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古诗词诵读.doc_第1页
一级古诗词诵读.doc_第2页
一级古诗词诵读.doc_第3页
一级古诗词诵读.doc_第4页
一级古诗词诵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级古诗词诵读 目录一、 古诗1、 江南2、 敕勒歌3、 咏鹅4、 风5、 咏柳6、 凉州词7、 登鹳雀楼8、 春晓9、 凉州词10、 出塞二、 三字经三、 美文欣赏1、 小河2、 打开小窗3、 家4、 天和海5、 时光老人的礼物6、 海上的风7、 露珠8、 找春天9、 小露珠10、 迎春花11、 怀抱12、 我希望词语盘点:何:多么。田田:形容荷叶挺出水面、劲秀挺拔的样子。戏:嬉戏、游戏。古文今译: 江南又到了可以采摘莲藕的季节了,荷塘里铺满了田田的荷叶,鱼儿在荷叶间嬉戏。它们一会儿出现在荷叶东面,一会儿又游到了荷叶西面,一会儿在荷叶南面嬉戏,一会儿又游到了荷叶北面。 信息积累:汉乐府:乐府是秦汉时期官方设立的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曾经大规模地扩建乐府,并从全国各地收集民间诗歌,配乐演唱。有许多歌辞一直流传到今天,人们把这些民歌辞也称作“乐府”,后来“乐府”就成为一种诗歌体裁名称。经典赏析: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描写的是江南采莲时节荷塘里的景象。用“田田”状荷叶貌,用反复吟唱的句式写鱼儿的游玩之乐,都能让人展开很大的想像空间。因此,虽然全诗并无华丽的语言文字,也并不刻意去描写采莲的具体场面,但富有音乐感的诗句使全诗充满了江南风情,使人能够领略到闲适、从容之美。 词语盘点:敕勒:古民族名,匈奴族后裔,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以游牧为生。川:平野、平地。此处指敕勒族人聚居的阴山周围的平原、河流。阴山: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穹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野:今音读y,古音读y,押韵。这里指田野。苍苍:深青色。茫茫:辽阔深远、广阔无边的样子。见:同“现”,呈现、露出。古文今译: 敕勒大草原在阴山脚下多么美丽宽广,天空像一顶巨大的帐篷,笼罩着四面八方。青天碧蓝,辽阔的草原无边无际,风儿吹过,草儿低伏,出现了群群牛羊。信息积累:北朝民歌大部分属“鼓角横吹曲”。“横吹曲”是北方民族在马上演奏的军乐,所用乐器有鼓、有角。敕勒歌选自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是北魏中期广为流行的一首敕勒族民歌。相传最早的歌者是北魏时的敕勒族名将斛律金。经典赏析: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简短的文字体现了一种雄伟、豪迈的风格。它从整体上展示了一幅天地辽阔、草原富饶的画面。全诗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文章录入:admin责任词语盘点:曲项:弯着脖子。红掌:鹅的红色的脚蹼。拨:分开、拨弄。古文今译: 鹅,鹅,鹅,弯曲着脖子对着天空唱歌。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拨弄起了水波。信息积累:骆宾王(640约684)唐代婺州义乌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他的诗歌整炼缜密,尤其是长篇,慷慨流动,排比铺陈而不堆砌,最能体现出他的才华。后来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他作讨武zhao(上明下空)檄,一时传诵。后徐敬业兵败,骆宾王下落不明。经典赏析:据说这首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头一句三个鹅字,写出了孩子们初见鹅时的惊喜。接下来的三句话,写活了鹅的神态。那一群白鹅悠闲地游来,正昂着颈高叫着,像是在谈天,像是在以唱,更像是在向天歌唱。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洁白的身体浮在绿水中,红红的鹅掌向后轻轻拨动着清清的河水,荡起一片涟漪。这是一幅多么轻松、快乐、自由,多么纯真美丽的画面啊!这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他们认识生活的开始,尤如小鸟冲向大自然,多么欢畅。它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心的童趣,纯洁了我们的心灵。词语盘点:解:分开、分解。三秋:指晚秋,农历九月,这时树叶尽脱。二月:指早春,农历二月,这时百花初开。古文今译: 能够在晚秋时节使树木落叶,能够在春天刚到让百花盛开。从江河上经过会泛起很高的浪,到了竹林里会使许多竹子弯斜下来。信息积累:李峤(644713)字巨山,赵州赞皇人,是唐代著名宫廷诗人,与杜审言、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经典赏析: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完全是一则诗谜。诗歌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风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诗人笔下,借助其他与风联系密切的事物,把风写得如在眼前,如在手边,也正说明了诗人的匠心独具。 词语盘点:题目又名柳枝词。碧玉:青绿色的宝石,这里指柳树的颜色。妆:装饰,形容柳枝的柔软婀娜。丝绦:用丝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柳条。似:就像。