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doc_第1页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doc_第2页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doc_第3页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doc_第4页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2 -附件3.4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1. 菌悬液的制备刮取1820小时的培养物,在管壁上充分研磨后混悬于1ml缓冲液中,借助比浊仪,调菌悬液浓度至104/ml,于1小时内用多点接种仪接种(放置室温应大于25)。2. MIC测定(1) 抗菌药物储存液制备n 抗菌药物称量及配制:根据各抗菌药物的纯度称取,以目前所用抗菌药物为例。抗菌素纯度称量(mg)加溶剂(ml)储存液浓度(mg/ml)四环素100%3.213200大观霉素63.4%40.38125600头孢曲松81.5%2.4512000环丙沙星84.43.813200n 分装与保存:每管200ml,-70可保存一年。(2) 抗菌药物工作液制备青霉素:管号原液01110987654321浓度(mg/ml)32001600800400200100502512.56.253.121.560.78取量(ml)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溶剂(ml)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四环素:管号原液01浓度(mg/ml)32001600800取量(ml)200200200溶剂(ml)200200200大观霉素:管号07654321浓度(mg/ml)2560012800640032001600800400200取量(ml)200200200200200200200200溶剂(ml)200200200200200200200200头孢曲松:管号原液010987654321浓度(g/ml)2000200100502512.56.253.121.560.780.40.2取量(l)4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溶剂(l)36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环丙沙星:管号原液013121110987654321浓度(ug/ml)32001600800400200100502512.56.253.121.560.780.40.2取量(l)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溶剂(l)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3) 抗菌药物梯度培养皿的制备n 培养皿编号:按各抗菌药物浓度编号。n 将配制好的各抗菌药物工作液150l加到各培养皿中,与15ml 50预温的培养基充分混匀,平放在超净台内,半开培养皿盖至培养基凝固后,用塑料袋密封保存于4冰箱。(4) 菌悬液接种与培养n 多头接种针以及菌液板用高压法灭菌处理,其他配件用酒精消毒处理;使用前必须确认完全烘干。n 按照仪器要求将菌悬液接种于各抗菌药物梯度培养皿,接种菌后置超净台内直至菌悬液渗入。n 置3536、5%10% CO2一定湿度的环境中培养。n 记录放置时间。n 培养1824小时观察结果。(5) 结果判读n 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记录结果读取时间。- 在适宜的光线下,观察对照培养皿的菌落生长情况,并对所有菌株进行初步鉴定(涂片染色和氧化酶试验)。- 比较观察对照平皿和抗菌药物平皿,进行判读:接种点内有1个以上菌落或呈菌苔状为生长;接种点内无任何菌落或呈薄雾印迹为无生长。n MIC判读与记录:- MIC是指抗菌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最小抑菌药物浓度,表示单位为mg/ml 。- 记录各抗菌药物浓度平皿上细菌生长情况,在WHO参考菌株及MIC实验结果记录表用(+)表示生长,(-)表示无生长。- 每批实验结果必须由另外一名技术人员复读、签字,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n 参考菌株的判读:- 本次测定的参考菌株MIC值在标准MIC值范围内或在标准MIC值1个浓度范围内表明本次试验有效。 - 本次测定的参考菌株MIC值超出上述范围则表明本次试验无效,需重新配制抗菌药物平皿和测定。3. b内酰胺酶测定(1) 纸片酸度定量法n 将一小片滤纸置于空平皿中:n 让滤纸吸足青霉素液(pH值8.0的0.05mol/L磷酸盐缓冲液100ml+0.2g溴甲酚紫+5g无缓冲剂的结晶青霉素):n 用接种环将1020个菌落涂到滤纸上,涂膜直径约为5mm,35孵育30分钟:n 观察结果:产生b内酰胺酶的淋球菌使滤纸颜色由紫变黄。(2) 产色头孢菌素法 将头孢硝噻吩纸片置于空平皿中,用接种环将菌落涂到纸片上,3分钟内观察有无颜色变化,变红者为b内酰胺酶阳性。