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南刘辉文一瑀】《曾国藩教子书》书法教育思想的启示.doc_第1页
【文彦南刘辉文一瑀】《曾国藩教子书》书法教育思想的启示.doc_第2页
【文彦南刘辉文一瑀】《曾国藩教子书》书法教育思想的启示.doc_第3页
【文彦南刘辉文一瑀】《曾国藩教子书》书法教育思想的启示.doc_第4页
【文彦南刘辉文一瑀】《曾国藩教子书》书法教育思想的启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曾国藩教子书书法教育思想的启示文彦南1刘辉2文一瑀3(1,2宁乡县黄材镇中心小学 ,湖南宁乡410627;3 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 ,湖南衡阳421008)摘要:论述了曾国藩教子书书法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主要内容、教育方法,讨论了其在农村小学书写与育人研究中的启示。关键词:曾国藩教子书;书法教育思想;启示钟叔河整理校点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2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4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435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本文试从其教子书中撷取书法教育思想,以资农村小学书写与育人课题研究借鉴。1.曾国藩教子书书法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1.1学以致用是其外在推力书写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书写是为学、从政的重要工具之一。学以致用是曾国藩教子书书法教育思想的外在推力。“凡作一事,无论大小难易,皆宜有始有终。作字时先求圆匀,次求敏捷。若一日能作楷书一万,少或七八千,愈多愈熟,则手腕毫不费力。将来以之为学则手抄群书,以之从政则案无留牍,无穷受用皆从写字之匀而且捷生出”(第四书)。1.2对湖湘文化、儒家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是其内在基础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的人,他的教子书书法教育思想对湖湘文化、儒家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兼收并蓄,教育儿子学做圣贤,这是其内在基础。他的家庭书法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教子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认为无志科名利禄,多读古书哦诗作字,便是天下至乐人间奇福:“五言诗若能学到陶潜、谢眺一种冲淡之味、和谐之音,亦天下之至乐,人间之奇福也。尔既无志于科名禄位,但能多读古书,时时哦诗作字,以陶写性情,则一生受用不尽。第宜束身圭璧,法王羲之、陶渊明之襟韵潇洒则可,法嵇、阮之放荡名教则不可耳。”(第四十六书)1.3祖规家训是其深厚渊源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凡作字,墨色要光润。此先大夫竹亭公常以教余与诸叔父者,儿谨记之,无忘祖训”(第十七书),“我先大夫竹亭公,少学赵书,秀骨天成。我兄弟五人,于字皆下苦功,沅叔天分尤高。尔若能光大先业,甚望甚望! ”(第十一书)这封信末尾的几句话寄托了曾国藩希望儿子光大其家族几代人善于书法的传统。曾国藩的所重在于家统庚继,并不是希望成此一技之长,更不愿意他的儿子为一艺所役。 1.4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其宝贵财富曾国藩 “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涘”, 瀚苑兵间出将入相,人生阅历丰富。曾国藩教育儿子:学书当师欧虞颜柳四大家,是诗家之李杜韩苏、天地之日星江河。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其书法教育思想的宝贵财富。 2曾国藩教子书书法教育思想2.1曾国藩教子书书法教育思想的核心传承儒家传统文化在家庭书法教育中,曾国藩书法教育思想是以儒家“道艺观”为主导的,重视书法的实用功能,认为将书法作为一项立身的“技艺”是不可取的。他不过是把书法作为修身、齐家的途径,作为治国平天下修炼和准备。因此,在家庭书法教育中常常寄寓着人格修养,品操修持的目的,通过日常化的“口传手授”,自然而然地实施着他们的教育目标。2.2曾国藩教子书书法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2.2.1激发学书兴趣曾国藩教子书对儿子爱好写字充分肯定,对儿子写字的点滴进步均予以称许。