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文言文复习学生版.doc_第1页
九上文言文复习学生版.doc_第2页
九上文言文复习学生版.doc_第3页
九上文言文复习学生版.doc_第4页
九上文言文复习学生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届中考语文复习 主备人:唐莺 组员:郑珍贵、陈火兵、季玉红专题:九上文言文复习(一)(一)桃花源记(P182-184)【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 )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既( )出,得其船,便扶( )向( )路,处处志( )之。及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往。未果( ),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笔记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一)文学常识1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2.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黄发垂髫、落英缤纷、怡然自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二)课文分析1. 内容结构:(1)全文内容概括:渔人发现、进出桃源的所见所闻。(2)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顺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绮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3段):写桃花源中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这是中心)。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不可复得。(这是故事的尾声)2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哪些特点?宁静安乐,祥和古朴,美丽如画。主要表现在环境优美恬静,生活安定和乐,民风淳朴好客,这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平等,生活自给自足。3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的目的是: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否定,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劳动生活的追求。主旨(毛泽东登庐山中“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诗句,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4文中写“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美好的地方,充满着迷人的魅力,各阶层的人都非常向往,有力地表明了当时的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5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暗示桃源是虚构的,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7描写桃林美景的作用:为桃源渲染美丽神奇的色彩,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8.重要语句(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本文中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老有所养,幼有所乐)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近的句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强化练习】一、复习课文内容,完成1-8题。1结合桃花源记的内容,请把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上联:人间神仙境 下联: 2根据课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3从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2) ;(3) 。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6-8题。(刘子骥)好游山泽,志存遁逸。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囷闭,一囷开,水深广不得过。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灵方药诸杂物, 之(刘子骥的名,子骥为字)欲更寻索,终不复知处也。(选自晋书隐逸传)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好游山泽( ) (2)深入忘反( ) (3)欲还,失道( ) (4)或说囷中皆仙灵方药诸杂物(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8选文结尾“之欲更寻索,终不复知处也”,渲染了一种怎样的色彩?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9-12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适:满足。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畜:同“蓄”。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9.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渔人甚异之( ) 阡陌交通( )颖脱不羁 ( )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10.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答: 11.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答: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二)陈涉世家(P176-181)【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辍( )耕之( )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 )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 )楚将,数( )有功,爱士卒,楚人怜( )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 )以( )吾众诈( )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 )天下唱( ),宜( )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 )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 )鬼,曰:“此教我先威( )众耳。”乃丹( )书( )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 )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固以( )怪( )之矣。又间( )令吴广之( )次所( )旁丛祠中,夜篝( )火,狐( )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 ),卒中往往( )语,皆指( )目( )陈胜。吴广素( )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 )数言欲亡,忿恚( )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 )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 )之,并( )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 )第( )令( )毋斩,而戍死者固( )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 )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 )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 )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 ),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笔记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一)文学常识1作者:司马迁,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2出处:本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一部分。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因而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班固的评价是“不虚美,不隐恶”。3“世家”:史记中的一种体例,用于记述世代相承的诸侯王国兴衰事迹。司马迁把陈涉列入“世家”,主要是肯定陈涉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首先发动起义的历史功绩;同时又认为,陈涉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因此列入“世家”,给予他以重要历史地位。4出自本文的成语(1)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2)篝火狐鸣:比喻谋划起事。