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教学设计 (2).doc_第1页
《故乡》的教学设计 (2).doc_第2页
《故乡》的教学设计 (2).doc_第3页
《故乡》的教学设计 (2).doc_第4页
《故乡》的教学设计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故乡教案海口市金盘实验学校 柯丽玲 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教学难点: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 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衰败,萧条景象,深切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感情的隔膜,引起“我”内心难以排解的痛苦和对现实的思索,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1920年,作者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小说三大要素: 人物形象(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生动形象) 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渲染烘托)学生交流预习情况: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给加粗的字注音标调秕谷(b )祭祀(s )瓦楞(lng )阴晦(hu )恣睢(z )(su )装弶(jing )寒噤(jn )惘然(wng )嗤笑(ch )猹(ch )隔膜(m )脚踝(hui )黛(di )解释词语阴晦:阴沉,昏暗 。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鄙夷:轻视,看不起惘然:心里好象失去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隔膜:思想感情不相通。恣睢:任意胡为。 展转:生活不安定,四处奔波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a、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 彷徨(19241926)b、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c、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 (1928 原名旧事重提)d、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e、翻译作品: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f、杂文集十六部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明确: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一层(6-8)老屋寂寥,增我悲凉;与母叙话,与侄交谈第二层(9-33)“我” 忆儿时闰土,思念往昔情义。第三层(34-52)“我”见杨二嫂,平白受欺凌。第四层(53-77)写“我” 中年闰土,倍感隔膜之痛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故事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小说以“我”的行踪(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经,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纬,逐步展开情节。 回乡时间:严寒的冬天开 回故乡 回乡原因:卖屋、搬家端 (1-5自然段) 所见景象及心情:萧索、悲凉 母子见面发 到家那天: 回忆少年闰土展 在故乡 见到杨二嫂与 (6-77自然段) 过了三四天:见到了闰土高 又过了九天:动身启程 潮 船上谈话结 离故乡 局 (78段-结尾) “我”的感受三、合作探究,分析形象: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明确:本文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2.小说是怎样来描写闰土这个人物的?从哪些方面去对比?请细读课文,搜集信息,完成下边的表格。(用小黑板或投影显示以下表格)人物形象: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外貌: 十一二岁 紫色圆脸 毡帽、银项圈 脸色灰黄 皱纹深 极薄的棉衣 红活圆实的手 健康壮实 眼肿得通红 破毡帽 手粗笨开裂 对语言 :活泼刚健 动作利落 有智有勇 说话吞吞吐吐 只是摇头语言朴质生动 热情纯真 谦恭又含糊 迟钝麻木 比对我的态度:友好热情 纯真平等友 恭恭敬敬 呼“我”老爷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 生活知识丰富 悲哀痛苦 寄托神灵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闰土: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老实,痛苦麻木,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3、从以上图中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讨论并归纳: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4、“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主题?(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5.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杨二嫂外貌:凸颧骨、薄嘴唇、圆规 尖酸刻薄语言: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刁蛮无理不认识么,我还抱过你呢。 拉关系 杨二嫂是一个贪婪、尖刻、鄙俗,忘了?这可真贵人眼高 讽刺 自私庸俗的小市民典型。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 无中生有 (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动作: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 贪小便宜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讨论并归纳: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四、分析景物描写。(一)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画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它有什么作用?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这是“我”对新的希望的想象、憧憬。)五、品味语言,体会感情: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1、结合以下问题,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小结:“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对故乡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关心,对等级观念的否定。 “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2、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性感受)(1)“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讨论并归纳: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2)“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讨论并归纳: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3)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讨论并归纳: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4)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讨论并归纳: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5)“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在学生讨论后归纳: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小结主题: 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六、理解朗读,积累词语: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2.挑生读一读各自摘抄的词语、句子、段落。3、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分析“我”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回故乡急切见故乡悲凉忆故乡沉重、忧愤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见杨二嫂惊吓、困窘见闰土兴奋、惊异、悲哀离故乡失望、气闷、悲哀、憧憬未来七、回顾过程,交流收获:1.故乡这篇小说,我们已经学习完了,通过本文的阅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收获?2.同学们都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故乡?我们是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