“至于写字,真行篆隶,尔颇好之”(第二书),“尔好写字,是一好气习。”(第四书),“廿二接尔禀并书谱叙,以示李少荃、次青、许仙屏诸公,皆极赞美。云尔钩联顿挫,纯用孙过庭草法,而间架纯用赵法,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动合自然等语。余听之亦欣慰也。”(第十一书)“所刻心经,微有西安圣教笔意。总要养得胸次博大活泼,此后更当有长进也。”(第十四书)”“作字天分甚高写字尔之所长,即宜拓而充之。”(第二十七书)曾国藩认为古人绝好文字“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第七十四书)2.2.2指导学书门径2.2.2.1指导“看、读、写、作”并举。“看”多用“猛火煮”;“读”则如“鸡伏卵”。 “写”指练字书法,“作”指作文吟诗。“读书之法,四者每日缺一不可切不可间断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尔须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书一万,则几矣”(第二书)。2.2.2.2指导执笔、中锋、换笔、用笔、结体之法。“尔所临隶书孔宙碑,笔太拘束,不甚松活,想系执笔太近毫之故,以后须执于管顶。余以执笔太低,终身吃亏,故教尔趁早改之。”(第五书) “写字之中锋者,用笔尖着纸,古人谓之“蹲锋”,如狮蹲虎蹲犬蹲之象。偏锋者,用笔毫之腹着纸,不倒于左,则倒于右;当倒未倒之际,一提笔则成蹲锋。是用偏锋者,亦有中锋时也”(第八书) “尔问作字换笔之法,凡转折之处,必须换笔,不待言矣。至并无转折形迹,亦须换笔者:如以一横言之,须有三换笔(初入手,所谓直来横受也;中折而下行,所谓波也;末向上挑,所谓磔也);以一直言之,须有两换笔(首横入,所谓横来直受也;上向左行,至中腹换而右行,所谓努也);捺与横相似,特末笔磔处更显耳(直入;波;磔);撇与直相似,特末笔更撇向外耳(横入;停;掠)。凡用笔,须略带欹斜之势:如本斜向左,一换笔则向右矣;本斜向右,一换笔则向左矣。举一反三,尔自悟取可也”(第十七书) “无论古今何等书家,其落笔结体,亦以珠圆玉润四字为主”(第二十二书)“大抵写字只有用笔、结体两端。学用笔,须多看古人墨迹;学结体,须用油纸摹古帖。此二者,皆决不可易之理。小儿写影本,肯用心者,不过数月,必与其摹本字相肖。吾自三十时,已解古人用笔之意,只为欠却间架功夫,便尔作字不成体段。生平欲将柳诚悬、赵子昂两家合为一炉,亦为间架欠功夫,有志莫遂。尔以后当从间架用一番苦功,每日用油纸摹帖,或百字或二百字,不过数月,间架与古人逼肖而不自觉,能合柳赵为一,此吾之素愿也。不能,则随尔自择一家,但不可见异思迁耳。不特写字宜摹仿古人间架,即作文亦宜摹仿古人间架均宜有心摹仿,而后间架可立,其收效较速,其取径较便。”(第十书)“临以求其神气,摩以仿其间架。”(第二十七书)2.2.2.3曾国藩传授书法,很重视“学序”,而论“学序”,必然会谈到书法史的流派和发展脉络。“赵文敏集古今之大成,于初唐四家内师虞永兴,而参以钟绍京,因此以上窥二王,下法山谷,此一径也;于中唐师李北海,而参以颜鲁公、徐季海之沉着,此一径也;于晚唐师苏灵芝,此又一径也。由虞永兴以溯二王及晋六朝诸贤,世所谓南派者也;由李北海以溯欧、褚及魏北齐诸贤,世所谓北派者也。尔欲学书,须窥寻此两派之所以分。南派以神韵胜,北派以魄力胜。宋四家,苏、黄近于南派,米、蔡近于北派。赵子昂欲合二派而汇为一。尔从赵法入门,将来或趋南派,或趋北派,皆可不迷于所往。”(第十一书)流派既明,脉络既清,则由何登堂,由何入室,先法何帖,后师何人,了然于胸。这样既能去师法单一,难以脱体之弊,又不致犯见异思迁,所学驳杂,终无所成之病,正符合古代人陶铸万象,终成一家的思想。 2.2.2.4因材施教,随时指点。“近日墨色不甚光润,较去年春夏已稍退矣。以后作字,须讲究墨色。古来书家,无不善使墨者,能令一种神光活色浮于纸上,固由临池之勤染翰之多所致,亦缘于墨之新旧浓淡,用墨之轻重疾徐,皆有精意运乎其间,故能使光气常新也。”(第四书) “十月十一日接尔安禀,内附隶字一册。廿四日接澄叔信,内附隶临元教碑一册。元教碑墨气甚好,可喜可喜。郭二姻叔嫌左肩太俯,右肩太耸,吴子序年伯欲带归示其子弟。尔字姿于草书尤相宜,以后专习真草二种,篆隶置之可也。四体并习,恐将来不能一工。”(第五书) 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尔学柳帖琅邪碑,效其骨力则失其结构,有其开张则无其(扌完)搏。古帖本不易学,然尔学之尚不过旬日,焉能众美毕备,收效如此神速?余昔学颜柳帖,临摹动辄数百纸,犹且一无所似。余四十以前在京所作之字,骨力间架皆无可观,余自愧而自恶之。四十八岁以后,习李北海岳麓寺碑,略有进境,然业历八年之久,临摹已过千纸。今尔用功未满一月,遂欲遽跻神妙耶?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 以后每日习柳字百个,单日以生纸临之,双日以油纸摹之。临帖宜徐,摹帖宜疾,专学其开张处。