(3)披坚执锐:穿上坚固的铠甲,拿起锋利的武器。多指将领亲赴战场打仗。(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比喻庸俗的人不了解有志者的胸怀。(二)课文理解1文章内容概括及主旨:课文记叙了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歌颂了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表现了陈胜的伟大抱负和远见卓识以及在关键时刻所显示的非凡的谋略和领导才干。2课文以陈涉、吴广的活动为线索,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陈涉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第二部分(第2段),写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起义原因分析形势制造舆论)第三部分(第3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和取得的伟大胜利。3写作特色:文章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表现了陈胜的非凡个性(不甘平庸)和远大的抱负;“天下苦秦久矣”,反映了陈胜对时局敏锐的洞察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大无畏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苟富贵,无相忘”,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这些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极有深度。 陈胜的性格(形象):不屈从于命运,不甘平庸,有远大抱负(1);洞察时局,有勇有谋,有卓越的领导才能(2),有大无畏的反抗精神,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3)。重要语句(理解默写) 陈涉、吴广发动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最能体现陈涉大无畏精神(反抗精神),蔑视王侯将相的句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现陈胜有远大抱负的句子:“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5重要信息:(1)起义的有利形势:内忧天下苦秦久矣(这一句说明全国人民以秦王朝的愤恨积之已久,处处积蓄着反抗的力量,从而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政权斗争;外患秦灭六国。(2)起义的准备过程:确定策略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制造舆论置书鱼腹,篝火狐鸣。(制造舆论的效果“固以怪之矣”“卒皆夜惊恐”“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3)发动起义的步骤:智杀两尉 召令徒属 为坛而盟。(4)起义的发展:胜利进军 迅速壮大 陈县称王 应者如云。6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叙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赵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的谋划,其余简略。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来,才能突出的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强化练习】1陈胜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 、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2 是起义的第一步,接着用 作为动员士卒起义的口号。3课文第三段记述了陈胜发动起义的过程,他向士卒发出号召“ ”,并提出了“ ”这一千古流传的,表现了人人平等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名言。4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5陈胜被拥立为王的原因是什么?(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三)与朱元思书(P185-187)【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 )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 )甚( )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 )势竞( )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 )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 )天者,望峰息( )心;经纶世务( )者,窥谷忘反( )。横柯( )上( )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笔记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一)文学常识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2题目中的“书”是书信。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二)课文分析1内容主旨:文章描绘了富春江山水优美奇异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向往自然的思想感情。2语段内容: 第1段:总写“奇山异水”,领起下文。 第2段:分写“异水”清澈湍急,“奇山”轩邈幽静,景中含情。3重要语句:(1)结构上总领全文的句子(文眼):“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句话从内容上概括并赞叹了富春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2)全文的主旨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一句子衬托出山谷的幽静美丽和对人心灵的陶冶作用,表达了作者厌弃尘俗、向往自然的情怀。4景色的特点: 水清澈、湍急;山雄奇、幽美(树茂、山高、谷幽)。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奇山:“看”(高山寒树,轩邈成峰),“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5写作特色法:(1)角度多变,手法多样。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正面写江水的颜色、清澈;“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烘托江水的清澈。从视觉和听觉来写:如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几句,从视觉(仰视)来展现山雄奇;“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几句,从听觉来写山谷的幽美。动静相衬:写水,静态(澄净可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有动有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动态(湍急奔腾)“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化静为动: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一句,巧妙地化静为动,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了群山以生命活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强烈的生命节奏。以动衬静:通过群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的声音,来以声衬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夸张“千丈见底”;比喻“猛浪若奔”;白描“水皆缥碧”。(2)结构严谨,详略得当,条理清晰。文章写景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条理清楚。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3)本文是用骈文写成,文字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强化练习】1文中结构上总领全文的句子(文眼)是:“ ”。2文中表现水清的句子是“ ”。表现水急的句子是“ ”。表现山的动态美的句子是“ ”(此句与三峡中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异曲同工)。3文章在总写中,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 的情态。在分写“异水”时,用“ ”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在分写“奇山”时,通过泉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 的特点。最后,文章别具匠心地描绘了山中的又一奇景,突出了树多的特点,与前文“ ”一句相照应。 4文中的“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5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6文中第二段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7根据课文及小石潭记三峡三篇文章内容完成对联。(任选一联即可)(1)两岸连山无阙处 (2)石潭上竹树环合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8-11题。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注释】仆:指作者自己。 