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 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 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一)一阶系统1、系统传递函数为: 2、模拟运算电路如图1所示:图 1由图1得 在实验当中始终取R2= R1,则K=1,T= R2C 3、取不同的时间常数T( 0.25、 0.5、1)时电阻与电容的参数如表1所示: 表1T0.250.51R2250K0.5M1MC1F1F1FTs实测0.75961.43093.1035Ts理论0.751.534、不同T取值下的阶跃响应曲线如下:图 2 T=0.25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图 3 T=0.5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图4 T=1时的阶跃响应曲线(二)二阶系统1、其传递函数为:2、令n=1弧度/秒,建立的二阶系统模拟线路如图5所示:图 5取,则3、取不同的值=0.25 , =0.5 , =1 时的电阻与电容值及实验结果如下表: 表 20.250.51.0R42M1M0.5MC21F1F1F%实测39.374115.67360%理论44.43%16.3%0Ts实测10.5826s6.5714s4.3035sTs理论14s7s3s4、不同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如下:图 6 =0.25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图 7 =0.5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图 8 =1时的阶跃响应曲线(三)实验总结1、 误差分析:主要是电阻值与电容值的不精确,以至于实际构建的系统模型与所需的传递函数有偏差。2、 结论:由电阻、运放、电容组成的模拟运算电路可以构建常见的一阶二阶系统模型;一阶系统随时间常数T增大,调节时间增大,快速性越差;二阶系统,在固有频率不变的条件下,随阻尼比的增大,调节时间减小,快速性提高,欠阻尼系统有超调量。实验二 频率响应测试(一)系统模拟电路图及系统结构图如下所示:图 9其中,个电阻与电容的参数为:R1=100K, R2=100 K, C1=1F, R3=1 M, R4=1M, C2=0.1F。图 10(二)系统理论传递函数为:取R=100K,则 取R=200K,则 (三)若正弦输入信号为Ui(t)=A1Sin(t),则当输出达到稳态时,不同R取值及不同频率 时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格 3R=100K12345678910f/Hz0.320.640.951.271.501.601.912.232.552.86/(rad/s)24689.61012141618Ac/Ar1.0421.0911.1491.1481.0120.9440.9210.9150.9050.909Ym/Y04.152.311.201.121.001.041.071.122.344.25/()13.6527.1347.5572.4690.0298.73112.09115.82154.37166.26R=200K12345678910f/Hz0.320.640.951.271.601.912.072.152.232.39/(rad/s)246810121313.513.815Ac/Ar1.0201.1111.1851.2871.4411.5211.4911.4551.3971.281Ym/Y08.6854.6242.7391.8611.2861.0511.0211.0151.0001.055/()6.5112.6021.3432.6450.8372.6777.9381.0790.00108.29(四)实验图形与结果处理: 1、R=100K时,相位差为-90时的输入输出波形与李萨如图形如下:图 11 R=100K时的输入输出波形图 12 R=100K时的李萨如图形 2、R=200K时,相位差为-90时的输入输出波形及李萨如图形如下:图 13 R=200K时的输入输出波形图 5 R=200K时的李萨如图形3、 由相位差为-90时的参数求的实验实际的二阶系统参数及传递函数为:(1) R=100K时, n=9.6rad/s , = Ar /(2 *Ac)=0.494 故传递函数为: s=92.16s2+9.48s+92.16(2) R=200K时, n=13.8rad/s , = Ar /(2 *Ac)=0.358 故传递函数为:s=190.44s2+9.88s+190.444、 误差分析与实验结论:(1) 误差分析:主要是由于电阻、电容的参数值不精确,由于滑动变阻器的阻值的不精确,因此造成传递函数参数的误差,但实际值与理论值的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2) 实验结论:在实物搭建的模拟运算模型中,用电阻、电容、运算放大器组成的电路系统,与理论的系统的频率响应结果一致,验证了系统频率响应的正确性。实验三.控制系统串联校正(一) 系统结构如图16所示:图 15其中 Gc (s)为校正环节,可放置在系统模型中来实现,也可使用模拟电路的方式由模拟机实现。(二) 系统模拟电路如图 17 所示:图 16其中,各电阻电容的参数值为:R2/R1=1,R3C1=1,R5/R4=4,R5C2=1(三) 校正的处理方法:未加校正时加串联超前校正时加串联滞后校正时(四) 实验数据记录处理与结果1、 不同校正条件下的阶跃响应曲线:图 172、 不同校正条件下的伯德图:未加校正的伯德图:相角裕值=28,截止频率c=1.88rad/s 加入串联超前校正的伯德图:相角裕值=47.4,截止频率c=2.38rad/s加入串联滞后校正的伯德图:相角裕值=52.8,截止频率c=0.449rad/s(五) 实验分析与结论1、 从阶跃响应曲线中可以看到,超前校正可以提高系统的快速性,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2、 从频率响应伯德图可以看到,两种校正方式都增大了相角裕度,提高了系统的相对稳定性;3、 搭建的实物模拟运算电路系统与理论系统的实验结果一致,验证了校正环节对于系统性能的影响。附:实验体会与建议在这次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中,还是收获颇多的,最主要的就是能够以实物的形式,将理论知识中的传递函数,系统构建出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