附件3.5WHO参考菌株及淋球菌临床分离株MIC实验结果记录表记录时间: 实验人员: 核读人员: 青霉素(P),四环素(T)及 b内酰胺酶:平皿号P1P2P3P4P5P6P7P8P9P10P11T1b内酰胺酶浓度(mg/ml)0.00780.01560.03120.06250.1250.250.512488ABCDE合计大观霉素(S):平皿号S1S2S3S4S5S6S7浓度(g/ml)248163264128ABCDE12合计头孢曲松(CE):平皿号CE1CE2CE3CE4CE5CE6CE7CE8CE9CE10浓度(g/ml)0.0020.0040.00780.01560.03120.06250.1250.250.501ABCDE12合计环丙沙星(CI):平皿号CI1CI2CI3CI4CI5CI6CI7CI8CI9CI10CI11CI12CI13浓度(mg/ml)0.0020.0040.00780.01560.03120.06250.1250.250.501248ABCDE12合计附件3.6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各监测药物MIC结果统计表青霉素: 浓度(mg/ml)0.00780.01560.03120.06250.1250.250.51248总数菌株数四环素/b内酰胺酶:浓度(mg/ml)8b内酰胺酶总数菌株数大观霉素:浓度(mg/ml)248163264128总数菌株数头孢曲松:浓度(mg/ml0.0020.0040.00780.01560.03120.06250.1250.250.501总数菌株数环丙沙星:浓度(mg/ml)0.0020.0040.00780.01560.03120.06250.1250.250.501248总数菌株数附件3.7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判断标准敏感(S)中敏(IS)耐药(R)四环素0.5116(TRNG)大观霉素64128头孢曲松0.030.06-0.51环丙沙星0.030.06-0.51附件3.8 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各监测药物敏感性结果统计表b内酰胺酶药敏情况抗菌药物菌数耐药中敏敏感青霉素大观霉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TRNG四环素附件3.9 参考菌株的MIC 值参考菌株青霉素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环丙沙星MIC范畴MIC范畴MIC范畴MIC范畴MIC范畴WHO A0008S0.25128R0.0005S0.016SWHO B006LS0.258S0.004S0.016SWHO C0.5LS116S0.016S0.016SWHO D1R416S0.016S0.03SWHO E2PPNG116S0.004S0.016SWHO F0.016S864S0.03S0.016SWHO G0.5LS32TRNG64S0.03S0.25LSWHO H0.25LS864S0.03S2RWHO I2R864S0.03S0.5LSWHO J2PPNG864S0.03S8HLRWHO L2R(CMRNG)64S0.125LS16HLRWHO O32R(PPNG)1024R0.016S0.03SWHO Q1R(CMRNG)64S0.03S1R S=敏感 LS=低敏 R=耐药 PPNG=产青霉素酶淋球菌 TRNG=质粒介导的耐四环素淋球菌 HLR=高度耐药附件3.10 淋球菌质控菌株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报告表质控菌株号: 监测单位名称 实验人员: 实验日期 (年/月/日)质控菌株敏感性范畴(mg/ml)青霉素敏感(S)/低敏(LS)耐药(R)/PPNG头孢曲松敏感(S)低敏(LS)环丙沙星敏感(S)/低敏(LS)耐药(R)大观霉素敏感(S)/耐药(R)四环素TRNG/非TRNG1MIC值敏感性范畴2. MIC值敏感性范畴3MIC值敏感性范畴4. MIC值敏感性范畴5MIC值敏感性范畴6. MIC值敏感性范畴附件4性病病例报告资料分析方案一、 数据来源(一)性病监测点管理机构: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选择本监测点报告的性病和人口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二)省级性病监测点管理机构: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分别下载本省国家级性病监测点报告的性病和人口等相关数据,汇总后进行相关指标分析。二、 指标计算(一)发病率1. 性病总发病率 性病总发病率(/10万)=5种性病总报告病例数/当地平均人口数10万。当地平均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末人口数)/22. 分病种发病率分性病病种发病率(/10万)=某种性病报告病例数/当地平均人口数10万3. 分性别发病率男性性病发病率(/10万)男性性病报告病例数/当地男性平均人口数10万女性性病发病率(/10万)女性性病报告病例数/当地女性平均人口数10万4. 分年龄别发病率某年龄别发病率(/10万)某年龄别性病报告病例数/当地该年龄别平均人口数10万5. 