古文今译: 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条像绿色丝带的柳枝正在随风飘摇。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天然的剪刀啊! 信息积累: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代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以文词知名。36岁中进士,一直在朝廷做官,最后归隐镜湖。他的诗歌不尚藻彩,不避俗语,似乎无意追求工整,二又时时带有新意。经典赏析:柳树青青,柳条细细,迎风飘舞,一派春光。全诗从视觉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整体写,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词语盘点: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凉州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凉州,唐陇古道凉州治姑藏县(今甘肃武威县)。黄河远上:一作“黄河直上”,远望黄河的源头。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这里形容极高。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怨:哀怨。杨柳:指古曲折杨柳。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柳”谐音“留”,赠柳表示思念),因此杨柳和离别容易引起联想。玉门关:今甘肃敦煌县西北。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为古代通往西域各地的重要门户。古文今译: 滔滔的黄河水从那天际奔腾而来,一座孤零零的小城偎依着万仞高山。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离别曲呢?春风永远吹不到这荒凉的玉门关!信息积累:王之涣:(688 742),字季陵,绛州(今山西新绛)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被谤,辞官归乡,家居十五年。后为文安尉,卒于任所。早年精于文章,工诗,工多引为歌词,名动一时,有旗亭画壁故事。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经典赏析: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词语盘点: 白日:太阳、夕阳。依:依傍、挨着。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尽:完,消失。欲:想要。穷:尽。目:目光、视线。古文今译: 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到太阳依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如果你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就请你登上更高的一层楼。信息积累:鹳雀楼:唐代名胜,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经典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词语盘点: 春眠:在春天睡觉。晓:天亮。闻:听到。古文今译: 春天睡眠舒畅,不知不觉早晨已经来到,到处都是欢快鸣唱的小鸟。昨天晚上一夜不停的风声风雨,不知枝头被打落的花儿又有多少!信息积累:孟浩然(698年740年), 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他的诗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 倾慕。而且,他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经典赏析:这是一首古今传诵、妇孺皆知的抒情小诗。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非常独到。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词语盘点: 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这里指精美昂贵的酒杯。琵琶:弦乐器。与上句的“葡萄美酒”“夜光杯”都与西北民族有关。沙场:平沙旷野,广阔的沙地,多指战场。古文今译: 香醇的葡萄美酒,精致的夜光宝杯,正要开怀痛饮时琵琶一声声地催。要是我醉倒在战场上你们可不要笑啊,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多少人能够返回?信息积累:王翰(约687735后),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他的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词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妙不可言。绝句是他最擅长的,一首凉州词即把他推向了唐诗坛的高峰。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经典赏析:“凉州词”是边塞流行的一种曲调名,风格多豪迈、悲壮。这首诗也是以豪迈的情调写军中生活。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词语盘点: 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又作从军行。长征:远征,长途征战。指将士从内地赶赴边塞去抵御敌人入侵。但使:假如,要是。