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53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53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53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53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53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2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5题)这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的解释,该时期是( )a夏商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汉三国 d两晋南北朝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由从世袭、财产共有、阶级制、封建制、宗庙议事到尚贤、财产私有、齐民化、郡县制、庙堂议事,反映此时出现私有制、打破了血缘世袭的局面。【答案】b2.(2012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2题)宗法制萌芽于原始氏族时期,在周朝形成了完整制度。下列对其制度理解正确的有( )内容是严嫡庶之辨、明长幼之分 按照血统远近以分享权力的制度力图避免权力、财产继承的纷争 以周王姬姓贵族排斥异姓贵族a b c d【解析】考查宗法制。说明错误。【答案】a3(2012湖北百所重点中学10月联考1题)在中国古代社会,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下列制度与此规定有关联的是( )a分封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解析】据材料“养异姓子为嗣”判断与宗法制有关联。这么做是为了维系血缘的传承。【答案】d4.(2012山西大同高三学情调研1题)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a依附 b兄弟 c平等 d大宗与小宗【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封弟周公”说明周公是分封的对象,而周王是分封者,周公是大宗,鲁国是小宗。【答案】d5(2012潍坊北四县高一期中监测1题)“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封建社会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史实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而中国将进入封建社会是春秋战国;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确立。【答案】a6(2012潍坊北四县高一期中监测2题)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士以其子弟为仆隶),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这段记载反映了( )a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b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之间缺乏政治隶属关系c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实行分封制d西周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解析】根据所学宗法制和分封制都是在贵族集团内部故应排除a项;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故应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建立故应排除d项;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宗法制是分封制内在的纽带,故正确选项是c。【答案】c7.(2012潍坊北四县高一期中监测3题)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 b继承祖先的成法c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d消除诸侯割据局面【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不使庶孽疑焉”和所学史实,宗法制的目的在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答案】a8(2012潍坊北四县高一期中监测4题)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突出特点是( )a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b等级制度比较严格 c青铜制造业较为发达 d中央集权空前强化【解析】根据提干提供的信息“天子、诸侯、大夫”说明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等级序列的工具。【答案】b9.(2012河南豫南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题)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突出表明春秋时(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c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风行 d以郡县为地方行政区划的中央集权制形成 【解析】注意材料时间“春秋时期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中央集权制形成是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故b、d不正确;古代主要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故c不正确。“克敌者”即获军功,可因军功授爵受赏,“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显然,原先按血缘的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答案】a10.(2012江西吉安三校联考1题)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a嫡妻的地位日渐下降 b家庭成员关系已经平等c家父长权力益趋巩固 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解析】本题属新材料情景选择题。从题干中的“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可以界定是考查家庭内部权力的演变,而家庭内部的权力从材料看有两种,一是法律即宗法礼制,一是家父长权,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可以得出宗法礼制具有控制权,而后庶子及非婚子参与财产继承权,说明宗法礼制权力下降,而家父长权巩固。【答案】c11(2012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题)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对这幅图历史内涵的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封了严格履行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利之间的主要纽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初期的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要承担辅佐周天子的义务,而 a、b体现的是封建王朝君主专制的特点,而d项也没有反映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所以选c。【答案】c12(2012江苏盐城摸底1题)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的父系社会就有了姓氏,源于居住村落、部族、君主封地等。据此判断“宋”姓源于( )a君主封地 b帝王赐姓 c居住村落 d生活部族【解析】宋姓源于西周的分封制,因此选a。【答案】a13(2012山西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1题)钱穆指出:“家族,是中国社会组织中一最要的核心而家与族之所以组成,以及其维持永远之首要机能,则在礼”。这一说法( )a认为孔子的“礼”是社会组织的核心b指出“礼”是家族形成和维系的核心c认为宗法制度的维系纽带是“礼”d认识到“礼”对中国社会影响的片面性【解析】钱穆的观点家与族的结合,就是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其核心是礼,是维护其的纽带。【答案】c14(2012北京海淀区期中测试3题) 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 )a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 b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d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与宗法制。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针对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故b正确。【答案】b15.(2012天津第一次六校联考2题)“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庻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目的。关键信息:“不使疑”“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等则朝廷乱”。所以目的在于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稳定秩序。【答案】d16(2012安徽省城名校第一次联考1题)下图是安徽某地的古代建筑,与此相关联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封国制【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从图片中的秦氏家庙即可判断选择b项。【答案】b17(2012福建四地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题)直到近代,浙江新安地区“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其主要原因是( )a宗法传统的影响 b封建政府的提倡 c小农经济的稳定 d儒家思想的流传【解析】本题属于简单题,较容易选出主要原因是宗法制的影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宗族之法。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答案】a18.(2012北京海淀区期中测试2题)分封制是西周治理国家的重要政治制度。下列关于分封制叙述正确的是( )a周武王把全国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 b诸侯须承担为周天子缴纳赋税的义务c分封制形成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局面 d分封制在春秋时期的改革中最终瓦解【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周武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功臣、子弟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在各地建立诸侯,诸侯又可以再分封,故a不正确。诸侯有相对独立性,缴纳赋税可以归自己支配,但要向周天子提供一定的军赋,故b不正确。分封制在战国时期最终瓦解,故d不正确。【答案】c19(2012福建四地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题)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解析】根据所学,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等。材料中“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反映出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答案】b20.(2012河南豫南九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题)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从材料中可以看到( )a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b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c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实证d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政治特征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解析】 班固认为古代建国,等级森严,下位的人不会有逾越的念头。但是到春秋战国后五霸、六国、四豪此起彼伏,冲击了古代等级制度,故选d 。【答案】d二、非选择题21(2012内蒙古赤峰优质高中一模24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 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央机构发生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政治设想产生的主要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材料二,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8分)【解析】第(1)问考查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阁权益重”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变化指的是明初,在废丞相,权分六部的基础上,设内阁,内阁的地位日渐上升。第二问趋势结合明清废丞相反映的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第(2)问考查对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原因及主张的理解。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原因可以从经济发展、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思想启蒙加以归纳;第二问结合材料二政治主张可以从政体:君主立宪制;国家权力分配原则:三权分立加以概括。第(3)问考查对孙中山民主革命实践和与维新派思想主张的比较的理解。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主要观点可以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等方面加以概括;第二问可以结合政体和方式上加以归纳即可。【答案】(1)变化:废丞相,设内阁;内阁地位日渐上升。(4分)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分)(2)设想: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2分)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6分)(3)观点:将社会革命融合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之中;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4分)不同之处: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康有为试图以维新改良的方式改变传统专制政体,建立君主立宪政体。(4分)22(2012江苏盐城摸底21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简图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