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 城市用地概念 重点.doc_第1页
山东建筑大学 城市用地概念 重点.doc_第2页
山东建筑大学 城市用地概念 重点.doc_第3页
山东建筑大学 城市用地概念 重点.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用地概念: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一定用途和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 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标准: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规划人均单项城市建设标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分类:8,35,48 R居住用地 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 W物流仓储用地 S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J公共设施用地 G绿地与广场用地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致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担负的主要职能。其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10%,65岁以上7% 即为老年型城市或社区性别构成:表示城市中男女人口间的数量关系 为男性人口除女性人口*100 正常值102-107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男女性别比例的基本平衡,特别是工业重地;城市工业的单一性,会造成男女比例失调,造成社会问题城市布局: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安排,如功能分区、各区与自然环境(山、河湖、绿地系统)的关系,及主要交通枢纽、道路网络、城市用地的关系等。其核心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组织及其形式状态。功能、结构、形态作为研究城市形态的切入点。集中式布局:优:用地紧凑、节约,有利于节省建设投资;低成本建设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居民出行距离短,城市氛围浓郁,易于交往。 缺:用地功能分区不明显;用地集中连片布置,不利于交通组织;城市进一步发展会出现“摊大饼”现象,布局混乱。 网格状、环形放射状。分散式:城市多为独立组团,多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线的分隔,组团间有便捷的交通联系。优:布局灵活,城市用地和客量有弹性;接近自然,环境优美;物质要素布局井然有序,疏密有致。 缺:浪费用地;分期建设成本较高;各和团规模如达不到要求,城市氛围不浓郁;跨区工作出行成本高,居民联系不便。 组团、带、星、环、卫星状,多中心与组合城市城市用地红线: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是道路交通、绿化用地、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线横断面形式:一二三块板。根据机动车与非机动交通不同的组织方式划分单双三四幅路单:各种车辆在车道上混合行驶;可设成“单行道”或“部分单行道”,只允许小汽车和公共汽车通行的街道,只允许行人通过的“步行道”等;投资少、占地省,但各种车辆混合行驶,于交通安全不利,仅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较少的次干路、支路、商业街、用地不足的旧城道路、车速较低的郊区道路。双:将对向行驶的车辆分开,减少了行车干扰,提高了车速,分隔带上还可以用作绿化,布置照明、敷设管线等;主要用于高速路,各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动车较少的道路上,地形地物特殊或有平行道路可供非机动车通行的快速路和车速较高的郊区道路 三:对不同性质速度的车辆进行分隔,在路段上提高了车速和交通安全,常用于机动车、非机动车流很多的路段路幅宽大于40米,适用于平原地区城市,不适用于山地地形复杂区四:机动车非机动车分开,对向行驶的机动车分开、安全、对车速有利;适用于机动车辆车速较高,各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动车多的快速路,主干路,考虑分期建设,预留交通通道特殊形式:横截面不对称田园城市:1989年英国霍华德 分散思想 有限控制城市规模 概念:是以健康生活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一定程度;四周有永久性农业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委员会委托管理评价: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是城市形体规划的第一个里程碑,第一次把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田园”与“庄园”有着本质区别,不仅设想了理想城市,同时还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仔细的考虑卫星城: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邻里单位模式:美国卡拉伦斯*佩里 1929 周围由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限制外部车辆穿越,采用尽端式;以小学人口规模作服务半径控制;中心建筑是小学,服务半径800米;小学附近设有商店、公共活动中心现代城市设想:1925 法国勒*柯布西耶 中心思想:疏散城市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空间 规划内容:城市中心为商业区,有可容纳40万居民居住在24座60层摩天大楼,周边有大片绿地供市民休憩;商业区周围有环形居住带,有可容纳60万居民的多层连续板式住宅楼;最外围可容纳200万居民的田园式住宅;城市的平面构造是现代化的几何构形图,矩形与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城市: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城镇化: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其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了人口在城乡间的空间分布 有实用性缺乏可比性 阶段:起步、加速、稳定城市规划: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而进行的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交通:人与物的运输与流通,信息的传递。 