死去,救救我们!(这一环节对课文内容既是深化也是拓展,同时也是最煽情的环节,在现场凄凉忧伤的背景音乐中,学生的感情被充分调动,表达既很得体也很动情。)五、析仙湖 师:从前碧波荡漾的罗布泊现在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荒凉的、恐怖的罗布泊,这种强烈的反差,形成了一组鲜明的对比。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屏显。) 美丽的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 让我们分析原因。(板书:析仙湖) 生1:1925年至1927年,塔里木河被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耕地废弃,沙化扩展。 生2:第10自然段:“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生3:第12自然段:“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水。” 师:能不能概括一下? 生3:“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师:“盲目”是什么意思? 生(众):没有节制的、不顾后果的、没有计划的。 师:文中又说“四盲”是巨大的“吸水鬼”,这“巨大”到底有多大? 生:“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师:他用一串具体的数字告诉我们这个“吸水鬼”巨大的程度。看来具体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这种方法叫列数字。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真实性”,它体现了“报告文学中的报告二字”。(板书:真实性)。河流改道,人口激增,“四盲”现象,罗布泊怎样了呢? 生1:变成了“死湖、干湖”。 生2:与沙漠浑然一体。 师:请看到第14段。生:罗布泊消失了师:一个短句自成一段,有什么作用?生:强调。师:让我们合作朗读,体会作者面对惨状无言表达的痛心! 师生合作:就这样,曾经牛马成群、绿林环绕、遍地绿色的(生读“罗布泊消失了”);就这样,碧波荡漾、水天一色的仙湖(生读“罗布泊消失了”);就这样,胡杨茂盛,曾经栖息了百余种野生动物的(生读“罗布泊消失了”)。(这一环节尽可能的挖掘教材资源,将平淡无奇“罗布泊消失了”聚焦,以师生合作朗读的形式突出作者的无奈和痛心。)师:这一切是谁造成的呢?生:人为。(板书:人为)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生1:从第25自然段:“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生2:我觉得还有第27段:“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屏显。)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师:请一个同学读一下。 这一句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生3:我认为要读出愤怒的感情。 (板书:愤怒。) 师:哪个词体现了愤怒? 生3:“又”。 师:“又”,好。还有呢? 生:“也”。) 师:强调了“也”。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两个句子,注意重读“又”、“也”这两个词。 (生齐读。) (抓住重读的词语,突出语文“读”的能力的培养。)师:这样的悲剧仅仅出现在罗布泊吗? 生(齐):不是,还有青海湖、月牙泉。六、救仙湖 师:面对这不胜枚举的悲剧,我们该怎么办呢?就任由它这样发展下去吗? 生(齐):不,我们应该去行动,去拯救。 (板书:救仙湖:行动。) 师:作者发出了怎样的呼吁? 生(齐):“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师: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排比。 师:排比句应该怎样读出它的情感、气势? 生1:我觉得情感应该不断递增,越来越强。 师:一个分句比一个分句的速度要快,读出作者内心的急切。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个句子。 (板书:急切。) (生齐读。) (屏显青海湖、月牙泉的图片。) 师:这就是青海湖,她一望无际、碧波连天、万鸟翔集,可如今,湖堤已向湖心推进了十几米;这就是月牙泉,她形如弯月,如翡翠般在鸣沙山的怀抱中静静地躺着,可如今水深只有尺余。她们都面临着消逝的悲剧。面对此情此景,让我们再次朗读,把作者这种急切而又焦虑的呼吁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个人!生:(齐读)“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师:联系实际谈一谈,我们还要救救(屏显:救救)(小组合作讨论进行) 生:我们要救救湘江,我从电视上看到湘江污染非常严重。生:我们还要救救黄河,泥沙淤积让黄河成为地上河。生:我们还要救救大气层,臭氧层的破坏让我们面临紫外线的侵袭。生:我们还要救救地球,地球面临水资源缺乏的问题。生:师:我想说:救救沩江!(宁乡的母亲河)我们的母亲河,沩江,又名“玉潭江”,当年,楚王马殷经过这条江的时候,发现它“水碧如玉,水清如潭”,所以命名为玉潭。但是今天,请大家看看。(师配乐天堂,同时播放幻灯片。)幻灯片(配图片和解说词):2004年,黄材镇沩河上游修建一座电解锰厂,2008年,沩河周边的群众感觉皮肤瘙痒,出现红斑,生活饮用水出现异味!2009年,双凫铺镇受到污染后乳白色或者黑色的污水,直接排入沩江!2012年5月8日,五里堆金莲石笋河段开设洗沙场,洗沙泥水未经任何处理排入河中,导致河道淤塞、河水浑浊不堪。 2012年5月14日,黄材镇井冲村大量泥土直接倒入沩江,导致浊水横流!同学们,行走于美丽罗布泊的消逝间,行走于美好环境的消逝间,我们因痛苦而觉醒!我们相信,造成悲剧的是人,改变这一切的一定也是人!让我们积极行动,从我做起,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