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武汉二中广雅中学 陈红下载: 第六章 第三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 一、教材分析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设计1、教学方法(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2、学法设计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2)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创设情境 教师走到学生中间,打开一瓶可乐,可乐喷出。当打开瓶盖时会听到嗤嗤的声音,冒出气体。提问:冒出的是什么气体?过渡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却知之甚少,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板书5.3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1)根据生活经验,学生都能答出:二氧化碳用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物品来引入新课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二、实验探究,学习新知提问每组的实验盒中都有一瓶二氧化碳,大家可以观察;空气中有CO2,呼出的气体中也有CO2,根据生活经验,你能说出CO2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吗?板书一、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设问 CO2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气体吗?不是的。条件改变,CO2的状态也会改变。PPT讲解CO2的三态变化。学生拿起CO2瓶观察,并回答:C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仔细听讲,并记录。根据生活经验和观察获取信息。知识的学习要完整,分情况。问题回忆前面的知识,水中的鱼为什么能够生存呢? 那二氧化碳是否可溶于水呢?需要大家自己探究。学生都能答出: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学生暗暗猜测。用已有知识引出要学习的知识,学生容易接受。探究一: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给每组提供了一瓶CO2和一烧杯水。如何利用这两个用品来探究CO2是否可溶于水?哪个方案更容易操作呢?带领学生分析,得出水入瓶中更容易操作。像这样将水倒入瓶中。问题可溶于水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板书CO2可溶于水学生回答:CO2通入水中,看是否有气泡。将水倒入CO2中看是否变扁。学生分组实验快速向装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水,并迅速拧紧瓶塞,振荡。学生描述现象,解释原因。现象瓶子变瘪结论CO2可溶于水学生答:物理性质。溶解在水中的过程就是物理变化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便于接受新知识。培养设计实验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知识迁移。提问可乐中的气体是CO2,可乐中有大量水,CO2会溶解在水中。溶解过程是物理变化。如果只是CO2溶解在水中,只是发生了物理变化,那为什么不叫“二氧化碳”饮料,而叫碳酸饮料呢?探究二: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反应讲解在大家探究之前,介绍紫色石蕊试剂。就是大家实验盒中的这瓶紫色石蕊试液演示实验向醋酸中加入石蕊,振荡。石蕊是一种色素,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PPT提示信息:石蕊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学生听后,突然又点蒙,但马上就反应出来:碳酸可能是种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观察现象。现象紫色溶液变红了。针对学生整天挂在口头上的名称提问,学生会突然有点蒙,形成思维风暴。培养善于问为什么的习惯。现在请大家把矿泉水瓶中的液体倒出少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3-4滴石蕊,振荡,然后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并自己提问。大家已经根据一个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猜想。下一步就该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了。请大家分组讨论,设计方案,等会分组汇报你们的设计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把矿泉水瓶中的液体倒出少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3-4滴石蕊,振荡,然后观察现象。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了学生问谁显酸性,使石蕊变红的呢?学生猜想:水?CO2?CO2与H2O生成的新物质?学生分组讨论,并分工,有人组织,有人记录。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猜想。培养学生在猜想过程中思维要合理严密。培养合作意识。请2-3组来汇报讨论的方案。并肯定学生的讨论及回答。过渡根据大家设计的方案设计了表格。PPT展示根据方案设计的表格。演示实验1、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小花喷洒水2、把紫色花放放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3、把喷水后的紫色花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中讲述原来是生成了碳酸,碳酸显酸性,使石蕊变红了。板书二、化学性质1 CO2与水反应CO2H2O=H2CO3由此看来,把可乐、雪碧等叫做碳酸饮料是正确的。分组汇报。仔细聆听。以下内容均由学生回答观察现象:紫色花不变色得出结论:水不能使石蕊变红观察现象:紫色花不变色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观察现象:紫色花变红色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是这种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对比实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方法,通过使石蕊变色的探究,初步让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将新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从理论到实际。设疑 碳酸是否稳定呢?探究三:碳酸是否稳定请大家试管中变色的溶液一分为二,其中一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再观察现象。这是学生第一次动手加热液体,要提醒学生操作注意事项。提问为什么溶液由红色变紫?强调碳酸显酸性使石蕊变红,而不是CO2.学生动手实验。现象 溶液由红色变紫分析原因,并得出结论。结论: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H2CO3 = H2O + CO2 加强实验设计的体验,再次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巩固给液体加热的操作。过渡你知道吗?CO2是消防官兵的最爱。他们称CO2为“灭火先锋”。我们也试着来灭火。探究四:二氧化碳灭火学生描述现象,并分析出结论。现象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结论:CO2不可燃也不助燃;密度大于空气通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用生活中的物质来做实验,大大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并且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对知识的掌握将更为深刻。过渡我们已经探究了CO2的这么多性质,你会检验CO2吗?探究五:二氧化碳的检验板书 :CO2与石灰水反应Ca(OH)2 + CO2 = CaCO3+ H2O讲解这个反应很灵敏而且现象很明显,因此常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CO2。马上想到用澄清石灰水。学生描述现象,解释原因。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CO2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学生自己写化学方程式,一个同学上黑板写。联系旧知识,想到澄清石灰水。加强实验设计的体验,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巩固化学方程式。三、小结练习,巩固新知小结到此,我们已经探究完了CO2的性质,谁能给大家小结一下,你学到了什么?PPT展示小结。过渡学完了知识,你掌握的怎么样呢?我们来检验一下,看自己有没有融会贯通。课堂练习1、向CO2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会有什么现象?2、是真是假你来判断:用石灰浆(主要成分氢氧化钙)新抹的墙壁,人住进去后,发现墙壁出汗了。一位同学小结。学生分析现象,将知识融会贯通。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