胎传梅毒发病率胎传梅毒发病率(/10万)胎传梅毒报告病例数/当地活产数10万。(二)标化发病率用于不同地区之间性病发病率比较,要求采用直接法进行标化,即以标准人口的年龄别人口数,或标准人口的年龄别构成进行计算。标化发病率(/10万)被标化地区性病预期发病数/标准人口总数10万。被标化地区性病预期发病数(标准人口某年龄别人口数被标化地区该年龄别发病率)或标化发病率(/10万)(被标化地区某年龄别按标准人口年龄构成的分配发病率)被标化地区某年龄别按标准人口年龄构成的分配发病率(/10万)标准人口某年龄别构成比被标化地区该年龄别发病率(三)增长率1. 增长率报告病例数的增长率(%)(本期性病报告病例数-上期性病报告病例数)/上期性病报告病例数100%。报告发病率的增长率(%)(本期性病报告发病率-上期性病报告发病率)/上期性病报告发病率100%。2. 年平均增长率年均增长率(%)其中a1为年初的发病数或发病率,an为年末的发病数或发病率,(n-1)为开(n-1)方。(四)构成比1. 年龄构成某年龄组的构成比(%)某年龄组的性病报告病例数/各年龄组性病报告病例数总和100%2. 病种构成某性病的构成比(%)某性病的报告病例数/5种性病报告病例数总和100%。(五)性别比性别比男性性病报告病例数女性性病报告病例数。三、 分析内容 (一)时间分布1. 某季/年性病报告病例数与上年同期比较季分析:分析5种性病本年某季的报告病例数较上年同季的增减情况,分析结果以图表的方式表示,参见表1。表1. 某年某季性病病例数汇总及与上年同季比较病种本年某季上年同季病例数增减()病例数构成(%)病例数构成(%)梅毒一期二期三期隐性胎传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合计年分析:分析5种性病本年的报告病例数、报告发病率较上年增减情况,分析结果以图表的方式表示,参见表2。表2. 本年性病病例数、发病率与上年同期比较病种本年上年病例数/发病率增减()病例数构成(%)发病率(1/10万)病例数构成(%)发病率(1/10万)梅毒一期二期三期隐性胎传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合计2. 本年某季性病报告病例数与本年上季相比分析5种性病本年某季报告病例数较本年上季增减情况,分析结果以图表的方式表示,参见表3。表3. 某年某季性病病例数汇总及与本年上季比较病种本年某季本年上季病例数增减()病例数构成(%)病例数构成(%)梅毒一期二期三期隐性胎传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合计3. 本年截止本期累计发病数与上年同期累计发病数比较分析5种性病从本年1月1日截止本期的累计发病数与上年1月1日截止上年同期累计发病数的增减情况,分析结果以图表的方式表示,参见表4。表4. 本年截止本期累计发病数汇总及与上年同期比较病种本年初截止本期的累计上年初截止上年同期累计病例数增减()病例数构成(%)病例数构成(%)梅毒一期二期三期隐性胎传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合计4. 本年按季报告病例数及年发病趋势线图季分析:按发病日期,以线图的形式绘制出本年度从第1季度至本季度的性病报告病例数线图,在同一图中绘制出历年从1至4季度的性病报告病例数线图比较发病趋势。年分析:绘制历年至本年的5种性病发病率线图。(二)人群分布1. 性别季分析:分析男女两性5种性病的报告发病数及与上年同期比较(见表5),并计算男女两性性病报告发病数的性别比。表5 某年某季不同性别性病报告病例数汇总及与上年同期比较病种男性(病例数)女性(病例数)本年(某季)上年(同季)增减(%)本年(某季)上年(同季)增减(%)梅毒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合计年分析:分析男女两性5种性病的报告病例数及与上年比较(见表5),计算男女两性性别比。分析男性和女性的性病构成比及发病率(见表6),可以在同一个图表中以直条图的方式表达。同时分析历年男性与女性的性病发病趋势,绘制趋势线图。表6 某年不同性别性病报告病例数、构成及发病率汇总病种男性女性病例数构成(%)发病率(1/10万)病例数构成(%)发病率(1/10万)梅毒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合计2. 年龄年龄分组一般以5岁为一组进行划分,性病分析的年龄组划分要求:0-,1-,5-,10-,15-,20-,25-,30-,35-,40-,45-,50-,55-,60-。分析某年/季各年龄组性病的发病数、发病率及与上年同期的比较(见表7)。年度分析还应分析不同性别各年龄组性病的发病情况及与上年的比较(见表8)。表7 某年/季性病报告病例数、发病率年龄分布及比较年龄某年/季某年/季病例数增减(%)病例数构成(%)发病率(1/10万)病例数构成(%)发病率(1/10万)0-1-5-10-15-20-25-30-35-40-45-50-55-60-不详合计表8 某年不同性别性病报告病例数、发病率年龄分布年龄男性女性病例数发病率(1/10万)病例数发病率(1/10万)0-1-5-10-15-20-25-30-35-40-45-50-55-60-合计(三)地区分布对于性病监测点管理机构,可分析不同医院报告的性病病例数及其变化情况。对于省级性病监测点管理机构,可分析省皮防中心可收集全省各监测点的资料,分析本省不同监测点性病发病数及其变化趋势。