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诞生一百年后.doc_第1页
狂人日记诞生一百年后.doc_第2页
狂人日记诞生一百年后.doc_第3页
狂人日记诞生一百年后.doc_第4页
狂人日记诞生一百年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狂人日记诞生一百年后,鲁迅精神却淡漠了民国七年(1918年)5月15日是现代文学史绕不开的日期,甚至是中国白话小说史最闪亮的一个日子。就在这一天,一位作家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体白话短篇小说,也就是狂人日记。在那之后,千百万中国人将这段话铭记于心:“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鲁迅在小说末尾的呐喊简洁有力,细细读之,又勉为其难。事实上,如果不是钱玄同的几次“怂恿”,这篇白话文小说也许会胎死腹中,鲁迅可能也就不会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人物之一。其实,鲁迅对改造国民性、将中国救出深渊是不抱有太大希望的,这倒不是因为鲁迅对国家武力悬殊的绝望,而在于鲁迅骨子里对历史很悲观。他警惕循环往复的历史,昔日的革命者在革命成功后迅速腐化,重复上一个王朝的命运。他认为历史未必是上升的,启蒙也难以深入底层大众,至于国民性,更是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存在。但即便如此,鲁迅仍要呐喊,为什么?因为他“怒其不争”,因为他胸中有块垒。如贾振勇先生所说:“作为一个文人的鲁迅,当然无法左右革命的伟力。但他的冲冠一怒,为他那来自于存在本性的“天真”自我,划上了浓重而悲壮的一笔。”回看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依然会有人为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而心潮澎湃。时值三千内未有之变局,不少高校师生主动走出象牙塔,积极办刊办报,兴起舆论之火。有名者,如胡适,学成归国,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倡导组建一个开明的政府;如鲁迅,一笔惊雷,“吵醒了铁屋中的昏睡者”。知识分子曾有兼济天下之心、安邦定国之策,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走向了另一条道路独善其身。当鲁迅进入课本,他的精神被教师宣扬,但敢于实践他的不妥协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少了。今日之社会不缺乏专家和知道分子,但他们缺乏“超越自己阶层的专业区分和国内区域性的、同利益相联系的部门的能力和责任”,无法算得上是真正的知识分子。鲁迅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表率,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会批评”“敢批评”,还因为他总是能凭借自己的智识指出问题的主要矛盾,给予混淆是非者严厉的回击。鲁迅并非完人,也曾出现失误,但他的热忱与气魄、学识与眼光难能可贵。鲁迅的勇敢是要付出代价的,他的朋友很少。闻一多曾说:“和他认识的人,除了那些喜爱他那种性情的人以外,十有八九都是他的仇人。”相比起来,更多人沉浮世俗,更愿意做明哲保身的泥鳅。鲁迅可以被敬重,但他们绝不会教孩子学习鲁迅。九十年代至今,知识分子群体内的一个趋势是专业化程度变高,但敢于驰骋公共领域的人变少;书斋式知识分子和商业化知识分子变多,知识渊博、具有动员能力的知识分子变少。陈平原在八十年代里判断:“八十年代中国学界擅长批判,九十年代中国学界关注建设。”八十年代,敢于思想的人更多;九十年代到如今,做学问的更多。二者并非泾渭分明,但的确有所区别,那些“独立的思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超越学科背景的表述,强调独立的思考与自由表达”,在今天正一点点变少。与此同时,知识分子在民众里的威信也在一步步下滑。王朔的市民小说与阎连科的风雅颂等作品都揭露出知识分子群体在新时代下的尴尬。但是,即便人微言轻,身为思想、文化和道德秩序的守护者。在一次次舆论事件中,知识分子仍要对狂热的声音和虚无的情景保持警惕,要通过自己的言说介入舆论的浪潮,阻止言论的一方霸凌另一方的同时,提供更多思考的方向。就像百年前的鲁迅先生,面对无辜者的死难不会无动无衷,对公共事务保持热忱。“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多对眼前事过问一句:“从来如此,就对吗?”行文结尾,不妨引用章乃器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那是他赠给鲁迅先生的挽联,用十二个字道尽“大先生”这一生,那幅挽联道:“一生不曾屈服,临死还要战斗。”迟子建谈新作候鸟的勇敢:我们面对的世界波澜重重近日,迟子建的最新小说候鸟的勇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以候鸟迁徙为背景,讲述了东北一座小城里的浮尘烟云。从1986年在人民文学发表首部中篇北极村童话,到2018年出版这部候鸟的勇敢,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迟子建共发表了五十多部中篇,它们的体量多是三五万字,但这部中篇有八九万字,是她最长的一部中篇小说。迟子建亲手为新书画了羽毛插画,用在扉页和内文页角。因为有了预设字数的限制,在写作过程中,迟子建下笔多有节制,及时将多处情节和细节消隐,不以恢弘示人,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现出了极高的叙事水准。她以干净唯美的笔触,直面现实世界的罅隙、日常的波澜。她写那些精神迷途之人的爱与悲痛,写他们的欲望与沉溺。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应红评价:迟子建的小说的特点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淳”,淳厚、淳朴、淳美篇幅虽不长,却容量丰厚,饱满有力度,是她写作功力的体现。迟子建在小说的后记中写道:“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无论文本内外,都是波澜重重。夕阳光影下的人,也就有了种种心事。所以候鸟的勇敢中,无论善良的还是作恶的,无论贫穷的还是富有的,无论衙门里还是庙宇中人,多处于精神迷途之中。”迟子建的书写正如东北白雪苍茫的黑土地,白色的一面是良善,黑色的一面是恶念丛生的世间,没有人比她更能击中那些世情中的善恶了。作为出身东北,并且长期致力于躬耕书写东北的作家,迟子建对这片土地爱的热烈与深沉,她以一支莽莽之笔写就对东北的眷眷之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习焉不察,充满体温的文学东北。候鸟的勇敢既写出了东北的落寞,也写出了东北的生机。她触及东北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比如人情社会与体制迷思,又将“有情”藏匿在东北严峻的社会现实背后,红尘未了的德秀师父,老实憨厚的张黑脸,他们因孤独与善良而相拥的情感。这些人事、情事、心事融汇到东北莽林荒野中,汇聚成迟子建的文字力量。阿来所评价的迟子建:有了俄国地理学家的对乌苏里的考察记录,那些土地就成为了俄罗斯真正的边疆。而有了如迟子建这一系列文字的书写,黑龙江岸上这片广大的黑土地,也才成为中国人意识中真实可触的、血肉丰满的真实存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与蓬蒿剧场特别策划的候鸟的勇敢朗读首发会上,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职业身份的读者接力朗读了新书片段,阿来则用用四川话朗读了候鸟的勇敢的结尾。在对谈环节,阿来提到迟子建小说结构的丰富,层层“交响”。他认为在中国,很多作家只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少注意到自然界与人的关系,而迟子建的这部小说从自然界出发,用候鸟的生命形态对小说的主要人物形成一种灵魂上的启示和救赎,自然与人形成了一个互相映衬、互相对比、最后互相提升的关系,这是一部品质很好的小说,好小说值得用各种语言去朗读。迟子健分享了创作感受,她始终钟情于自己生活的黑土地,依然能在这片土地里面发现当下生活里我们所面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