城市交通: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通过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来组织 城市对外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空间联系的交通,如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运输等城市道路系统布置要求: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道路功能清楚,系统分明;形成分区内部安全、便利的交通系统;形成分区间的全市性);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道路的道路(主干道:城市道路的骨架网络,城市分区间的联系,承担中长距离的出行任务 主干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应分道行驶;不应设置占道停车,设置港湾式公交停车站; 快速道:为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规划人口起200万的大城市或长度超30公里的带型城市应设置;与干路构成系统,与对外公路有便捷联系;其两侧不应设置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应设置中央隔离带;相应道路条数应严格控制;两侧不应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 次干道:兼有“通”“达”功能,承担城市分区内的集散交通为主 可设置大量公共服务设施、停车站;可设置公共与出租车服务站 支路:城市的街坊道路,在交通上起汇集作用,是直接以用地服务以生活性服务功能为主的道路 支路应与居住区、工业区、市中心区、交通设施等内部道路相联系;满足公交线路行驶要求 交通性道路:行车速度大,车辆多,行人少,道路平面线型要符合快速行驶的要求,两侧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 生活性道路:主要解决城市各分区内部联系的需要,车速较低,以行人。自行车为主。车道宽度可稍宽,两旁可布置为生活服务的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解决分区内生产生活的需要 妥善处理交叉口) 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使建筑物取得良好的朝向,有利于通风过境,货运道路应避免直穿生活区;充分考虑历史、地方特色和自然条件) 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路幅即道路红线宽度 D比H 小于1:街道空间较亲切,街道方向感,流动性较强,空间违和感较强 12:仍可保持一定空间亲切围和感 23:视觉开始涣散,空间更开阔,围和感较弱) 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综合管沟:统一规划,综合设计,联合施工,煤气管应排除)住区规划编制的内容: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确定规模;确定居住建筑的布置方式、类型、数量、层数;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辆和停泊方式;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住宅群体组合:考虑因素:构筑适宜在其中进行分类,户外生活活动的空间环境;满足用户的基本生理、物理需求,满足住宅空间基本安全、生理要求;形成良好而富有特征的景观。 行列式:建筑物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可使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会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易产生穿越交通;常采用山墙错落、单元错开拼接 周边式:建筑物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便于组织公共绿化休息园地,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一部分朝向较差,湿热地区难以适应,采用转角建筑单元,施工较为复杂,造价增加,不利于抗震 混合式:以上两种形式结合形式,常以行列式为主,住宅或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形成半开敞式院落 自由式:建筑物结合地形,照顾日照,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日照间距: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距老年人冬至日日照大于等于2h;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旧区改建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大于等于大寒日1h居住区道路规划原则: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有利于建筑物变化的多样性;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城市设计: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做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城市公共空间:狭义: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等 广义: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等 构成要素: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等停车场:1 服务对象:公共(为不特定对象提供停车服务)、配建(为比较特定对象群体) 地点:路内、路外 管理方式:免费、限时、收费、指定 2 车型的确定:停车场性质;高峰时段所占比重大的车型为设计车型,车辆的停发方式(前停后发、后停前发、前停前发)4 车辆停放方式及特点:按汽车纵轴与通道的夹角关系分类。平行式、斜列式(最节约用地)、垂直式(最常见) 5 停放空间需求:净空需求、净高需求(本身高度与安全距离之和:自行车2.5m,其他非机动车3.5m,各种汽车4.5m) 6 停车场规模:城市公共停车场的用地总面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81.0平方米计算,其中机动车停车场的用地为80%-90%,自行车停车场的用地10%-20% 7 停车场的分布:城市外围靠近城市对外道路出入口附近,其车位数占城市全部停车位的5%-10%;市中心区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