见表9。表9 某年/季性病报告病例数、发病率地区分布地区某年/季某年/季病例数/发病率增减(%)病例数构成(%)发病率(1/10万)病例数构成(%)发病率(1/10万)合计 (五)疫情特点及变化的解释 影响性病疫情变化(上升或下降)的因素很多,需要对性病疫情特点及变化情况进行解释,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必要时进行专题调查。常见影响性病疫情变化的因素有:性病疫情上升或下降,开展了大规模性病筛查工作,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力度、性病诊疗机构诊断水平或检测能力、报告资料来源、疫情收集工具、报告方法、病例定义、病人求医行为、当地社会政治环境(如扫黄行动)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四、 疫情分析报告的撰写格式 性病疫情分析报告的撰写格式包括:前言或疫情概要、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讨论(问题与建议)、小结。要求语言简练,数字分析与图表表达合理恰当。着重分析性病“三间分布”的特点及重点或突出的问题附件5性病监测相关资料收集实施方案相关资料收集是指收集与性病疫情监测有关的各类现有(其他部门或项目已经获得)信息,不需要重复调查而获得,避免在人力和物力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一、 目的为分析和掌握性病疫情状况提供补充信息。二、 原则在信息收集过程中,需要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尊重这些部门在资料收集中所付出的劳动,赢得他们的了解和支持。同时,要做好资料信息保密工作,保护个人隐私。三、 内容与方法1. 人口统计学资料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来自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如年龄组人口数及构成、性别人口数及构成、民族别人口数及构成、流动人口数、孕产妇数、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社会经济发展与性病防治经费投入资料(如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的相关信息。2. 相关机构或项目的性病筛查或检测资料:采用表1收集相关人群的性病筛查或检测结果。相关人群主要包括:血站献血人群;产前门诊孕产妇;外科手术病人;妇教所、劳教所和戒毒所人群;征兵体检人群;出入境人群;从业体检人群;HIV哨点监测人群;以及各类项目调查的人群。病种主要包括:基于实验室诊断的梅毒、淋病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3. 重点人群数量:采用表2收集当地公安司法机关登记的暗娼和吸毒者人数资料,以及近期估计的暗娼/吸毒者和男性同性性接触者人数。4. 收集单位为县(区)性病监测点管理机构表1 相关人群性病筛查结果统计表 省 监测点 年度 机构或项目名称人 群病种筛查方法筛查/检测人数阳性数男性女性合计男性女性合计填表单位:_ 填表人:_ 审核人:_注:请指明性病的种类与筛查的方法(包括阳性结果的判断方法),如果有多种性病的筛查结果,则分别填写。如果没有分性别的资料,则只填写合计数。从业人员体检资料应按从业人员类型分类填写。HIV哨点监测人群应按不同人群分开填写。应指明筛查/检测机构,或有关项目名称,不同机构或项目的筛查/检测资料应分开填写。表2 重点人群登记和估计人数 省 监测点 年度 人 群登记情况估计情况登记年份登记数估计年份估计数估计范围估计方法填表单位:_ 填表人:_ 审核人:_注:登记人数是指公安机关当年登记在册的人数,如没有当年的则使用最近的登记数。附件6性病疫情漏报调查实施方案一、 目的 (一) 校正性病报告发病率。(二) 及时发现性病疫情报告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提高疫情报告质量。二、 调查病种包括梅毒、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三、 调查方法与要求性病疫情漏报调查应按属地管理原则,确保覆盖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提供性病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监测点内有资质的提供性病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不多于5家时全部调查。如多于5家,则至少选取属地的1家皮肤性病防治机构(如果没有则不进行调查)、2家公立综合医院(皮肤性病门诊和妇产科门诊)、1家妇幼保健院、1家其他类型医院(如街道卫生院、私人诊所等)进行调查。性病监测点管理机构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性病疫情漏报调查。在随机抽取被调查的医疗机构本年度3个月份全部性病报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