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匈奴战士和他们所骑的马。阴山:即今天的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古文今译: 秦汉时的明月依旧照着秦汉时的边关,只是多少将士远来征战却不再回还。要是英勇善战的李广将军还在的话,哪能让匈奴的骑兵南下度过阴山!信息积累:王昌龄(698约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新唐书本传与唐诗纪事说他为江宁人,但并无直接材料,大概是因为王昌龄被时人称作“王江宁”而致误。王昌龄曾任江宁丞,李肇国史补与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均称他为王江宁,与宋考功、韦苏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韦、王诸人都是以官职称,所以玉江宁也是以官职称,而不是以籍里称。他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经典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词语盘点初:出生之初,指刚开始的时候。性:指人的本性。相近:相去不远,差不多的意思。远:相去太远,有很大的差别。苟:假如、苟若。迁:指导、变迁,这里是指变坏。教:指导、训诲。专:有恒心、专心的意思。 古文今译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种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经典赏析唐寅学画唐寅,字伯虎,是明朝的大画家。他擅长画山水,兼善书法,能诗文,但禀性疏朗,放逸不羁,少年时恃才傲物。他最终能与沈周、文徵明、仇英等画家齐名成为:“明四家”,全仗母亲的教育和名师沈周的指导。少年唐寅的画画得不错,富豪人家常请他作画,唐寅也就慢慢骄傲起来了。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天,她对唐寅说:“孩子,你学画还只是刚刚起步,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她随手递给唐寅一卷行李和一包碎银,“当今大画师沈周离此不远,拜他为师吧,画不好就别回来见我!”唐寅当然知道沈周的画很出名,欢欢喜喜上路拜师去了。转眼就是一年。在沈周的指点下,唐寅的画技很有长进。这一天,小唐寅拿出自己的画和师傅的画比了比,已经不相上下了,不禁暗暗自喜:我自己已成名手,该出师回家看望母亲了。沈周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叫妻子准备饭菜为唐寅饯行。饭菜摆在后花园东北角的一间小屋里。这间小屋平时紧锁着,谁也不让进去。唐寅一进屋就四处张望,只见有四个门,却没有一扇窗子。他好奇地顺着门格子向外望去,见门外花红柳绿,山鸟飞翔,仿佛那山涧流水声都能听到。他想:这么好的风景,师傅平时不让我进来,大概是怕徒弟从这里出去游山逛水,无心学画了。他正看得发呆,听到师傅说话了:“你的画本来不错,又学了一年,现在可以出师了。你想到后花园痛痛快快地玩玩吗?”小唐寅顾不上满桌的饭菜,站起来就去开门,也许是走得急了,让门格子碰了一下;他便去开另一个门,又让门格子碰了一下;再去开第三个门,这回碰得更厉害了。原来这三个“门”都是沈周画在壁上的!唐寅从兴奋中醒悟过来,他转身扑通一声,双膝跪在师傅面前,说:“师傅,我不想回家了,让我再跟您学三年吧!”从此以后,小唐寅专心致志地跟师傅学画,再也不提出师回家的事了。三年转眼过去了,冬日将尽。唐寅为感谢师傅的教育,亲自动手烧菜,宴请师傅。当他把烧好的鱼端上桌时,一只大狸猫从门外呼呼地跑进来,跳上桌子就想吃。唐寅急了,骂道:“大胆畜牲,师傅还没品尝,哪里轮得到你呀!”“啪”的就是一掌,那大狸猫“呼”的一声就往窗上跳,跳了一个窗户又一个窗户,就是跳不出去,最后“呜呜”地叫着从门口逃出去了。原来,那窗户是唐寅画在墙上的。师傅见了这情景,哈哈大笑起来:“唐寅呀,你已经四年没有见到你娘的面了,要过年了,快回去了吧”词语盘点孟母:亚圣孟子的母亲。择:选择。 处:居住的地方。子:这里指孟子。断:动词,割断。 机杼:机,织补用的木架子;杼,织补用的梭子。窦燕山:原名窦禹均,幽洲人,因为当地名属燕,所以又名燕山。 义方:指良好的家训。扬:显亲扬名的意思。 古文今译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儿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曾经三次选择邻居而搬家。孟轲逃学,孟母气得剪断了织布机上的线,以此教育儿子好好学习。东汉的荀季和有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他所教育的五个孩子都学有所成,名扬四海。经典赏析孟母三迁孟子并不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只知道嬉戏玩耍,不喜欢读书,后来由于母亲的教育、诱导,才养成了勤学的习惯。 起初,孟家住在一块墓地附近。孟子看葬仪看得多了,就模仿起来,玩耍时常与小朋友学做丧事、筑坟墓。孟母想:这不是我孩子可以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就搬到市镇上去住。可是邻居是一个屠夫,整天杀猪宰羊,孟子耳濡目染,也学起做买卖来了。孟母想:这也不是我的孩子可以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又搬到一所学校旁边住了下来。孟子接触的是读书人,于是也读起书来,连嬉戏时学的也是进退揖让儒者之礼。孟母见了高兴地说:“这才是我的孩子可以住的地方。” 定居以后,孟子上了学。有一次他逃学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气得剪断了织布机上的线,对孟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始终不渝,日积月累,才能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如果学业半途而废,就像织布把线割断一样。” 