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论文“意言”兼得,力求有效【内容摘要】: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公开课,在教学环节上设计的很完美,教学很精彩,课堂很活跃,但是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学到了什么呢?除了情感的体验,别的就没有了。我常常在想,一味的情感体验就是学语文吗?我想,语文课应该把言语内容的理解和言语形式的学习有机融合,在注重言语内容的同时关注言语形式。 本文从词语的理解和运用、重点词语的品析、文本内涵和表达方式统一、对语言典范的模仿和鉴赏这几点入手,力求语文课上意言兼得,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关键词】:意言兼得 言语形式 言语内容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公开课,在教学环节上设计的很完美,教学很精彩,课堂很活跃,但是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学到了什么呢?除了情感的体验,别的就没有了。我常常在想,一味的情感体验就是学语文吗?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崔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大赛总结发言: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会把语文掏空。他还说:出现这种重人文轻语文、重言语内容轻言语形式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老师们对“语文”性质的理解偏差。语文教学是干什么的?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崔峦老师的这段发言让处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状态的我,顿时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我发现,一节课,如果光光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而“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彩,课堂气氛再活跃,价值是微乎其微的。那么,我想,语文课是不是教师在课堂上专门给学生讲述课文的写作方法,机械的“告诉”就可以了呢?好像也不是,引导学生在感知文本“写什么”的基础上,深入课文,揣摩作者是“怎么写”,探究“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去做了,语文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辨识能力。那么,如何在注重言语内容的同时关注言语形式呢?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探索,以下时我在追求走上意言兼得这条路的一点心得:一、品词中意言兼得在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常常被许多教师冷落,常常是几遍机械的朗读,然后是枯燥的词语解释,接下来就进入课文内容理解环节。这样的词语教学是单纯的一个概念,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是模糊的、僵化的、死板的。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当学生没有对词语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时,这些词语是很难被学生灵活运用的,它们在学生的心中是不具生命力的。词语应该是形象的、鲜活的、灵动的、有生命力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感受“意言兼得”的精彩。如我在执教北京亮起来时,这样进行词语教学:学生初读课文后,老师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出示:华灯高照 金碧辉煌 灯光闪烁 银光闪闪 绚丽多彩 夜幕降临 从天而降 光彩夺目(指名读、齐读)师:我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如读着华灯高照,我仿佛看到了无数彩灯高挂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所以我这样读。(示范)想读吗?下面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来读并展开想象,你的眼前会突然亮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生1:我读着“灯光闪烁”好像看到了五颜六色的灯光在跟我眨眼,真迷人。师:你把我们带入了一幅美妙的画卷!来,把你的感觉读出来!生2:我读着“夜幕降临”就好像看到了天边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块黑布慢慢地把大地盖住了。生3:我读到“金碧辉煌”好像看到了北京城红瓦黄墙,在太阳的映衬下闪闪发光。(齐读)师:老师找到了几幅画(课件播放以上词语对称的画面),请你们边欣赏边把词语有滋有味地读出来。师:你能用上这些词语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夜晚的北京城吗?生1:每当夜幕降临,长安街就华灯高照,美丽极了。生2:夜晚的北京城灯光闪烁,绚丽多彩。 教学中,我没有对词语的意思进行枯燥讲解,而是通过想象读、结合图片理解读,原来一个个死板、僵化的词语成为一幅又一幅鲜活、丰满的画面,孩子们被这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词语陶醉着。学生读着的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灵动的诗。最后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介绍所知道的北京城,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又是对所学词语的灵活运用。在这里,我融词语的理解与积累、语言的运用、课文内容的回顾为一炉,炼就了有生命力的词语教学,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析句中意言兼得 品词析句,就是揣摩品味文章中的重要词句,领悟欣赏其意义、情感和表达方式。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就是通过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走进坐着的精神世界,还原作者的思维过程。歌德曾说过:“内容忍忍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对于以学习和运用语言为目的的学生来说,就应该带领其去发现其中的秘密。让学生在词句的品析中,理解内容,领悟表达方式,实现意言兼得的目的。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片断 师:这一段中,出现了两个“你在哪里”,如果去掉一个,你觉得好吗?请同学们读读。 (出示:沿着长长的小路,寻找雷锋的足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生自由读。 生1:我觉得不好,用了两个“你在哪里”感情更加强烈了。 生2:两个“你在哪里”写出了作者急切的心情。 师:同学们体会的真棒。用了两个“你在哪里”,这种方法叫做反复。反复的手法能够更加突出作者的心情。 师:你也能用反复的手法说一句话吗? 生1:春天来啦,春天来啦!小朋友们高兴极了! 生2:放学了,放学了!我们可以回家了。生3: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来了许多小画家。生4:过年了,过年了,我们可以穿新衣服了。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一学就会。希望小朋友写作文时也用用反复的手法在这个句子,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呢?生:我觉得声音第二句应该比第一句高。