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p-v-t物性测量及分析综合实验.doc_第1页
二氧化碳p-v-t物性测量及分析综合实验.doc_第2页
二氧化碳p-v-t物性测量及分析综合实验.doc_第3页
二氧化碳p-v-t物性测量及分析综合实验.doc_第4页
二氧化碳p-v-t物性测量及分析综合实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 力 学 实 验华北电力大学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二氧化碳p-v-t物性测量及分析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 CO2 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 , 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2加深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的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3掌握CO2 的 P-v-t 关系的测定方法 , 学会用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4学会活塞式压力计、恒温器等部分热工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5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超临界火电机组必将越来越多。工质在超临界的物性特征与在亚临界的物性特征相比有很大的区别,而人们对工质的超临界状态缺乏感性认识,影响到对超临界直流锅炉的理解。本实验旨在利用二氧化碳的超临界定压过程模拟直流锅炉中水蒸气的定压过程,观测过程中工质的变化特别是汽液整体相变现象。通过本实验将工程热力学的工质及其热力过程知识与专业课程知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超临界锅炉内工质的感性认识。二、实验内容1 测定CO2 的 P-v-t 关系。在 P-v-t标图中绘出低于临界温度 (t=20)、临界温度(t=31.1 )和高于临界温度(t=40)的三条等温曲线。并与标准实验曲线及理论计算值相比较 , 并分析其原因。2 观测临界状态(1)临界状态附近汽液两相模糊的现象。(2)汽液整体相变现象。3在pv坐标图上绘制超临界压力定压过程线一条。4观测过程中汽液整体相变的现象三、实验设备及原理1整个实验装置由压力台 , 恒温器和实验本体及其防护罩三大部分组成 , 如图一所示 。2实验台本体如图二所示 , 其中 :1 -高压容器 ;2 -玻漓杯;3 -压力池; 4 -水银;5 -密封填料; 6 -填料压盖;7 -恒温水套; 8 -承压玻璃管;9 - CO2空间; 10 -温度计。3对简单可压缩热力系统 , 当工质处于平衡状态时 , 其状态参数 P、v、t 之间有:F(P,v,t)=0 或t=f(P,v) (1)本实验就是根据式(1) , 采用定温方法来测定CO2 P-v 之间的关系 , 从而找出CO2 的 P-v-t 的关系。4实验中由压力台送来的压力油进入高压容器和玻璃杯上半部,迫使水银进入预先装了 CO2气体的承压玻璃管,CO2被压缩, 其压力和容积通过压力台上的活塞杆的进退来调节,温度由恒温器供给的水套里的水温来调节。5实验工质CO2 的压力由装在压力台上的压力表读出。温度由插在恒温水套中的温度计读出。四、实验步骤1 按图一装好实验设备,并开启实验台本体上的日光灯。2 使用恒温器调定温度。(1)将蒸馏水注入恒温器内 , 注至离盖 30-50mm 为止。检查并接通电路,开动电动泵,使水循环对流。(2)旋转电接点温度计顶端的帽形磁铁调动凸轮示标使凸上端面与所要调定的温度一致,要将帽形磁铁用横向螺钉锁紧,以防转动。(3)视水温情况,开、关加热器,当水温未达到要调定的温度时,恒温器指示灯是亮的, 当指示灯时亮时灭闪动时,说明温度已达到所需恒温。(4)观察玻璃水套上两支温度计,若其读数相同且与恒温器上的温度计及电接点温度计标定的温度一致时(或基本一致),则可(近视)认为承压玻璃管内的CO2 的温度处于所标定的温度。(5)当需要改变实验温度时,重复()()即可 。3 加压前的准备因为压力台的油缸容量比主容器容量小,需要多次从油杯里抽油 , 再向主容器充油,才能在压力表上显示压力读数。压力台抽油、充油的操作过程非常重要,若操作失误,不但加不上压力还会损坏实验设备,所以务必认真掌握,其步骤如下:()关压力表及其入本体油路的两个阀门,开启压力台上油杯的进油阀。()摇退压力台上的活塞螺杆,直至螺杆全部退出,这时压力台油缸中抽满了油。()先关闭油杯阀门,然后开启压力表和进入本体油路的两个阀门。()摇进活塞杆,给本体充油,如此交复,直至压力表上有压力读数为止。()再次检查油杯阀门是否关好,压力表及本体油路阀门是否开启,若均已稳定,即可进行实验。4实验中用h 表示比容因为式中:m CO2 质量 A - 玻璃管截面积由于 C02 质量不变,截面积 A 不变,所以实验中可用高度 h(即h)的变化来表示比容的变化。5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做各条定温线时,实验压力 P9.8MPa, 实验温度 50 。