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因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余所责尔之功课,并无多事,每日习字一百,阅通鉴五页,诵熟书一千字(或经书或古文、古诗,或八股试帖,从前读书即为熟书,总以能背诵为上,总直高声朗诵),三八日作一文一诗。此课极简,每日不过两个时辰,即可完毕,而看、读。写、作四者俱全,馀则听尔自为主张可也。”(第九十三书) 2.2.3明确学书功用 熟练书写受用无穷:“将来以之为学则手抄群书,以之从政则案无留牍,无穷受用皆从写字之匀而且捷生出。”(第四书) 摩摹欧柳楷书,以药尔柔弱之体:“尚能临帖否?或临书谱,或用油纸摹欧柳楷书,以药尔柔弱之体,此写字工夫,必不可少者也。”(第三十三书)。 气质由于天生,立志亦可改变,金丹换骨,立志即丹也:“尔近来写字,总失之薄弱,骨力不坚劲,墨气不丰腴,与耳身体向来轻字之弊证实一路毛病。尔当用油纸摹颜字之郭家庙、柳字之琅琊碑元秘塔,以药其病。日日留心,专从厚重二字上用工。否则字质太薄,即体质亦因之更轻矣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化气质尔于厚重二字,须立志改变。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第四十二书)。 无志科名利禄,多读古书哦诗作字,便是天下至乐人间奇福:“五言诗若能学到陶潜、谢眺一种冲淡之味、和谐之音,亦天下之至乐,人间之奇福也。尔既无志于科名禄位,但能多读古书,时时哦诗作字,以陶写性情,则一生受用不尽。第宜束身圭璧,法王羲之、陶渊明之襟韵潇洒则可,法嵇、阮之放荡名教则不可耳。”(第四十六书)。 学书可以健体,学书可以陶情,熟练书写则为学从政受用无穷。 2.3曾国藩教子书书法教育思想包含丰富的书法教育方法 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还谈到执笔的方法、攻习书体要专精、师法取径等问题:“尔所临隶书孔庙碑,笔太拘束,不甚松活,想系执笔太近毫之故,以后须执于管顶。余以执笔太低,终身吃亏,故教尔趁早改之。元教碑墨气甚好,可喜可喜。郭二姻叔嫌左肩太俯,右肩太耸,吴子序年伯欲带归示其子弟。尔字姿于草书尤相宜,以后专习真草二种,篆隶置之可也。四体并习,恐将来不能一工。尔前寄所临书谱一卷,余比送徐柳臣先生处,请其批评。初七日接渠回信,兹寄尔一阅。十三日晤柳臣先生,渠盛称尔草字可以入古,以送尔扇一柄,兹寄回。刘世兄送西安圣教,兹与卷并寄回查收。尔前用油纸摹字,若常常为之,间架必大进。欧、虞、颜、柳四大家是诗家之李、杜、韩、苏,天地之日星江河也。尔有志学书,须窥寻四人门径。至嘱至嘱! ” 3曾国藩教子书书法教育思想的启示3.1学做圣贤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完人。”曾国藩在其教子书中刻刻不忘教子学做圣贤。3.2终身习字曾国藩所订日课第十二条作字规定“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在第二书中叮嘱儿子“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缺一不可至于写字,真行篆隶,尔颇好之,切不可间断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余生平因作字迟钝,吃亏不少。尔须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书一万,则几矣”3.3身教重于言教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多次谈到书法的学习,他曾以学习书法为例教儿子欲成事业必有持恒之德,即他说的“有常”。他说:“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常苦思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养畜,日见其大而不觉耳。”3.4曾国藩教子书书法教育思想可资农村小学书写与育人研究借鉴 曾国藩书法传授重“口传手授”之法,这种方法多偶然性,不系统,也常常会掺杂太多的个人经验;但是此法的优势也是明确的,即师徒相互了解,容易鞭辟入里,也容易使学习者体会到书法的微妙、深入之处。从曾国藩教子书中可以发现,曾的儿子所临习的书法,常常交寄曾国藩过目,而曾每阅过,必有意见反馈。这种很日常化的教习方式常常能获得细致、深入、持久的效果。 借鉴曾国藩教子书书法教育思想,我校根据小学书写教学特点和小学生认知规律,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观察为前提、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两点要求。一是自主性练习。二是思维性观察。在书写教学过程中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辅导评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