谢病:告病,即因病辞官。 薜萝:即薜荔和女萝,植物名。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孤峰限日:孤特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 限:阻,这里指遮断。 幽岫:幽深的山穴。 英英:同“嘤嘤”,指鸟的叫声动听。 重:向往。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 菊花、竹实都是隐士的食物。 徒语:随便说说。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深溪蓄翠( ) (2)山谷所资(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0此文作者为什么选择石门山作为自己的归隐之地? 11本文与与朱元思书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专题: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之二)(四)捕蛇者说(P188-193)【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永州之野产异( )蛇,黑质而( )白章;触草木,尽死;以( )啮( )人,无御之者( )。然( )得而( )腊( )之以( )为( )饵 ,可( )以( )已( )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 )始,太医以( )王命聚之,岁( )赋( )其( )二( )。募有能捕之者,当( )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 有蒋氏者,专( )其( )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 ),吾父死于是,今吾嗣( )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 )矣。”言之,貌若甚戚( )者。 余悲( )之,且曰:“若( )毒( )之( )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 )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 )出涕曰:“君将哀而生( )之( )乎?则吾斯( )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 )也。向( )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 )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 )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 / 日蹙( )。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 ),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 ),触( )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 )也。曩( )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 )徙尔。而吾以( )捕蛇独存。悍吏之( )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 )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 )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 )而卧。谨( )食( )之,时( )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 )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 )哉!今虽( )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 )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 )有甚是蛇者乎!故( )为之( )说,以俟( )夫观人风者得焉( )。笔记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一)文学常识:作者、文体1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等人并称 “唐宋八大家”,著有永州八记、柳河东集。本文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二)内容主旨捕蛇者说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三)写作特点: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从开篇到结束,无不用强烈鲜明的对比来增强效果。如文章开头用毒蛇的毒“以啮人,无御之者”,咬了谁,都不免一死,可“永之人争奔走焉”,这形成强烈反差。在中间蒋氏的答话中,处处运用对比:捕蛇与纳税两者不幸程度相对比;60年乡邻非死即徙与蒋氏“独存”相对比;悍吏骚扰乡民的情形和自己弛然而卧相对比;自己一年冒死危险两次与“乡邻旦旦有是”相对比。写毒蛇之毒,正是为了衬托赋敛之毒;写一年“犯死者二”、“其余,则熙熙而乐”,正是为了衬托乡邻们在沉重的赋税压迫下更加痛苦的遭遇。【强化练习】1永州之野的“异蛇”,其毒无比,为什么“永之人争奔走焉”?用原文回答。 2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第四段文字引述的是蒋氏悲痛的哭述,表明全段答话核心的一句话是: 4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回答(不超过10字)。 (五)岳阳楼记(P194-197)【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 )守巴陵郡。越( )明年( ),政通人和,百废具( )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 )予作文( )以( )记之。予观夫(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 )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前人之述备( )矣。然则( )北通巫峡,南极( )潇湘,迁客( )骚人( ),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浊浪排( )空;日星隐耀(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 )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 )国( )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 )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 ), 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 )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 )忘,把酒临( )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 )古仁人之心( ),或( )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 )斯人,吾谁与归( )?笔记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课文要点】(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初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二)课文分析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第二部分(第2-段):写登楼所见景物以及不同景物所引起的不同感受。第三部分(第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政治抱负。第四部分(6段):写作这篇记的时间。2 文章主旨:本文描写了登岳阳楼观洞庭湖浩荡无际、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象,叙写了登临者或悲或喜的不同情绪,并将这两种“览物之情”与“古仁人之心”对比映衬,从而抒发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的修辞是:对偶、借代。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抱负)。【强化练习】一、复习课文内容,完成1-4题。1进退分别照应什么?进: 退: 2第二段中“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杜甫在登岳阳楼一诗中是怎样描述的? 3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宏伟景象的句子是: 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4根据你的积累,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注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非其上:非难他们的君王(认为他们的君王不对)。 为民上: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君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吾谁与归(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是进亦忧,退亦忧(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2翻译下列句子。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请用原文说说孟子的“忧乐观”与范仲淹的“忧乐观”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4如果要开展“感动中国十大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