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离职基金经理的自白.doc_第1页
一位离职基金经理的自白.doc_第2页
一位离职基金经理的自白.doc_第3页
一位离职基金经理的自白.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位离职基金经理的自白 11-01-25 21:06:44 作者:未知 来源:尤旭东的博客 - 免责条款:本站发展的宗旨是成为价值投资者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的专业价值投资平台,凡依据这些文章资料和数据进行操作所造成的一切后果请投资者自行承担,均与本站无关。投资者应负责独立核实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完整性。 - 这个世界惟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憾,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在资本市场,利益与道德,始终在激烈交锋。尤其是贪婪的原罪,它扭曲人的灵魂,让人坠入无尽的深渊,在资本市场的汪洋大海上迷失方向。这片大海是如此的诡谲,有时一块儿大石头扔下去,泛不起半点涟漪,又有时一颗小石子,会使波浪滔天。交易痕迹?一眼就看出来了现在的资产管理业与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最大的区别是玩法变了,但主要还是那群人,不过少了些老人,多了些新人而已。坐庄操纵股价的做法都已经过时了,有实力的机构投资者可以玩的更大,比如先持有一家垃圾公司的股票,然后打通相关高层关系,把它包装成一个香馍馍。以前我们跑上市公司,要上下打点一番才好开口:想做下你们的股票。后来坐在办公室等电话就好,陌生号码一般不接。整个基金行业的监管是从2006年开始收紧,那时候基金公司就已经有一套防火墙措施,甚至还有一些公司在办公室内装摄像头。交易所的监管体系也是2006年建立起来的。那些多次跟随公募基金资金出现的账户,账户之间有什么联系,都可以被查到。其实,一家基金公司经理的操作有没有问题,业内人士一眼就看出来了,交易的痕迹很清楚,每一笔交易都是实时监控的。在这样的机制下,把基金经理当贼一样防着,没有必要。现在大家一聊到基金经理,就说有老鼠仓,就像一说到医生就想到收红包,未免有些太偏激。一个基金经理,手中掌管两三百亿的资金,知道下一步要建仓某只股票,知道某只股票将会有三个涨停板,这种诱惑本身就是巨大的。或许他是无心的,比如朋友一起吃饭偶尔聊天,这位基金经理说很看好某只股票,朋友听后买了500万,三个涨停板后赚了150多万,朋友提着100万现金来找他一回两回,这样的事情很多。但是如果这个基金经理是这个基金公司的合伙人,那就完全不同,不是简单一百万两百万能搞定的,为什么呢?他是合伙人,他有股权,做好了一年到手几个亿,还有长远发展,何必为一点眼前的私利辛苦?夜里还睡不踏实。公募品牌强,私募体制好所以,就呈现出两类人。有志气、有追求的年轻人,多在公募;一些玩过几百亿资金但不想承受更大压力的基金经理,则退守私募。基金经理跳槽私募也成了时下的一个热门话题,这涉及到公募私募机制上的一种区别。其实无论大到一个国家的政策实施,还是小到一个公司的人事变动,皆是不同背景主体的利益博弈在市场上的呈现,有时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汹涌。在中国,私募好比民企,公募好比国企。私募的体制比公募好,公募的品牌比私募好。做品牌很难。公募为什么有品牌?因为它可以不断发产品,规模很容易就起来了,而且这么多产品中总有一只能做好。在中国,老百姓还是相信公家,会觉得工商银行(4.23,-0.03,-0.70%)比广发银行更可靠一点,虽然后者也属于国有控股。但是,你能说出哪只基金一直好吗?早些年前王亚伟也是默默无闻,后来出去学习了一段时间,回来像换了个人似的,变成“财富机”了。更多的是曾经名噪一时的人物,现在终归于平静。私募品牌的塑造就没那么轻松了,它不能面向公开渠道发行,但私募仍需要自己的品牌。因为从长远来看,这个行业没有别的,只有品牌。人会老,想要把企业当成家族企业传承下去,没有品牌怎么办?企业必须有一个品牌,在此品牌号召力下会有一批忠实的客户,这样才能把属于这个私募特有的盈模式传承下去。做阳光私募,不单为了募钱私募阳光化并不是因为募不到钱,那些私底下募不到钱的私募阳光化后还是会募不到钱。做阳光私募的人,还是有点理想的。 原先的私募,在严格意义上是不合法的,但是做阳光私募,就有了一条合法化的路径,因此也有了发展壮大的基本条件。另外私募没有阳光化时,客户想撤资就撤,各种潜在纠纷很多。阳光化后,资金进来有一段时间的保护期,这也是私募的一种自我保护。所以说,并不是谁想阳光化就能阳光化,还是因为这个人有品牌了,市场认他,大家愿意把那个账户变成阳光的信托产品。从目前整个私募行业来看,温饱是没有问题的。我有个朋友,还不是什么专家,就是到处打听消息,2007年行情好的时候也赚了一两千万。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能做大,但你若在这个行业混了几年,肯定饿不死,每个人在里面都能分一块蛋糕。资产管理业,就是嫌贫爱富我们这个行业就是嫌贫爱富,穷人不是我们的客户。2007年国家有一个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号召,当时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消息,有人把十几万的积蓄全部投进股市,套得一塌糊涂,最后在网上给政府留言说“我不要财产性收入了,把钱还给我吧”。普通老百姓是不能拿自己全部的钱投进去的,这些人原则上就不是资产管理服务的对象。况且,资产管理行业中那些衣冠楚楚的人,并不是“专家”理财,而是“专业”理财。他们不外乎是一些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做过一点系统学习,有过一些经验而已。难道,他能比市场聪明?2007年QDII发行,当时鼓吹地让人觉得不买这个产品就错过唐僧肉了,结果呢?这些市场行为一定要把风险揭示清楚,卖基金可不能像卖保险。如果你一开始讲清楚这就是一种资产配置的工具,我想也不会闹出去那么多要跳楼的新闻。这也可以说是道德和利益的一个冲突。放开销售渠道,建立多渠道销售,这样才有条件去做风险揭示。若基金公司连自己的客户是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