师:不但声音一句比几句高,感情也应该一句比一句强烈。你能试试吗?指名读。反复的手法,二年级学生也接触过。但是如果没有牵引运用,学生对反复的手法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今天通过再次认识,并且亲身体会了创作这一过程。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会了这一方法。当然需要以后再写作中的经常运用,才能化入心灵,融入骨髓。三、知情、悟法中意言兼得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即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内涵。更要让他们懂得课文是“怎样写的”,即领悟表达方式。语文教学要始终着眼于语言文字怎样把人的情、意在作品中实现出来。教学课文时,教师们如果能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感悟情感的同时,让学生琢磨文本的表达形式,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并行于语文教学之路。一次听课时,看到一位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就很好得诠释了这一点。教学片断:师:在这么富有皇家气派的园子里都有什么?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品读)师:孩子们,读着读着,你发下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吗?生:我发现用了两个“有也有”师:这里作者采用了相同的句式分类介绍不同的景观。(板书:分类介绍),这个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师:园内还有什么?生:园内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师:圆明园中的景物可真多啊,作者是如何一一介绍他们的,在写法上又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吗?生:我发现了“如如”师:这里作者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板书:举例说明)师:据说圆明园内大大小小的景观有100多处,而且一步一景,景景怡人,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师引读“漫游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师:“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这是作者的想象(生答)(板书:联想)师:孩子们,文中寥寥数笔还不足让我们感受到如此丰富的历史文物。咱们来看一段材料圆明园内曾收藏的历史文物。现在让我们也来学着作者分类介绍、举例说明、联想的方法写一写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吧。听过很多教师上圆明园的毁灭,在教学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一段落时,大都只关注了引导学生去感受圆明园的辉煌,而对作者的表达方式上的探究却是很少的。这位老师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同时,也引导发现了作者在介绍园内景物时用了“分类介绍”、“举例说明”这两种方法,而在总结时则是用了“联想”的手法。这样一来,学生在感受文本内涵的同时也学习了表达方式,但仅仅学习了,没有练习,学生印象不深刻,所以该老师在最后又不忘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来写写圆明园内曾收藏的历史文物,这样学生将领悟到的表达方式得以及时的运用。四、模仿、鉴赏中意言兼得有人说语文姓“语”,应该就是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语文,不再仅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是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让学生意言兼得,获得语言智慧深深地滋养。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许多都是比较典型的例文,这些例文不但是学生学习品读和感悟的范例,也是学生言语形式模仿的一个典范。教师如果能成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情感,模仿、借鉴句式段落的特点,学生便会由不会写道能将例文的表达形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自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运用言语能力的大环境,并且提供一定的语言典范,让学生有依可循,有利可鉴,从而,不断丰富、积累语言,达到熟练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例如二年级上册第一课找春天作者用细腻清新的笔触点染了一幅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春景图。文章图文并茂,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是一篇很适合学生仿写的语言典范。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抓住文章这一特点,让学生进行想象仿写:找春天教学片断:朗读感悟后出示: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齐读,师:你发现这四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特点?生:都是个问句。生:都是“什么东西怎么样,那是春天的什么吧?”师:是啊,都是运用了这个句式来说的。出示句式:_,那是春天的_吧?师:请同学们边欣赏春天的美景,边想象,大地中的哪些景物还是春天的什么呢?(播放春天的图片)学生自由创作。指名说。生:长长的柳枝随风飘荡,那是春天的头发吧?生:红红的桃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发夹吧?生:山上茂密的树林,那是春天的衣服吧?师: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笔用这个句式写一写,赞美赞美美丽的春天。(配乐,生写) 案例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色彩鲜明的图片的视觉冲击下,由衷地喜爱春姑娘,于此同时,我让学生内化和运用文本的言语形式,把丰富的想象结束文本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展开想象,模仿借鉴,于表达中又一次感受着拥抱自然的美妙,产生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怀,从而达到了意言兼得的统一。 写到这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香港支教申请书模板
- 加入书画协会申请书
- 平安建设资金申请书
- 银行贷款延期申请书
- 事业单位退休申请书
- 2025年改造工程合同范本
- 暨南大学金融专硕课件
- 续保申请书 法院
- 参与度鉴定申请书
- 2025医疗器械维修合同书
- (9月3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爱国主义主题教育班会课件
- 私域流量运营策略及五大关键原则
- 2026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
- 2025年一级建造师《通信与广电工程管理与实务》案例背诵本
- 外墙真石漆安全培训课件
-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一)
- 小学中段阅读教学讲座
- 中石化内部控制培训课件
- 土地属地管理办法
- 2025年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试题库(试题及答案)
- 收单商户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