()一般取 h 时压力间隔可取 0.1960.490MP. 但在接近饱和状态时和临界状态时,压力间隔就取为 0.049MP。()实验中取 h 时,水银柱液面高度的读数要注意,应使视线与水银柱半园型液面的中间一齐。6测定低于临界温度 t=20 时的定温线。()使用恒温器调定 t=20 并要保持恒温。()压力记录从4.41MP开始,当玻璃管内水银升起来后,应足够缓慢地摇进活塞螺杆,以保证定温条件,否则来不及平衡,读数不准。()按照适当的压力间隔取h值至压力 P=8.5MP7测定临界等温线,注意临界现象观察。临界现象观察:()整体突变现象由于在临界点时,汽化潜热等于零,饱和汽线和饱和液线合于一点,所以这时汽液的相互转变不是象临界温度以下时那样逐渐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表现为一个渐变的过程,而这时当压力稍有变化时,汽液是以突变的形式相互转化。()汽液两相模糊不清现象处于临界点,CO2的汽相和液相具有共同参数(、)因而不能区别此时CO2是气态还是液态。如果说它是气体,那么这个气体是接近了液态的气体,如果说它是液体,那么这个液体又是接近气态的液体。下面就用实验来证明这个结论。因为这时是处于临界温度,如果按等温过程使CO2压缩或膨胀,那么管内是什么也看不到的。现在我们按绝热过程来进行。首先在压力等于7.64MPa 附近,突然降至CO2状态点由等温线沿绝热线降到液区,管内CO2 出现了明显的液面,这就说明,如果这时管内的CO2是气体的话,那么这种气体离液区很近,可以说是接近液态的气体;当我们在膨胀之后,突然压缩CO2时,这个液面又立即消失了,这就告诉我们这时CO2液体离气区是非常近的,可以说是接近气态的液体。既然此时的CO2 既接近气态又接近液态,所以能处于临界点附近。可以这样说,临界状态究竟如何, 饱和汽、液分不清, 这就是临界点附近饱和汽液模糊不清的现象。8测定高于临界温度 t=40 时的等温线,将数据填入表 1。9作超临界压力(p=8MPa)定压线一条。保持压力,改变温度,由环境温度加热至50。10整体相变现象观察实验压力高于临界压力,由工程热力学知工质在定压过程中没有湿蒸汽的两相共存,汽液转换也不是逐渐积累,不是如亚临界的“汽化”或“液化”,而是全部工质整体共同逐渐转变。工程热力学中临界压力以上汽、液区以临界温度线为界,这只是理论上的界定。实际观察会发现在临界温度左右一定范围内汽、液没有明显区别,即“逐渐”而不是“突然”转变。五、绘制等温线与比较按表 1 的数据仿图三绘出 P-v 图上画出三条等温线 。将实验测得的等温线与图三所示的标准等温线比较,并分析之间的差异及原因。六、实验报告1. 简述实验原理及过程。2. 各种数据的原始记录。3. 实验结果整理后的图表。4. 分析比较等温曲线的实验值与标准值之间的差异及原因。5. 简述实验收获及实验改造意见。附: 图一:CO2实验台系统图图二:实验台本体图三:标准曲线表一:CO2等温实验原始记图1 CO2实验台系统1恒温器 2.实验台本体 3.压力台图二 实验台本体图三 标准曲线CO2等温实验原始记录t=20t=31t=38PMPa现象PMPa现象PMPa现象5.2036.05.50375.005.3034.75.6035.85.60365.405.505.605.705.805.906.006.106.206.306.406.506.606.706.806.907.007.107.207.307.407.507.607.707.807.908.008.108.208.308.4033.532.230.829.428.126.723.416.713.311.410.09.08.37.97.67.37.27.27.17.06.96.96.96.96.96.96.96.96.96.96.9开始液化气液共存完全液化5.705.805.906.006.106.206.306.406.506.606.706.806.907.007.107.207.307.407.507.607.707.807.908.008.108.208.308.4034.833.732.731.730.729.628.627.626.625.624.623.722.721.620.618.917.915.812.410.79.79.08.78.48.17.97.97.9液态接近临界点气态5.906.206.506.807.107.407.708.008.308.5032.629.626.623.720.816.810.78.787.8气态8.506.98.507.9七、实验讨论与误差分析1比较实验等温线和标准等温线可得,两图总体上比较相近,曲线的形状和趋势相似,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实际相符,实验比较成功。同时,实验结果存在着一定误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恒温槽的温度较难控制,造成温度不稳定;活塞螺杆摇动过快,使CO2温度发生变化,未等系统达到稳定就读数;压力表灵敏性较差,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实验数据不够多,特别是等温线拐点处数据不够密集,造成曲线不准确。2实验测得的蒸汽压数据基本符合Antoine方程,但相同温度下的蒸汽压都略小于计算值,一方面实验数据有一定误差,另一方面Antoine方程也不是非常准确。由实验数据拟合得到的An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