孟子听后深受感触,从此日夜勤学,终于成为一个儒学大家。 教子有方古时候,有个叫窦禹均的人,他年轻时非常吝啬,邻居们都讨厌他。 转眼间,他三十岁了,但还没有儿子,感到很烦恼。一天深夜,睡梦中梦见父亲对他说:“你再这样继续下去,不但会没有儿子,而且还会短命的,赶快改过行善吧。” 他醒后,想起父亲在梦中的教训,决心牢记父亲的话。从此,做了许多好事,受到大家的赞扬。不久,他便有了一个、二个、三个-五个儿子。他时刻牢记父亲的教训,十分注意对儿子的品行教育,严格教他们孝敬父母的道理以及与人和睦相处的方法。 当时,唐朝衰败后,国家正处于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改朝换代,导致百姓的生活十分贫苦。 但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窦禹均并没有放弃对子女的教育。他对儿子的教育抓得很紧。他常说:“虽然,朝代频繁更换,国家动荡不安。但孩童的学习不能松懈,要想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就必须刻苦学习,掌握文化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长大后才能为国家社稷做贡献。”孩子们在他的熏陶下,五个儿子都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窦禹均以“五子登科”而扬名于天下。词语盘点教:这里有两个 “教”字,第一个是父之教,第二个是师之教。过:罪过、不对、过错。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责任。 子:这里指为人子女。 不学:不肯读书学习。 非所宜:是说不应该如此。幼:年纪小的时候。 为:作为、成就。 古文今译做父母亲的,生了子女后,只顾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老师的,教育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生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师的怠惰。 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 ,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经典赏析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 “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 “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 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词语盘点琢:雕刻和打磨玉石,使成器物。 器:器皿,比喻成就。 义:理义,做人做事的道理。少时:少年的时候。 亲:接近。师友:老师与朋友。 礼仪:泛指一切礼节仪式。 古文今译玉是一种可以用来当装饰品的石头,如果不去琢磨它,是不能成为人见人爱的美器;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肯勤奋求学,是不会懂得礼节道义的。 做人子弟者,在年纪还小的时候,便要多多亲近好的老师及好的朋友,从而学习到做人处世的基本礼节仪式。经典赏析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 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词语盘点 香:东汉时代的孝子,姓黄名香。龄:岁。 温席:温暖枕席。执:实地去做。 融: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年才四岁,便知道谦让之礼。 弟:动词,尊敬兄长。 长:这里指兄长。 知:晓得、了解。 古文今译黄香九岁的时候,便知道在冬天睡前先用身体温暖床上的枕席,再请父亲去睡觉。他这种孝亲的行为,不但是他该做的,也是我们应效法力行的。 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人送来一篮梨子,他便以知道把较大的梨子让给哥哥,自己挑较小的吃。他这种尊敬兄长的德行,也是我们从小便该知道的。经典赏析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 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 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 和黄香同一个时代,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 “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词语盘点 首:首先、最先。 孝弟:孝,孝顺父母;弟,恭敬兄长。 次:接下来、其次。 见闻:眼见与耳闻,指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数:数目或数字。识:认识、懂得。 文:文学。一:最小的数、数目字的起点。 古文今译一个人必须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首先要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其次要学习各种常识,并且要了解基本的算术及认识文字,才能够研读古人的文章。 天的万物得计算,都是从一开始,一到十是最基本的数字,接着还有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